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2
0

文字

分享

16
2
0

不按理出牌的「科學工廠」!賽先生專訪

鄭國威 Portnoy_96
・2020/02/20 ・5249字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SR值 456 ・五年級

沿著樓梯下到地下室,走進「賽先生科學工廠」,看見許多大大小小的架子,各類產品等著出貨,堆得不太整齊。這裡絕非想像中極簡無塵、高冷俐落的設計公司,卻能感覺到一股蠢蠢欲動、蓄勢待發的熱力。這熱度可能來自於特別明亮的電燈,也可能來自許多專注工作的年輕人。我想,也唯有這樣的熱度,才能年年產出百款科學文創產品,成為名符其實的「科學工廠」。

當然,更直接的熱力源,顯然來自於創辦人 Kevin 自己。

走進「賽先生科學工廠」便能望見四處高疊的紙箱。攝影/古榮豐

Kevin 林厚進,精瘦黝黑的他穿著招牌西裝背心,戴著黑框眼鏡,加上整理過的頭髮,一派地紳士雅痞,儼然日本型男,但開了口卻讓人感到非常親切與溫柔。「我是那種關到監獄裡也會在牆壁上亂畫,在其他人身上刺青的那種人」他說。

這樣一個有怪獸級創作慾的設計師,原本創辦的設計公司開得好好的,為何卻突然轉向,朝說是藍海,但更像是百慕達三角的危險海域–開發起科學文創產品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設計公司就是拿著別人的預算,幫別人做,但隨著我們各方面越來越成熟,會越來越注意到客戶的對錯。」Kevin 有點嚴肅地說,那時候的他「已經沒在做設計了,變成在經營公司,設計都是底下的人在做,我已經沒有創作的樂趣了。」顯然,為了跟體內的怪獸級創作慾交代,他需要一個紓解的出口。

Yes Man 終於向體內的創作慾 SAY YES

「小時候跟其他人沒什麼差異,不過到了高中的時候,知道未來大學要選系所,就會開始想想自己比較適合什麼事情,覺得自己不是太能一直做同樣事情的那種人,創作比較適合自己。」Kevin 蜻蜓點水地陳述,「我小時候也是好好讀書型的人,沒想太多,不過因為哥哥念建築,高中的時候會聽他說他在學什麼,覺得蠻有意思」。高中時的 Kevin 面對可選的理工系所,原本都覺乏味,這才發現建築是能讓他揮灑創意的專業。

但有趣的是,後來他並沒有走上建築這條路。

「我喔,人家要我做什麼,我就會嘗試看看,其實現在也是啦。大學畢業前,朋友叫我去考消防證照,他說當完消防替代役可以直接進消防隊,年薪聽說很高,剛好那時是 2000 年建築業最不景氣的時候。」也不知道該說是耳根子軟還是願意跳出舒適圈,總之 Kevin 就這麼進了消防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摸索期,你也不太知道自己會遇到什麼。其實只是覺得自己年輕,好像也沒什麼不能做。後來才知道超苦的。」他笑說。

但更奇妙的人生轉折還在後頭。Kevin 同時也是一位音樂玩家,擅長吹奏大多數人很陌生的排笛,而就在消防隊任職的階段,透過排笛社群認識了排笛王子張中立。「(張中立) 就叫我幫他寫一些教案來教學生。他算是前輩嘛,教我們很多。所以我當完兵、離開消防隊,就去張中立那做事。」

「後來,我們有一次邀請一位德國最厲害的排笛演奏家,到國家音樂廳演出。他覺得我也蠻會吹的,就問我要不要去德國,順便教我怎麼做排笛。所以我就去了。」

「人家叫我做什麼,我就去做。那時整個亞洲沒有人會做排笛,而這位排笛大師同時是世界上最會做跟最會吹的。想說也是機會難得,但回來之後,其實一點也不順利。」他苦笑著說,「一方面因為排笛這樂器實在冷門,一方面因為 mp3 已經崛起,沒有人買 CD,所以那時候過得很苦,我就住在一間音樂教室。如果有人太早進來等上課,就會看見一個人睡在地板上,我晚上就在教室裡走來走去,校園不可思議大概就這樣來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聽到這裡,我無法不覺得 Kevin 活生生就是金凱瑞飾演的那位「Yes Man 沒問題先生」。

回憶起當年的機緣,Kevin 不禁莞爾。攝影/古榮豐

機緣總是巧合。Kevin 說,很多音樂家開音樂會,都會找一位厲害的設計師王慶富來做視覺,包括海報、DM 等等,所以彼此就認識了。「那時候他看我又乾又瘦,沒有收入,好像快不行了,他就問我會不會做室內設計,他有不少客戶需要做櫥窗、固定的道具什麼的。我雖然念建築,但畢業之後就去做消防,消防之後又去做音樂,所以其實我都不會。」

「我就問他說,那你會不會?你不會的話,那我會。」

於是,王慶富設計師給了他一張桌子、一台電腦,在辦公室準備一個房間,Kevin 就從桃園搬到了台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時我們都住在一起,像是《Friends》那樣,常有人穿浴袍在工作。我之後就幫他做一些櫥窗的設計,還蠻紅的。」起步順利的 Kevin 後來就自己開了設計公司,除了室內設計,也接各式各樣的設計案。他卻認為那時是「人前風光、人後淒涼」。

「作品有得獎、業績也不錯,如果路上有人叫『大師』,我可能是會回頭的,但內心卻非常焦慮、壓力很大。覺得自己對事情的掌握很有限。」焦慮來自於,他知道室內設計可能是一位客戶這輩子第二大筆的花費,但跟買車不一樣,做好之前完全看不到。「我們設計師在客戶眼前畫了一個夢幻的3D模擬圖,但施作之後就開始扣分了。永遠達不到一百分。」他說,做案子過程一直會有突發狀況要處理,案子又越來越多,發現自己都在處理這些行政工作,而不是設計。

「創業當然得面對一些不喜歡的事情,但沒想到這些事情把樂趣都排擠掉,而且沒有回頭路,沒救了,公司越成功,我就離設計越遠,所以才決定自己開一條新路線,用週六日來自己做想做的事情。」身體裡的創作慾怪獸再次甦醒,Kevin 這次不願妥協。由於他一開始就把職責重新規劃,儘管現在賽先生成為了主業,創作依舊是他工作的核心,讓他能享受創作的樂趣。

沒有一定要科學,興趣之所在卻盡是科學

對有點太多才多藝的 Kevin 來說,專注於在科學主題的創作,似乎有點侷限?「其實一開始沒有一定要跟科學有關,當時沒有任何包袱,沒有參賽或找投資的壓力,所以就選擇自己覺得有趣的事情。我把有興趣的東西都列出來,卻發現都跟科學有關。會漂浮的、會讓人有錯覺的,會讓人Wow的,都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一件事對 Kevin 影響很大,他回想起來,大概是從那時愛上了用科學玩具將童真還給每一個人的感覺。「剛剛說過,我去德國學音樂,是因為那位年紀很大的德國排笛老師,而只要有朋友到他家,他就會拿一個折射投影的科學玩具秀給朋友看,一而再再而三,樂此不疲,就是一種『給你看一下這個神奇的東西』的態度。而這科學玩具竟然是他的老媽媽送他的。」

Kevin 那時的感覺是:「我知道這很神奇,但是有那麼神奇嗎?其實他每次秀這個科學玩具,沒有要告訴我什麼科學原理,但他的反應反而讓我覺得更神奇,一個超高齡母親送給一個成年老兒子一個玩具,然後這個老先生竟然那麼熱愛。」

Kevin而言,科學玩具擁有「把童真還給每一個人」的力量。攝影/古榮豐

他大概觀察了快一年,收集資料、到處參觀,才定下『賽先生』這個品牌。那時的自己比較沈穩、不心急,反正他原本的公司還繼續,就是腦子裡點子太多,需要一個出口。

最後下決定成立賽先生,其實是被某個事件觸發。「有一次跟朋友去吃飯,他手機一直收到訊息,我說很吵要不要關掉,他說他最近開電商,賣設計類書籍,而這些聲音是有人結帳的通知,就是錢進來的聲音。我驚為天人,『這就是錢進來的聲音』,所以才下定決心,自己把網站蓋起來、正式開業!」他笑說,不過那位朋友已經歇業,去做微型盆栽了(XD)。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連網站都是自己架的,真是斜槓到誇張,我驚訝地對 Kevin 說,「設計師的預設就是沒有什麼是我不會的,我什麼都會,就去做看看。」他回答道,這其實在設計師圈子很正常。

每個設計師的共同疑問:為什麼大賣的產品跟我想的不一樣?

成立十年,2019 年推出上百款新的科學創意產品,賽先生看似已經掌握了訣竅,Kevin 說:「會想要做這件事,前提當然是對自己的設計有信心。我是一個設計師,我相信我設計的東西一定會發光發熱,而且等到程度夠了,要得 IF 或紅點是非常簡單的事情。我知道 knowhow。」

「但是有一件事我真的不知道,而且是任何大師都不知道的,就是什麼東西會大賣。」

Kevin 認為,產品設計出來之後,由設計圈的同行來評選,獲得讚許是很容易的,就像有的導演很會拍能得獎的電影。但是說到產品賣還是不賣:「我沒心得,完全沒有。如果跟我談設計,我講話就大聲了,但談到什麼會賣,我異常地謙卑。」他說,「太多奇怪的東西大賣,而且幾乎大賣的東西,我都覺得沒什麼道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例如近期的「人體血管分佈刺繡套組」。Kevin 說那時候想開一個支線,目標是成人、離開學校、喜歡文青風格、又要同時喜歡科學,超級狹隘的一個族群。自己雖然覺得好有趣,但也知道是自己做給自己爽的,想說能不能做個最少件數就好,沒想到會熱賣。另一款「迷幻星球」也是這樣。Kevin 說當時他找到一些資料,覺得這流體很有趣,可以做看看,但找不到東西可以把它裝起來,就沒想太多,先裝到球裡,賣賣看,結果大賣。

以為會大賣的產品,竟然不受市場的青睞。攝影/古榮豐

然而有成就有敗,「我們之前做了一個魯賓杯的便條紙,這是我覺得會大賣的東西,結果現在倉庫堆得跟山一樣,哈哈。」他笑說,「還有一次是彩虹編織器,有一陣子超級超級紅,那時候海上的輪船載的都是這款貨物,但突然間就不賣了,船還在開就不賣了,我們的庫存就一直留到現在。」Kevin 根據經驗表示,以前的產品週期比較長,現在去看展的感受是,幾乎沒有東西可以撐得過一年。

創作的過程不能任性,但也不能不任性

自己設計開發、承擔銷售的過程中,最困難的,就是什麼時候決定「不做」。「我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我們不知道這個東西會不會大賣,合理的做法就是投到市場上,但能不能培養出一個靈敏度,事先知道這個東西投到市場上會不賣,就把它停了?很難。」

賽先生規劃但沒做出來的點子,堆得跟山一樣,他說,「像我們這樣一年生出一百多個東西,可能有四五百個做一半的已經刪掉了。有點像是遊樂場推代幣的遊戲機,有時候就推不動了,卡在那裡。雖然通常是自己做出踩煞車的決定,但踩了煞車,還是很難受,心裡會一直覺得『那應該會賣』。」

也許再過不久,我們有機會看到牛頓球的「蒸氣龐克」版本。圖/賽先生的科學工廠

Kevin 有一個非常喜歡、但沒有執行過的風格,就是蒸氣龐克 (Steampunk)。「大家都走北歐風,極簡風,我就偏偏想做複雜的,例如一個 Steampunk 風的牛頓擺,那一定超讚的。但是那絕對賣不掉,所以還沒做出來,自己就先踩煞車了。」從 Kevin 言談中感覺出,這煞車也只是暫時踩著。

在經營者與創作者的身份之間拉扯,Kevin 不斷尋求著動態平衡。「雖然我在無形的經驗累積下,漸漸成長,變得沒那麼任性,但我反而會盡量避免注意一個東西會不會賣,而是按照自己的節奏跟步調。我的態度是,在我的有生之年會一直做,大家喜歡就喜歡,不喜歡就算了,我就做我喜歡的事情。」他說,要在商業市場活下來,若他太任性就死定了,「但你也不能不讓我任性」。

未來的賽先生還是會「穩健地不按牌理出牌」喔 ^3^

展望 2020 年,賽先生會有什麼變化呢?「我們在高雄有一個科學咖啡廳,預計要移到台北來,原因是:高雄太熱了!我們有一款星空感溫筆記本,可以感受手的溫度,然後封面會變成星雲,結果在高雄一直都是星雲!同事還要拿去吹電風扇 XD」科學咖啡廳搬到臺北來之後,Kevin 希望能營造出一種落地的感覺,作為旗艦,成為粉絲聚會的地方。

Kevin 提到,他近期很迷 VR,認為那就是未來,除了加入了 VR 社群,也有朋友找他做 VR 內容,那麼 VR 到底會不會成為賽先生的下一步呢?這點他也無法多說

無庸置疑的是,賽先生是台灣科學文創的最好的先驅者之一。攝影/古榮豐

賽先生作為一家極為特別的科學文創公司,到底要追求精準與科學,還是直覺與感性呢?Kevin 覺得在公司經營層面,他們其實非常理智,做事很小心,會在數字上反覆分析。而在創作上,因為不是從純藝術出身,而是從建築這種很精準的領域,所以也不那麼靠直覺。在賽先生,事情執行之前,都要說出為什麼才能執行。很少有那種「我覺得這樣很好就做」的決策,都得要有理由跟原因。

看著 Kevin 微笑著說這句話,我深深相信,賽先生科學工廠會繼續帶給很多大人與小孩更多笑容,很長一段時間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16
鄭國威 Portnoy_96
247 篇文章 ・ 1284 位粉絲
是那種小時候很喜歡看科學讀物,以為自己會成為科學家,但是長大之後因為數理太爛,所以早早放棄科學夢的無數人其中之一。怎知長大後竟然因為諸般因由而重拾科學,與夥伴共同創立泛科學。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從認證到實踐:以智慧綠建築三大標章邁向淨零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1/15 ・4487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本文由 建研所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當你走進一棟建築,是否能感受到它對環境的友善?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意識到,但現今建築不只提供我們居住和工作的空間,更是肩負著重要的永續節能責任。

綠建築標準的誕生,正是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遷與資源匱乏問題,確保建築設計能夠減少資源浪費、降低污染,同時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然而,要成為綠建築並非易事,每一棟建築都需要通過層層關卡,才能獲得標章認證。

為推動環保永續的建築環境,政府自 1999 年起便陸續著手推動「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以及「綠建材標章」的相關政策。這些標章的設立,旨在透過標準化的建築評估系統,鼓勵建築設計融入生態友善、能源高效及健康安全的原則。並且政府在政策推動時,為鼓勵業界在規劃設計階段即導入綠建築手法,自 2003 年特別辦理優良綠建築作品評選活動。截至 2024 年為止,已有 130 件優良綠建築、31 件優良智慧建築得獎作品,涵蓋學校、醫療機構、公共住宅等各類型建築,不僅提升建築物的整體性能,也彰顯了政府對綠色、智慧建築的重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說這麼多,你可能還不明白建築要變「綠」、變「聰明」的過程,要經歷哪些標準與挑戰?

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綠建材標章
來源: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一招:依循 EEWH 標準,打造綠建築典範

環境友善和高效率運用資源,是綠建築(green building)的核心理念,但這樣的概念不僅限於外觀或用材這麼簡單,而是涵蓋建築物的整個生命週期,也就是包括規劃、設計、施工、營運和維護階段在內,都要貼合綠建築的價值。

關於綠建築的標準,讓我們先回到 1990 年,當時英國建築研究機構(BRE)首次發布有關「建築研究發展環境評估工具(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BREEAM®)」,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築永續評估方法。美國則在綠建築委員會成立後,於 1998 年推出「能源與環境設計領導認證」(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LEED)這套評估系統,加速推動了全球綠建築行動。

臺灣在綠建築的制訂上不落人後。由於臺灣地處亞熱帶,氣溫高,濕度也高,得要有一套我們自己的評分規則——臺灣綠建築評估系統「EEWH」應運而生,四個英文字母分別為 Ecology(生態)、Energy saving(節能)、Waste reduction(減廢)以及 Health(健康),分成「合格、銅、銀、黃金和鑽石」共五個等級,設有九大評估指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就以「台江國家公園」為例,看它如何躍過一道道指標,成為「鑽石級」綠建築的國家公園!

位於臺南市四草大橋旁的「台江國家公園」是臺灣第8座國家公園,也是臺灣唯一的濕地型的國家公園。同時,還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其外觀採白色系列,從高空俯瞰,就像在一座小島上座落了許多白色建築群的聚落;從地面看則有臺南鹽山的意象。

因其地形與地理位置的特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則成了台江國家公園的首要考量。園區利用既有的魚塭結構,設計自然護岸,保留基地既有的雜木林和灌木草原,並種植原生與誘鳥誘蟲等多樣性植物,採用複層雜生混種綠化。以石籠作為擋土護坡與卵石回填增加了多孔隙,不僅強化了環境的保護力,也提供多樣的生物棲息環境,使這裡成為動植物共生的美好棲地。

台江國家公園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二招:想成綠建築,必用綠建材

要成為一幢優秀好棒棒的綠建築,使用在原料取得、產品製造、應用過程和使用後的再生利用循環中,對地球環境負荷最小、對人類身體健康無害的「綠建材」非常重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種建材最早是在 1988 年國際材料科學研究會上被提出,一路到今日,國際間對此一概念的共識主要包括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廢棄物減量(reduce)和低污染(low emission materials)等特性,從而減少化學合成材料產生的生態負荷和能源消耗。同時,使用自然材料與低 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建材,亦可避免對人體產生危害。

在綠建築標章後,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也於 2004 年 7 月正式推行綠建材標章制度,以建材生命週期為主軸,提出「健康、生態、高性能、再生」四大方向。舉例來說,為確保室內環境品質,建材必須符合低逸散、低污染、低臭氣等條件;為了防溫室效應的影響,須使用本土材料以節省資源和能源;使用高性能與再生建材,不僅要經久耐用、具高度隔熱和防音等特性,也強調材料本身的再利用性。


在台江國家公園內,綠建材的應用是其獲得 EEWH 認證的重要部分。其不僅在設計結構上體現了生態理念,更在材料選擇上延續了對環境的關懷。園區步道以當地的蚵殼磚鋪設,並利用蚵殼作為建築格柵的填充材料,為鳥類和小生物營造棲息空間,讓「蚵殼磚」不再只是建材,而是與自然共生的橋樑。園區的內部裝修選用礦纖維天花板、矽酸鈣板、企口鋁板等符合綠建材標準的系統天花。牆面則粉刷乳膠漆,整體綠建材使用率為 52.8%。

被建築實體圍塑出的中庭廣場,牆面設計有蚵殼格柵。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日常節能方面,台江國家公園也做了相當細緻的設計。例如,引入樓板下的水面蒸散低溫外氣,屋頂下設置通風空氣層,高處設置排風窗讓熱空氣迅速排出,廊道還配備自動控制的微噴霧系統來降溫。屋頂採用蚵殼與漂流木創造生態棲地,創造空氣層及通風窗引入水面低溫外企,如此一來就能改善事內外氣溫及熱空氣的通風對流,不僅提升了隔熱效果,減少空調需求,讓建築如同「與海共舞」,在減廢與健康方面皆表現優異,展示出綠建築在地化的無限可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島式建築群分割後所形成的巷道與水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綠建材的部分,另外補充獲選為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新建工程,其採用生產過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較低的建材,比方提高高爐水泥(具高強度、耐久、緻密等特性,重點是發熱量低)的量,並使用能提高混凝土晚期抗壓性、降低混凝土成本與建物碳足跡的「爐石粉」,還用再生透水磚做人行道鋪面。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同樣入選 2023 年綠建築的還有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首先,他們捨棄金屬建材,讓高爐水泥使用率達 100%。別具心意的是,他們也將施工開挖的土方做回填,將有高地差的荒地恢復成平坦綠地,本來還有點「工業風」的房舍告別荒蕪,無痛轉綠。

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等等,這樣看來建築夠不夠綠的命運,似乎在建材選擇跟設計環節就決定了,是這樣嗎?當然不是,建築是活的,需要持續管理–有智慧的管理。

第三招:智慧管理與科技應用

我們對生態的友善性與資源運用的效率,除了從建築設計與建材的使用等角度介入,也須適度融入「智慧建築」(intelligent buildings)的概念,即運用資通訊科技來提升建築物效能、舒適度與安全性,使空間更人性化。像是透過建築物佈建感測器,用於蒐集環境資料和使用行為,並作為空調、照明等設備、設施運轉操作之重要參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推動建築與資通訊產業的整合,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於 2004 年建立了「智慧建築標章」制度,為消費者提供判斷建築物是否善用資通訊感知技術的標準。評估指標經多次修訂,目前是以「基礎設施、維運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智慧創新」等六大項指標作為評估基準。
以節能管理指標為例,為了掌握建築物生命週期中的能耗,需透過系統設備和技術的主動控制來達成低耗與節能的目標,評估重點包含設備效率、節能技術和能源管理三大面向。在健康舒適方面,則在空間整體環境、光環境、溫熱環境、空氣品質、水資源等物理環境,以及健康管理系統和便利服務上進行評估。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在設計與施工過程中,充分展現智慧建築應用綜合佈線、資訊通信、系統整合、設施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及智慧創新 8 大指標先進技術,來達成兼顧環保和永續發展的理念,也是利用建築資訊模型(BIM)技術打造的指標性建築,受到國際矚目。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111年優良智慧建築專輯」(新北市政府提供)

在興建階段,為了保留基地內 4 棵原有老樹,團隊透過測量儀器對老樹外觀進行精細掃描,並將大小等比例匯入 BIM 模型中,讓建築師能清晰掌握樹木與建築物之間的距離,確保施工過程不影響樹木健康。此外,在大樓啟用後,BIM 技術被運用於「電子維護管理系統」,透過 3D 建築資訊模型,提供大樓內設備位置及履歷資料的即時讀取。系統可進行設備的監測和維護,包括保養計畫、異常修繕及耗材管理,讓整棟大樓的全生命週期狀況都能得到妥善管理。

智慧建築導入 BIM 技術的應用,從建造設計擴展至施工和日常管理,使建築生命周期的管理更加智慧化。以 FM 系統 ( Facility Management,簡稱 FM ) 為例,該系統可在雲端進行遠端控制,根據會議室的使用時段靈活調節空調風門,會議期間開啟通往會議室的風門以加強換氣,而非使用時段則可根據二氧化碳濃度調整外氣空調箱的運轉頻率,保持低頻運作,實現節能效果。透過智慧管理提升了節能效益、建築物的維護效率和公共安全管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總結

綠建築、綠建材與智慧建築這三大標章共同構建了邁向淨零碳排、居住健康和環境永續的基礎。綠建築標章強調設計與施工的生態友善與節能表現,從源頭減少碳足跡;綠建材標章則確保建材從生產到廢棄的全生命週期中對環境影響最小,並保障居民的健康;智慧建築標章運用科技應用,實現能源的高效管理和室內環境的精準調控,增強了居住的舒適性與安全性。這些標章的綜合應用,讓建築不僅是滿足基本居住需求,更成為實現淨零、促進健康和支持永續的具體實踐。

建築物於魚塭之上,採高腳屋的構造形式,尊重自然地貌。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1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20

4
6

文字

分享

20
4
6
為什麼要觀星?因為星星在那裡——望遠鏡叔叔、鴻宇光學創辦人趙偉光專訪
鄭國威 Portnoy_96
・2020/11/20 ・5511字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SR值 487 ・五年級

「把天上的星星、月亮摘下來送給你」,是常聽到的肉麻情話,以任務之艱鉅凸顯對愛人之情意,但也因為實在太艱鉅,反令人覺得虛假。但寄託星月以訴衷腸,則是古往今來恆久遠,就連《獅子王》裡獅王木法沙也對辛巴說:

看那些星星。過去偉大的王從那些星星上看著我們。每當您感到孤獨時,請記住,那些王將永遠在那裡引導你。我也一樣。

Look at the stars. The great kings of the past look down on us from those stars. Whenever you feel alone, just remember that those kings will always be there to guide you. And so will I.

圖/IMDb

對趙偉光來說,星星也一直引領著他。「當我們抬頭仰望天空,大氣層外離地球最近的月球,有 38 萬公里遠,太陽則遠達 1 億 5 千萬公里。仙女座大星系,這個離我們銀河系最近星系發出的光,竟然是從 250 萬年前發射出來的,銀河系的恆星就超過 1000 億顆,可能比一片海灘上沙子的總數還要多。」談起自己為何從小就迷上天文,甚至以天文創業,他說當自己越了解宇宙,越覺得自己的渺小,反而激起他無窮的好奇跟無盡的謙卑。

被天文迷社群稱為「望遠鏡叔叔」的趙偉光。圖/泛科學拍攝

母胎天文狂熱份子

看起來很有老師樣的趙偉光,很早就對觀星、天文有興趣,但其實自己也不記得是怎麼開始的,只知道小時候,就常流連自家屋頂用肉眼看星星。高中就讀松山工農時,發現學校有天文社,有望遠鏡可以玩,他二話不說就簽下去。「工科學校有天文社的,當時只有我們」,升上高二後他便擔任社長,雖然在學校裡天文社是冷門小眾社團,但觀星能力很強,在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當時叫做圓山天文館)參加天文知識技能檢定競賽–「尊親天文獎」,是少數得獎的高中社團。

「第一部分是比天文知識,像是學校考試,如朔望月多少天之類的,就給你 50 題;另一個部分是星座檢定,一般人這塊比較弱,因為很少人真的到戶外看星星,當時很多其他學校的學生都背星圖,但我們社團常常到外頭觀星,底子比較硬。」他也笑著說,招募社員時還是用上了「天文社是可以合情合理合法約女孩子過夜的社團」這樣的誘因。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念大學後他擔任了多所學校天文社的指導老師,也到望遠鏡公司去打工,幫忙維修望遠鏡,更在相機公司工作過兩年,取得相機維修師的專業。雖然望遠鏡跟相機都是光學領域,而且相機明顯更有市場性,但他內心還是個天文迷與望遠鏡控。於是在 2005 年,他創辦了鴻宇光學這家望遠鏡公司。

從高中到現在,已經浸淫了天文觀測與攝影三十年,對他這樣一位超級天文迷而言,印象最深刻的天文現象是什麼呢?他舉起手,瞬間成為直播影片裡那位望遠鏡叔叔,流暢答道:「必看的天象,第一就是大彗星、第二就是大流星雨,第三就是日食。」趙偉光回憶,1994 年有一次舒梅克-李維九號彗星撞擊木星,那時他用底片相機記錄到彗星撞擊木星後出現的小點,讓他印象深刻。接著,在 1996 年跟1997 年分別有兩顆肉眼可見的大彗星:百武彗星與海爾波普彗星,尤其海爾波普彗星亮度達到 -1 等,他回憶當時在小雪山天池停車場拍攝,凌晨 4:00 左右,天色墨黑,突然看見一條光柱,本來還惱怒地以為是有些沒常識的人向上打投射燈,結果竟然是亮到不行的彗尾!看起來真的像一隻掃帚緩緩的從東方的山上升起,令他大為震撼。

趙偉光在 1997 年 3 月 9 日拍攝的海爾波普彗星

「大彗星就像中樂透,老天爺隨時有機會就送給天文迷大禮物」他說。

2001 年那次的獅子座流星雨也讓他畢生難忘。那時他們在合歡山停車場等待,本來不抱太高期待,忽然間,「從東邊到西邊,劃過 150 度天空,我們所有人都傻了,這是放煙火吧?」雖然裝備(相機與赤道儀)早架好了,但他們所有人都不在裝備旁,呆看了 30 秒到 1 分鐘,才如夢初醒,趕緊奔向旁邊的器材開始拍攝。那天晚上目擊起碼上萬顆流星,旁人數著「XX座一顆、YY座一顆 」到後來至少每秒一顆,根本數不完,讓他興奮到發抖。

2001年11月17日的獅子座流星雨,趙偉光拍攝於合歡山鳶峰停車場

最近令趙偉光印象深刻的天象,則是今年 6 月 21 號的日環食,他說那天嘉義已經爆滿,外溢到周邊其他地方,他跟同事當天帶著望遠鏡到雲林口湖遊客中心,帶領現場遊客觀賞日環食。「老天爺相當的幫忙給了我們一個大晴天,雖然不是全食,但這次因為太陽的遮蔽率非常非常的高,到 99% 左右,太陽被遮蔽成一個細細的金環,亮度跟溫度都有很大的下降。」那時全場驚呼、騷動,從環食始到環食終,他們自己也非常興奮,「我從高中時就開始期待這次日環食,那時候想說還有 20 幾年好久,沒想到一下子就到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天文迷「玩到」創業:鴻宇光學望遠鏡公司

決定創業前不久,有回他帶朋友去觀星,替大家都準備了望遠鏡,朋友就跟小孩介紹他:「這位是望遠鏡叔叔喔!」他當下覺得這稱號蠻有親和力,才開始以「望遠鏡叔叔」自稱,這個稱呼也把他推向創業之路,至今每回線上直播時也這樣開場。

畢業自台科大化工系的趙偉光表示,如果沒有創業,最可能的出路就是去科技業或化工廠上班。然而身為非尋常天文愛好者的他,就是想把正確的望遠鏡使用觀念以及優良的產品介紹給大家。對趙偉光來說,鴻宇光學是實現理想的地方。他說台灣許多望遠鏡公司沒有維修部,維修必須寄回原廠,而具望遠鏡維修能力的趙偉光,在台灣成立了維修部,一部分能處理的維修可以直接在台灣執行,大幅縮短等待的時間。

有些人有了望遠鏡也不會用,更不知道看什麼。照片由趙偉光提供

也許是身為資深天文迷,他總是能敏銳覺察到外行人想踏入天文時的徬徨。不會挑、不會用、不知道看什麼,是他歸納出來的三大痛點。例如,趙偉光發現很多入門者購買望遠鏡後都不會操作,也不知道要看什麼天體,用來用去只找得到月亮,連土星、木星是哪個都不知道,用一兩次之後就讓設備塵封在倉庫裡,讓他感到相當可惜。他也知道有人購買了劣質的望遠鏡,體驗不好,自然就遠離了天文。於是他成立了「鴻宇天文觀測俱樂部」、「鴻宇觀星團」、「台灣天文銀河星空研究社」等等社團,有的社團歡迎任何單純想要了解天文知識的入門者,有的則保留給跟他們購買望遠鏡的消費者,能夠參加免費的觀星活動,實地在戶外星空底下教學。

他說這就像買了高爾夫球桿,然後送高爾夫教學,也像當年他在擔任天文社社長帶領學弟妹觀星,趙偉光想將高中時玩社團的熱情帶給天文入門者。目前鴻宇每年辦理 20-30 場活動,包括外部推廣跟內部教學,服務數千人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開業站穩腳步後為了擴大服務範圍,2010 年鴻宇跨出臺北,在臺灣各地成立門市與直營分公司,但這可不是租個店面請人顧就可以了。畢竟要連鎖,就要系統化、要有 SOP,在自己眼皮底下指導員工很簡單,講不好就教,但在其他縣市?「要怎麼樣讓新人能夠做跟我一樣的事情?」這曾經是他創業過程中面對的最大挑戰。

如今各門市的店長都已訓練為種子教師,如果想拍出美美的天文攝影作品,例如行星攝影、星雲星團攝影等等,都會教你如何拍攝,這些售後服務也大受好評。

「以一己之力是不可能服務那麼多人的,這也是創業比較難的點,要訓練出夠格的服務人員,能拍能講,起碼要一兩年。」

他說每一家新門市剛成立前三年都是賠錢的,跨出臺北開店的決策曾讓他懷疑人生、質疑自己是不是做錯了。後來他加強影片行銷、從三年前開始直播,漸漸地口碑發酵、營收也開始起飛,「還好有堅持下去」他說。

除了培育人才、建立得以開枝散葉的體系,趙偉光說以望遠鏡創業另一大挑戰,就是得讓大家覺得需要望遠鏡。「你到路上問 100 個人,95 個都會跟你說『我不需要望遠鏡』。但我身上一定會放一台望遠鏡,隨時想東看西看,是玩具也是工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隨時隨地身邊一定備有望遠鏡的「望遠鏡叔叔」。圖/泛科學拍攝

他明白望遠鏡不像手機,大家已經養成固定淘汰、重複購買的慣習。「像這台雙筒望遠鏡,只要你不把它摔爛,基本上永遠不會壞」所以他常開玩笑說,自己賣一個客人、就少一個客人。也因此,讓消費者願意分享口碑極為重要,「這你拍的啊?拿麼厲害?」唯有這樣才能一傳十、十傳百,這也是為何這幾年他們能持續成長的原因。

我好奇地問:望遠鏡可以用租的嗎?像是最近流行的訂閱式經濟?趙偉光說,這模式在望遠鏡很難,原因有兩個。第一,望遠鏡跟車子不一樣,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都需要教學,每一台都不太一樣,要教到會用,就得好幾小時,成本很高。第二,望遠鏡是精密光學儀器,若是租用,遇到不愛惜的人就毀了,即使一般人擦拭也很容易有刮傷的問題,用完還回來可能就折損了。他舉例說有些觀光風景區的望遠鏡可以租用,但往往欠缺保養,職員也不懂維護,鏡片發霉、刮損,看不清楚、使用時也不舒服。這些都會大大減損體驗。

即使星辰都被烏雲遮蓋,也要仰望星空

「我心中理想的光學公司並不是像賣家電一樣,賣出去之後收錢了事,所以我們不是只賣產品,而是販售產品加上服務。銷售前服務就是能幫客戶買到適合的產品,售後服務則包括保固期內的清理、維修及教學,也逐步建立完整的教學系列影片,如果產品比較複雜,就帶客戶實地在星空下教學」,趙偉光敘述心目中理想的望遠鏡公司模樣,如今他也將這幅藍圖在鴻宇光學一一實踐。

望遠鏡叔叔的入門者推薦指南

一問到望遠鏡推薦,趙偉光如數家珍地介紹起。他覺得最令自己驚豔的望遠鏡,竟是一臺外觀像是玩具的「迷你馬望遠鏡」。身為行家的他,當時發現這個由臺灣公司設計生產的望遠鏡時驚呼「哇!5000元以下怎麼可能有這種畫質」。這台迷你馬不但可以觀星、可以賞鳥,還附手機架可以拍照、可以加上太陽濾片看太陽、想接單眼相機拍攝也有接環可以選購,是趙偉光心目中的驚豔指數第一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ACUTER 60mm 迷你馬多功能生活望遠鏡。照片由趙偉光提供

「我希望將來能夠加強天文教育,從小紮根,像這種高品質平價望遠鏡的問世,對於天文教育推廣的幫助是相當令人期待」他說,自己的影片下面常有人留言,表示感謝這些教學影片,「這代表我們多幫助了一個人愛上天文、愛上科學。」

下一個任務,將宇宙之美帶給大眾

目前鴻宇光學成立已有 15 年,那麼,邁向下個 15 年的使命是什麼呢?

趙偉光回答道,他覺得老天爺給他的使命是,教導大家透過望遠鏡體會宇宙之美,現在的他不只透過公司,以望遠鏡叔叔的身份透過 FB、YT 等自媒體推廣天文觀星與天文教育,也擔任台北市天文協會的常務理事,以及其他多個天文與教育相關協會的成員。

照片由趙偉光提供

他坦言在鴻宇上班,帶客戶觀星是工作的一部份,但因為都在晚上,就得加班,其實是很累的一件事。「在台北的話我通常都自己去,頻率高了對同仁來說可能也吃不消,我也會擔心團隊的大家是否會排斥。讓團隊都能跟上理念,其實花了一兩年的時間。」他也知道有人會覺得幹嘛要那麼累,客人買了,會不會用,看他們造化不就得了?但這就是他想創造出的差異,若其他人沒有熱誠跟能力,是做不到的。而對他這個三十年天文迷來說,熱誠跟能力是他的本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冬天有什麼可以看?春天有什麼可以看?」趙偉光表示,把教育資源用不同管道傳出去,讓越多人對天文有興趣,當然對生意也有幫助。他邊說邊拿起一座折反射式望遠鏡,跟我說打開外殼,可以看到結構,了解光學奧秘。講得我都想中斷採訪先刷卡了。

趙偉光興奮地說,不久的將來,人類將全面進入太空時代,重返月球、前進火星、住在太空中,甚至可能與其他生命體接觸。「我們辦街頭天文活動,就是希望讓小朋友產生興趣,誰知道他之後會不會成為台灣一位厲害的科學家?」

不用把星月摘下來壟斷,只需要透過推廣望遠鏡,就能把自己愛上天文的理由分享給更多人,甚至,或許還能成為下世代太空文明的推手,就像木法沙對辛巴的傳承,這就是望遠鏡叔叔的圓夢計畫。

想仰望宇宙星辰之美,卻苦於沒有器材嗎?文中提及的「迷你馬望遠鏡」已在泛科市集上架。此外,還有適合入門的「迷你牛」與進階版的「小藍馬80」,也同步在泛科市集上架!

延伸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20
鄭國威 Portnoy_96
247 篇文章 ・ 1284 位粉絲
是那種小時候很喜歡看科學讀物,以為自己會成為科學家,但是長大之後因為數理太爛,所以早早放棄科學夢的無數人其中之一。怎知長大後竟然因為諸般因由而重拾科學,與夥伴共同創立泛科學。

13

3
1

文字

分享

13
3
1
由博物館愛上化石,用興趣闖蕩世界──化石先生蕭語富專訪
鄭國威 Portnoy_96
・2020/03/02 ・5682字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SR值 493 ・六年級

揭開半透明塑膠片做成的隔簾,一顆有半台汽車大的頭骨直生生盯著我看。這顆頭骨後半部有著麻將桌大的骨板,前方則有三根尖角,連結的部分有人類小腿那麼粗。6600 萬年前,牠被撞擊地球的隕石埋葬在深深的地層裡,6600 萬年後,卻回到地面,用難以形容的威嚴撞擊著我。

「這件三角龍,是我看過那麼多物件,最感動的一個。因為在埋藏的化石化的過程中,可以 3D 保存那麼完整,非常難得。」Kiko 平常說話速度不慢,但這句話卻說得慢、說得認真,彷彿眼裡都要蹦出愛心。

「Kiko」或「老蕭」,都是蕭語富,台灣古生物挖掘清修第一人,即使放大到整個亞洲,應該也是無人出其右。

「Kiko 是年輕的時候叫的。老蕭是白髮長出來之後,開始有人叫。」他說自己的頭髮 40 歲前就白了,不過即使配上一頭灰白中長髮,穿著一身沾了灰塵的工作服,坐在自己與同事手工做的大木桌前,今年 50 歲的他,正熊熊燃著第二把創業之火。

由博物館愛上化石,用興趣闖蕩世界

然而我好奇,那當初的第一把火是怎麼燃起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興趣,純粹是興趣,想都沒有想到會有後來的規模。一開始只希望有個工作,跟我的興趣結合,能賺多少錢,我不 Care。不過慢慢我可以理解,為何這事業會越做越大。」

那麼,是何時知道自己的興趣呢?

Kiko 回憶自己國小時,住在宜蘭羅東眷村,上下學都要穿過田,最大樂趣就是在田埂上走,他記得那時水溝什麼都有,烏龜、有鱉、有魚,雖然後來搬到台北,但從沒忘記親近自然。

圖/wikipedia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長大一些後, Kiko 住在板橋,國中的時候很喜歡去博物館,因為沒什麼娛樂,最常去省立博物館(今國立台灣博物館)看每月的新展覽。即便沒有新展,也會重複去常設展,因為有許多動植物標本,而古生物的化石標本,更是讓他一看就迷上。

一個國中生,在 1980 年代,自個一直去逛博物館,真是蠻奇特的,對此,他說「博物館是我自己的興趣。我很喜歡自然科學,就是很喜歡。」

待到聯考, Kiko 想去世界看看,於是選考五專、讀了自己認為與生物有關的漁業科「那時我才 14歲,一廂情願,以為讀海專就可以全世界跑。」後來,由於聽力問題而免役的他,更是海專一畢業,就跑去國外看展。當年自覺年輕什麼都不怕的 Kiko,儘管英文程度只有「How much」、「My name is Kiko」的程度,但靠著對自然科學跟古生物的概念,就到美國、中國大陸等地的大型礦物化石展闖蕩,跟一些「老外」專家聊起來,反而是後來才認識台灣本地的專家。

「我也不知道我的未來是什麼樣,我就是覺得我應該要出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修復化石到設立賣店:石尚自然史博物館

Kiko 表示在創業初期,從來沒想過上市這件事,畢竟公司能做多久都有問號。「去國外挖化石、修修補補、再賣給博物館,這商業模式台灣人很難理解。」就像很多創業者一樣,在創業初期很多朋友常問 Kiko 公司還在嗎?倒了沒?「我做了 20 年,我爸還在問我『你到底在做什麼?』後來我有天帶我爸參觀我們公司還有蘇州總部,他才看明白了」。

在一開始,Kiko 一心只想修化石,不過修化石以專案收費,隨著計畫時程請款,要看修到什麼程度,請多少款。案子若是拖得久了,自然捉襟見肘,所以 Kiko 才想到,若有個生意,每天都有現金流,會是很迷人的一件事,這便是他嘗試拓展至通路的原因。

當年,新光三越辦了場非常轟動的恐龍展,總共來了 50 萬人。Kiko 便跑去新光三越服務台,用 A4 紙寫了一個提案,直接對服務人員說「請你們老闆出來,要談大生意」。後來真來了一位課長,她問 Kiko 想做什麼,「我有兩件事,一個是想辦恐龍展,一個是想在這邊開店。」他回憶道。

由於類似的展才辦完,那位課長對 Kiko 表示短期內不會再辦,但還是帶著他走了每一層樓看店面。後來 Kiko 竟與這位課長聯絡了 10 幾年,儘管並沒有因此在新光三越開店,但因此讓他了解了百貨公司的生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後,台中科博館公開競標館內紀念品賣店,成為 Kiko 轉型的重要一役。用博物館展示的概念去設計那家店,將商店變成博物館的延伸,成功得標後,Kiko 正式踏入商店經營領域,生意很好,顧客每日絡繹不絕。

由於口碑極好,Kiko 著手開設第二家店,但卻發現落入沒有東西賣,上游廠商又因不認識他們,無意為其開發自製商品的窘境。當時,Kiko 曾想開發恐龍彈跳球,期待小朋友到科博館看了常設展之後,起碼買一顆彈跳球。然而,當時沒有廠商願意供應,只好自己花錢找廠商做,廠商說一張訂單,20 萬顆起跳,協議之下才用與國外訂單合單的方式,購入了 5 萬顆。左手買了,右手就賣,生意還不錯。「後來,有天去看倉庫,我問同仁,那一落東西是什麼?都是彈跳球?不是幾年前進的嗎?不是賣得很好?」Kiko 笑說,這是 5 萬顆的教訓。

做通路,不是因為懂通路,只是有想法、有夢想,或說幻想。但開店是另一個行業,從商品開發、人事運用、期初成本投入等等「我全都自己管,從做中學,犯了很多錯誤。」

或許多虧了這些教訓,不斷前進的 Kiko 接連開了 110 幾家店,從選址,商業談判,到畫設計圖,進貨,經營,全都成了專家,其中又屬設計最為關鍵,「主要就是看很多、做很多。我畫圖不是用 autocad ,而是用一張大的紙,大家一起坐在一張桌,我把所有 layout 展出來,然後喬動線」,Kiko 說,一家店的生意要做得好,要從空間裡頭想像客人的動線、停留位置,從而設計店面主題(餐飲或紀念品店)、櫃台位置、店內特色主展品。在過程中,他們須把所有商業模式,根據經驗跟想像,落在紙上,「然後做完討論,layout 一下去,就可以交給設計部門的同仁畫 cad。」他以寶石展示的玻璃櫃要多高為例,告訴我要做好做成,得對商品、道具系統完全掌握,再加上商業模式不斷揉和,才能獲得獨門經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原本單純的興趣,到古生物挖掘跟清修、博物館策展、紀念品與文創商品的開發、Hansa 等品牌的代理,最後是為客戶設計博物館跟商業模式,透過不斷累積嘗試與疊加商業模式,Kiko 摸索出了石尚這家特別的企業。

不按牌理出牌,被掃地出門的玉山獎企業家

但一手創立的石尚,卻在 2018 年 10 月被奪去經營權,是至今對 Kiko 影響最大的一件事。「那是瞬間,沒有徵兆。在例行董事會的臨時動議,其他董事做了這樣的決定。我自己的股權佔 20%,但只佔一席董事。要掌握一家公司是不夠的,會有很多不確定性」。他回想起來,或許公司創辦第三年,開放新股東加入公司時,就已鑄下遠因。

Kiko 表示公司在發展過程中必然遇到資金困難,然而在 20 多年前,要跟銀行貸款,銀行只會問有無不動產,「我只能說我有很多化石」,所以貸款很難。「你需要有新的資金,新的合夥人,因為這行業太特別,也很少人能做跟願意做,你只會認為他們跟你志同道合,你從來不會去想可能會失去這間公司。」這段話中的你,當然就是 Kiko 自己。

Kiko 回想起過去幾年,因為有上市的壓力,要跟投資者交代,因此自己很專注在商業的發展。上市看獲利跟經濟規模,而他選擇往中國大陸衝刺規模,有五年的時間,他幾乎都在到處跑,拓點、接大型的博物館專案。然而在這過程中,他並未多考慮其他人的想法、股東的想法。Kiko 認為,或許正是因為公司規模擴大,管理也更制度化、SOP 化,「有人可能會以為,這家公司沒有我也可以 Run。」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原礦經理人在這個行業中其實不可或缺,因為成敗會落在採買手上,不僅要有 guts、還要夠專業,舉例來說,他去礦區時,就要將原礦想像為成品,進而預想表現方式、購買客層、推銷方式、預期獲利等等,想完了一輪,當場就可以進行交易。

Kiko 所需承擔的跟一般的經理人並不同,他分享說,公司有次需要資金,因此他一聽到有彩斑菊石出土的消息,買了機票就要出發,卻被同事提醒這趟行程未編列預算。公司會計需要開支憑證,出門在外卻有許多難開立發票的場所,最終這次採購,在 4 個月內幫公司創造了4000 萬的營收。Kiko 自陳,他了解生意背後的商機,也知道什麼物件很難得,但財會所重視的內容,與他有落差,難以解決的矛盾,成了他失去經營權的原因之一。

「對我來說,經營權失去,影響很大,我從來沒有受過那麼大的打擊。那時候董事們講好是為了讓我專心,要把董事長跟執行長職務分開,我本來同意,但隔天就把我執行長的位子 fire 掉。我呆了很久,坐在辦公室想我是不是應該開始打包。累積了 20 多年的東西,花了很長時間打包。膠帶的聲音簡直割人。」Kiko 形容當時覺得瞬間什麼都沒了,場景肅穆淒涼。

更諷刺的是,「我被 fired 掉隔幾天,當選企業界最高榮譽玉山獎,最佳領導人獎。領完獎,心裡覺得,公司都沒了,還領獎?頒獎之後我很鬱卒,就要走了,到門口被叫回來,我想說是不是要把我的獎要回去。後來又要我坐在第一排,原來還要再頒給我一座玉山獎首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二次創業,化石先生就是要做得快樂

那時為了散心,Kiko 去了趟花蓮,原想著開間日本料理店,接觸自然、忘卻前半生。卻沒想他與古生物化石之間的緣分,卻因一個手機號碼再度牽在一起。

當年剛出社會,Kiko 曾買下一支行動電話號碼,因為公務話費報帳方便,後來將號碼過戶給公司,成為Kiko專用的公務手機,被開除後,雖然心心念念想要回手機,卻始終未能獲得回應。這號碼既是回憶也充滿重要資訊,使得本來失意頹喪的他被激起鬥志,決定再次創業,成立「化石先生」。

「化石先生的 logo 是我兒子畫的。我跟兒子說,你當負責人,我全力支援你,爸爸帶著你們做 10 年。」有位德國朋友知道之後,第一個打電話給 Kiko,表示願意供應他再起所有的物件需要,而且不先收他錢。就這樣,一個接著一個過往合作過的夥伴自願提供協助,包括原由石尚代理的 Hansa 手工擬真絨毛玩偶,後來也決定收回授權,轉移給化石先生。

然而沒有什麼事是簡單的,即使是已經做了快 30 年的事。捲土重來,「化石先生」第一筆生意是在綠世界生態農場賣的「烤香腸」,一根 40 元。後因好友捧場,生意興隆,才逐漸站穩腳跟,往誠品等地拓店,也將營業目標設得更大更遠。

圖/化石先生 FB

由於前車之鑑,現在的化石先生沒有股東,也不打算引入。雖然他從前公司離開時,便有許多人要投資、期待他東山再起,但有了過去的經驗,Kiko 寧願變賣家產,也要自己經營。

Kiko 表示,國外朋友及供貨商對他的支持,是他做這件事最大的收穫;而做這行業,讓他跑遍全世界,看各種風俗民情還有不同地層的層位。現在的 Kiko 還是相信人性本善。他認為人際之間的厚黑學知道就好了,不需要跟著做,最重要的是讓自己快樂、做自己快樂的事情。

然而重新再來,他也直言:「我不想讓我的生活,回到當初為了衝刺 IPO 那樣,早上起床得想想自己在那個城市。為了衝刺、到處開店、在董事會面對各種質疑,那些日子不太快樂,跟我當初創業的初衷已經脫離了。現在重新再來,何必再過那種生活?我已經過過了。」

改變制度、完善業務,一步步打造理想博物館

現在的 Kiko 收了學徒。他在 FB 發出收一位學徒的消息後,有一千多人來詢問,近三百人投履歷,其中也有國內各博物館的員工。「我跟他們說這很像在做工,不要以為很夢幻。但他們就是想要來,後來我錄取了一個正職,三個工讀。之後還會再收。」他表示要學的不是只有清修,還要裝架,按照對物件的了解,學習表現動態,結合空間,故事線,也是很藝術性的。有時,還得出生入死。

那麼,化石先生的下一步是什麼呢?

1.改變公司制度

首先是公司的制度要跟過去不同。「以前我想要把公司淨利的 15% 分給團隊有功人員,被反對,現在就實踐當初想要做的。我開心,大家也開心。」Kiko 接著說,現在還可以自行規劃員工廚房,「我常常買條魚回來料理,或在公司烤肉。」

2.完善公司業務

至於業務部分,他說「現在有幾個博物館找我做規劃設計,就挑好的來做,三月就會在中國大陸開出第一個門市,另外還要處理天貓店跟 Hansa 的銷售。」

3.建立化石先生自然史博物館

而他也已經畫了一張心目中理想博物館的設計圖,準備著手實現。30 年來,他累積了在台灣的百貨商場開店與策展的經驗,透過恐龍展吸引消費人潮,創造雙贏,後來他將同樣的概念提給中國大陸的商場,大受歡迎。

Kiko 直言,自己設計的博物館,要讓每個年紀的人,都有不同體會跟感動,家庭客群,有小孩有大人,希望可以像日本上野的科博館,以物件為核心,透過好的展示表現出來。在他看來,博物館有 4+1 個大功能,分別是蒐藏、研究、展示、教育、娛樂,然而標本收藏是核心,有標本才能借屍還魂說故事,展示並創造出延伸價值,而也因為懂標本,掌握核心,化石先生才能「幫別人設計博物館,幫博物館設計開發延伸的禮品或生活用品,或幫博物館辦巡迴」。

在他的規劃中,一座理想的自然史博物館,包括周遭停車場,整個場地要三萬台坪,內部展覽空間要有一萬台坪。我好奇,要找到哪麼多物件來展示,不困難嗎?他說困難分成「挖掘」跟「修復」。挖掘當然是困難的,因為不知道挖到什麼,保存狀態不一定。修復是另一個困難,可以克服,但挖掘很看運氣,訪談當下就有好幾組人在全球各地不斷地找化石。「我的幾個通訊軟體隨時都在回報,在哪挖到什麼恐龍或三葉蟲。」而由於他是亞洲區十分熟悉這行業的人選,許多歐美希望過他來清修、銷售,也因此讓他獲得許多資訊。

採訪後記:我眼前的 Kiko,是適應環境巨變的三角龍

聊到最後, Kiko分享《恐龍的啟示:為什麼了解恐龍,可以改變我們的未來?》一書帶給他的省思:

  • 恐龍從兩億多年到現在,演化發展極為成功,並沒有完全滅絕,有一種演化變成現在的鳥類,背後的啟示是什麼?大滅絕也是大契機!
  • 恐龍面對的是第五次大滅絕,我們現在面對的可能是人類造成的第六次大滅絕,還有下一次演化的大契機嗎?人類自己過得去嗎?
  • 人類只是地質史上一個微不足道的小過程,但在演化史中占比如此少的人類,對地球的破壞卻那麼強,可能已超過地球自我修復的能力。當破壞超過自然的修復力,即使修復,人類也不知道到哪裡去了……

心有戚戚的我,聽著聽著,突然覺得眼前的 Kiko ,就像是那隻三角龍的化身——一隻撐過大滅絕,再次適應巨變後的環境,雖然不再年輕氣盛,但依舊頭角崢嶸的巨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13
鄭國威 Portnoy_96
247 篇文章 ・ 1284 位粉絲
是那種小時候很喜歡看科學讀物,以為自己會成為科學家,但是長大之後因為數理太爛,所以早早放棄科學夢的無數人其中之一。怎知長大後竟然因為諸般因由而重拾科學,與夥伴共同創立泛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