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黑翅膀傳說:飛魚季與達悟人食魚禁忌背後的科學

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_96
・2017/04/01 ・4691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SR值 511 ・六年級

圖/C.J. Wang @Flickr

近日天氣漸暖,時序進入春天,正是蘭嶼的達悟人開始捕捉飛魚的季節。每年三月,飛魚隨著溫暖的黑潮北上,迴游到蘭嶼附近的海域,達悟人便會舉行著名的招魚祭(Mivanuwa),此後,十人大船下水,正式宣告飛魚季的展開。

飛魚季大約從每年的二月開始,一路持續到八、九月,也就是從可以開始捕捉飛魚,到停止吃食飛魚為止,一共七、八個月的時間。這段期間,達悟人會舉辦多個祭典,如「招魚祭」、「十人大船下水儀式」、「單人與雙人拼板舟下水儀式」、「舀水祭」、「螃蟹祭」、「小米祭」、「豐收祭」、「飛魚終食祭」等等。

在飛魚季期間,達悟人必須遵守許多禁忌,然而在飛魚季以外的時間,達悟人們要遵守的禁忌也不少。這些禁忌有些看似不合理,背後卻有相當科學的解釋,然而在深入了解這些禁忌之前,你是否好奇,這些禁忌究竟所謂何來?

黑翅膀的傳說

傳說,達悟人曾將飛魚和其他魚貝類一同煮食,生了奇癢無比的惡瘡。夜晚,一名老人便夢到一隻有著黑翅膀的飛魚,對他說:「我是飛魚們的頭目,黑翅膀飛魚,特地前來告訴你,你們不可將飛魚和其它的魚、蟹、貝類一起煮食。這樣做不只你們自己會生惡瘡浮腫,飛魚群也因此生了大病。為了要讓你們熟悉捕食飛魚的時間和規則,明天早上到海岸邊來找我。」

第二天清晨,老人依約前往海邊,果然見到一條巨大的黑翅膀飛魚,只見牠雙鰭趴在大石頭上,身後還有各個種類的飛魚。牠開口道:「像我這樣的黑翅飛魚(mavaheng so panid)量最少,是飛魚中的貴族,最有聲望。你們必須晚上火漁,白天舟釣,不可用火烤來吃,否則會生瘡。紅翅飛魚(saliliyan)量最多,白天舟釣,夜間火漁,而且要用牲畜的血祭它們。白翅飛魚(sosowoen) 量少,最先到達蘭嶼島,只能夜間火漁,不能白日舟釣。Kakalaw 沒有什麼用處,多半在  Pikaokaod(達悟曆三月,約國曆四月)下旬,才隨紅翅飛魚一起到,體型較小,給小孩子吃剛剛好,不需曬成魚乾,捕回來直接下鍋煮。晚上火漁,它們不吃餌(也就是不能舟釣)。Loklok 不會成群游到,是鬼頭刀(arayo)最愛吃的魚,可以用來釣鬼頭刀。小孩子不能吃,老人可以吃,可火漁。Sanisi,不能吃,可用來釣鬼頭刀。」(註1)(註2)

黑翅飛魚(Cheilopogon cyanopterus)。圖/林沛立(2007-05-04),《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
紅翅飛魚(Cheilopogon spilonotopterus
)。圖/(Bleeker, 1866)(2006-06-03)。《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
白翅飛魚(Cheilopogon unicolor)。圖/(Valenciennes, 1847)(2006-06-03)。《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

之後,黑翅膀飛魚又教導了老人一些關於祭祀和殺魚的方法,說完便帶著其他飛魚成群離開了。從此,達悟人謹遵黑翅膀飛魚的教誨,維持這些禁忌直到今天,這便是飛魚季的由來。

好魚和壞魚

黑翅膀對飛魚的分類,後來也延續到達悟人對一般魚種吃食的禁忌上。有到過蘭嶼觀光或是喜愛收看臺灣行腳類節目的朋友,一定聽過將魚分成「好魚」和「壞魚」,又或者是「男人魚」、「女人魚」、「老人魚」這樣的說法吧?

達悟人認為,「好魚」(或稱「真魚」,oyad)是所有人都能吃的魚,又被稱為「女人魚」;「壞魚」(rahet)因為味道較腥,只適合男人食用,被稱為「男人魚」;而味道更腥的魚,則被認為只有祖父級的老者才能食用,是為「老人魚」。(老人魚是壞魚下面的細分,也就是說老人魚一定是壞魚,但壞魚卻未必是老人魚。)

而根據性別和階級,又有些魚適合孕婦食用、有些適合哺育幼兒的婦女、妻子懷孕的丈夫、有哺乳兒的父親、男童、女童等等經歷不同生命階段的人們,然而大抵上便是根據好魚壞魚的分類變化而來。簡單來說,一個祖父級的男子可以吃食所有的魚,而祖母級的女子則可以吃食所有的好魚。

不同生命階段的人們,在食用魚的禁忌和規則上也有所不同。圖/Remi Tu @Flickr

「好魚」的肉質一般較細,體色較鮮艷,「壞魚」的肉質則較粗、味道較腥,體色較樸素,不過兩者之間的分野並不清楚。曾有學者指出幾種分類的標準,如名稱吉不吉利、味道好不好吃、外觀的美醜、會不會傷人等等,然而美醜和味道是相當主觀的,一條魚究竟是因為本身的因素,或者是被分類後才對其產生嫌惡感,孰因孰果其實相當難辨,至於名稱就更是分不清因果了。

比如蝴蝶魚是一種體色相當豔麗的熱帶魚,時常作為觀賞用魚飼養,據說肉質相當鮮美,然而大多數能夠食用的蝴蝶魚,都被分類為老人魚。好魚壞魚的分類標準,目前學者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論。

值得一提的是,老人魚也並非所有成為祖父的男子都能吃,若是成為祖父的男子父親仍然健在,也會將食用老人魚當成禁忌,否則「吃了好像父親已經不在了」;而有時就算並非祖父,到了一定年紀的鰥夫也能吃食。老人魚能否食用的標準,有時也是相當憑感覺。

達悟人的一餐

至於要了解將魚分成好魚壞魚有什麼好處,就不能不先了解達悟人是如何張羅一天的餐食。傳統上,達悟人的正餐通常是兩餐,早餐和晚餐,而早餐通常都是昨夜晚餐的剩食重新料理而成,只有節慶或因故如天候不佳、拜訪友人等等,才會在家中用午餐。

正餐必須包含兩類食物,「主食」(kanen)和「副食」(yakan),前者也被簡單地稱作「飯」,後者則稱「菜」,僅有一樣的都被稱為點心。主食主要是芋頭、甘藷等塊根作物,而因為受到臺灣本島的影響,稻米也逐漸為人接受。副食則種類繁多,如海中的各種魚類、軟體動物、蟹類、貝類、藻類、各種山野採集到的動植物等等非主食類的食材都包含其中。豬羊雞等牲畜則較為特別,只有節慶或儀式時才會宰殺。

芋頭是蘭嶼人的傳統主食。圖/AJ Batac @ Flickr

雖然副食的種類如此繁多,四面環海的蘭嶼,自然是以魚類最為重要,若節慶時沒有豬羊雞可宰殺,也常以魚類充數。達悟人的社會分工相當明確,「女人拿飯,男人找菜」這句話,便囊括了達悟人一天的行程。

禁忌背後的科學

由於捕魚的收穫風險高,空手而回是相當有可能的事,自然會想多捕一些容易捕捉的魚。若是這樣,較好捕捉的魚大概沒過幾年便被捕光,造成嚴重的生態浩劫。然而達悟人的食魚禁忌,讓這樣的浩劫得以避免。

一般而言,好魚(女人魚)較容易受到驚嚇,不好捕捉,壞魚(男人魚)則行動遲緩或極易上鉤。例如蝴蝶魚與單棘魨是相當容易捕捉的魚,後者更因為行動遲緩而被稱為「懶惰魚」(註3),但因為蝴蝶魚是老人魚,單棘魨是壞魚,達悟男人為了養活一家人,對這種魚的捕殺只能適可而止,必須付出額外的努力去捕捉其他女人能夠吃的好魚才行。無形之中也保障了壞魚的生存,達成一定的生態平衡。

此外對於達悟人來說,迴游魚類如飛魚、鮪魚、鬼頭刀等等是神聖的,他們認為這些洄游魚平時與天神同住在天上,只有春天時候會被放出來,來到蘭嶼供達悟人捕撈。飛魚季的開始,讓這些洄游魚類成為達悟男人準備副食的主要目標,減少了一般平時對礁岸魚類的捕捉,而飛魚季從二月至八月的這段期間,正是這些珊瑚礁魚類的繁殖期。如此交替,讓這些礁岸魚類得以休養生息,達成生態永續的目的。

除了生態上的科學之外,一些禁忌本身也相當科學。如「在飛魚終食祭後,須將所有未食完的飛魚全部丟掉」,就是因為早期的達悟人除了曬魚外沒有其他的保存技術,怕放久腐壞;而在黑翅膀傳說裡提到,「飛魚不可與其他魚貝類混煮」,或許便是因為食物混煮,煮熟的時間不同,可能造成生食的情況;詳細版本的黑翅膀傳說中提到,「宰殺飛魚時,必須放在 zezeteban 上,而不要放在 amongan,因為前者是用來放生的飛魚,後者是用來放煮熟的飛魚」也是相當有概念的「生熟食分離」;而「飛魚的眼珠和膽必須挖出放在 mamatan 上,用以生吃,魚卵則必須煮熟」(註4),或許便是害怕煮熟後破壞了眼珠和膽汁的營養,才如此言明規定。

結語

曬飛魚。圖/C.J. Wang @Flickr

當然,並非所有禁忌背後都有科學解釋,有些禁忌本身或許沒有什麼道理,卻能達到維持社會秩序的功能。例如飛魚季期間,不可以罵髒話或亂說話,也不可對游進的飛魚指指點點;捕魚時的魚團也有種種規定,例如返回共宿屋時,不可經過其他魚團慣常經過的道路,而除了同團男子有懷孕的妻子可以來到共宿屋之外,孕婦不可進入共宿屋,否則會帶來霉運。又或者,別人家曬飛魚的架子不能隨意走過;甚至連飛魚的處理方法,哪邊應該割幾刀都有嚴格的規定,否則就要全部丟掉。

正是因為全然的相信,禁忌才具有約束力,若是沒有了禁忌,傳統社會的秩序便難以維持,無以為繼。然而在科技與知識發達的現在,從前的禁忌也正逐漸消失。譬如「飛魚終食祭」後,必須丟掉所有飛魚的傳統,也因為冰箱的出現,被認為太過浪費,漸漸無人遵守。機動船的出現,也使得許多與拼板舟相關的禁忌漸漸被人遺忘。此外,飛魚的烹煮方法曾有著嚴格的規定,如必須以生水加入些許海水的方式烹煮,不添加調味料──也因為現今的年輕人追求口味變化,僅存耆老還恪守這樣的禁忌。

傳統的改變並非不是好事,民俗本該與時俱進。如今的達悟人們,因為科技和知識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禁忌的約束力雖然逐漸消失,某些基本價值卻不應改變。該做的,或許便是了解這些禁忌產生的原因,即使不再畏懼禁忌,也能讓好幾個世代守護的達悟文化和蘭嶼生態,繼續永續下去。


  • 註釋:
  • 註1:
    黑翅飛魚,又名青翼鬚唇飛魚,學名:Cheilopogon cyanopterus
    紅翅飛魚,又名紫斑鰭飛魚,學名:Cheilopogon spilonotopterus
    白翅飛魚,又名白鰭鬚唇飛魚,學名:Cheilopogon unicolor
    鬼頭刀,又名鯕鰍、三保公魚、飛虎,學名:Coryphaena hippurus
  • 註2:在不同的文獻中,黑翅膀提到的飛魚種類有多有少,此處僅引用陳玉美小姐纂修之《台東縣史雅美族篇》內之記載。
  • 註3:此說法引自余光宏先生所撰《雅美人食物的分類及其社會文化意義》內容。
  • 註4:
    zezeteban,放飛魚的盤子。
    amongan,飛魚盤。
    mamatan,放飛魚眼的碗。
  • 參考資料
  • 黑翅膀飛魚的傳說
    《雅美文化故事》,鍾鳳娣主編
    《台東縣史雅美族篇》,陳玉美纂修
  • 食魚禁忌和歲時祭儀
    《雅美人食物的分類及其社會文化意義》,余光宏
    《雅美族漁人部落──歲時祭儀》,董森永

楊海彥/
畢業於台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而後就讀實踐大學工業設計所,沒念完就跑出來開工作室。目前專注於把台灣文史和民俗元素轉化為故事,設計實境遊戲、桌遊和說。
嗜讀奇幻文學,喜愛電影,比起咖啡更喜歡茶,卻養一隻以咖啡為名的貓。
文章難易度
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_96
23 篇文章 ・ 253 位粉絲
妖怪就是文化!北地異工作室長期從事臺灣怪談、民俗、文史的考據和研究,並將之轉化成吸引人的故事和遊戲。成員來自政大與臺大奇幻社,從大學時期就開始一起玩實境遊戲和寫小說,熱愛書本、電影和實地考察。 歡迎來我們的臉書專頁追蹤我們的近況~https://www.facebook.com/TPE.Legend

1

11
4

文字

分享

1
11
4
手指彩虹會發生不好的事?——白樂思的最後研究「彩虹禁忌」
寒波_96
・2022/02/11 ・4415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美國的語言學家白樂思(Robert Blust)在 1940 年 5 月 9 日出生,不久前 2022 年 1 月 5 日去世,享年 81 歲。他是南島語言的專家,對台灣也很熟悉;他的一系列研究成為支持「出台灣說」的重要證據,在台灣小有知名度。

白樂思漫長的學術生涯除了南島語言,還有許多其他成果。他生前最後發表的論文之一,主題是「彩虹禁忌(rainbow taboo)」,相當有意思。一代大師最後關心的問題,我們來瞧瞧。

2021 年 8 月 17 日《南島起源》新書發表記者會,白樂思講話時一度相當激動。圖/Prof. Robert Blust | Pre-recorded Video Speech for “The Origins of the Austronesians” Book Launch

彩虹禁忌:手指彩虹會發生不好的事?

彩虹在現代社會衍生出許多意涵,例如代表同志,不過這兒的彩虹禁忌和恐同無關,是真的彩虹。論文於 2021 年發表,但是可以追溯到 1980 年,那時白樂思在印尼的雅加達做研究,有一天用手指著彩虹,當地人告訴他,蘇門答臘人覺得用手指向彩虹不禮貌,會讓手指和彩虹一樣被掰彎。

白樂思感到好奇,之後搜尋文獻,還詢問世界各地的學者、傳教士,是否聽聞類似的事,結果得知這類禁忌十分普遍,總共在 124 個文化存在,而且遍佈全世界,亞洲、大洋洲、澳洲、北美洲、中美洲、南美洲、歐洲、非洲都有。

他在 1980 年代搜集大部分資料,1998 年寫成論文稿件,但是沒有正式發表,一直等到 2021 年,成為生前最後一批問世的論文。前後延續 40 年,是他的半輩子之久。

白樂思稱呼此普遍存在的現象為「彩虹禁忌」。共通點是:不要用手指指向彩虹,否則會發生不好的事。

彩虹禁忌存在於世界各地區,使用不同語言的族群,變化很多。最常見的版本是,指向彩虹的手指會承受惡果,掰彎、斷掉、爛掉等等;澳洲和新幾內亞某些族群,則是其他人接受惡果:媽媽或近親。

所幸彩虹通常沒那麼容易被冒犯,只要不用手指直接指著它,用身體其他部位,像是頭、嘴唇、鼻子、握拳都可以。倘若無心犯錯的話,往往有補救措施,可以把手指弄濕、手指插入口腔、肛門(自己的!)、牛的大便等等。

白樂思探討的彩虹禁忌,和同志沒有任何關係。

全世界跨文化普遍存在的禁忌

白樂思認為彩虹禁忌是世界性的現象,一些地方過去存在,卻在近代消失,例如 19 世紀中期的格林童話,便證實歐洲也曾經有過。

至於台灣,白樂思蒐集到 2 個南島族群。易家樂(Søren Egerod) 1965 年的《Verb inflexion in Atayal》書中記載,泰雅族認為一個人不能用手指向靈魂之橋(彩虹)。陳千武 1991 年的《台灣原住民的母語傳說》則是提到布農族。

台灣的漢人似乎沒有,中國的漢藏語系使用者,則至少存在 4 個彩虹禁忌。白樂思由個人聯絡獲得 3 個案例:管東貴 1994 年告訴他:江西的客家人小孩,被教育不可以手指彩虹,否則背會被掰彎。Chang Hsiang-shun(找不到是誰)1994 年告知:江蘇北部和山東講普通話的人,告誡小孩不要用食指指向彩虹,否則手指會爛掉或長瘡。

羅錦堂 1990 年告訴白樂思:甘肅的蘭州講普通話的人,認為彩虹是一條水龍,從海洋喝水,噴出雨水。小孩被告誡不要用食指指向太陽、月亮、彩虹,否則食指會被切斷。不用食指的話,用別的方式仍可接受。

還有一個案例是白樂思搜集到最古老的紀錄,來自距今約 2700 年前的《詩經.鄘風.螮蝀》:「螮蝀在東,莫之敢指,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螮蝀」發音為地東或地洞,是周代彩虹的名稱之一。根據野蠻小邦周的介紹,此一禁忌的源頭很可能比周代更早。

泰雅族有彩虹橋的文化信仰,也存在不能手指彩虹的禁忌。圖/Julien Malland

不該冒犯神聖的存在

為什麼手指彩虹會成為禁忌?白樂思認為有兩點關鍵因素:第一,彩虹被視為神聖的,或是危險的存在。第二,用手直接指著對方,常被視為冒犯行為。綜合起來就是:不該冒犯神聖的產物。

某些文化認為彩虹是美麗或神聖的東西,卻也有些文化視之為危險的存在。世界各地都有文化,認為彩虹和「另一個世界」有所聯繫。一個理由是無法靠近彩虹,在我們的世界,彩虹的存在若隱若現,賦予它一股超自然的神秘感。

手指其他人,特別是用食指對準其他人,在世界各地普遍不禮貌,旅遊指南便建議觀光客不要亂指。對另一個人都不禮貌的行為,何況是針對超乎人類存在的彩虹?不管對彩虹的態度是愛,是敬,或是畏懼,總之都不該冒犯它。

手指彩虹不禮貌,手指其他的東西也可能有壞事發生,例如星星、月亮、太陽都有類似的禁忌。白樂思在論文以台灣舉例:不可以用手指月亮,否則會被割耳朵(他果然很熟悉台灣!)。然而,月亮、星星等禁忌的流行範圍都很有限,沒有一項如彩虹禁忌般在全世界廣布。

白樂斯推測遍佈各大洲,不同文化、語言族群的彩虹禁忌,歷史應該十分久遠。考量到澳洲、新幾內亞有多個族群獨立存在彩虹禁忌,而人類最初在數萬年前移民當地,因此多半在舊石器時代便已存在。

彩虹禁忌本質上是人類心靈對自然環境的反應,倘若超過 10 萬年前的智人,認知能力已經和現代差異不大,彩虹禁忌甚至有可能在那個時候已經出現。

用食指直接指向彩虹,觸犯彩虹禁忌。圖/JODIE GRIGGS/GETTY IMAGES

文化特徵的漫長演化

彩虹禁忌是在許多不同時空的文化,被重複發明嗎?或是有個共同的源頭,能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這類文化特徵起源與傳播的問題,非常難以回答。光是都市傳說都難以追溯源頭,何況是更廣、更久的彩虹禁忌?

歷史語言學家指出,兩種語言之間有相似性,有 4 種可能:巧合、轉移、普遍、共同起源。而白樂思認為,如彩虹禁忌這類文化特徵,也適用類似的道理。

巧合,世界到處都有巧合。例如「濕」的德語為 nass,美國西南部的祖尼語(Zuni)是 nas,兩者沒有任何關係,發音類似純粹是巧合。轉移或借用相當常見,我們日常就會使用一大堆外來語,如麥克風,仍然保有原本的發音。普遍(universal)最明確的案例是 mama 和 papa/baba。共同起源則是排除上述可能性後的解釋,能探討如南島、印歐等語系內不同語言的關係。

語言學研究指出,不同語言最普遍共通存在的詞是 mama 和 papa/baba,意思都是媽媽和爸爸(或反過來)。原因是新生兒發音能力受制,又努力與其他人互動下,只能發出最容易的音,而漸漸演變為寶寶身旁父母的代稱。不同語言都有 mamababa,並非源自祖傳的共同祖先,而是新生兒發聲能力必然導致的結果。

和新生兒發聲限制,跨時空的共通性類似,許多差異很大的文化一致認為:手指他人是冒犯、彩虹有超自然的神聖或危險性;另外人們對威脅比較感興趣,會認真對待。由此推敲,彩虹禁忌或許和 babamama 代表爸爸媽媽一樣,也是人類心智對自然現象反應的必然結果。

手握圈圈不伸直手指,是安全指向彩虹,避免禁忌的方法之一。圖/MARIOGUTI/GETTY IMAGES

白樂思推測,彩虹禁忌經歷過多次失傳和再度發明。由於人類共通的背景,彩虹禁忌也許多次被重複發明,隨著人群分家和遷徙,各自流傳與失傳,衍生出各種變化。

例如距離遙遠的澳洲與非洲的蘇丹,兩地都存在用手安全指向彩虹的方法(手指圈圈),較有機會是巧合導致。

而澳洲、新幾內亞、大洋洲多處族群,有別於其他地方彩虹禁忌的受害對象是自己,它們的受害者都是親人,或許可以追溯到共同起源。另外白樂思沒提,不過照他的解釋,「親人受害」能追溯到幾萬年前,近大洋洲移民的共同祖先,那麼數千年前才移民到該地區的南島語族群,也具備此一特徵,大概是轉移而來。

遠古禁忌,漸漸失傳

綜合來看,也許超過 10 萬年前,在非洲演化出現代心靈的智人祖先,已經衍生出彩虹禁忌;即使沒有那麼久,也非常可能存在上萬年。長久以來它在各地屢屢失傳和重新誕生,經歷傳播與演變,涉及到文化演化的各種可能形式。這當中充斥未知,但是無疑,彩虹禁忌也是探討文化演化的寶貴材料。

隨著時代力量流轉,如今科技昌明,傳統文化漸漸消亡,彩虹禁忌仍然存在嗎?至少在東南亞依然普遍,不過常常沒有被認真看待,有時還被視為無稽之談的迷信。一度廣泛存在,歷史悠久的彩虹禁忌,似乎也和多數傳統文化一般正在消失。

白樂思 2021 年 8 月 17 日的講話,我們懷念他: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1. Blust, R. (2021). Pointing, rainbows, and the archaeology of mind. Anthropos, 116(1), 145-162.
  2. Even Rainbows Have a Dark Side

本文亦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匠》暨其 facebook 同名專頁

所有討論 1
寒波_96
180 篇文章 ・ 746 位粉絲
生命科學碩士、文學與電影愛好者、戳樂黨員,主要興趣為演化,希望把好東西介紹給大家。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同名粉絲團《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0

3
1

文字

分享

0
3
1
狗狗會吃死去的主人嗎?:《科學詭案調查局》導讀——2021 台積電盃 青年尬科學/「科普書籍閱讀寫作競賽」優選導讀文
青年尬科學_96
・2021/12/26 ・2216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台積電盃青年尬科學」是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於 2012 年主辦「青年尬科學」競賽,自 2013 年起獲得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贊助。期望藉由競賽提升 15 至 18 歲、國三到高三青年的科普表達能力。

本文為 2021 台積電盃青年尬科學/「科普書籍閱讀寫作競賽」優選導讀文,為盡量完整呈現學生之作品樣貌,本文除首圖及標點符號、錯字之外並未進行其他大幅度編修。

  • 撰文:陳亭穎|國立屏東女中

具衝擊性的主題

人們通常不愛提比較病態甚至是關乎死亡的話題,因為那是源自於人類內心深處的恐懼,是大多數人視為禁忌的話題,但仍然會有人對不尋常事物抱持著好奇及熱忱。為什麼有人會喜歡臭味?我們都知道器官移植,但你聽過頭部移植嗎?甚至是我們在驚悚電影中看見的變態殺人魔,與現實中真正有心理病態的人又有幾分相似呢?假如你就是對這類奇異話題感興趣的人,那這本書將會滿足你的好奇心。讓我們看看兩個書中的有趣例子。

男人, 电话, 手机, 人, 微笑, 快乐的, 男性, 沟通, 家伙, 技术, 震惊, 惊讶
生死之類的話題被視為禁忌,但也能勾起人們的獵奇心理。圖/Pixabay

你相信狗狗會吃死去的主人嗎?

作者以人們擁有的病態好奇心為首,逐步展示不同領域上的冷知識,甚至有些是人們不會想知道的,但也正因如此才足夠奇特。舉個書中的例子:人們說,狗是人類最忠心不二的夥伴。這在大部分眼裡是對的,包括貓以及不同的寵物,人們都相信只要自己對待牠們足夠好,那牠們也必定不負自己。但在此前,你能想像忠心的狗狗在你死後可能吃了你嗎?這聽起來確實很糟,但這是有根據的。

聽到狗狗吃人這種事確實駭人,通常會認為說是不是主人死後沒人能餵牠,所以為了生存而選擇吃掉主人呢?難道是因為飢餓?根據資料來看或許不是如此。難道是狗狗跟主人之間的感情根本就不深厚、不忠心嗎?如果是那樣的話就太令人難過了。

最凶殘的哺乳類排行榜

提到凶殘的哺乳類會先想到甚麼物種呢?腦中浮現的是不是詭譎多端的人類呢?如果這樣想的話就錯了!排行榜中超過 1000 多種動物,而智人在其中只在第 30 名。那第一名究竟是誰呢?就是常被冠上「可愛」頭銜的動物──狐獴。

狐獴的世界是母系社會,階級嚴格的可以說是殘忍。雄性的地位當然低於雌性,但地位低的雌性可以說是連生育的權利都沒有。至尊的雌性通常會阻止低下雌性生小孩,若生下來了就殺掉並吃了。但僅僅是這樣嗎?那其他動物呢?

一起, 公園, 動物 的 免費圖庫相片
狐獴看起來可愛又團結,實際上對內對外都會展開腥風血雨的殺戮。圖/Pexels

除此之外,動物的攻擊行為可以分為冷型及熱型。熱型是衝動、失控下的行為,但人類的情緒如此多變,我們是怎麼克制自己才讓每天都發生路怒殺人事件的情形不會發生呢?冷型則是經過謀略和深思熟慮,也就是蓄意謀殺。但分為兩者的含意是什麼呢?人類的攻擊行為也能如此容易被二分嗎?

狂刺巫毒娃娃的滿足感

巫毒娃娃總是被人插滿了針,似乎拿針狂刺一個布玩偶能夠讓人擁有報復後的快感,但這是為什麼呢?這個舉動有個最直觀的用途,就是能夠宣洩情緒。人們會把眼前的巫毒娃娃想像成想洩憤的對象,往娃娃上面插針會讓人產生一種「報復」的感覺,心情就會比較舒暢。

事實上,從一個人往巫毒娃娃身上刺針的數量能看出這個人的攻擊性有多強。人的攻擊性是無所不在的,這能幫助我們自我防禦。蹂躪巫毒娃娃的好處就是能使人適時的發洩情緒,因為無法控制的攻擊性是最危險的。

巫毒娃娃, 针脚, 巫术, 巫毒, 玩具娃娃, 仪式, 神秘, 黑暗的, 魔法, 幻想
巫毒娃娃(Voodoo doll),又稱巫蠱娃娃,是用於插針的人偶形道具。雖然形式不同,世界各地許多文化傳統都有這種做法。圖/Pixabay

當然,這些都只是書中提及的冰山一角。以上述兩個例子來說,狗會吃死去的主人,那貓呢?如果許多人對貓的印象是冷漠的話,是不是代表貓更有可能做出此舉?又或是什麼樣性格的狗或貓會這麼做?再說說巫毒娃娃,生理上的因素會不會激化你想要摧殘娃娃的衝動?以及值得探索的是,心理學上有理論能夠說明人為什麼會把巫毒娃娃受到的「苦難」投射到真人上。

《科學詭案調查局》將全書分割為病態的死亡、昆蟲、禁忌、爬行的生物、解剖學以及人類的心智六大主題,逐步探索這些令人驚奇、驚訝或是噁心的話題。一篇一篇的文章中富含的是意想不到的科學知識,激發我的好奇心,再讓我發出「原來如此啊」的驚嘆,這正是本書的迷人之處。如果想來點不一樣的生活樂趣,不妨翻開本書,探究我們鮮少涉足的神秘與科學並存的領域。


作品評語

看似沒有頭的文章其實是有頭的,放到最後一段是一種非典型的手法,成效見人見智,不過文筆是不錯的,具有引導讀者閱讀本書的熱情,排版上也可看到用心,閱讀起來很舒服。稍感可惜的是內容侷限於書中所述。


  • 書名:科學詭案調查局:離奇現象與噁爛實驗的科學研究報告
  • 作者:艾莉卡・恩格豪伯(Erika Engelhaupt)
  • 譯者:姚若潔
  • 出版社:大石國際文化
  • 出版年:2020
青年尬科學_96
9 篇文章 ・ 2 位粉絲
「台積電盃青年尬科學」是為提升高中生科學素養與表達能力的全國性競賽,自2013年起獲得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贊助。 「科普書籍閱讀寫作競賽」:閱讀科普好書並撰寫導讀文。 「科學創意表達競賽」:撰寫科學影片報告並重新演示影片中的知識。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番茄好營養,你為什麼要討厭它?
Gilver
・2015/08/17 ・3740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480 ・五年級

我討厭番茄。

更精確一些來講,我討厭的是生番茄、或是未加調味的熟番茄,光是聞到它們散發出來的氣味,我就會一陣乾嘔。我想只要是個挑食的人,應該都能體會這種感受,諸如香菜、芹菜、茄子、苦瓜、青椒······討厭的人都大有人在,而且還會因此被同一張餐桌的長輩罵。這些經驗讓我覺得番茄非常的邪惡,於是我問GOOGLE網路上有沒有跟我一樣討厭番茄,然後找到了這兩個有趣的網站:「反番茄」「番茄是邪惡的」,甚至還有這部B級片《Attack of the Killer Tomatoes》(竟然還有續集),真讓我寬慰不少。

但許多人不能理解的是,我也有喜歡番茄的一面──我喜歡吃番茄醬。這讓我招致沒有原則的批評,還被指控只吃番茄化工製品、不吃真食物。可是,番茄醬不也是番茄的一種料理形式?番茄生的、熟的有差嗎?地球上一定不只有我討厭吃番茄,那我們這些番茄厭惡者該怎麼繼續在這個社會生存?懷著這些疑問,就讓我們來探索一下番茄的美麗與哀愁(?)。

歷史上的反番茄情節

今日全球廣泛種植的番茄起源於中、南美洲,在地理大發現後被引入歐洲,但它並不是一開始就受到人們的喜愛。當時的歐洲普遍仍是觀念保守的基督教社會,而番茄的外型引起虔誠的教徒激烈的反彈。若以植物解剖學的語彙來描述番茄,會是這樣子的:它擁有薄又柔軟的外果皮,中果皮和內果皮肉質化且發達,屬於一種漿果(berry);但在當時的神職人員眼中,它的顏色鮮紅、香味刺激,濕潤的果肉且豐富的汁液,簡直是個十足的催情之物,不道德、淫蕩、明顯的反基督!跟番茄相比,馬鈴薯就質樸得多,無性生殖的它一點都不煽情。[1]

即使番茄是今日備受人們愛戴的水果,過去也曾經被認為是邪惡的。圖片轉自Tomatoes ARE Evil 網站

而就植物分類而言,番茄屬於茄科(Solanaceae)、茄屬(Solanum)的植物,和同科的馬鈴薯、茄子一樣,在某些時候、某些部位含有吃多損體的龍葵鹼(solanine),更不用提哈利波特中的巫術魔藥材料──風茄(Mandrake),不但會讓人體肌肉鬆弛,根部還長得像人形,簡直就是惡魔的植物!在人們還沒有好好平心靜氣的認識番茄之前,它被認為是種不純潔且有毒的植物,直到18世紀義大利開始使用番茄製作濃湯或裝飾食材,人們才慢慢開始接受番茄,這過程中在世界各地還有許多拚死吃番茄、只為證明番茄無害的英雄傳說存在。[1]

料理與番茄

此後,番茄似乎就在料理界平步青雲,成為人們喜愛的食材。對廚師來說,番茄不只是種水果,它可是鮮味的炸彈。從義式肉醬麵到世界上最複雜的雞尾酒「血腥瑪麗」,中式的番茄炒蛋到吃火鍋時搭配的菜盤,都有番茄的蹤跡。

在集結多篇研究鮮味(umami)文獻的書籍《鮮味的秘密》中描述道:異於其他蔬果,番茄本身就富含鮮味,兼具形成基本鮮味的麩胺酸鹽及形成協同鮮味的核苷酸鹽,且還會隨著果實成熟的過程急遽增加。番茄也有多種料理形式,例如日曬的番茄乾、生菜沙拉小番茄、完熟番茄糊罐頭和番茄醬,都有作為鮮味增味劑的功用。此外,除了鮮味本身能增進人類的食慾,增強鮮味的幅度還具有連帶增加鹹味和甜味、掩蓋苦味的功用,在料理上面能發揮絕佳的功能。[2] 

番茄這麼好,你為什麼要討厭它?

148947303_49a4271337_z
番茄汁在台灣仍然是受歡迎的「保健食品」。Photo credit: Ricardo Liberato

除了「美味」(呃),家長最常試圖拿來說服孩子吃番茄的理由,莫過於茄紅素(lycopene)了。茄紅素是一種抗氧化物質,被認為能夠降低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和多種癌症的機率,且被認為甚至比維他命C還要厲害。[3] 雖然確切的作用機制尚未研究透徹,但科學家總是發現常食用番茄的人和這些疾病似乎比較無緣。茄紅素種種好棒棒的保健效果,如同那句義大利諺語:「番茄紅了,醫生的臉就綠了」,讓番茄成為世界各地的保健明星,種種番茄產品的商業廣告鋪天蓋地席捲而來······

然而,雖然談到茄紅素就讓人聯想到番茄,但目前還沒有證據說明茄紅素就是某些人討厭番茄的原因。事實上,人挑食的原因可能相當複雜,而主觀喜惡的挑食習慣經常牽涉到風味(flavor)的概念。[2]

風味是一種綜合性的複雜感官印象,除了酸、甜、苦、鹹、鮮這五種基本味道(taste)之外,還會受到視覺、聽覺、質感、溫度和最重要的嗅覺影響。回想一下美味的炸雞吧!它金黃而酥脆、散發著油脂香氣,趁熱一口咬下、發出清脆的聲響,任誰都無法抵抗炸雞的誘惑。但也因為口感是如此複雜,每個人挑食的環節可能都不一樣,因此要找出某人討厭吃某種食物是歸因於哪種化學分子,在研究上是相當困難的。[註]  但幸運的是,還真的有一項蔬菜被找到厭惡的關鍵了──而且它提供了絕佳的理由,讓挑食者得以對不挑食者大聲宣告:「你根本不懂我的感受!」

子非吾,安知吾之惡?

讓我們來看看另一種人們好惡兩極的食物—香菜(cilantro,Coriandrum sativum)吧!這種台式小吃裡經常可以看見的香料也擁有特殊的香氣,喜歡香菜的人可能會形容它芬芳、具有香草或柑橘氣息,讓食物的香氣更加撩人;但厭惡香菜的人,卻說它聞起來像肥皂、泥巴、根本不是食物,只要兩方陣營的人同時去逛夜市,就會為要不要加香菜而吵嘴。

Taiwanese_dànzǎimiàn
香菜是許多台式小吃和中式料理的好朋友,但有些人可不這麼想。Source: wikipedia

香菜的喜惡研究,在2012年於學術期刊《Flavour》第1輯收錄了兩篇。Mauer和El-Sohemy的研究調查了加拿大境內1639名人種各異的青年們對香菜的喜惡,發現各族裔討厭香菜的比例不一,且東亞裔別討厭香菜的比例最高(21%)其次是高加索裔、非裔、南亞裔、西班牙裔,最少是中東裔(3%)。[4]

另一篇更精采了,Eriksson等人的研究找出了香菜喜惡和遺傳組成可能的重要關鍵。他們找來了14604名討厭香菜、11581名喜歡香菜的歐洲裔受試者,以基因體(genome-wide)的單核苷酸多型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檢測這兩大群人的遺傳資訊,試圖透過比對、找出在廣闊的基因大海中哪些位點可能跟香菜喜好有關。研究結果顯示,有個位在第11號染色體的嗅覺受器基因OR6A2和香菜的喜好顯著相關,而OR6A2基因的角色正是幫助人類偵測醛類物質(aldehydes)的氣味—-而那正好就是香菜的魅力所在![5]

所以我說,討厭番茄到底該怎麼辦?

前面說了那麼多番茄的優點,但討厭番茄的人就是討厭啊,該怎麼辦?如果你是家長或是一個關心朋友身體健康的人,或許你可以幫助番茄厭惡者去了解它的厭惡,究竟存在哪個口感的組成環節。

在嗅覺和基本味道的處理上,你可以將番茄跟其他富有風味的食材一起煮成湯或夾在一起,比如說火鍋或漢堡,但這招許多家長應該已經會了。

相較於煮爛的番茄或番茄醬,生番茄保持完整形態時細胞壁結構完整,質感介在柔軟與清脆的曖昧地帶之間,中間的種子黏滑,質感複雜,可能構成一種討厭的理由;因此,透過烹煮來完整破壞番茄的型態,或許有助於厭惡者接納番茄,且這也和我們傳統上蔬果要趁生鮮吃的觀念並不相同。

KONICA MINOLTA DIGITAL CAMERA
番茄醬或是番茄鯖魚罐頭,或許是討厭番茄者的福音。Source: wikipedia

如果上述的方法都行不通,但他喜歡吃番茄醬,那其實也無妨。番茄醬其實就是完熟番茄糊加以調味的形式,並沒有和生鮮番茄差太多。已經有研究指出,比起生番茄,經過高溫烹煮過的蕃茄,其所含的茄紅素會改變構型、更容易被人體吸收(35%)。[6] 又如果你在意的是茄紅素的有無,其實讓厭惡者多吃西瓜、紅心芭樂、紅甜椒、木瓜就好了,因為這些水果也有茄紅素。[7]

最後,求求各位喜好番茄的人,別再對厭惡番茄者如此苦苦相逼啦!

bade54_fbe8ae20511149b2b0f78180032515e7
圖片轉自Tomatoes ARE Evil 網站。

 

註:另一方面,科學家已有發現幾個番茄為人喜愛的關鍵化學分子或許可以提供線索,例如檸檬醛(geranial)這種氣味分子。番茄的口味主要由糖類、有機酸、以及香氣物質所組成,而Klee等人發現,轉殖了含有羅勒(Ocimum basilicum)檸檬醛合成酵素的番茄變得更受人喜愛[8],這個發現同時也在超市難見的非商業生產「家傳番茄」(heirloom tomatoes)品系中被證實,這些風味絕佳的番茄品系比一般超市的番茄含有更多的檸檬醛。[9]

參考文獻

  1. 史都華‧李‧艾倫(Stewart Lee Allen)著,《惡魔花園-禁忌的美味(In the Devil’s Garden: a sinful history of forbidden food)》(朱衣譯)(生活文化,2005),24-29。
  2. 歐雷‧G‧莫西森(Ole G. Mouritsen)與克拉夫斯.史帝貝克(Klavs Styrbaek)著,《鮮味的秘密:大腦與舌尖聯合探索神秘第五味!(Umami: unlocking the secrets of the fifth taste)》(羅亞琪譯)(臺北市:麥浩斯出版,2015),132-134
  3. Bhowmik, Debjit, et al. “Tomato-a natural medicine and its health benefits.”Journal of Pharmacognosy and Phytochemistry 1.1 (2012): 33-43.
  4. Mauer, Lilli, and Ahmed El-Sohemy. “Prevalence of cilantro (Coriandrum sativum) disliking among different ethnocultural groups.” Flavour1.1 (2012): 1-5.
  5. Eriksson, Nicholas, et al. “A genetic variant near olfactory receptor genes influences cilantro preference.” Flavour 1.1 (2012): 22.
  6. Subramanian, Sushma. “Fact of fiction: raw veggies are healthier than cooked ones.” Scientific American. May 31 (2009).
  7. Ouellette, Jennifer. “Taster’s Choice: Why I Hate Raw Tomatoes and You Don’t.”
  8. Davidovich-Rikanati, Rachel, et al. “Enrichment of tomato flavor by diversion of the early plastidial terpenoid pathway.” Nature biotechnology 25.8 (2007): 899-902.
  9. Jabr, Ferris. “Dollars and Scents: The Chemistry of a Delicious Tomato.” Scientific American. May 24 (2012)
Gilver
28 篇文章 ・ 3 位粉絲
畢業於人人唱衰的生科系,但堅信生命會自己找出路,走過的路都是養份,重要的是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