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鉑銥合金公尺原器
一公尺究竟有多長?那要看你在什麼時候問的,2014 年的答案是「光在真空中於 1/299792458 秒內行進的距離」。
1790 年,法國大革命後,為了要統一全法各地的度量衡,想用自然中不變的物理量訂定,因此選擇用半週期為一秒的單擺長度作為一公尺。
但是單擺的週期不單只跟長度有關,不同地點的 g 值不同也會影響,這樣實在太不科學了。於是法國科學學會決定要以為經過巴黎的那條經線從北極點至赤道距離總長度的一千萬分之一作為一公尺,於是花了六七年測量估算,並用黃銅做成了一公尺的標準原器,讓大家知道一公尺有多長。
但因為當初的測量誤差、原器材質的穩定性等,1899 年,重新製作鉑銥合金的公尺原器,並定義一公尺為 0 °C 時該公尺原器的長度。
還是不夠精準,因此 1960 年採用氪 86 光譜作為計量依據,將 1 公尺定義為氪 86 原子在 2p10 到 5d5 能級之間躍遷的輻射在真空中波長的 1650763.73 倍。看不懂沒關係,因為這方法實在太麻煩,氪又難以取得。
謝天謝地雷射技術出現讓光速測量成熟,1983 年以光速作為物理常數,將一公尺定義為「光在真空中於 1/299792458 秒內行進的距離」。
不知道一百年後會怎樣定義一公尺有多長。
本文同時收錄於《科學史上的今天:歷史的瞬間,改變世界的起點》,由究竟出版社出版。
2019 泛.知識節 要來了!
當新視野號都已經穿過太陽系的邊境,我們的大腦當然也要去探一探未知的疆域。帶著一顆永不止息的好奇心,在泛.知識節,知識永不斷線,任你漫遊吃到飽!早鳥票預購這邊走
泛科學院精選線上課程:爸媽需要搞懂的 14 堂大腦教養課(預購)
老是覺得小孩不乖?各位爸媽別煩惱,一起跟著資深心理師學習「教養心理學」,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態和發展需求,讓親子之間溝通更順暢、關係更親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