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為何處處都是神預測?霍金真的成為了章魚哥的接班人,神算世界盃冠軍嗎?!

科學新聞解剖室_96
・2018/11/22 ・5003字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SR值 576 ・九年級

  • 科學新聞解剖室-案件編號 31

案情:霍金是章魚哥的接班人?

今年(2018 年)是台灣的選舉年,一年下來就選舉的結果,有著各式各樣的預測、算命,好不熱鬧。

對此,台灣的媒體也免不了要報導一番,譬如在〈大選年「神」預測?年底選舉藍綠 6 比 4 柯連任難!〉這則報導中,政經預言家 Master Wong 預測,如果國民黨派蔣萬安出來選台北市長的話,柯文哲就會輸掉。在〈究竟誰有總統命?命理專家斷言柯 P:2024 不可能〉這則新聞中命理專家周映君則指出,柯文哲要當下任台北市長沒有問題,但 2024 年當總統則不可能。而在〈命理師何榮柱「秒斷」大選 侯絕地逢生 柯苦盡甘來〉這則報導中,命理師何榮柱「秒斷」,柯文哲「前面會較艱辛,但會苦盡甘來」。

面對這種激烈的選戰,媒體每次總是會去訪問許多預言家或命理師,但是都沒有其他人可以問了嗎?

這個疑問讓解剖員想起了今年俄羅斯世界盃足球賽的一則報導,因為在各家預言之中竟然發現霍金的名字!剛逝世不久的霍金竟出現在〈世界盃神算子 章魚哥的接班人是?〉這篇報導之中,並且與高盛人工智慧 [1]、章魚保羅、俄羅斯神貓、比利等並列在一起作為「神算子」的一份子,這是怎麼回事?難道霍金想從科學家轉職為預言家嗎?

解剖

一、不是算命,霍金開「認真又科學」的玩笑

故事的起源是這樣的,2014 年世界盃,霍金接受了博彩公司 Paddy Power 的委託進行一項預測,他坦言 Paddy Power 有時為了噱頭會做出許多譁眾取寵的賭局,但由於這一次是邀請他以權威專家的身份進行預測,所以就姑且答應了。因此,霍金完成了一份名為〈Professor Stephen Hawking’s World Cup Study for Paddy Power〉的報告,同時也為慈善組織籌款。當然,這份報告並不是經歷嚴格審查的期刊文章,究竟霍金到底為這個認真的「玩笑」做了什麼呢?

霍金在這次的委託中主要嘗試去回答兩個問題:
第一,什麼情況下的世界盃最有利於英格蘭?
第二,在世界盃的十二碼大戰中,怎樣才能完美的射門?[2] 

原來自 1966 年起到 2014 年,英格蘭已經踢了八屆世界盃,經歷了 45 場比賽,204 次十二碼球。霍金根據這些資訊數據,結合統計分析,嘗試來解答上述問題。例如在第一個問題中,他發現了在距離較近英格蘭的地方、溫度較低、海拔較低的球場,加上傍晚時間、穿客隊球衣(多數是紅色)等等情況中,英格蘭會取得較高的勝率。

而第二個問題中,他則發現由金髮球員主罰十二碼、目標射向球門的左上方或右上方、較長距離的助跑、以腳側射門等,都會有較高的得分率。最後,霍金把這些發現整合成兩條精確且複雜的方程式。

欸欸欸!紅衣!!(重點大誤)圖/Shawn Rossi @flickr

以第一條方程式為例,可以據此推出每個變數對英格蘭個別比賽勝率的影響,例如溫度每上升 1 度,英格蘭的勝率就會降至原來的 84%,如果我們可以得知方程中的所有變數,我們便可對英格蘭個別比賽的勝率作出預測。

不過這個「認真的玩笑」也僅止於此,雖然這條方程式並無法精確預測世界盃的冠軍,但它背後的基礎可不是神來一筆的掐指一算,而是紮紮實實的統計推論,霍金果然不是蓋的!

二、霍金不是在預言,是做「科學推理」:分析過去資料,從統計結果推測奪冠機率

這篇新聞中也提到了高盛金融集團 (Goldman Sachs) 運用人工智慧進行 2018 年世界盃的預測,他們使用了 20 萬個模型,導入各個球隊的特徵、近期表現及個別球員的數據,結合最新發展的「機器學習」,模擬出 100 萬個可能的淘汰賽結果,並以此計算出每支球隊在各輪晉級的可能性。

高盛利用這些結果作出了各種預測,例如每支球隊奪冠的機率等,最後預測最有可能奪冠的隊伍是巴西。雖然這個預測並沒有命中,但是如果因為這樣而把霍金與高盛所作的研究報告並列在一起,仍然是有點道理的。

高盛利用這些結果作出了關於 2018 年世界盃的各種預測。source:高盛關於 2018 世界盃的報告封面。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後,西方科學哲學家已經了解到沒有一個單一的科學方法可以定義科學的本質,且能普遍適用到歷史的不同時期、文化、地域和領域。不過,科學哲學家還是可以從真實的案例之中歸納出不同的科學推理模式,而統計也就是其中一種科學推理的方法,不論是霍金,或是高盛的報告,大致上都是「統計推理」的範疇。[3] 例如高盛那一百萬個模擬結果中,有百分之十八點五的結果顯示巴西會奪冠;而霍金的兩條方程式亦可以推論出英格蘭在個別比賽的獲勝機率,以及個別球員主罰十二碼時的成功機率。

但解剖員要嚴正指出的是,這些統計推理與章魚保羅、球王比利的臆測相比,本質上有很大的不同。

我乃鼎鼎有名的章魚保羅,你怎麼知道我是神預測還是只是愛吃?(莊子惠子上身)圖/wikipedia

例如在保羅的「職業生涯」之中,牠也只選過三面國旗(德國、西班牙和塞爾維亞),而這三面國旗都與章魚所愛吃的食物(如螃蟹蝦類)相似,所以 2014 年世界盃保羅之所以「神」,很可能只是巧合與本能。想確認牠是不是真的「神」需要更多的重複驗證,但這一切都將因保羅壽終正寢而不可能得知了。[4] 

另一方面,每逢大賽,前球王比利也都會進行預測,但結果卻都適得而反,因而被戲稱為烏鴉嘴比利。不論保羅或比利如何做出「預言」,我們應該要知道,他們都不是在作統計推理,若理解到這一點,就不會把霍金、高盛報告和保羅、比利的「神算」相提並論了。

別把霍金、高盛報告和保羅、比利的「神算」相提並論啊。圖/flickr

不同於占卜神算,使用「統計推理」者多會清楚地標示其可能局限,例如高盛就承認即便運用了巧妙的統計技巧,但因為足球本身就是很難預測的競賽,所以他們的預測仍然有著高度的不確定性。再者,統計數字本身也帶有人為建構的本質,例如人們都會把他們感興趣的變項量化,這樣一來,沒有被量化的變項就不會被考慮到,好比霍金與高盛也都各自採用了不同的變項作量化,霍金的兩條方程式更包含很多難以操作的變項,例如球證國籍、比賽日溫度、球場海拔高度等等,這都不是教練可以控制的。

不過,相較於占卜神算,統計推理還是有跡可尋,整個推論是否合理、是否可信,都能夠在過程中被拿出來一一檢驗與確認。

三、霍金如何被拱成神算師?行銷策略愈滾愈離奇

霍金只是認真地開了一個很科學的足球預測玩笑,但又是如何被拱成跟章魚哥並列為神算子的呢?

原來這個過程是霍金在完成報告後,也同時在 Youtube 上產出了一個簡報,這個簡報的逐字稿也同時成為 Paddy Power 對外發佈的新聞稿。霍金在簡報的開場白中,提到 Paddy Power 認可他作為理論物理家,比章魚保羅更為有資格進行預測,可能就這樣一句俏皮話就引導媒體情不自禁地把他和保羅放在一起了。

例如,Paddy Power 的標題是〈霍金圖解:英格蘭世界盃的成功方程式〉,《每日郵報》也訂下了〈加時賽取得勝利的簡史:霍金分析世界盃數據以建立出英格蘭的成功方程式〉,原本的一個行銷策略,造就了愈滾愈離奇的起源。

霍金提到 Paddy Power 認可他作為理論物理家,比章魚保羅更為有資格進行預測,可能因此引導媒體把他和保羅放在一起了。圖/截圖自 youtube 影片

經過英國媒體報導後,華文媒體也紛紛翻譯和轉載,起初一些媒體還沿著 Paddy Power 的思路作報導,指出霍金的公式可助英格蘭爭勝奪冠,例如〈霍金數學統計教路 助英格蘭決戰世界盃〉〈英格蘭如何才能奪冠?物理學家霍金研究解密〉。但隨時間推演,報導變得愈來愈離題了,例如:〈霍金用科學公式計算英格蘭隊世界盃奪冠概率〉、〈用 1 個月時間研究世界盃比賽 霍金教你用數學公式猜冠軍〉,要用霍金的公式來猜冠軍,其實是不太可能的。

更後面的標題就更歪了,開始出現把統計分析加上神秘色彩,例如:〈霍金“算命”:英格蘭如何奪冠〉〈誰不想世界盃奪冠?你有霍金支招我有巫師整蠱〉,或者把保羅抓來相得益彰,例如〈世界盃預測的舞臺 章魚保羅唱罷 霍金登場〉〈章魚哥接班人?史蒂芬‧霍金也來預測世界盃〉

此外,在霍金的 Youtube 簡報之中,他的確提到他最看好的是巴西。原因是根據統計,30% 的主辦國會取得世界盃冠軍,而且球隊在自家地方作戰,環境上和心理上都有正面效應。不過,這個「猜測」其實與霍金所作的報告並沒有完全直接的關連,他的「統計推理」並不涉及冠軍的預測,但是媒體報導都把這些言論混合在一起了,以為霍金的方程式可以預測世界盃冠軍。例如:〈霍金算出 2014 世界盃奪冠公式 巴西奪冠英格蘭前途難測〉〈世界盃各方預言帝爭先登場 學術派霍金算出巴西奪冠〉,更神奇的是還有報導指責霍金算錯了:〈霍金預測全錯竟理直氣壯 狡辯物理比足球更直接〉

來到 2018 俄羅斯世界盃,霍金又在〈世界盃神算子 章魚哥的接班人是?〉〈神預測 萌貓挑戰章魚哥〉這兩篇報導中再度登場,從這個過程中可以發現在全球化的資訊快速流通下,媒體在各種轉譯過程中的偏誤及渲染,並且像是陰魂不散的幽靈盤旋不去,造成每段時間的冷飯熱炒現象。看到這樣的狀況,解剖員感嘆 2022 的下一屆世界盃,如果霍金又再次顯靈,可能也就不足為奇了。

從外電到國內報導,媒體層層轉譯的多重災難,加上每次世足都要再被拿來說嘴一番,讓霍金即使離開了也尷尬癌發作阿~圖/科學新聞解剖室

解剖總結

在這個事件中,霍金並不是完成一個正式的科研報告,只是利用簡單的「統計推理」加上足球元素來開一個認真的玩笑,除了展現他特有的英式幽默之外,還可以進行「科學普及」。只不過在博彩公司的推波助瀾及各類媒體二手、三手、四手的報導之下,偏離了許多原有的想法,尤其是一路轉傳到華文世界之後,「統計推理」與「預言」、「臆測」、「猜想」間的界線,都變得愈來愈模糊了。

此外,相關的報導中對於霍金實際進行的統計方式多沒有清楚說明,只是用很戲劇化的方式來凸顯娛樂性,造成許多報導意義上的誤解。

在台灣,星相命理深入民心,不論是政治、體育或民生議題,媒體報導都很容易採用相關的觀點,甚至在地震相關的新聞之中,也會有類似〈準到自己都害怕的命理師〉〈據稱能預測 5 級地震的神人〉之類的報導,將科學的推論與玄學混為一談,看起來無傷大雅,但是日積月累之下對於全民科學素養的建立是很有傷害的,據此,本解剖室給予這系列新聞以下評價(13 顆骷髏頭):

(策劃/寫作:曾雅榮、賴雁蓉、黃俊儒)


備註:

  • [1] 在台灣,Atirtifical Intelligence 一般都被翻譯為人工智慧,本文也會沿用這個翻譯。不過,相較於人工智慧,人工智能會是更好的翻譯。畢竟,既有的 Atirtifical Intelligence 儘管可以表現出強大的智能,卻不見得具有更為高階的智慧。
  • [2] 原文摘錄:
    1. What conditions suit England in a World Cup?
    2. How do you take the perfect penalty in a World Cup penalty shootout?
  • [3] 陳瑞麟 (2014)。《科學哲學:假設的推理》。臺北:五南圖書。
  • [4] 泛科學(2014 年 6 月 23 日)。〈為何不問問神奇的章魚保羅?—關於章魚的二三事〉。
文章難易度
科學新聞解剖室_96
37 篇文章 ・ 12 位粉絲
「科學新聞解剖室」是由中正大學科學傳播教育研究室所成立的科學新聞監督平台,這個平台結合許多不同領域的科學解剖專家及義工,以台灣科學新聞最容易犯下的10種錯誤類型作為基礎,要讓「科學偽新聞」無所遁形。已出版《新時代判讀力:教你一眼看穿科學新聞的真偽》《新生活判讀力:別讓科學偽新聞誤導你的人生》(有關10種錯誤的內涵,請參見《別輕易相信!你必須知道的科學偽新聞》一書)。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AI 從指紋預測思覺失調症
胡中行_96
・2023/02/16 ・1536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潮濕幽暗的地下道裡,老仙倚靠方桌端坐。他著唐裝,戴墨鏡,深藏不露,身後的大紅背板上,毛筆字寫著:紫微斗數、命名改運、生產擇日、事業詳批…,以及手相面相。心急問事的顧客也不探價碼,還沒坐穩,就懇請老仙從掌紋看未來。

倘若科技發展像 2022 年的西班牙論文所願,將來雷同的場景,可能會是這樣:窗明几淨的診間,護理師坐在電腦後。他見民眾進來,停止打字,笑容可掬,遞出的衛教單上寫道:「請詳讀程序介紹,並向醫師詢問不明白的地方。…簽署同意書後,再依照步驟,提供指紋。下次回診時,即可領取報告。」想預測發病機率的民眾,馬上掏出了健保卡。

手相算命攤示意圖。圖/Joi Ito on Flickr(CC BY 2.0)

指紋的形成

人類胚胎的外胚層(ectoderm),分化成上皮神經組織。手指的皮紋(dermatoglyphs),也就是指紋,與神經成長重疊的時間,約是懷孕的第 6 至 24 週。[1]除了控制皮膚生長的基因、肌肉、脂肪、皮膚下的血管外;染色體變異、病毒感染、子宮內的狀態,以及母體所受的壓力或使用的藥物等,也會形塑其紋理。[1, 2]這就是同卵雙胞胎的 DNA 一樣,卻有不同指紋的原因。[2]

西班牙科學家認為,如果懷孕過程中的任何干擾,使神經組織的發育異常,或許也會反映於同時正在成形的指紋上。[1]基於定形後終生不變的特性,[1, 2]指紋就像一份隨身攜帶,內容雖不完整,但是十分可靠的孕期病歷紀錄。頂多就是隨著年齡增長,偶爾受傷留疤,否則不太會妨礙判讀。[1]

思覺失調症

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是一種會影響思考、感覺和行為的精神疾患,症狀包括:幻覺(hallucinations)、妄想(delusions)、思考障礙、注意力渙散、動作怪異、表情減少、音調平淡、缺乏動力和社交退縮等。[3]以往的文獻指出,相較於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雙極性疾患(bipolar disorder)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等;思覺失調症病患的指紋格外獨特。理所當然,獲選為這個研究的對象。[1]

西班牙團隊招募了 612 名泛思覺失調症患者(544 個思覺失調與 68 個情感性思覺失調);以及 844 名健康的人。用指紋掃描機,把他們的指紋掃描成電子影像,篩選、校正並調整尺寸,再將資料餵給 AI,做深度學習。[1]

準確率

回到本文開頭的情境,算命仙由掌紋預言運勢,要多模糊或精準,才能為顧客所接受?換作是醫療單位,從指紋推測是否會罹患思覺失調症,得多正確才算可信?

這個研究訓練出來的 AI,診斷的準確率約七成。[1]乍聽之下,大概不覺得有多高。畢竟精神科醫師無視指紋,也能辨別出誰符合《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立定的標準。沒事弄來能力普通的新科技,豈不是多此一舉?但是別忘了,指紋終生不變,所以同樣的 AI 不僅能診斷,更可以預測,而且準確率依然是七成![1]這就不是醫師辦得到的了。

預測疾病發生的機率,就是為了及早防範。畢竟先天體質不是發病唯一條件;後天環境等因素,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然而,基於同樣的理由,僅從指紋提供的那麼丁點線索,AI 無法看到胎兒後來的遭遇,導致技術進步的空間有限。未來假使實際運用,必要配合基因和腦部醫療影像等其他資訊,來提高準確率。[1]

參考資料

  1. Salvador R, García-León MÁ, Feria-Raposo I, et al. (2022) ‘Fingerprints as Predictors of Schizophrenia: A Deep Learning Study’. Schizophrenia Bulletin, 29:sbac173.
  2. Are fingerprints determined by genetics?’. (07 JUL 2022) MedlinePlus.
  3. Schizophrenia’. (MAY 2022) U.S.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胡中行_96
98 篇文章 ・ 33 位粉絲
曾任澳洲臨床試驗研究護理師,以及臺、澳劇場工作者。 西澳大學護理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士(主修編劇)。邀稿請洽臉書「荒誕遊牧」,謝謝。

11

16
4

文字

分享

11
16
4
偉大科學家,假若是渣男?
鄭國威 Portnoy_96
・2021/12/29 ・3245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看到名人在婚姻感情上的波折,或是各種不堪的私事被公開在大眾目光下,我就會想到牛頓、愛因斯坦跟霍金。

他們的共通點:

  • 都是在物理領域貢獻超卓的科學家。
  • 都在銀河飛龍 (Star Trek: The Next Generation) 企業號的虛擬世界裡跟機器人百科 (Data) 一起打過牌

以及

  • 從現在的標準來看,他們都是渣男。

母胎單身,但對同儕有夠渣的牛頓

牛頓像。圖/泛科學

從最輕微的開始好了。牛頓他終身未婚,所以渣的對象不是女性戀人,而是其他男性科學家,例如牛頓為了與萊布尼茲爭奪微積分學到底由誰發明、把當時的學界搞得烏煙瘴氣,還以英國皇家學會名義斥責萊布尼茲剽竊,到萊布尼茲死了才休兵。

牛頓討厭虎克,否認虎克對《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的貢獻,在虎克死後接任皇家學會會長的牛頓,便下令移除了虎克所有肖像;牛頓也因為和佛蘭斯蒂德交惡,就把他所有的天文觀測數據從《原理》一書刪除……等等。

這些事蹟你可能聽過,想必與多數人小時候心目中那個被蘋果砸頭而頓悟的可愛形象差異很大。

至於愛因斯坦跟霍金,就更符合當代渣男定義了。

成就跟渣度,都是奇蹟級的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風流多情,一生中有紀錄的情人至少有十個,包括一位蘇聯的美女間諜。他的第一任妻子米列娃(Mileva Marić)的人生,更是被愛因斯坦搞得一團糟。

1902 年,米列娃懷孕,儘管米列娃的在學成績遠優於愛因斯坦,但為了帶小孩,米列娃還是選擇放棄科學生涯,於 1903 年與愛因斯坦結婚後,生下兩位男孩——漢斯與愛德華。

婚後才是噩夢的開始,愛因斯坦先是不跟米列娃與小孩同桌吃飯,最後甚至不跟米列娃說話!1914 年,米列娃受不了跟愛因斯坦的冷暴力,決定帶著孩子們離開柏林前往蘇黎世。

據說,愛因斯坦在米列娃離開的火車前,罕見地哭了出來,但根據愛因斯坦的傳記,他是為了孩子離開他而哭泣,不是為了米列娃。

米列娃走後,愛因斯坦更明目張膽地追求自己的表姊艾爾莎。1919 年,愛因斯坦與米列娃協議離婚,並承諾把諾貝爾獎的獎金當作贍養費(但他 1921 年才得獎)。

離婚後卻是另一個苦難的開始,小兒子愛德華診斷出精神障礙,需要長期看護。而原本愛因斯坦要給的諾貝爾獎獎金,被愛因斯坦拿去美國投資,正巧碰到美國 1920 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愛因斯坦賠了一大筆,米列娃拿到的贍養費也少了許多。

米列娃直到死前都一個人照顧無法自理的小兒子愛德華,這渣度夠高了吧。

讓妻子身心俱疲,飽受折磨的霍金

跟愛因斯坦與牛頓相比,霍金在科學傳播上的貢獻、名氣,同樣是搖滾巨星等級。也因為如此,1990 年,霍金與她的妻子潔恩(Jane)分居這件事, 當時佔據了英國各大媒體頭條。

潔恩從一開始就知道霍金患有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但她仍與霍金結為連理,並從 1965 年開始持續照顧著霍金,甚至為他擱置了自己的文學博士論文,只為打理好家中一切。

但她長期承受霍金的冷言冷語;霍金時常對她熱愛的文學表示不屑跟鄙夷,同時潔恩還要能滿足霍金各種任性。對我們來說,霍金的任性是熱愛生命、不被逆境打倒,但對妻子潔恩來說,丈夫的任性是麻煩跟惡整。更別提還有三個小孩都得靠潔恩照料。

隨著霍金在物理學上的成功,以及各大媒體的強力曝光,霍金面對自身殘疾的勇氣,與潔恩無私奉獻的精神逐被世人所知,成為英國家喻戶曉的「夫妻楷模」。1985 年,霍金患上嚴重肺炎,醫生建議拔管放棄治療,瓊恩堅持不放棄,最終霍金從鬼門關走了一遭,替這對楷模夫妻在大眾眼中增添一筆佳話。然而霍金在事後卻責怪潔恩為什麼要讓醫生為他氣切、害他失去聲音。

事情還沒結束,1995 年霍金正式與潔恩離婚,並幾乎零時差地與自己的看護伊蓮結婚。消息一出,英國民眾罵聲連連,覺得自己被欺騙了,那位勇敢面對自身的不完美,展現超人智慧的霍金,竟然是一位不知感恩的渣男,連照顧自己多年的妻子都輕易拋棄。

人品如科學,斷章取義恐導致錯誤結論

如果以現在的標準來看——特別從社群媒體評論家的角度,這三位超級科學家,特別是愛因斯坦跟霍金,大概很難撕下「渣男」標籤。兩人對另一半的情緒勒索、冷暴力、外遇出軌都沒少,但寫這篇不是要揭陳年瘡疤,也不是要逼大家在「莫因他人私事而埋沒英才」與「渣就是渣,成就無法掩蓋人格缺陷」兩個選項裡擇一(這不是公投)。而是覺得從絕世科學家的案例,可以學到三件事:

  1. 其實,當我們以偉大男性科學家的故事來勉勵學子後進的時候,往往傳達片面的刻板印象:「努力不懈+天才縱橫=成就非凡」,這印象甚至是有害的。一來忽略環境跟時代的變化與積累,陷入「倖存者偏誤」,二來系統性忽略女性的貢獻。她們是妻子、愛人、共同研究者、情感支持者、家庭照顧者;如果沒有她們,偉大的成就非常可能不會落在這些男性科學家身上。把這些歷史留名的科學家當成天選之人,反而是不科學的,科學發展不是一個人的功勞,即使不是這幾位,這些創見遲個幾年仍會由其他的科學家提出。
  1. 再者,各位應該明白,上面那些渣男行徑都是「刻意挑出來」的!在他們的感情生活中,也有甜蜜相愛、互相扶持的時刻。現在回頭來看這些案例,我們早已平心靜氣,更能找到其他的資料來客觀且完整述說整個故事,換位思考,但想像一下:若這些消息是透過當下的社群網站、八卦傳媒傳述,幾百萬人為了爭奪短暫的注意力,極端地去訕笑、憤怒、哀嘆,不拿捏力道地狂開戰場,當事人等肯定已經體無完膚、宣布退出科學圈。我不是要幫特定當事人說話,而是希望一起想想,有沒有更合乎比例原則的作法。
  1. 最後,不管是哪個圈子的偶像,都得因為自己獲得的不成比例的名氣與報酬,負起相對應的責任與風險。作為有幸在社群媒體上獲得讀者觀眾信任的科學傳播者,泛科學有賴大家的愛護、承載著信任。雖然科學強調證據至上、有錯就改,但我們也自知偶有確認偏誤發作、過度推論、陷入盲點、審核不精的問題。懇請大家以強烈的好奇與健康的質疑,幫助我們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為了寫這篇跟 A 編回顧了好多科學家的情史
#乾脆另開一個渣科學或許更紅

參考資料:

所有討論 11
鄭國威 Portnoy_96
247 篇文章 ・ 813 位粉絲
是那種小時候很喜歡看科學讀物,以為自己會成為科學家,但是長大之後因為數理太爛,所以早早放棄科學夢的無數人其中之一。怎知長大後竟然因為諸般因由而重拾科學,與夥伴共同創立泛科學。現為泛科知識公司的知識長。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黑洞裡面是什麼?還有那些恆星死亡的身後事——《霍金大見解》
天下文化_96
・2019/03/12 ・2039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54 ・八年級

編按:本書為霍金留給世人的 10 個大哉問與見解,期盼讀者能藉由站在霍金這位巨人的肩膀上得到更多啟發與省思。本文為大哉問之五:黑洞裡面是什麼?

白矮星、中子星、類星體,都是恆星崩陷後的產物

對一顆正常的恆星而言,壽命可以有數十億年以上,在這段生命裡,絕大多數的歲月,它都是藉由把氫轉換為氦的核融合過程所產生的熱壓力,來對抗因自身質量所產生的重力。然而,氫燃料終有燃燒殆盡的一天。此後,恆星便會開始收縮。

白矮星。圖/pixabay

在某些情況下,它能承受得住自身的重力崩陷,只是變成密度很大的一個星核,稱為白矮星。然而印裔美籍物理學家錢卓塞卡(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 1910-1995)在 1930 年證得,白矮星的最大質量約為太陽的一點四倍。蘇俄物理學家蘭道(Lev Landau, 1908-1968)也獨立計算出相似的數值,並把這個完全由中子組成的緻密星體,命名為中子星。

對於另外無數個質量大於白矮星或中子星的恆星,當它們在核燃料耗盡之後,命運將會如何呢?稍後以研發原子彈而著名的歐本海默(Robert Oppenheimer, 1904-1967)曾對此做了一番研究。1939 年,歐本海默與沃科夫(GeorgeVolkoff, 1914-2000)、史耐德(Hartland Snyder, 1913-1962)共同計算出:

這樣的大恆星,熱壓力將無法與自身的重力相抗衡。

再者,如果忽略這個熱壓力,一顆均勻球形對稱的星體將會收縮成一個密度無限大的點,稱為奇異點。

奇異點(Gravitational singularity)。圖/wikimedia

違反時空平坦假設的奇異點:時空曲面上的曲率無限大

然而,我們所有關於空間的理論,都是構築在「時空是平坦的」假設上,因此,這些理論都無法適用於奇異點上,因為奇異點在時空曲面上的曲率為無限大。事實上,奇異點標誌著空間與時間的終點。這就是愛因斯坦覺得非常反感的東西。

接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干擾了後續的研究。大多數的科學家,包括歐本海默在內,都把注意力轉向核物理學,至於恆星崩陷的議題,則被大家拋諸腦後。一直到發現了類星體(quasar),科學界才又重新注意到這個問題。第一顆類星體 3C 273 是在 1963 年發現的,隨後天文學家又陸續發現許多顆類星體。

第一顆類星體 3C 273 是在 1963 年發現的。圖/wikipedia

類星體是極度明亮的活躍星系核(位於星系中心的質量密集區域),輻射出來的電磁波功率非常巨大,但是由於距離地球非常遙遠,所以在可見光波段,看起來只是「類似」星狀的微弱光點。由於類星體的靜止質量並未大量減少,但釋放出來的能量卻遠大於質能轉換的結果,因此這些能量的來源不單只是核反應而已。唯一可能的解釋是,這些能量來自重力崩陷而釋放出來的重力能。

類星體的強電磁波,能量來自重力崩陷的重力能

恆星的重力崩陷,重新成為科學研究的焦點。當重力崩陷發生時,星體的重力會把周圍的所有物質向內聚集。很顯然,一顆均勻的球形恆星,最終會收縮成一個密度無限大的奇異點。但是,如果這顆恆星不是均勻的球形星體呢?由於物質的分布並不均勻,是否會讓崩陷的過程也不均勻,從而避開奇異點的生成呢?

潘若斯在1965 年提出一篇著名的論文,僅僅根據重力只有吸引力的這個事實,證明了即使恆星不是均勻球形的星體,崩陷的最終結果仍會是一個奇異點。

潘若斯(Roger Penrose)提出宇宙審查猜想(cosmic censorship conjecture)。圖/wikipedia

愛因斯坦方程在奇異點裡,因無法定義而失效了。也就是說,對於這個密度無限大的點,我們無法預測它的未來。這意味著,每當恆星發生崩陷時,就會有詭異而未知的事情發生。只要奇異點不是「裸露」的,換句話說,有個屏蔽(即事件視界)把它與外界區隔開來,那麼無論在奇異點上發生什麼事,便都與我們無關。於是,潘若斯提出了「宇宙審查猜想」(cosmic censorship conjecture):

所有由恆星或其他星體因崩陷所形成的奇異點,總會有一個事件視界將它隱匿起來,因而任何人都無法觀測到黑洞內部。

黑洞是一個重力極強、以致光都無法脫離的區域。宇宙審查猜想幾乎可以斷定是正確的了,因為所有希望證偽的嘗試都失敗了。

黑洞無毛?無論丟甚麼進去,看起來都一模一樣

當惠勒於 1967 年提出「黑洞」這個詞時,它取代了原先的名詞「凍星」。惠勒新造的這個詞,強調了讓人感興趣的是恆星崩陷之後的殘餘物本身,而與它的形成過程無關。這個新名詞很快就流行了起來。

從外面,你無法知道黑洞內部是何模樣。無論你朝著它丟進什麼東西,或是它原本是什麼東西、它是如何形成的,黑洞看起都一模一樣。惠勒對於這種現象,有一句著名的描述:「黑洞沒有頭髮」(A black hole has no hair,也簡稱
「黑洞無毛」)。

本文摘自《霍金大見解:留給世人的十個大哉問與解答》,天下文化,2019 年 2 月出版。

天下文化_96
122 篇文章 ・ 604 位粉絲
天下文化成立於1982年。一直堅持「傳播進步觀念,豐富閱讀世界」,已出版超過2,500種書籍,涵括財經企管、心理勵志、社會人文、科學文化、文學人生、健康生活、親子教養等領域。每一本書都帶給讀者知識、啟發、創意、以及實用的多重收穫,也持續引領台灣社會與國際重要管理潮流同步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