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1
1

文字

分享

15
1
1

用科學知識和那顆想助人的心勇闖新視界:億觀生技的科學創業之路

趙軒翎
・2018/01/16 ・5094字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SR值 498 ・六年級

以往在實驗室中都得雙手扶著,才能搬到桌上使用的顯微鏡,在台灣幾個年輕博士的改造之下,顯微鏡也可以隨身攜帶、一手掌握。

這款名為「uHandy」的手機顯微鏡是億觀生技公司目前最主要的商品,只要裝在手機或平板電腦的鏡頭前,就能輕鬆觀察身邊的各種事物。現在這款 uHandy 行動顯微鏡受到學校老師歡迎,紛紛買來在課堂上使用,因為它容易攜帶和操作,也讓老師們以此設計出許多有趣的課程。

uHandy 行動顯微鏡口袋大小,可以輕鬆達到一般光學顯微鏡的效果。圖/億觀科技提供

從實驗室學長學弟變成創業夥伴

而這個手機顯微鏡的開發團隊,原都是台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胡文聰教授實驗室的研究夥伴。團隊中最早進入實驗室的大學長林建明,以及稍晚一點加入的陳昌佑,兩個人從碩士班、博士班到博士後研究,都選擇留在同一個實驗室;現在團隊的執行長林書聖,是從電子業離開後,回到學校作研究;而蔣存超則是實驗室的碩士生。四個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在實驗室相遇,後來成為創業夥伴、億觀生技的創辦人。

億觀生物科技的創辦人,由左至右分別為陳昌佑、蔣存超、林書聖與林建明。 圖/億觀提供

這一次我們訪問到其中兩名共同創辦人,林建明以及陳昌佑,看他們怎麼從科學研究工作走上創業這條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回到2008年,林建明取得應力所博士學位,正躊躇不知道接下來該去哪裡的時候,遇上了金融海嘯。「在那個氛圍下,我覺得外面的環境似乎不需要我的專業。」林建明說,當時業界沒什麼會用到這個專業的職缺,自己也找不到其他想做的工作。他想了想,連老師介紹的新加坡工作也放棄了,選擇繼續留在實驗室做博士後研究。而隔一年畢業的陳昌佑,也選擇留了下來,申請研發替代役在實驗室中做研究。

實驗室當時的方向是作「微流體」,也就是在微米的尺度下處理流體的技術,這樣的技術常被應用在生物醫學上,作為疾病檢測的工具。也因此實驗室經常與不同醫師合作,希望能透過技術、設備的開發,解決臨床上的需求。陳昌佑表示,雖然是在應力所,手邊的研究題目卻很偏生物醫學領域,像是癌細胞、血液、精子的檢測與分析。

陳昌佑博士在台大微流實驗室,發表過許多微流體的期刊論文。圖/億觀提供

「那時候留下來的動力,是因為手上的癌症研究,我想解決病人的問題。」林建明這麼說。

眼見為憑:用手機看精子有沒有活力

最初他們試圖開發微流體技術,在血液裡面尋找轉移的癌細胞,他們一直希望可以藉由這樣的題目,做出真正能幫助到人的技術。後來他們轉與泌尿科醫師合作,希望能夠研發一個技術讓醫師更方便得知病患精子的活性,特別是幫助那些不孕、丈夫卻又不想或不敢到醫院檢查的夫妻。如果能讓男性在家裡就能觀察精子活性,是否能為不孕症患者多一點幫助?當時,他們作了許多技術,試圖要解決這個問題,直到後來一個異想天開想法,成就後來創業最重要的產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我們用手機來看精子,怎麼樣?」

林建明的這個想法,最初連實驗室夥伴們都不太相信可以做到。精子是人體內非常小的細胞,它的頭部約 5 微米乘 3 微米,尾巴則長 50 微米。要怎麼用手機看到這些小小的細胞呢?

精子的顯微攝影。圖/By Doruk Salancı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
當時智慧型手機剛興起,2007 年剛發行第一代 iPhone 手機。他們蒐集了許多資料,發現網路上已經有人簡單地使用玻璃珠放在手機鏡頭前,運用玻璃珠放大的功能,在手機上看見細胞。這讓團隊燃起了希望,只要能改良這種顯微技術到足以看清楚精子,就能夠觀察精子的活性了。使用玻璃珠觀察的缺點,在於影像的邊緣會產生嚴重的變形、影響觀測,這也是他們著重改良的部分。

在這段時間內,實驗室是他們相當大的助力。在胡文聰老師的實驗室中,選擇題目是很自由的,在共同的大方向下,學生可以自己根據興趣發展小題材。不過,陳昌佑說,胡文聰老師對題目要求很高,他希望我們做很創新、與別人不同的題目。在研究精子分析檢查以及手機觀測精子上,實驗室給了他們許多資源與力量,讓他們可以無後顧之憂地去鑽研,找到解法和開發技術。在他們走向創業的起始,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雖然老師沒有跟我們一起創業,但我想他也跟我們一樣有創業夢,所以他很鼓勵我們。」陳昌佑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公司成立的第一年,在家當奶爸

2012 年億觀生技公司創立,不過第一年團隊還沒全部就位。陳昌佑還有一年的博士後研究,而林建明則是先離開實驗室。

「別人結束博士後研究是去找工作,我是回家顧小孩。」林建明說,從女兒九個月大開始,他就在家全職照顧她,陪著她學走路、帶著她去外面看世界、牙牙學語,一直到一歲九個月。林建明坦言,剛開始真的很不習慣,從實驗室最資深的學長,回到家裡成為全職奶爸,回想起最初的那段日子,林建明說:「我一直覺得自己心裡有一個陰影,我很怕自己這輩子就這樣子了。」能有更長的時間看著女兒長大是一種幸福,但煎熬的是害怕自己就停在這裡,放棄了自己的專業。

雖然公司還沒全面啟動,但整個團隊每一個禮拜會定期碰面一次,討論目前的進度以及接下來要怎麼做。不過也因為不是全心投入,使得進展的速度很慢。直到陳昌佑結束博士後研究,整個公司才開始正式營運。

不過,這其實是一段苦日子的開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頂樓加蓋的辦公室 iSperm 精子檢測器的誕生

億觀生技的第一個辦公室是陳昌佑家的頂樓加蓋,團隊成員窩在這個空間裡,希望盡快能把產品做出來、上市,以彌補快要燒完的資金。創立公司的最初是每個人拿出一百萬元出來投資,然而面對產品製作過程不斷需要開模具,以及各式各樣的支出,幾乎掏空了每個創辦人的積蓄。

陳昌佑回憶那段日子,他說,曾經有幾度公司現金流幾乎要斷了,發不出薪水,卻還得從自己的口袋掏錢給公司,然後把錢發還自己,再拿去繳稅。面對公司緊迫的狀況、家庭、經濟的壓力,都把每一個人壓得喘不過氣,但還是得咬牙撐下去。當時團隊沒有能力雇人,什麼事情都得自己來,在需要人手時,也只能請家人幫忙。在產品出貨期間,需要包裝的人手,就是陳昌佑懷孕待產的老婆到辦公室幫忙包裝。

團隊原來設定的產品因為人類醫療的申請手續繁複,因此轉念改採服務畜牧業為主。圖/億觀提供

用手機上分析精子活性的產品 iSperm 生產出來後,團隊原本希望用在人類的醫療用途上,不過因為申請手續繁複且難度高,對於小型新創公司來說非常的不容易。恰好團隊接觸到農業科技研究院以及相關的動物科技研究人員,發現精子活性檢測不只是人類需要,畜牧業為了能更有效地繁殖畜牧動物,也需要了解動物的精子活性。也讓億觀團隊將 iSperm 的定位轉為種豬精子檢測,鎖定豬農作為推廣、銷售對象。

為了實際了解豬農對於這個產品的需求,團隊親自跑到許多豬場去了解豬農的需求,也向他們介紹 iSperm。「我印象最深的是有豬農很直接的跟我們說:『這東西我不會用,我不會需要』。」林建明說,「因為他們已經有顯微鏡、有專業技師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iSperm 精子檢測器可以用來檢測種豬精子的活性、濃度,並且記錄在App當中。圖/億觀提供

以往種豬精子檢測的方式,是利用傳統的顯微鏡,由技師採樣精子在顯微鏡下觀測活性,並利用細胞計數器來算精子數量,以計算濃度。但在 iSperm 的App協助下,這個過程可以簡化到幾秒內。只要按個按鈕,App 程式就能立即計算出所需的數據,甚至產出圖表,所有的資料都直接存在你使用的平板電腦或手機上。

全部都是技術人員出身的團隊,面對真正要行銷自己產品時,才發現創業不光是做出好的產品,而是要能傳遞團隊為產品創造的價值,並切合目標客群的需求或痛點,才能讓產品真正擁有商品的價值。陳昌佑說,一個豬農的話雖然重挫團隊的士氣,但回頭省思才發現自己在目標客群的分析上,還不夠仔細,一個豬農不需要不代表這個領域不需要,還是有其他豬農需要。

從只觀測精子,到什麼都能看的 uHandy

而「uHandy行動顯微鏡」算是團隊在開發 iSperm 的過程中,一個意外的產品。為了要讓 iSperm 能夠方便使用,又要維持專業水準,能夠精確定量觀察,真的是讓研發團隊傷透腦筋。陳昌佑說,在設計 iSperm 時,希望使用者只要用取樣的底座晶片沾取精液,再蓋上蓋子晶片,就能用晶片間固定的空間,讓每次觀測的精液量保持一定。這個過程聽起來簡單,但對於研發團隊來說就是不斷不斷不斷地重複試驗,只要不夠穩定,這個產品就不算成功。

「測好久,測到都不想再去想了。」林建明說,當時就是因為試驗過程太多挫折,也燒了很多錢,逼迫團隊得趕緊另外找個方向,殺出一條血路才能讓公司存活下去。「因為 iSperm 一直需要調整沒有完成,才讓 uHandy 誕生。」林建明說,當時公司需要一個能快速上市販售的產品,iSperm 的基礎是顯微鏡的功能,而如果能夠拆解這個功能,做出讓一般大眾使用、觀察的手機顯微鏡,就能推廣到更大的客群。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目前 uHandy 行動顯微鏡擁有高倍鏡(前排中間)和低倍鏡(前排最右)兩種,可以搭配使用,另外還有特殊設計適合採樣的貼紙。圖/億觀提供

他們將 uHandy 設計成一個手掌就可以掌握的圓餅狀,可以夾傳統的玻片觀察,也能用他們特製的樣本貼紙,一貼就能觀察。甚至在後面更進階的版本,還有低倍鏡和高倍鏡雙鏡頭,低倍鏡的樣本蓋可以直接滴上液體觀察,更方便使用

uHandy 設計成一個手掌就可以掌握的圓餅狀,可以夾傳統的玻片觀察,也能用他們特製的樣本貼紙,一貼就能觀察。圖/億觀提供

「想幫助人」創業理念一路堅持

現在,iSperm 和 uHandy 已各自在市場上站穩腳步,但是四個創辦人的腳步沒有因此而停滯。喜歡到處觀察、被夥伴陳昌佑形容「總是有許多天馬行空想法」的林建明,不僅出點子來改良顯微鏡本身,更為手機顯微鏡發想了許多加值的周邊產品。今(2018)年即將推出一系列專為教師設計的教學套組,就是林建明的想法,讓顯微鏡的課程可以融合生態、藝術等領域作教學。

陳昌佑說,他的角色就是根據建明的這些想法,去聚焦、收斂,更進一步去研發成商品。


億觀生技共同創辦人林建明。他手上拿著的是近期即將推出的教師專用套組,搭配上uHandy行動顯微鏡使用,就能輕鬆上一堂有趣的生物實驗課。圖/雷雅淇攝影。

「書聖(執行長)曾經形容,這個團隊中,他和存超負責攻城掠地、帶軍隊去打仗,而要磨刀磨劍、作新的武器,就是我和昌佑的強項。」林建明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現在,團隊已經搬離頂樓加蓋,而是在台北捷運台電大樓站附近有了一間自己的辦公室,也多了設計、行銷、軟體工程等專業人才,再也不是四個人的公司。去回想創業的原點,那份為了要作出能幫助人的技術、工具的熱忱沒有消失。「在做出 uHandy 行動顯微鏡後,我們希望它能幫助人跨界去尋找快樂,發現身邊還有些事物是你沒有發現的。」林建明說,這個工具幫助人超越眼睛的極限,能夠去觀測微小的事物,也能有更多的應用。

只是走過創業的過程,團隊也有許多的感觸。「以前曾看過一個數據,肺癌的五年存活率是 16%,這個致死率很高的癌症,每年 100 個人中平均只有 16 個人活下來。然而,創業的五年存活率只有 1%,也就是從創業的第一天開始就在倒數計時,每 100 家裡面只有不到 1 家活下來。」創業成功的機會相當低,陳昌佑說,自己不會去鼓勵或反對其他人出來創業,但自己走過這一遭,會希望想創業的人要先體認創業的嚴酷門檻,以及會遭遇到許多的問題。

本文相關系列文章

 

開啟你的掌心實驗,請至泛科市集《uHandy Duet 行動顯微鏡組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15
趙軒翎
17 篇文章 ・ 3 位粉絲
在「一日生科,終身科科」的年代,即使鬧家庭革命都堅持要念生科,卻在畢業之際決定走出實驗室找尋新的出路。因緣際會就這麼踏入了科學傳播領域,雖然一路跌跌撞撞,但仍相信自己可以用知識改變這個世界。聯繫方式:scimonth.chao@gmail.com

0

8
2

文字

分享

0
8
2
快!還要更快!讓國家級地震警報更好用的「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1/21 ・2584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本文由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 文/陳儀珈

從地震儀感應到地震的震動,到我們的手機響起國家級警報,大約需要多少時間?

臺灣從 1991 年開始大量增建地震測站;1999 年臺灣爆發了 921 大地震,當時的地震速報系統約在震後 102 秒完成地震定位;2014 年正式對公眾推播強震即時警報;到了 2020 年 4 月,隨著技術不斷革新,當時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以下簡稱為地震中心)僅需 10 秒,就可以發出地震預警訊息!

然而,地震中心並未因此而自滿,而是持續擴建地震觀測網,開發新技術。近年來,地震中心執行前瞻基礎建設 2.0「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預計讓臺灣的地震預警系統邁入下一個新紀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連上網路吧!用建設與技術,換取獲得地震資料的時間

「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起源於「民生公共物聯網數據應用及產業開展計畫」,該計畫致力於跨部會、跨單位合作,由 11 個執行單位共同策畫,致力於優化我國環境與防災治理,並建置資料開放平台。

看到這裡,或許你還沒反應過來地震預警系統跟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有什麼關係,嘿嘿,那可大有關係啦!

當我們將各種實體物品透過網路連結起來,建立彼此與裝置的通訊後,成為了所謂的物聯網。在我國的地震預警系統中,即是透過將地震儀的資料即時傳輸到聯網系統,並進行運算,實現了對地震活動的即時監測和預警。

地震中心在臺灣架設了 700 多個強震監測站,但能夠和地震中心即時連線的,只有其中 500 個,藉由這項計畫,地震中心將致力增加可連線的強震監測站數量,並優化原有強震監測站的聯網品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地震中心的評估中,可以連線的強震監測站大約可在 113 年時,從原有的 500 個增加至 600 個,並且更新現有監測站的軟體與硬體設備,藉此提升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

由此可知,倘若地震儀沒有了聯網的功能,我們也形同完全失去了地震預警系統的一切。

把地震儀放到井下後,有什麼好處?

除了加強地震儀的聯網功能外,把地震儀「放到地下」,也是提升地震預警系統效能的關鍵做法。

為什麼要把地震儀放到地底下?用日常生活來比喻的話,就像是買屋子時,要選擇鬧中取靜的社區,才不會讓吵雜的環境影響自己在房間聆聽優美的音樂;看星星時,要選擇光害比較不嚴重的山區,才能看清楚一閃又一閃的美麗星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表有太多、太多的環境雜訊了,因此當地震儀被安裝在地表時,想要從混亂的「噪音」之中找出關鍵的地震波,就像是在搖滾演唱會裡聽電話一樣困難,無論是電腦或研究人員,都需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才能判讀來自地震的波形。

這些環境雜訊都是從哪裡來的?基本上,只要是你想得到的人為震動,對地震儀來說,都有可能是「噪音」!

當地震儀靠近工地或馬路時,一輛輛大卡車框啷、框啷地經過測站,是噪音;大稻埕夏日節放起絢麗的煙火,隨著煙花在天空上一個一個的炸開,也是噪音;台北捷運行經軌道的摩擦與震動,那也是噪音;有好奇的路人經過測站,推了推踢了下測站時,那也是不可忽視的噪音。

因此,井下地震儀(Borehole seismometer)的主要目的,就是盡量讓地震儀「遠離塵囂」,記錄到更清楚、雜訊更少的地震波!​無論是微震、強震,還是來自遠方的地震,井下地震儀都能提供遠比地表地震儀更高品質的訊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於 2008 年展開建置井下地震儀觀測站的行動,根據不同測站底下的地質條件,​將井下地震儀放置在深達 30~500 公尺的乾井深處。​除了地震儀外,站房內也會備有資料收錄器、網路傳輸設備、不斷電設備與電池,讓測站可以儲存、傳送資料。

既然井下地震儀這麼強大,為什麼無法大規模建造測站呢?簡單來說,這一切可以歸咎於技術和成本問題。

安裝井下地震儀需要鑽井,然而鑽井的深度、難度均會提高時間、技術與金錢成本,因此,即使井下地震儀的訊號再好,若非有國家建設計畫的支援,也難以大量建置。

人口聚集,震災好嚴重?建立「客製化」的地震預警系統!

臺灣人口主要聚集於西半部,然而此區的震源深度較淺,再加上密集的人口與建築,容易造成相當重大的災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許多都會區的建築老舊且密集,當屋齡超過 50 歲時,它很有可能是在沒有耐震規範的背景下建造而成的的,若是超過 25 年左右的房屋,也有可能不符合最新的耐震規範,並未具備現今標準下足夠的耐震能力。 

延伸閱讀:

在地震界有句名言「地震不會殺人,但建築物會」,因此,若建築物的結構不符合地震規範,地震發生時,在同一面積下越密集的老屋,有可能造成越多的傷亡。

因此,對於發生在都會區的直下型地震,預警時間的要求更高,需求也更迫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著手於人口密集之都會區開發「客製化」的強震預警系統,目標針對都會區直下型淺層地震,可以在「震後 7 秒內」發布地震警報,將地震預警盲區縮小為 25 公里。

111 年起,地震中心已先後完成大臺北地區、桃園市客製化作業模組,並開始上線測試,當前正致力於臺南市的模組,未來的目標為高雄市與臺中市。

永不停歇的防災宣導行動、地震預警技術研發

地震預警系統僅能在地震來臨時警示民眾避難,無法主動保護民眾的生命安全,若人民沒有搭配正確的防震防災觀念,即使地震警報再快,也無法達到有效的防災效果。

因此除了不斷革新地震預警系統的技術,地震中心也積極投入於地震的宣導活動和教育管道,經營 Facebook 粉絲專頁「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跨部會舉辦《地震島大冒險》特展、《震守家園 — 民生公共物聯網主題展》,讓民眾了解正確的避難行為與應變作為,充分發揮地震警報的效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雖然地震中心預計於 114 年將都會區的預警費時縮減為 7 秒,研發新技術的腳步不會停止;未來,他們將應用 AI 技術,持續強化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降低地震對臺灣人民的威脅程度,保障你我生命財產安全。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5 篇文章 ・ 299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20

3
5

文字

分享

20
3
5
為什麼要觀星?因為星星在那裡——望遠鏡叔叔、鴻宇光學創辦人趙偉光專訪
鄭國威 Portnoy_96
・2020/11/20 ・5511字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SR值 487 ・五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把天上的星星、月亮摘下來送給你」,是常聽到的肉麻情話,以任務之艱鉅凸顯對愛人之情意,但也因為實在太艱鉅,反令人覺得虛假。但寄託星月以訴衷腸,則是古往今來恆久遠,就連《獅子王》裡獅王木法沙也對辛巴說:

看那些星星。過去偉大的王從那些星星上看著我們。每當您感到孤獨時,請記住,那些王將永遠在那裡引導你。我也一樣。

Look at the stars. The great kings of the past look down on us from those stars. Whenever you feel alone, just remember that those kings will always be there to guide you. And so will I.

圖/IMDb

對趙偉光來說,星星也一直引領著他。「當我們抬頭仰望天空,大氣層外離地球最近的月球,有 38 萬公里遠,太陽則遠達 1 億 5 千萬公里。仙女座大星系,這個離我們銀河系最近星系發出的光,竟然是從 250 萬年前發射出來的,銀河系的恆星就超過 1000 億顆,可能比一片海灘上沙子的總數還要多。」談起自己為何從小就迷上天文,甚至以天文創業,他說當自己越了解宇宙,越覺得自己的渺小,反而激起他無窮的好奇跟無盡的謙卑。

被天文迷社群稱為「望遠鏡叔叔」的趙偉光。圖/泛科學拍攝

母胎天文狂熱份子

看起來很有老師樣的趙偉光,很早就對觀星、天文有興趣,但其實自己也不記得是怎麼開始的,只知道小時候,就常流連自家屋頂用肉眼看星星。高中就讀松山工農時,發現學校有天文社,有望遠鏡可以玩,他二話不說就簽下去。「工科學校有天文社的,當時只有我們」,升上高二後他便擔任社長,雖然在學校裡天文社是冷門小眾社團,但觀星能力很強,在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當時叫做圓山天文館)參加天文知識技能檢定競賽–「尊親天文獎」,是少數得獎的高中社團。

「第一部分是比天文知識,像是學校考試,如朔望月多少天之類的,就給你 50 題;另一個部分是星座檢定,一般人這塊比較弱,因為很少人真的到戶外看星星,當時很多其他學校的學生都背星圖,但我們社團常常到外頭觀星,底子比較硬。」他也笑著說,招募社員時還是用上了「天文社是可以合情合理合法約女孩子過夜的社團」這樣的誘因。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念大學後他擔任了多所學校天文社的指導老師,也到望遠鏡公司去打工,幫忙維修望遠鏡,更在相機公司工作過兩年,取得相機維修師的專業。雖然望遠鏡跟相機都是光學領域,而且相機明顯更有市場性,但他內心還是個天文迷與望遠鏡控。於是在 2005 年,他創辦了鴻宇光學這家望遠鏡公司。

從高中到現在,已經浸淫了天文觀測與攝影三十年,對他這樣一位超級天文迷而言,印象最深刻的天文現象是什麼呢?他舉起手,瞬間成為直播影片裡那位望遠鏡叔叔,流暢答道:「必看的天象,第一就是大彗星、第二就是大流星雨,第三就是日食。」趙偉光回憶,1994 年有一次舒梅克-李維九號彗星撞擊木星,那時他用底片相機記錄到彗星撞擊木星後出現的小點,讓他印象深刻。接著,在 1996 年跟1997 年分別有兩顆肉眼可見的大彗星:百武彗星與海爾波普彗星,尤其海爾波普彗星亮度達到 -1 等,他回憶當時在小雪山天池停車場拍攝,凌晨 4:00 左右,天色墨黑,突然看見一條光柱,本來還惱怒地以為是有些沒常識的人向上打投射燈,結果竟然是亮到不行的彗尾!看起來真的像一隻掃帚緩緩的從東方的山上升起,令他大為震撼。

趙偉光在 1997 年 3 月 9 日拍攝的海爾波普彗星

「大彗星就像中樂透,老天爺隨時有機會就送給天文迷大禮物」他說。

2001 年那次的獅子座流星雨也讓他畢生難忘。那時他們在合歡山停車場等待,本來不抱太高期待,忽然間,「從東邊到西邊,劃過 150 度天空,我們所有人都傻了,這是放煙火吧?」雖然裝備(相機與赤道儀)早架好了,但他們所有人都不在裝備旁,呆看了 30 秒到 1 分鐘,才如夢初醒,趕緊奔向旁邊的器材開始拍攝。那天晚上目擊起碼上萬顆流星,旁人數著「XX座一顆、YY座一顆 」到後來至少每秒一顆,根本數不完,讓他興奮到發抖。

2001年11月17日的獅子座流星雨,趙偉光拍攝於合歡山鳶峰停車場

最近令趙偉光印象深刻的天象,則是今年 6 月 21 號的日環食,他說那天嘉義已經爆滿,外溢到周邊其他地方,他跟同事當天帶著望遠鏡到雲林口湖遊客中心,帶領現場遊客觀賞日環食。「老天爺相當的幫忙給了我們一個大晴天,雖然不是全食,但這次因為太陽的遮蔽率非常非常的高,到 99% 左右,太陽被遮蔽成一個細細的金環,亮度跟溫度都有很大的下降。」那時全場驚呼、騷動,從環食始到環食終,他們自己也非常興奮,「我從高中時就開始期待這次日環食,那時候想說還有 20 幾年好久,沒想到一下子就到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天文迷「玩到」創業:鴻宇光學望遠鏡公司

決定創業前不久,有回他帶朋友去觀星,替大家都準備了望遠鏡,朋友就跟小孩介紹他:「這位是望遠鏡叔叔喔!」他當下覺得這稱號蠻有親和力,才開始以「望遠鏡叔叔」自稱,這個稱呼也把他推向創業之路,至今每回線上直播時也這樣開場。

畢業自台科大化工系的趙偉光表示,如果沒有創業,最可能的出路就是去科技業或化工廠上班。然而身為非尋常天文愛好者的他,就是想把正確的望遠鏡使用觀念以及優良的產品介紹給大家。對趙偉光來說,鴻宇光學是實現理想的地方。他說台灣許多望遠鏡公司沒有維修部,維修必須寄回原廠,而具望遠鏡維修能力的趙偉光,在台灣成立了維修部,一部分能處理的維修可以直接在台灣執行,大幅縮短等待的時間。

有些人有了望遠鏡也不會用,更不知道看什麼。照片由趙偉光提供

也許是身為資深天文迷,他總是能敏銳覺察到外行人想踏入天文時的徬徨。不會挑、不會用、不知道看什麼,是他歸納出來的三大痛點。例如,趙偉光發現很多入門者購買望遠鏡後都不會操作,也不知道要看什麼天體,用來用去只找得到月亮,連土星、木星是哪個都不知道,用一兩次之後就讓設備塵封在倉庫裡,讓他感到相當可惜。他也知道有人購買了劣質的望遠鏡,體驗不好,自然就遠離了天文。於是他成立了「鴻宇天文觀測俱樂部」、「鴻宇觀星團」、「台灣天文銀河星空研究社」等等社團,有的社團歡迎任何單純想要了解天文知識的入門者,有的則保留給跟他們購買望遠鏡的消費者,能夠參加免費的觀星活動,實地在戶外星空底下教學。

他說這就像買了高爾夫球桿,然後送高爾夫教學,也像當年他在擔任天文社社長帶領學弟妹觀星,趙偉光想將高中時玩社團的熱情帶給天文入門者。目前鴻宇每年辦理 20-30 場活動,包括外部推廣跟內部教學,服務數千人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開業站穩腳步後為了擴大服務範圍,2010 年鴻宇跨出臺北,在臺灣各地成立門市與直營分公司,但這可不是租個店面請人顧就可以了。畢竟要連鎖,就要系統化、要有 SOP,在自己眼皮底下指導員工很簡單,講不好就教,但在其他縣市?「要怎麼樣讓新人能夠做跟我一樣的事情?」這曾經是他創業過程中面對的最大挑戰。

如今各門市的店長都已訓練為種子教師,如果想拍出美美的天文攝影作品,例如行星攝影、星雲星團攝影等等,都會教你如何拍攝,這些售後服務也大受好評。

「以一己之力是不可能服務那麼多人的,這也是創業比較難的點,要訓練出夠格的服務人員,能拍能講,起碼要一兩年。」

他說每一家新門市剛成立前三年都是賠錢的,跨出臺北開店的決策曾讓他懷疑人生、質疑自己是不是做錯了。後來他加強影片行銷、從三年前開始直播,漸漸地口碑發酵、營收也開始起飛,「還好有堅持下去」他說。

除了培育人才、建立得以開枝散葉的體系,趙偉光說以望遠鏡創業另一大挑戰,就是得讓大家覺得需要望遠鏡。「你到路上問 100 個人,95 個都會跟你說『我不需要望遠鏡』。但我身上一定會放一台望遠鏡,隨時想東看西看,是玩具也是工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隨時隨地身邊一定備有望遠鏡的「望遠鏡叔叔」。圖/泛科學拍攝

他明白望遠鏡不像手機,大家已經養成固定淘汰、重複購買的慣習。「像這台雙筒望遠鏡,只要你不把它摔爛,基本上永遠不會壞」所以他常開玩笑說,自己賣一個客人、就少一個客人。也因此,讓消費者願意分享口碑極為重要,「這你拍的啊?拿麼厲害?」唯有這樣才能一傳十、十傳百,這也是為何這幾年他們能持續成長的原因。

我好奇地問:望遠鏡可以用租的嗎?像是最近流行的訂閱式經濟?趙偉光說,這模式在望遠鏡很難,原因有兩個。第一,望遠鏡跟車子不一樣,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都需要教學,每一台都不太一樣,要教到會用,就得好幾小時,成本很高。第二,望遠鏡是精密光學儀器,若是租用,遇到不愛惜的人就毀了,即使一般人擦拭也很容易有刮傷的問題,用完還回來可能就折損了。他舉例說有些觀光風景區的望遠鏡可以租用,但往往欠缺保養,職員也不懂維護,鏡片發霉、刮損,看不清楚、使用時也不舒服。這些都會大大減損體驗。

即使星辰都被烏雲遮蓋,也要仰望星空

「我心中理想的光學公司並不是像賣家電一樣,賣出去之後收錢了事,所以我們不是只賣產品,而是販售產品加上服務。銷售前服務就是能幫客戶買到適合的產品,售後服務則包括保固期內的清理、維修及教學,也逐步建立完整的教學系列影片,如果產品比較複雜,就帶客戶實地在星空下教學」,趙偉光敘述心目中理想的望遠鏡公司模樣,如今他也將這幅藍圖在鴻宇光學一一實踐。

望遠鏡叔叔的入門者推薦指南

一問到望遠鏡推薦,趙偉光如數家珍地介紹起。他覺得最令自己驚豔的望遠鏡,竟是一臺外觀像是玩具的「迷你馬望遠鏡」。身為行家的他,當時發現這個由臺灣公司設計生產的望遠鏡時驚呼「哇!5000元以下怎麼可能有這種畫質」。這台迷你馬不但可以觀星、可以賞鳥,還附手機架可以拍照、可以加上太陽濾片看太陽、想接單眼相機拍攝也有接環可以選購,是趙偉光心目中的驚豔指數第一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ACUTER 60mm 迷你馬多功能生活望遠鏡。照片由趙偉光提供

「我希望將來能夠加強天文教育,從小紮根,像這種高品質平價望遠鏡的問世,對於天文教育推廣的幫助是相當令人期待」他說,自己的影片下面常有人留言,表示感謝這些教學影片,「這代表我們多幫助了一個人愛上天文、愛上科學。」

下一個任務,將宇宙之美帶給大眾

目前鴻宇光學成立已有 15 年,那麼,邁向下個 15 年的使命是什麼呢?

趙偉光回答道,他覺得老天爺給他的使命是,教導大家透過望遠鏡體會宇宙之美,現在的他不只透過公司,以望遠鏡叔叔的身份透過 FB、YT 等自媒體推廣天文觀星與天文教育,也擔任台北市天文協會的常務理事,以及其他多個天文與教育相關協會的成員。

照片由趙偉光提供

他坦言在鴻宇上班,帶客戶觀星是工作的一部份,但因為都在晚上,就得加班,其實是很累的一件事。「在台北的話我通常都自己去,頻率高了對同仁來說可能也吃不消,我也會擔心團隊的大家是否會排斥。讓團隊都能跟上理念,其實花了一兩年的時間。」他也知道有人會覺得幹嘛要那麼累,客人買了,會不會用,看他們造化不就得了?但這就是他想創造出的差異,若其他人沒有熱誠跟能力,是做不到的。而對他這個三十年天文迷來說,熱誠跟能力是他的本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冬天有什麼可以看?春天有什麼可以看?」趙偉光表示,把教育資源用不同管道傳出去,讓越多人對天文有興趣,當然對生意也有幫助。他邊說邊拿起一座折反射式望遠鏡,跟我說打開外殼,可以看到結構,了解光學奧秘。講得我都想中斷採訪先刷卡了。

趙偉光興奮地說,不久的將來,人類將全面進入太空時代,重返月球、前進火星、住在太空中,甚至可能與其他生命體接觸。「我們辦街頭天文活動,就是希望讓小朋友產生興趣,誰知道他之後會不會成為台灣一位厲害的科學家?」

不用把星月摘下來壟斷,只需要透過推廣望遠鏡,就能把自己愛上天文的理由分享給更多人,甚至,或許還能成為下世代太空文明的推手,就像木法沙對辛巴的傳承,這就是望遠鏡叔叔的圓夢計畫。

想仰望宇宙星辰之美,卻苦於沒有器材嗎?文中提及的「迷你馬望遠鏡」已在泛科市集上架。此外,還有適合入門的「迷你牛」與進階版的「小藍馬80」,也同步在泛科市集上架!

延伸閱讀

所有討論 20
鄭國威 Portnoy_96
247 篇文章 ・ 1157 位粉絲
是那種小時候很喜歡看科學讀物,以為自己會成為科學家,但是長大之後因為數理太爛,所以早早放棄科學夢的無數人其中之一。怎知長大後竟然因為諸般因由而重拾科學,與夥伴共同創立泛科學。現為泛科知識公司的知識長。

13

3
1

文字

分享

13
3
1
由博物館愛上化石,用興趣闖蕩世界──化石先生蕭語富專訪
鄭國威 Portnoy_96
・2020/03/02 ・5682字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SR值 493 ・六年級

揭開半透明塑膠片做成的隔簾,一顆有半台汽車大的頭骨直生生盯著我看。這顆頭骨後半部有著麻將桌大的骨板,前方則有三根尖角,連結的部分有人類小腿那麼粗。6600 萬年前,牠被撞擊地球的隕石埋葬在深深的地層裡,6600 萬年後,卻回到地面,用難以形容的威嚴撞擊著我。

「這件三角龍,是我看過那麼多物件,最感動的一個。因為在埋藏的化石化的過程中,可以 3D 保存那麼完整,非常難得。」Kiko 平常說話速度不慢,但這句話卻說得慢、說得認真,彷彿眼裡都要蹦出愛心。

「Kiko」或「老蕭」,都是蕭語富,台灣古生物挖掘清修第一人,即使放大到整個亞洲,應該也是無人出其右。

「Kiko 是年輕的時候叫的。老蕭是白髮長出來之後,開始有人叫。」他說自己的頭髮 40 歲前就白了,不過即使配上一頭灰白中長髮,穿著一身沾了灰塵的工作服,坐在自己與同事手工做的大木桌前,今年 50 歲的他,正熊熊燃著第二把創業之火。

由博物館愛上化石,用興趣闖蕩世界

然而我好奇,那當初的第一把火是怎麼燃起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興趣,純粹是興趣,想都沒有想到會有後來的規模。一開始只希望有個工作,跟我的興趣結合,能賺多少錢,我不 Care。不過慢慢我可以理解,為何這事業會越做越大。」

那麼,是何時知道自己的興趣呢?

Kiko 回憶自己國小時,住在宜蘭羅東眷村,上下學都要穿過田,最大樂趣就是在田埂上走,他記得那時水溝什麼都有,烏龜、有鱉、有魚,雖然後來搬到台北,但從沒忘記親近自然。

圖/wikipedia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長大一些後, Kiko 住在板橋,國中的時候很喜歡去博物館,因為沒什麼娛樂,最常去省立博物館(今國立台灣博物館)看每月的新展覽。即便沒有新展,也會重複去常設展,因為有許多動植物標本,而古生物的化石標本,更是讓他一看就迷上。

一個國中生,在 1980 年代,自個一直去逛博物館,真是蠻奇特的,對此,他說「博物館是我自己的興趣。我很喜歡自然科學,就是很喜歡。」

待到聯考, Kiko 想去世界看看,於是選考五專、讀了自己認為與生物有關的漁業科「那時我才 14歲,一廂情願,以為讀海專就可以全世界跑。」後來,由於聽力問題而免役的他,更是海專一畢業,就跑去國外看展。當年自覺年輕什麼都不怕的 Kiko,儘管英文程度只有「How much」、「My name is Kiko」的程度,但靠著對自然科學跟古生物的概念,就到美國、中國大陸等地的大型礦物化石展闖蕩,跟一些「老外」專家聊起來,反而是後來才認識台灣本地的專家。

「我也不知道我的未來是什麼樣,我就是覺得我應該要出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修復化石到設立賣店:石尚自然史博物館

Kiko 表示在創業初期,從來沒想過上市這件事,畢竟公司能做多久都有問號。「去國外挖化石、修修補補、再賣給博物館,這商業模式台灣人很難理解。」就像很多創業者一樣,在創業初期很多朋友常問 Kiko 公司還在嗎?倒了沒?「我做了 20 年,我爸還在問我『你到底在做什麼?』後來我有天帶我爸參觀我們公司還有蘇州總部,他才看明白了」。

在一開始,Kiko 一心只想修化石,不過修化石以專案收費,隨著計畫時程請款,要看修到什麼程度,請多少款。案子若是拖得久了,自然捉襟見肘,所以 Kiko 才想到,若有個生意,每天都有現金流,會是很迷人的一件事,這便是他嘗試拓展至通路的原因。

當年,新光三越辦了場非常轟動的恐龍展,總共來了 50 萬人。Kiko 便跑去新光三越服務台,用 A4 紙寫了一個提案,直接對服務人員說「請你們老闆出來,要談大生意」。後來真來了一位課長,她問 Kiko 想做什麼,「我有兩件事,一個是想辦恐龍展,一個是想在這邊開店。」他回憶道。

由於類似的展才辦完,那位課長對 Kiko 表示短期內不會再辦,但還是帶著他走了每一層樓看店面。後來 Kiko 竟與這位課長聯絡了 10 幾年,儘管並沒有因此在新光三越開店,但因此讓他了解了百貨公司的生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後,台中科博館公開競標館內紀念品賣店,成為 Kiko 轉型的重要一役。用博物館展示的概念去設計那家店,將商店變成博物館的延伸,成功得標後,Kiko 正式踏入商店經營領域,生意很好,顧客每日絡繹不絕。

由於口碑極好,Kiko 著手開設第二家店,但卻發現落入沒有東西賣,上游廠商又因不認識他們,無意為其開發自製商品的窘境。當時,Kiko 曾想開發恐龍彈跳球,期待小朋友到科博館看了常設展之後,起碼買一顆彈跳球。然而,當時沒有廠商願意供應,只好自己花錢找廠商做,廠商說一張訂單,20 萬顆起跳,協議之下才用與國外訂單合單的方式,購入了 5 萬顆。左手買了,右手就賣,生意還不錯。「後來,有天去看倉庫,我問同仁,那一落東西是什麼?都是彈跳球?不是幾年前進的嗎?不是賣得很好?」Kiko 笑說,這是 5 萬顆的教訓。

做通路,不是因為懂通路,只是有想法、有夢想,或說幻想。但開店是另一個行業,從商品開發、人事運用、期初成本投入等等「我全都自己管,從做中學,犯了很多錯誤。」

或許多虧了這些教訓,不斷前進的 Kiko 接連開了 110 幾家店,從選址,商業談判,到畫設計圖,進貨,經營,全都成了專家,其中又屬設計最為關鍵,「主要就是看很多、做很多。我畫圖不是用 autocad ,而是用一張大的紙,大家一起坐在一張桌,我把所有 layout 展出來,然後喬動線」,Kiko 說,一家店的生意要做得好,要從空間裡頭想像客人的動線、停留位置,從而設計店面主題(餐飲或紀念品店)、櫃台位置、店內特色主展品。在過程中,他們須把所有商業模式,根據經驗跟想像,落在紙上,「然後做完討論,layout 一下去,就可以交給設計部門的同仁畫 cad。」他以寶石展示的玻璃櫃要多高為例,告訴我要做好做成,得對商品、道具系統完全掌握,再加上商業模式不斷揉和,才能獲得獨門經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原本單純的興趣,到古生物挖掘跟清修、博物館策展、紀念品與文創商品的開發、Hansa 等品牌的代理,最後是為客戶設計博物館跟商業模式,透過不斷累積嘗試與疊加商業模式,Kiko 摸索出了石尚這家特別的企業。

不按牌理出牌,被掃地出門的玉山獎企業家

但一手創立的石尚,卻在 2018 年 10 月被奪去經營權,是至今對 Kiko 影響最大的一件事。「那是瞬間,沒有徵兆。在例行董事會的臨時動議,其他董事做了這樣的決定。我自己的股權佔 20%,但只佔一席董事。要掌握一家公司是不夠的,會有很多不確定性」。他回想起來,或許公司創辦第三年,開放新股東加入公司時,就已鑄下遠因。

Kiko 表示公司在發展過程中必然遇到資金困難,然而在 20 多年前,要跟銀行貸款,銀行只會問有無不動產,「我只能說我有很多化石」,所以貸款很難。「你需要有新的資金,新的合夥人,因為這行業太特別,也很少人能做跟願意做,你只會認為他們跟你志同道合,你從來不會去想可能會失去這間公司。」這段話中的你,當然就是 Kiko 自己。

Kiko 回想起過去幾年,因為有上市的壓力,要跟投資者交代,因此自己很專注在商業的發展。上市看獲利跟經濟規模,而他選擇往中國大陸衝刺規模,有五年的時間,他幾乎都在到處跑,拓點、接大型的博物館專案。然而在這過程中,他並未多考慮其他人的想法、股東的想法。Kiko 認為,或許正是因為公司規模擴大,管理也更制度化、SOP 化,「有人可能會以為,這家公司沒有我也可以 Run。」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原礦經理人在這個行業中其實不可或缺,因為成敗會落在採買手上,不僅要有 guts、還要夠專業,舉例來說,他去礦區時,就要將原礦想像為成品,進而預想表現方式、購買客層、推銷方式、預期獲利等等,想完了一輪,當場就可以進行交易。

Kiko 所需承擔的跟一般的經理人並不同,他分享說,公司有次需要資金,因此他一聽到有彩斑菊石出土的消息,買了機票就要出發,卻被同事提醒這趟行程未編列預算。公司會計需要開支憑證,出門在外卻有許多難開立發票的場所,最終這次採購,在 4 個月內幫公司創造了4000 萬的營收。Kiko 自陳,他了解生意背後的商機,也知道什麼物件很難得,但財會所重視的內容,與他有落差,難以解決的矛盾,成了他失去經營權的原因之一。

「對我來說,經營權失去,影響很大,我從來沒有受過那麼大的打擊。那時候董事們講好是為了讓我專心,要把董事長跟執行長職務分開,我本來同意,但隔天就把我執行長的位子 fire 掉。我呆了很久,坐在辦公室想我是不是應該開始打包。累積了 20 多年的東西,花了很長時間打包。膠帶的聲音簡直割人。」Kiko 形容當時覺得瞬間什麼都沒了,場景肅穆淒涼。

更諷刺的是,「我被 fired 掉隔幾天,當選企業界最高榮譽玉山獎,最佳領導人獎。領完獎,心裡覺得,公司都沒了,還領獎?頒獎之後我很鬱卒,就要走了,到門口被叫回來,我想說是不是要把我的獎要回去。後來又要我坐在第一排,原來還要再頒給我一座玉山獎首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二次創業,化石先生就是要做得快樂

那時為了散心,Kiko 去了趟花蓮,原想著開間日本料理店,接觸自然、忘卻前半生。卻沒想他與古生物化石之間的緣分,卻因一個手機號碼再度牽在一起。

當年剛出社會,Kiko 曾買下一支行動電話號碼,因為公務話費報帳方便,後來將號碼過戶給公司,成為Kiko專用的公務手機,被開除後,雖然心心念念想要回手機,卻始終未能獲得回應。這號碼既是回憶也充滿重要資訊,使得本來失意頹喪的他被激起鬥志,決定再次創業,成立「化石先生」。

「化石先生的 logo 是我兒子畫的。我跟兒子說,你當負責人,我全力支援你,爸爸帶著你們做 10 年。」有位德國朋友知道之後,第一個打電話給 Kiko,表示願意供應他再起所有的物件需要,而且不先收他錢。就這樣,一個接著一個過往合作過的夥伴自願提供協助,包括原由石尚代理的 Hansa 手工擬真絨毛玩偶,後來也決定收回授權,轉移給化石先生。

然而沒有什麼事是簡單的,即使是已經做了快 30 年的事。捲土重來,「化石先生」第一筆生意是在綠世界生態農場賣的「烤香腸」,一根 40 元。後因好友捧場,生意興隆,才逐漸站穩腳跟,往誠品等地拓店,也將營業目標設得更大更遠。

圖/化石先生 FB

由於前車之鑑,現在的化石先生沒有股東,也不打算引入。雖然他從前公司離開時,便有許多人要投資、期待他東山再起,但有了過去的經驗,Kiko 寧願變賣家產,也要自己經營。

Kiko 表示,國外朋友及供貨商對他的支持,是他做這件事最大的收穫;而做這行業,讓他跑遍全世界,看各種風俗民情還有不同地層的層位。現在的 Kiko 還是相信人性本善。他認為人際之間的厚黑學知道就好了,不需要跟著做,最重要的是讓自己快樂、做自己快樂的事情。

然而重新再來,他也直言:「我不想讓我的生活,回到當初為了衝刺 IPO 那樣,早上起床得想想自己在那個城市。為了衝刺、到處開店、在董事會面對各種質疑,那些日子不太快樂,跟我當初創業的初衷已經脫離了。現在重新再來,何必再過那種生活?我已經過過了。」

改變制度、完善業務,一步步打造理想博物館

現在的 Kiko 收了學徒。他在 FB 發出收一位學徒的消息後,有一千多人來詢問,近三百人投履歷,其中也有國內各博物館的員工。「我跟他們說這很像在做工,不要以為很夢幻。但他們就是想要來,後來我錄取了一個正職,三個工讀。之後還會再收。」他表示要學的不是只有清修,還要裝架,按照對物件的了解,學習表現動態,結合空間,故事線,也是很藝術性的。有時,還得出生入死。

那麼,化石先生的下一步是什麼呢?

1.改變公司制度

首先是公司的制度要跟過去不同。「以前我想要把公司淨利的 15% 分給團隊有功人員,被反對,現在就實踐當初想要做的。我開心,大家也開心。」Kiko 接著說,現在還可以自行規劃員工廚房,「我常常買條魚回來料理,或在公司烤肉。」

2.完善公司業務

至於業務部分,他說「現在有幾個博物館找我做規劃設計,就挑好的來做,三月就會在中國大陸開出第一個門市,另外還要處理天貓店跟 Hansa 的銷售。」

3.建立化石先生自然史博物館

而他也已經畫了一張心目中理想博物館的設計圖,準備著手實現。30 年來,他累積了在台灣的百貨商場開店與策展的經驗,透過恐龍展吸引消費人潮,創造雙贏,後來他將同樣的概念提給中國大陸的商場,大受歡迎。

Kiko 直言,自己設計的博物館,要讓每個年紀的人,都有不同體會跟感動,家庭客群,有小孩有大人,希望可以像日本上野的科博館,以物件為核心,透過好的展示表現出來。在他看來,博物館有 4+1 個大功能,分別是蒐藏、研究、展示、教育、娛樂,然而標本收藏是核心,有標本才能借屍還魂說故事,展示並創造出延伸價值,而也因為懂標本,掌握核心,化石先生才能「幫別人設計博物館,幫博物館設計開發延伸的禮品或生活用品,或幫博物館辦巡迴」。

在他的規劃中,一座理想的自然史博物館,包括周遭停車場,整個場地要三萬台坪,內部展覽空間要有一萬台坪。我好奇,要找到哪麼多物件來展示,不困難嗎?他說困難分成「挖掘」跟「修復」。挖掘當然是困難的,因為不知道挖到什麼,保存狀態不一定。修復是另一個困難,可以克服,但挖掘很看運氣,訪談當下就有好幾組人在全球各地不斷地找化石。「我的幾個通訊軟體隨時都在回報,在哪挖到什麼恐龍或三葉蟲。」而由於他是亞洲區十分熟悉這行業的人選,許多歐美希望過他來清修、銷售,也因此讓他獲得許多資訊。

採訪後記:我眼前的 Kiko,是適應環境巨變的三角龍

聊到最後, Kiko分享《恐龍的啟示:為什麼了解恐龍,可以改變我們的未來?》一書帶給他的省思:

  • 恐龍從兩億多年到現在,演化發展極為成功,並沒有完全滅絕,有一種演化變成現在的鳥類,背後的啟示是什麼?大滅絕也是大契機!
  • 恐龍面對的是第五次大滅絕,我們現在面對的可能是人類造成的第六次大滅絕,還有下一次演化的大契機嗎?人類自己過得去嗎?
  • 人類只是地質史上一個微不足道的小過程,但在演化史中占比如此少的人類,對地球的破壞卻那麼強,可能已超過地球自我修復的能力。當破壞超過自然的修復力,即使修復,人類也不知道到哪裡去了……

心有戚戚的我,聽著聽著,突然覺得眼前的 Kiko ,就像是那隻三角龍的化身——一隻撐過大滅絕,再次適應巨變後的環境,雖然不再年輕氣盛,但依舊頭角崢嶸的巨獸。

所有討論 13
鄭國威 Portnoy_96
247 篇文章 ・ 1157 位粉絲
是那種小時候很喜歡看科學讀物,以為自己會成為科學家,但是長大之後因為數理太爛,所以早早放棄科學夢的無數人其中之一。怎知長大後竟然因為諸般因由而重拾科學,與夥伴共同創立泛科學。現為泛科知識公司的知識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