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文 / 採訪編輯趙軒翎
「載鹽酸槽車翻覆!國1北上嘉義水上路段管制警戒」、「桃園化工廠大爆炸!化學粉末燃燒焚屋 31消防車救援」這些化學災害一般民眾都可以從新聞媒體上得知,卻很少人知道面對與處理這些災害的人到底是誰?這些人不只有冒著危險衝入現場的辛苦消防人員,還有一群熟練運用化學知識來救災的「特工」隊,避免這些化學物質繼續擴散、污染環境,甚至造成更大的災害。
臺灣從 2006 年開始,逐步建立起了環境事故應變的基本架構,包括設置環境事故監控中心、環境事故諮詢中心及 7 隊環境事故專業技術小組,這些都是特工隊的工作場所。但究竟這些「化學技術特工」們的工作內容是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平常看不見的幕後紀實吧~
守護臺灣的環保千里眼、順風耳:環境事故監控中心
走入環保署化學局中的環境事故監控中心,可以看到一整面的螢幕牆,不只有區域地圖、也隨時播放著新聞畫面,因為媒體也是他們的情報來源之一。除此之外,他們也隨時與消防、環保、警察等單位保持聯繫,一有相關的化學災害就能即時掌握消息,馬上應變。而螢幕牆也可以隨時轉換成毒性化學物質運送車輛監控追蹤系統,若接獲通報化學槽車發生意外,他們能從這個系統鎖定是車輛、廠商、運送什麼化學物質,以及是滿車或空車狀態,取得初步的資訊。同時他們也是災害發生時提供決策與整合資源的中央單位。
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環境事故諮詢中心
而位於臺灣的地理中心南投,環保署設立了環境事故諮詢中心,這個諮詢中心是委請工研院所屬的化學、化工、環工、公衛或環境衛生領域專家組成無敵智囊團。正如同 119 的勤務中心,當環境事故諮詢中心接獲化學災害通報,會立即聯繫各方彙整相關情資,若研判需要支援或收到政府其他防救災機關請求,立即通知鄰近的技術小組前往災害現場。他們和監控中心的專業人員一樣,通常不會直接到災害現場,而是透過和現場技術小組的隨時聯絡來得知狀況,即時為技術小組提供各種資源與建議。
諮詢中心化災應變研究室專案經理陳新友形容,諮詢中心的角色比較像是大腦,而技術小組是四肢;技術小組在現場得面對各式各樣災害樣態,並且可能遇到成千上萬種不同類型的化學物質,可以想像一下在令人緊張到幾乎忘了呼吸的災害現場,要冷靜地研判所需要的資料是多麼困難的事情。而諮詢中心便可以在這時同步幫他們查詢資料,給予最適當的處理建議。
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之特工隊:環境事故專業技術小組
而在災害現場的技術小組,就是與消防單位最密切合作的一組人馬。以工廠火災為例,他們會從事前建置的資料庫中,調出工廠廠區配置圖,瞭解化學物質所在的位置,並評估火災對於化學物質的影響,提供最佳的減災措施。或許你會說最瞭解工廠的,不就是工廠的員工和老闆嗎?關於這個問題,或許我們可以預想一下災害發生的當下,如果老闆臨時要你找資料會遇到什麼麻煩和困難,更何況還可能是在十萬火急的火災現場。
另一種情形則是工廠發生火警意外時,往往是在人最少的半夜和假日,工廠內可能只剩警衛與雞同鴨講的外勞。要他們跟你說明快燒到桶子內的東西到底是具腐蝕性的硝酸、還是有毒的化學物質,並不是件容易的事。而技術小組除了提供最佳減災措施之外,最主要的工作則是進行環境偵檢:透過即時分析環境數據,除了可以提供現場救災指揮官做為決策參考,當化學物質擴散到環境中他們也可以提供除污善後的相關技術。
守護台灣,全年無休的化學技術特工
然而如此完整的應變體系並非一下子就成形。同樣任職於化災應變研究室的工程師林祐任表示,最初應變體系還沒有這麼完整時,新竹發生一個化學工廠的爆炸案,因為離工研院相當近,還能夠即時到現場支援。不過若是事故發生在其他縣市該如何是好?如果相關人員要趕過去的時間太長,就會有遠水救不了近火的遺憾,而這些限制就促使應變體系逐漸調整成現在的模樣。
環保署為了確保不論任何時候發生毒化災事故都有人員能夠及時處理,目前監控中心、諮詢中心及 7 隊技術小組都是採輪班制,24 小時全年無休。諮詢中心和技術小組隨時都保持至少 3 人值班,而監控中心則是至少 1 人。若是發生事故,技術小組值班的 3 個人出動到現場支援,還得另外再找來 3 位休假的同仁補上工作缺口,以防隨時還有另一個事故發生。這樣算下來,臺灣就有至少 25 位具有毒化災應變經驗的專業人員,不分日夜在守護著你我摯愛的臺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