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放開那筆電?課堂上用筆電傷害自己也影響同學

valerie hung
・2017/12/09 ・1724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447 ・四年級

現在走進大學教室或企業會議室,可以發現越來越多人選擇使用筆記型電腦或平板電腦作筆記,進行一個「舉頭望台前,低頭忙打字」的動作。乍看之下,不論是方便取得的數位教材、易於協作與分享的線上文件,還是可迅速查找更多資料的搜尋引擎,電子產品似乎比傳統的紙筆更讓學習效果加分。但,真的是這樣嗎?

Source:Startup Stock Photos

密西根大學的蘇珊.迪納爾斯基(Susan Dynarski)教授近期投書紐約時報,解釋他為何基本上禁止學生在自己課上使用任一種電子產品:越來越多研究顯示,大學生在課堂上使用筆電或平板等電子產品,學習成效與成績反而變差了,因為筆電不只讓使用者無法專心學習,還會連帶影響到周圍的人。

當抄筆記抄得不加思索之時…

當然每個人用筆電的習慣不太一樣,那種趁機偷懶,上課沒事玩個接龍或連上不相關網頁的學生就別提了,還是有超認真的學生,只會用筆電作筆記、閱讀與課堂內容有關的資料吧?所以為了避免實驗結果出現「選擇性偏差」,研究人員需要隨機指派某些學生使用筆電,藉此明確比對使用筆電者與不使用筆電者的差別。

普林斯頓大學與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在 2014 年就設計過一個實驗,他們隨機分配筆電或紙筆給學生做課堂筆記。然後根據考試的成績,使用筆電的學生對上課內容的理解度較差。

研究人員推測原因在於「打字比手寫快」:當學生用紙筆做筆記時,通常無法把老師說的每一個字都抄下,因此大腦得多花點工夫消化吸收,再把聽到的大量內容濃縮成筆下的文字。但敲鍵盤就不一樣了,學生幾乎想都不用想,就來得及把上課內容通通打成電子檔。可以說筆電組學生的筆記幾乎是老師授課的講稿版,而紙筆組的筆記則偏向課程摘要,字數更精簡,但重點也更清楚。

大腦得經過一番濃縮整理,才來得及讓你一邊跟上老師的進度一邊抄筆記。

使用筆電的「群體傷害技能」

筆電對課堂的影響還不只這些,加拿大約克大學(York University)與麥馬士達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的研究更發現,筆電擁有「群體傷害技能」(誤)。研究人員特別要求班上一部分的學生利用筆電開小差,例如課上到一半就看看無關的影片,這些學生課後記住的內容理所當然的較少,但有趣的是,坐在這些學生周圍的同學學習成效也受到負面影響。

原因在於,坐在附近的同學只要瞄到筆電螢幕,注意力就會被拉走,不論上頭顯示著單純的課程筆記,又或是臉書、購物網站、YouTube 等比上課有趣,咳,無關緊要的內容。

看到這裡,你可能想問:「如果學生整學期都很認真用筆電上課、都不打混,這樣也不行嗎?」

來看看美國西點軍校的例子吧,這些軍校學生的在校成績會高度影響畢業後的工作狀況,有很強烈的理由要專心上課、拿到好成績的壓力。該校的教授們選擇在一堂小班制的經濟學概論課進行筆電使用行為研究。學生被隨機分配了自由使用電子產品、不准用電子產品,以及如果把平板電腦放在桌面,方便教授監督就可以使用等三種條件。到了學期末尾,猜猜結果怎麼樣?班上使用筆電與平板電腦的學生整體來說成績比不准使用電子產品的學生差。

如果在小班制課上使用筆電都會導致負面的學習狀況,那種上百人一起聽課的大型課上,學生受筆電影響而分心的狀況或許只會更嚴重。

最後,迪納爾斯基教授給數位產品愛好者一點建議,其實現在有些手機 App 能把(筆記的)照片檔轉成文字檔,或是使用能把手寫文字同步儲存成電子檔的高科技筆記本也能達到類似的檔案數位化效果,甚至上課手抄一份筆記,課後再打成電子檔,不是更能加深記憶,增進學習印象嗎?未來想確保學習成效,是時候收起你的筆電或平板,乖乖帶著紙筆進教室吧!

相關文獻:

參考資料:

文章難易度
valerie hung
39 篇文章 ・ 2 位粉絲
興趣多多,書籍雜食者,喜歡問為什麼,偶爾也愛動手嘗試。

0

2
5

文字

分享

0
2
5
習以為常的背景噪音,可能對大腦產生傷害?——《大腦這樣「聽」》
天下文化_96
・2023/02/09 ・2000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這個嘈雜的世界裡,我們不能再那麼漫不經心的看待日常的喧囂。

喧囂的城市由各種聲音組成。圖/Pexels

這些噪音並沒有達到或超過一般所認定的「危險」程度,它們不是新奇的聲音,也不是令人提高警覺的聲音,而是一些持續不斷的聲音,並且它們的聲學特質隨著時間推移後通常還能保持一致。因此,這些聲音傳遞不了多少訊息,它們大部分被視為「背景噪音」,所以經常遭到我們忽略。

不容忽視的背景噪音

我們不去聽這些聲音,但我們是真的沒聽到?或者我們只是在一種持續警戒的狀態下過活?我們都有過這種經驗:聲音消逝後才發現它的存在。

常見的例子有空調壓縮機的運轉聲,或是卡車怠速時的引擎運轉聲,等空調的壓縮機結束運轉循環或卡車引擎關閉後,我們才突然「聽見」了寂靜,然後長舒一口氣,短暫地陶醉在這份平靜裡,直到聲音再次響起或被其他擾人的聲音所取代。

如果我們的耳朵沒有因此受損,而多數時候也可以不去理睬這些聲音,那麼我們還需要關心這樣的噪音所帶來的困擾嗎?科學給我們的答案是:

我們確實該注意這些聲音,並且為我們的大腦感到擔心。

我們該注意背景噪音,並為大腦感到擔心。圖/Envato Elements

暴露於中等程度的噪音後,聽力閾值屬正常的人可能會在有噪音的環境中出現難以理解語言的情況。除此之外,嘈雜的環境本來就有許多跟聽力無關的負面影響,但這種情況卻時常被低估。

長期暴露在噪音下如住在機場附近,會導致人們感受到整體生活品質的下降、感受到壓力增加並伴隨著壓力荷爾蒙皮質醇(cortisol)的分泌量增加、記憶力和學習能力產生問題、難以執行有挑戰性的任務,甚至會導致血管硬化和其他心血管疾病。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每一年因噪音暴露及其帶來的間接影響(如高血壓和認知表現衰退)而生病、引發殘疾,或早逝的人數相當驚人。

噪音使專注力下降

噪音還會對學習和專注度產生干擾。

在紐約市的公立學校,根據教室所在位置是學校鄰近繁忙的高架鐵路的一側,或是位於可屏蔽火車噪音的另一側,學生的閱讀測驗結果有明顯的差異;教室位於嘈雜側的學生閱讀能力落後同儕三到十一個月。

噪音對學習和專注力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圖/Envato Elements

發現噪音有這般影響之後,紐約市公共運輸局在學校附近的鐵軌上鋪設了橡膠墊,教育局則是在環境最嘈雜的教室裡加裝了減噪建材,這兩項措施共計將噪音強度減少了 6 至 8 分貝,之後,不同教室間學生閱讀測驗的差異很快就消失了。

噪音造成的影響不只局限於聽覺相關,或是語言相關(如閱讀)之類的任務。有一項實驗要求受試者執行追蹤視覺物體的任務:用滑鼠跟著螢幕上一顆會動的球移動,與此同時,螢幕上還有其他動來動去的球。執行這項任務時,因為職業關係而長期暴露在噪音環境中的受試者遇到較多困難,尤其當任務搭配著隨機出現的噪音時更是如此,這些受試者的反應比較慢,無法緊跟著目標球。

睡眠凶手

在《為什麼要睡覺?》(Why We Sleep)一書中,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睡眠科學家沃克(Matthew Walker)提到,缺乏良好的睡眠是「二十一世紀人類最大的公共衛生挑戰」。

環境中的噪音會影響睡眠品質,並降低睡覺時所感受到的放鬆感受。圖/Envato Elements

睡眠逐漸被視為是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我們的心血管系統、免疫系統以及思考能力,都會受到睡眠的影響;噪音是阻礙一夜好眠的最大凶手。噪音,甚至是音量極低的噪音,會破壞睡眠的品質,導致我們醒著的時間變多了,醒來的時間也提早了。

環境中的噪音會影響我們的睡眠品質,促使身體產生動作、從睡眠中醒來,以及心跳速率變快。交通噪音會縮短睡眠時的快速動眼期(rapid eye movement,REM,即做夢期)和慢波期(slow-wave,即深眠期),並降低夜晚睡覺時所感受到的放鬆感受。

 

——本文摘自《大腦這樣「聽」:大腦如何處理聲音,並影響你對世界的認識》,2022 年 12 月,天下文化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天下文化_96
129 篇文章 ・ 613 位粉絲
天下文化成立於1982年。一直堅持「傳播進步觀念,豐富閱讀世界」,已出版超過2,500種書籍,涵括財經企管、心理勵志、社會人文、科學文化、文學人生、健康生活、親子教養等領域。每一本書都帶給讀者知識、啟發、創意、以及實用的多重收穫,也持續引領台灣社會與國際重要管理潮流同步接軌。

0

28
0

文字

分享

0
28
0
大科學人專訪|職業棋士黑嘉嘉:台語課我考了一百分,事實上我一句台語都不會講
LIS_96
・2023/01/01 ・2006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自己可以選擇想做的事是很棒的事

Q:黑嘉嘉在國小、國中、高中分別遇過什麼「有成就感」或是「特別挫折」的經驗

我的媽媽是數學和英文老師,因為姊姊國中要開始自學,我就跟著姐姐自學,後來國中就到美國讀書,小時候媽媽給了我很多的學習資源,比方說圍棋。

我在美國念中學是兩點半就下課,學業滿輕鬆的,每週五學校規定老師不可以給學生出作業,週末要好好去玩,禮拜一會比較晚上課,整個設計都是非常人性化。我們有一堂課,是可以自己選擇要上什麼,像是電腦、合唱團唱歌、美術。這三堂課是妳可已自己選擇要上哪一堂課,這樣可以自己選擇是很棒的事情!

整個求學過程算是滿快樂的,應該算是滿順利的。

沒有環境就自己創造

Q:你覺得什麼是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關鍵?

我覺得有興趣是最重要的,我到美國之後,是完全沒有圍棋的環境,在美國找不到圍棋老師,也找不到會下棋的任何人,我有點靠著自學,在網路上自己找對手下棋,自己看棋譜,自己覆盤。因為我對圍棋很有興趣和熱情,所以我願意花很多間,哪怕我沒有環境,我也自己創造環境給自己。

黑嘉嘉憑著對圍棋的熱情,創造學習的環境給自己。圖/Envato Elements

除了學習動機獨立思考和勇於嘗試同等重要

Q:自學的過程中是否遇到挫折和挑戰?又如何解決困難和挑戰?

我覺得當我在台灣我有圍棋老師的時候,我發現老師說什麼,我就聽什麼,沒有真的理解。比方老師說要下這裡好,我不知道為什麼,我下次就下這裡,但我沒有真的就理解為什麼要下這裡,到美國沒有老師,我就必須全部自己思考,那為什麼下這裡呢?到底好在那裡?我就開始不下這裡,看看會發生什麼事,在這一次次的失敗中學習,自學的過程當中會發現很多過去沒有想過的問題。

除了動機之外「獨立思考的能力」、「嘗試」也同等重要,得自己思考和理解過後才會變成你自己的,如果硬背可能很快就忘記了!

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並且從嘗試中學習。圖/Envato Elements

小朋友能夠擁有選擇的權利

Q:給台灣教育的建議?

就我過去在台灣唸小學的經驗,我覺得最大的問題就是我會被強迫去背很多東西,這些東西考完試之後就忘光了,之後也是完全不會用到,還有一次台語課我考了一百分,事實上我一句台語都不會講,我就覺得很離譜,一句都不會講怎麼會考到一百分,這個情況是不正常的,不應該出現這樣的情況,運用應該是最重要的,不應該是我考了一百分覺得自己很棒,但那應該是要有慚愧的心情,我考了一百分但我一句台語都不會講。應用才是我覺得更重要的事情!

我會希望小朋以能夠有更多選擇的權利,他們可以選擇喜歡什麼,自己想要學習什麼,也喜望他們能夠有更多獨立思考的能力,這也是需要老師去帶領他們,學習獨立思考。

需由老師帶領孩子,學習如何獨立思考。圖/Envato Elements

響應本次「LIS 第二季大科學計劃」, 黑嘉嘉分享給我們的大科學人宣言:

❛❛ 人生如棋,在 19 X 19 的棋盤宇宙中,學習處事真理;落子無悔,每個選擇都牽動著下一個結果。  ❜❜  ——黑嘉嘉

人生如棋,落子無悔,是黑嘉嘉喜歡的圍棋格言,棋盤上的道理都是可以運用到科學和生活當中。在這邊也跟大家分享「黑嘉嘉的圍棋線上教室」最近剛好滿一週年,科學是生活,生活是科學,如果你對棋盤中的思考模式想進一步了解,歡迎大家報名體驗,有成人和小朋友的課程可以試上哦。

邀請您一同成為各行各業中的大科學人,您的捐款將支持「科學公益教材」的穩定開發,一起 支持台灣科學教育,讓孩子從小開始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帶著自信長大成為各行各業中「 永保好奇」、「邏輯思辨」的大科學人!

【LIS 大科學計畫 ✦ 第二季】|暖心上線 ▸▸▸▸▸▸▸
❛ 教育不只是老師的事,這是我們的任務,下一個世代的科學史,現在就得開始寫起! ❜
募資倒數 30 天,尚缺 60 萬元定期定額製作啟動金
每月 523 小額捐款,支持全台十萬名孩子都期待的科學教材 http://bit.ly/3joDOC7
#參與募資成為大科學人,#解鎖泛科學贈送的神祕好禮關注 LIS 最新消息歡迎加入 FB 社團「LIS大科學人製造所

LIS_96
22 篇文章 ・ 7 位粉絲
LIS ( Learning in Science )情境科學教材,成立於2013年7月,是一個非營利組織,致力於為國中小自然教師及學生,設計有別於填鴨教育的科學教材,協助教師進行STEAM和科學素養導向的教學,讓教師更簡單地進行教學創新,幫助更多孩子找回對科學的學習動機,並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 Youtube 頻道【LIS情境科學教材】上,我們會即時更新所有LIS教材的影片,而完整的教案、學習單,亦同步上傳於【LIS教材平台網】歡迎您前往瀏覽完整內容。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大科學人專訪 | 台灣田野學校工頭葉哲岳:教育不該造單一林相,台灣苦楝也能自帶芬芳
LIS_96
・2022/12/09 ・2529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我們都叫他小葉,認識他的朋友應該時常在小葉的臉書牆上看見他與三個寶貝孩子一起工作的場景與畫面。同樣身為二寶媽的我,坦白說內心很佩服他不顧旁人眼光、遊刃有餘帶著半獸人一起工作的勇氣,更是嫉妒他輕鬆自在「做自己」的教養態度。

這位35歲移居嘉義,常常蹲點在嘉義舊嘉獄被人誤認是角頭老大的小葉,其實是從事地方社造工作深耕嘉義8年的地方爸爸,其參與策展的2021台灣設計展《舊監青年旅店Jail Hostel》也在今年榮獲紅點獎和金獎點的肯定。

不說你可能還不知道,小葉其實本來是一位建築設計師。關於小葉的求學歷程和轉變,以及對於親子教養的觀點,邀請你一起往下閱讀>>>

考試不是唯一證明自己學習成就的方式

「球場是我揮灑汗水的競技舞台,球場上有個人表現和團隊合作,如果打敗對手,就能留在球場上,這讓我知道不一定要透過考試來代表自己的學習成就」,小葉一語道破當年以「乖乖唸書就代表你會有好的工作,有好的工作就代表好的人生」學科導向的年代,為應付考試和功課,自己很難獲得學習上的成就感。

然而,小葉在高中時期便知道自己能透過「學科外」的多元表現表達自己,「我在高中的時候,發現原來不用跟別人一樣透過考試得到學習成就,雖然我的功課不好,但我能在體育課三對三的鬥牛找到自信,我知道自己也可以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教育不該是生產規格品的工廠  

小葉是是68年次戰後出生,在那個不論是建築、工業或是學校都特別強調要有效率生產「規格品」的年代,小葉很清楚自己可以和別的同學不一樣,即使國中曾經考過全校前幾名,小葉笑著說自己還是有餘裕去選修撞球和溜冰的科目。

「但有一次我還是想著證明自己,我特別認真準備,結果考得還不錯,卻被老師和同學嘲笑一定是作弊,雖然說我在這之前的確有很多次作弊,但我那一次是沒有作弊,知道自己被貼上標籤之後,我就覺得更難找到熱情」

事實上,小葉提到那段經歷時,小葉是為了被肯定才讀書,而不是為了學習,對小葉來說自己也不知道為何要很認真,在講求學習效率、規格生產考試機器人的學習模式對小葉來說是很大的學習挫折。

「孩子就像是在生產線上面,如果在找尋意義的過程中受挫可以就會走偏了」

小葉很幸運地,那時因為有很多貴人幫忙,他沒有走偏,沒有走歪,更重要的是學習不是只有在學科裡面,我們求學歷程遇到的人事物、打工等等,都是學習的養份。

教育並不是要像生產機器一樣培養出同樣的孩子。圖/envato.elements

學習不該是造單一林相 每位孩子都可以是漂流木和奇形怪狀的樹

「以前的社會需要效率生產,我們就像是造林很密集的叢林,那一種林相很單一,大家都害怕跟別人不一樣」小葉把學習用了一個聯想比喻,他提到在現今要求「人人獨特」的時代,懂得欣賞漂流木和奇形怪狀的樹形更是重要。

「我這顆種子本質上喜歡把自己種在土地裡面,我的想法可能跟大家不太一樣,我講的可能是個人觀點,我認為小朋友的學習就是生理上身體一定要健康強壯,心理要能夠承受壓力,且要有幽默感,因為世界變化太快,有些事情要能幽自己一默,大致上我覺得是這些生理和心理,有幽默夥伴和貢獻的夥伴可以一起就能面對未知的世界了吧!」

小葉認為有這些本質,加上動機的誘發,我們才有可以去驅動往前做更多事情。

每一位孩子就像顆種子等待開花結果散發芬芳

「真的去用、去實驗,透過行動和研究還會有數據這件事情,這是對台灣很重要的」

小葉提到「解決問題、現場實作、動手實踐、連結夥伴」是教育很重要的四項關鍵,能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成為更好的自己。

我們不需要都把孩子送出國唸書,彷彿家長會認為孩子這顆種子去了日本就能長成美麗的櫻花樹,去了美國就會變成結實累累的蘋果樹,「但你沒有想過可能在台灣,我們自己就可以是一個屬於這個土地的種子,也許我們是一個苦楝,有著屬於自己的獨特芬芳。」小葉堅定的說。

學生靠自己摸索、解決問題,在這過程中會慢慢成長。圖/envato.elements

如果不是現在的你,你會在哪裡 :「我應該會是很頂尖的房屋仲介」

最後,我們好奇問了小葉最後一題「如果不是現在的你,你會在哪裡」,小葉想了想說:「我覺得我應該是很頂尖的房屋仲介」(笑)

「第一個因為我唸建築設計,當房屋仲介不一定要跟建築有關係,我對於空間很敏感,我本身觀察和同理心滿特別的,我很清楚什麼樣對象需要什麼生活和組成,我對於自己的生活有模式和品味,可以用生活的面向去切入對方的需求,連結仲介某種生活品質和想像,讓你去找到你更好的生活模式。其實根田野學校我在做的事情很像,如果我不做這個應該是會是個很 top 的房屋仲介。」

響應本次「LIS第二季大科學計劃」,小葉分享給我們的大科學人宣言:

❛❛ 知識就在田野裡,校園就在土地上, 透過實作遇見更好的自己。-小葉

小葉讓我們知道學習不該侷限在課本上、教室內,我們生長的土地和環境,也是我們汲取知識的地方。這也是田野學校很重要的價值,知識就是在田野裡,田野就是現場裡,在現場才會有感受,一定要透過現場實踐和實作,你才會跟更好的自己相遇,才會知道自己是誰。

邀請您一同成為各行各業中的大科學人,您的捐款將支持「科學公益教材」的穩定開發,一起支持台灣科學教育,讓孩子從小開始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帶著自信長大成為各行各業中「永保好奇」、「邏輯思辨」的大科學人!

【LIS 大科學計畫 ✦ 第二季】|

❛ 教育不只是老師的事,這是我們的任務,下一個世代的科學史,現在就得開始寫起! ❜

每月小額捐款,就能支持全台十萬名孩子都期待的科學教材:https://bit.ly/3MYKdP6

LIS_96
22 篇文章 ・ 7 位粉絲
LIS ( Learning in Science )情境科學教材,成立於2013年7月,是一個非營利組織,致力於為國中小自然教師及學生,設計有別於填鴨教育的科學教材,協助教師進行STEAM和科學素養導向的教學,讓教師更簡單地進行教學創新,幫助更多孩子找回對科學的學習動機,並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 Youtube 頻道【LIS情境科學教材】上,我們會即時更新所有LIS教材的影片,而完整的教案、學習單,亦同步上傳於【LIS教材平台網】歡迎您前往瀏覽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