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文/採訪編輯趙軒翎
編按:在化學災害的幕後英雄:化學技術特工出動!(上)我們介紹了台灣目前有哪些化學技術特工,本文則是要分享這些特工們的工作情況,讓大家更了解化學災害。
救災行動「對」比「快」更重要
最近發生一個慘痛的案例,一處電子工廠發生大火,消防人員在不知道廠內有硫酸的狀況下進入救火,不幸被強酸蒸氣滴到造成 11 位人員受傷。為了避免這樣的遺憾再次發生,化學救災該抱持著「『對』比『快』更重要」的精神,縱使在緊急的救災現場仍得耐心花時間確認現場的化學物質及洩漏或燃燒的狀況,或者透過後勤支援團隊從既有資料庫中盡可能掌握廠房或槽車的內容物與數量。
這些情報幫助現場人員在救災的時候能保護自己,例如遇上腐蝕性物質得戴防護面罩、要先噴水還是噴泡沫?也是考量是否需要疏散附近人員的依據。就像電影中的特務在出任務前會先弄清楚目標地點的內外結構、出入口、警衛部署,以及目標對象的外貌、習慣與危險性等資料。先瞭解對手再出招,才不會傻傻拿錯武器反而誤傷自己,或造成更大的災害。
沒有標準答案的訓練方式
「我們很難遇到一模一樣的事故。」諮詢中心化災應變研究室專案經理陳新友說,因此每一次的事故都是一個新的挑戰。他分享在 2009 年時,曾有一個液化石油氣槽車在國道翻覆的案例。20 噸的槽體翻落到國道的邊坡,讓整個救災行動的難度倍增。除了技術人員要克服環境的障礙去安裝移槽設備,吊車也遇到許多困難:因為掉落的槽體已經離道路有一段距離,當吊車伸出吊臂的長度越長,所能承受的最大重量就會越小。「當時調來了三、四台吊車都沒有辦法順利吊起槽體,後來直接從台中港調來一台可以一次吊 100 噸的吊車過來,才解決這次的危機。」陳新友說,每一次事件的發生,對他們來說都是一次全新的危機處理,讓他們更瞭解團隊在設備和訓練上的不足。
為了加強災害應變的能力,2017 年 9 月環保署化學局打造了兩台移動式的仿真模組車輛,可以模擬高壓槽車翻覆後扶正、吊掛的訓練過程。除此之外也有各種的訓練容器,包括常用來包裝化學物質的鋼瓶、加侖桶等,都有設計各種不同的破裂方式和壓力模式來做為教學訓練之用。
「預防」才是抵達安全的最佳途徑
然而救災也不只是消防隊或是這些化學技術特工們的責任,在運作及使用這些化學物品及設備的廠商,也是防範化學災害的其中一個重要環節。「最好的狀況是我們的技術小組都不用出勤!」化學局環境技術師劉建良這麼說,如果運作的廠商如果平時能做好管理並具備一定的應變能量,在災害釀成前及時控制,這才是理想的災害控制方式。
鑑於政府資源有限,未來將以使用者付費的概念,要求業者廠商盡到本身的責任,並在平時透過直接到現場輔導廠商的方式,讓這些運作業者能夠在安全的條件下使用化學物質,做好防範措施及相關管理,要求他們具備處理災害的能力。而且這絕不是讓廠商假裝一下、演個戲就好,既然化學局特地打造了兩台移動式仿真模組車輛,未來的無預警測試可就會直接把仿真模組車開到工廠或是模擬槽車翻覆,請廠商實際演練,一點都沒辦法馬虎,因為技術人員就站在旁邊打分數!
不只政府把關 企業聯防力量大
不過化學槽車的移動過程中,若是移動距離較長 —— 例如從高雄的工廠運往桃園,原本的工廠即使有心也很難在事故發生的時候即時救援。因此得透過上中下游的廠商或是運輸同業間相互幫忙,形成企業聯防組織共同面對可能發生的災害。化學局危害控制組科長盧家惠表示,目前全國已經有103 個企業聯防組織,她也觀察到一個現象,在運輸業者形成大大小小聯防組織的過程中,有一些應變能力相對較弱的業者也透過這個過程被淘汰,或是願意去加購、升級自己的設備和應變能力。
透過化學災害應變體系的建置,當事故發生時我們確實有一群「化學技術特工」可以運用他們豐富的經驗和知識來幫助我們處理化學物質可能帶來的危害。但是最希望的還是可以在災害發生前就妥善輔導所有使用化學物質的單位,幫助他們好好與化學物質相處,沒有災害發生,特工們也就不用出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