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寫.編譯/陳志今
甜食、飲料……大部分人應該都很喜歡在嘴饞時吃上一些富含糖分的食品。但糖分攝取過量已成為現代人的通病,更被視為減肥的大敵。
到底怎樣才能大吃大喝又不會增加卡路里攝取和肥油油的肚皮呢?
這個看似不可能的任務在甜味劑出現後有了新的可能。甜味劑號稱「能甜你的嘴、不肥你的胃」,相關廣告也常主打它們零卡路里的優勢,不過,甜味劑真的有那麼神嗎?
所以說,甜味劑到底是什麼?
甜味劑(又稱代糖)泛指能讓食物具甜味的化合物。跟一般糖類不同的是,糖分能夠被人體吸收並產生熱量(也就是俗話說的卡路里),但是甜味劑大多是無法被人體吸收的化合物,也因此可說是幾乎沒有熱量。
可樂、口香糖,甜味劑的蹤影無所不在
你喜歡隨手來瓶飲料嗎?現在許多飲料公司其實使用了多種合成的甜味劑,比方說大家熟悉的百事可樂,在千禧年初上市的 Pepsi One(以及之後的 Pepsi Max),就使用了名為安賽蜜 (acesulfame potassium) 的甜味劑。
「飯後嚼兩粒A*****無糖口香糖 使你口氣清新自然」聽起來很耳熟是不是?你可知口香糖也含有甜味劑嗎?
市面上的口香糖大都含有木糖醇 (xylitol),一種由植物裡萃取出來的天然甜味劑。木糖醇雖然比不上合成甜味劑來得甜,但在愛美人士和健康飲食的風潮下,近年也逐漸開始受到吹捧。
甜味劑命運多舛的發展史
第一代甜味劑名叫糖精(Saccharin,拉丁文中的糖),1879 年由美國科學家 Constantine Fahlberg 所研發。糖精具有比蔗糖強 300 倍的甜度,曾一度在美國與歐洲造成轟動。不過,在 1960 年代因為它有安全上的疑慮(有人宣稱會致癌,但後來的研究否定這說法)而被美國食品藥物局查禁,後來解禁時糖精已不再受到歡迎。1
取而代之的是第二代甜味劑:阿斯巴甜 (Aspartame),由美國科學家 James Schlatter 於 1965 年發現,而這個發現,其實源自於他某次不小心舔了沾有阿斯巴甜的試紙。(現在的實驗室可不會隨便讓科學家們親嚐不明合成物 XD)
阿斯巴甜有著容易合成和保存的優點,在糖精被禁後,一舉成為最受歡迎的甜味劑。雖然直至今日都沒有任何證據顯示阿斯巴甜會造成人類疾病(比方說癌症),但某些人會對阿斯巴甜的代謝物產生後遺症,因此近年來,許多食品也減少了阿斯巴甜的使用。[1]、[2]
至於第三版的甜味劑安賽蜜 (acesulfame potassium) ,在前兩代甜味劑的經驗後,花了至少 20 年之久,直到 1992 年才被美國食藥局許可使用、1998 年才被許可加入飲料裡。1
而最新一款甜味劑:甜菊食物 (Stevia plant),早在四十多年前就被日本人發現,並廣泛使用在許多飲品中,但直到 2010 年才被美國與歐洲食藥署准許加在人工食品裡。2
又能減肥又防蛀牙,甜味劑好棒棒?
由於市面上主要能有高甜度的甜味劑都是人工合成,再加上第一二代甜味劑最初帶來的健康負面報導(事後證明僅是謠言一場),各國政府對於食品用甜味劑的許可早已不如二十世紀初來得寬鬆。從第一代甜味劑開發後,直到 2010 年之前,已有數以百計的動物實驗,以及醫療統計學來探討食品甜味劑是否會引發任何疾病。
不過,其實也有不少人認為甜味劑是有好處的,比如前文曾提及的天然甜味劑「木醣醇」,在研究數據中顯示可以降低近 30% 的糖攝取量、也被牙醫學界認可能夠降低蛀牙風險。2
另外,也有說法認為甜味劑能幫助減肥,原因無他:甜味劑將近沒有卡路里、具備比同重量的砂糖更甜數百倍等特性,讓它們在近年來成為各國政府公共衛生部門對抗肥胖的超級武器。
在肥胖成為通病的西方國家裡,英國、愛爾蘭、法國、與美國數州已相繼祭出「含糖稅」,用「增加含糖飲料單價」的方式,變相遏止大眾購買含糖高熱量的飲料,同時鼓勵飲料公司和消費者使用 0 卡路里(含有甜味劑)的新式飲品。
以英國為例,各大通路商如果販賣含有卡路里糖分的包裝飲料,每一公升必須繳交至少台幣十元的糖稅。短短半年內,原版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等含糖飲料銷售額就應聲腰斬;而新版的無糖飲料,像是大家熟知的 Coke Zero 和 Pepsi Max,則開始銷售長紅。3
非萬能處方箋!甜味劑帶來的疑慮
「喝得再多也不會胖!」聽起來真是了不起的人類發明,可世上真有這麼好康的事嗎?令科學家和公共衛生專家最感困惑的是:
甜味劑出現的百年以來,為什麼所有人類社會,無一例外的,肥胖人口只增無減呢?甜味劑真的能遏止人類過胖嗎?
這個論點的起始點無怪乎:過去百年的研究主要注重於探討甜味劑加在食品裡是否有毒性(完全沒有),但鮮少有研究探討:若人體飲食中缺少糖分(或者是增加糖味劑的劑量)是否會引發飲食上的改變?當我們只有舌頭覺得甜,血液裡卻缺少糖分的情況下,大腦是否有可能會更加渴求食物?
這個假說到目前為止只有數字上的關聯(賣越多含甜味劑飲料的國家,青少年過重的比例不減反增),卻並沒有確實的科學研究佐證。不過,一個最新研究再次將科學家對甜味劑的隱憂搬上檯面。
在 2014 年,英國權威的《自然》(Nature) 雜誌刊登了一個令人驚訝的研究,指出甜味劑不僅會改變動物體內的腸道益生菌(生活在人體大腸、小腸裡,幫助分解食物與吸收的菌種),還容易誘發「葡萄糖不耐症」──也就是糖尿病的前端徵兆!4
這個研究由以色列科學家主導,其中使用數種不同的含甜味劑飲食來餵食實驗動物,結果令他們倒抽一口氣:在餵食數個月後,這些動物體內原本被移植的相同腸道菌種開始出現明顯的變化,不僅對後來追加的一般含糖食物攝取量改變,而且變相出現代謝疾病的症狀 4。而代謝疾病最常出現的,就是肥胖及糖尿病!
更進一步的研究更指出,在實驗的環境下,現在市面上使用的六種甜味劑,無一例外地都對腸道菌種有負面的影響 5。雖然這些實驗目前還尚未擴大至人類飲食研究,卻已經為全世界的公共衛生政策打了一個大問號。
或許最安全的減肥方式,還是那千古不變的老方法:均衡飲食、適可而止。
Reference
- The History, Synthesis, Metabolism and Uses of Artificial Sweeteners, http://monsanto.unveiled.info/products/aspartme.htm
- Are sweeteners really bad for us? http://www.bbc.com/future/story/20150127-are-sweeteners-really-bad-for-us
- Sugar taxes: The global picture in 2017, https://www.beveragedaily.com/Article/2017/12/20/Sugar-taxes-The-global-picture-in-2017
- Artificial sweeteners induce glucose intolerance by altering the gut microbiota J Suez, T Korem, D Zeevi, G Zilberman-Schapira, Nature, 2014 – nature.com
- Measuring Artificial Sweeteners Toxicity Using a Bioluminescent Bacterial Panel, Molecules 2018, 23(10), 2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