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沒去過中研院開放日別說你是台灣科青!2017 Open House 攻略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_96
・2017/10/15 ・4506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SR值 520 ・七年級

泛科學編輯部編按:目前全台灣最大、還沒有之一的「科學嘉年華」中央研究院開放日(Open House)是一年一度中研院各系所對外開放參觀的日子!2017 年的中研院開放日有哪些好玩好吃好興奮的活動呢?歡迎來看這份中研院出品的行前攻略喔!

2017/10/28 (六),300 場科普、人文活動邀你共樂。但中研院怎麼去?有什麼好吃?小孩可以參加嗎?推薦哪些活動?請於行前參考本篇攻略喔!

中研院是直屬於總統府的學術研究單位,每年都會舉辦一次開放參觀活動,讓大小朋友都能親眼看看實驗室、聽講座、和研究員聊聊天。資料來源:活動網站(桌機版)活動導覽 APP (iOS)活動導覽 APP (Android),圖/由研之有物提供。

中研院怎麼去?

  • 地址: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 128 號
  • 交通:考量周邊停車不易、院區停車位有限,建議搭乘捷運板南線到「南港站」或「南港展覽館站」,再轉乘公車至「中研新村」或「中研院」站下車即抵達。
  • 公車:
    1. 板南線「南港站」 2 號出口,步行至右手邊的站牌,搭乘 212、270、藍 25 公車。
    2. 板南線「南港展覽館站」 5 號出口,步行至馬路對面左手邊的站牌,搭乘任一班公車。

中研院各個展館怎麼找?

初次來到中研院的貴賓,通常會在院區迷路得暈頭轉向。有一個方法可以簡單區分各領域的展館分布:

中研院有三個大門,分別對應生科大道、數理大道、人文大道。顧名思義,該領域的展館通常坐落於該大道。資料來源:完整地圖(桌機版)活動導覽 APP (iOS)活動導覽 APP (Android),圖/由研之有物提供。

若想更明確地找到各個活動、及展館位置,為了避免當天院區人數過多、行動網路不順暢,請務必行前先下載導覽 APP ,化身幫你指路的小幫手: iOS 版 、 Android 版

中研院怎麼吃?

中研院並非位於熱鬧的商圈,周邊只有家常餐飲,院內活動中心曾經有過的摩斯漢堡也因正在裝修而結束營業。在此蒐集中研院職員日常造訪的店家,但常於下午 2 點後就打烊,還請留意用餐時間喔。

10/28 當天院區共有 5 處販售餐點(刀叉標示處):學術活動中心餐廳 (編號 20)、萊爾富便利商店 (編號 10 旁邊)、體育館前長廊 (編號 23)、行政大樓對面草地 (編號 10 對面)、行動咖啡車(編號 15)。資料來源:完整地圖(桌機版)活動導覽 APP (iOS)活動導覽 APP (Android),圖/由研之有物提供。

由於院區開放當天,周邊將承載超出平常日的人數,若擔心用餐排隊過久,建議自備午餐、或攜帶麵包點心解飢,活動結束後可搭公車至南港車站享用美食,是較不虧待五臟廟的辦法。

院區開放活動要先報名嗎?

當天的活動列表請點此前往查看 ,建議用桌機版網頁瀏覽較快速。活動參加方式,可簡單分成三種:

  1. 當天直接入座,例如容納人數較多的大型講座。
  2. 當天排隊參觀,例如實驗室導覽,通常每梯人數不多、很快就額滿,需要提早到該活動地點排隊、或先領取號碼牌。
  3. 行前需先以電話或網路預約報名,預約方式會說明在該活動列表上。

活動好多!有記憶吐司幫幫忙嗎?

家裡有 6 歲的小朋友,適合參加哪些活動?一時半刻還無法決定要聽哪一場演講?行前可透過活動網站的「我的行程」功能規畫適合自己的活動。

例如,篩選院區開放活動網站的條件(上方區塊),可看到適合帶小朋友參加的活動(下方表格)。資料來源:完整地圖(桌機版)活動導覽 APP (iOS)活動導覽 APP (Android),圖/由研之有物提供。
  • Step 1 :透過上方條件篩選
  • Step 2 :勾選下方感興趣的活動
  • Step 3 :點選「儲存我的行程」黃色按鈕,並輸入 E-mail 儲存、串連至活動導覽 APP。或點選「列印查詢結果」藍色按鈕,印成紙本以供當天攜帶查看。

推薦參加哪些主題?

中研院擁有超過千名研究員,各領域的研究包羅萬象。在此精選研之有物的報導,皆包含於 10/28 這天的院區開放活動,供你作為選擇參考,但精彩活動可不只有這些喔!

中研院不只有研究員,這裡同時住著許多野生生物:鳥類、昆蟲和植物們!邀請你來看看牠們~文章參考:漫遊中研院自然生態樂園,拜訪野生好朋友,圖/由研之有物提供。
  • 活動時間:09:00 – 16:00
  • 活動名稱:生態展覽與闖關遊戲
  • 院區位置:生態池 「生態實驗池」 徒步區 (院區地圖編號 17)
謝佳龍團隊打造每秒可拍五十萬張影像的光學顯微技術,有助科學家在對生物系統造成最小干擾的情況下,直接觀察奈米尺度的活體現象。文章參考:粒子跑再快也拍得到!超高速光學顯微影像技術,圖/由研之有物提供。
  • 活動時間:11:30 – 11:45
  • 活動名稱:粒子跑再快也拍得到!超高速光學顯微影像技術
  • 院區位置:人文社會科學館 4 樓交誼廳 (院區地圖編號 24)

    「深度學習」是機器學習的一種方式,讓電腦像長了神經網路般,可進行複雜的運算,展現擬人的判斷及行為,是現今 AI 人工智慧的主流技術。文章參考:如果電腦有神經,可以教它做什麼?,圖/由研之有物提供。
  • 活動時間:10:30 – 11:00
  • 活動名稱:以機器學習來實現聊天機器人 (此活動需預約)
  • 院區位置:資訊科學研究所 106 會議室 (院區地圖編號 32)
  • 活動時間:14:00 – 14:30
  • 活動名稱:日常生活中的機器學習與 AI 應用 (此活動需預約)
  • 院區位置:資訊科學研究所 106 會議室 (院區地圖編號 32)
  • 活動時間:14:00 – 14:40
  • 活動名稱:機器學習與發現新材料
  • 院區位置:跨領域科技研究大樓 1 樓 B106 演講廳 (院區地圖編號 8)

    利用遠紅外光及次毫米波觀測遙遠星系,揭開宇宙演化的奧妙。而美麗的天文影像,能夠傳達給大家許多科學的想法。文章參考:在夏威夷山頂窺見古老的星系──王為豪專訪,圖/由研之有物提供。
  • 活動時間:14:00 – 14:30
  • 活動名稱:狙擊黑太陽
  • 院區位置:人文社會科學館 3 樓第 2 會議廳 (院區地圖編號 24)
  • 活動時間:09:00 – 15:00
  • 活動名稱:「以管窺天」-太陽觀測
  • 院區位置:人文社會科學館 3 樓南棟陽台 (院區地圖編號 24)
中國大陸霾害何時來?台灣工廠排放的空污如何擴散?「空氣盒子」邀你一起即時追查 PM2.5 濃度變化。文章參考:空氣盒子推手:空氣變髒了,難道沒有辦法嗎?,圖/由研之有物提供。
  • 活動時間:10:00 – 16:00
  • 活動名稱:空氣盒子
  • 院區位置:資訊科學研究所 1 樓大廳 (院區地圖編號 32)
生物如何適應這麼劇毒、嚴峻的環境?未來的海洋環境可能就是這樣!曾庸哲團隊透過了解「海洋酸民」是如何適應,瞭解未來生態系的演變。文章參考:世間險惡!海洋生物透過「代謝能力」保小命,圖/由研之有物提供。
  • 活動時間:14:00 – 15:00
  • 活動名稱:海洋酸民
  • 院區位置: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 1 樓演講廳 (院區地圖編號 4)
如何跟金鋼狼一樣再生複雜組織?渦蟲最多可以切成幾段?當開始問這些問題,就離了解再生機制更近一步。文章參考:「從動物身上問對問題,就可以找到答案!」陳振輝談斑馬魚的超強再生力,圖/由研之有物提供。
  • 活動時間:10:00 – 11:00
  • 活動名稱:動物再生研究的過去與現在
  • 院區位置: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 1 樓演講廳 (院區地圖編號 4)
何東垣團隊在南海、西菲律賓海、西北太平洋與實驗室之間航行,探索控制不同浮游植物生長及分佈的環境因子,進而刻劃出物質在海洋及地球循環的軌跡。文章參考:海洋:「我很大,可別小看我!」,圖/由研之有物提供。
  • 活動時間:10:00 – 12:00 (每半小時有獎徵答活動)
  • 活動名稱:看漫畫學海洋/海報展及益智問答 (獎品為各式可愛氦氣球)
  • 院區位置:人文社會科學館 – 人文館南棟 2 樓梯廳 (院區地圖編號 24)
無論你是文青、知青、革命青年、潮清、語錄控或建築控,邀請你與胡適先生來場穿越時空的交流!文章參考:今天就去胡適家走走吧 ! 胡適紀念館,圖/由研之有物提供。
  • 活動時間:09:00 – 16:00
  • 活動名稱:胡適名言填字遊戲 (參與問答者贈限量精美紀念品)
  • 院區位置:胡適紀念館 (院區地圖編號 34)

    口述歷史工作有多辛苦?錄音機很重、受訪者很難約、可能有無法出版的風險,但堅持下去的動力,等你來親眼發現。文章參考:說出來的近代史──郭廷以先生與口述歷史特展,圖/由研之有物提供。
  • 活動時間:09:00 – 16:00
  • 活動名稱:郭廷以先生與口述歷史特展
  • 院區位置:近史所檔案館 1 樓 (院區地圖編號 42)
在嶺南美術館,收藏眾多嶺南畫派畫作,這些名家不僅是胸懷壯志的建國革命先賢,更革新當代繪畫精神與技法。文章參考:將自然的美藏進眼裡──嶺南美術館,圖/由研之有物提供。
  • 活動時間:10:00 – 12:00
  • 活動名稱:吉祥話迎嘉賓 (此活動需預約)
  • 院區位置:嶺南美術館 (院區地圖編號 41)

希望本篇有助你規劃參觀行程,來瞧瞧實驗室,和研究員聊聊科學的想像;來聽聽講座,和研究員聊聊人文的情懷;來逛逛隱藏版展館,用超酷照片讓網紅也眼紅。

請把握一年只有一次的機會,一起用好奇心探索世界!

本著作由研之有物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4.0 國際 授權條款釋出。

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

文章難易度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_96
255 篇文章 ・ 2468 位粉絲
研之有物,取諧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探索具體研究案例、直擊研究員生活,成為串聯您與中研院的橋梁,通往博大精深的知識世界。 網頁:研之有物 臉書:研之有物@Facebook

1

38
1

文字

分享

1
38
1
回到 AlphaGo 打敗棋王的那一天,看 AI 如何顛覆世界——《AI 製造商沒說的祕密》
時報出版_96
・2023/01/30 ・4915字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谷歌收購深度心智(DeepMind)幾週後,深度心智創辦人德米斯.哈薩比斯(Demis Hassabis)與其他幾位深度心智研究人員搭機來到北加州,與他們母公司的領袖舉行會議,並向他們展示深度學習如何破解「打磚塊」。

幕後推手——德米斯.哈薩比斯

會議結束後,哈薩比斯和谷歌創辦人賽吉.布林(Sergey Brin)聊了起來。他們聊著聊著發現有一共同的興趣:圍棋。布林表示當初他和賴利.佩吉(Larry Page)建立谷歌時,他沉迷在圍棋中,害得佩吉擔心他們根本無法成立公司。

哈薩比斯表示,如果他和他的團隊想要的話,他們能夠建造一套系統來打敗世界冠軍。「我覺得這是不可能的。」布林說道。就在這一刻,哈薩比斯下定決心要做到。

深度心智創辦人、英國人工智慧研究者——德米斯.哈薩比斯(Demis Hassabis)。圖/維基百科

「深度學習運動之父」傑弗瑞.辛頓(Geoffrey Hinton)將哈薩比斯比作羅伯.奧本海默(Robert Oppenheimer),二戰期間做出第一顆原子彈的曼哈頓計畫主持人。奧本海默是世界級的物理學家:他懂得眼前重大任務的科學原理,不過他更深諳激勵之道,他結合手下不斷擴大的科學家,將他們的力量合而為一,並且接納他們的弱點,一起為計畫目標努力。

他知道如何感動男人(以及女人,包括辛頓的堂姊瓊安.辛頓),辛頓在哈薩比斯身上看到同樣的特質。「他主持 AlphaGo 就像奧本海默主持曼哈頓計畫,如果是別人來主持,他們可能就不會這麼快成功。」辛頓說。

揭開比賽序幕

深度心智的研究員們在 2014 年中曾發表一篇關於他們初期研究的論文,之後他們的研究規模大為擴大,並在第二年擊敗歐洲圍棋冠軍樊麾。此一結果震驚了全球圍棋界與人工智慧研究圈,但是 AlphaGo 對戰李世乭所造成的聲勢更是轟動。

IBM 的深藍超級電腦 1997 年在曼哈頓西城的一棟高樓裡擊敗世界頂尖的西洋棋高手,為電腦科學建立了一座里程碑,受到全球新聞界的廣為報導。但是若是與首爾的這場人機大戰相比,卻是小巫見大巫。在韓國——更別提日本與中國——圍棋是民族性的消遣活動。有超過二億人會觀看 AlphaGo 與李世乭的對弈,觀眾比超級盃多上一倍。

圍棋在中、日、韓具民族性,AlphaGo 與李世乭的對弈備受矚目。圖/維基百科

在總共五局對戰前夕的記者會上,李世乭誇口他能輕鬆獲勝:四比一或五比零。大部分的圍棋棋手也都有同感,雖然 AlphaGo 徹底擊敗樊麾,顯示這部機器是真正的贏家,但是樊麾的棋力遠不及李世乭。根據用來評估遊戲對戰能力的 ELO 等級制度,李世乭完全是在不同的等級。但是哈薩比斯卻認為這場人機大戰會有截然不同的結果。

第二天下午,在展開第一局對戰的兩小時前,他與幾名記者共進午餐,他拿著一份《韓國先驅報》(Korea Herald),這是用桃色紙張印刷的韓國英文日報。他和李世乭的照片都出現在報紙的頭版上半部。他沒有想到竟會受到如此重視。

「我知道會受到關注,」這位像孩子般矮小,39 歲但已禿頂的英國人說道,「但是沒有想到會這麼多。」不過,在吃著餃子、韓式泡菜的午餐時,哈薩比斯表示他對這場棋賽「審慎樂觀」。他解釋,那些名嘴並不知道 AlphaGo 在十月的棋賽後仍在繼續苦練棋藝。

他和他的團隊初始是將三千萬步棋路輸入深度神經網路來教導機器學習圍棋,自此之後,AlphaGo 就開始不斷與自己對弈,並且記錄哪些棋路是成功的,哪些又是失敗的——其運作與實驗室用來破解雅達利老遊戲的系統類似。自擊敗樊麾以來這幾個月,AlphaGo 已和自己對弈了數百萬局;AlphaGo 持續自學圍棋,學習速度之快遠超過所有人類。

在四季飯店頂樓的賽前餐敘,谷歌董事長艾力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坐在哈薩比斯的對面,以他一貫冷峻的態度闡述深度學習的優點。一度有人稱他為工程師,他糾正他們,「我不是工程師,」他說道,「我是電腦科學家。」

艾力克.施密特(Eric Schmidt)2001~2011 年間在 Google 擔任 CEO。圖/維基百科

他回憶他在 1970 年代研讀電腦科學時,人工智慧看來前景一片大好,但是隨著 1980 年代過去,進入 1990 年代,這樣的美景從未實現。如今,終於實現了。「這一科技,」他說道,「力量強大,引人入勝。」他表示,人工智慧不只是辨識照片的戲法,同時也代表谷歌 750 億美元的網際網路事業與其他無數的產業,包括保健產業。

機器與人類高手對決

在第一局,哈薩比斯是在私人觀賞室與走廊另一頭的 AlphaGo 控制室之間來回兩頭跑。控制室滿是個人電腦、筆記型電腦與平面顯示幕,這些設備全都與遠在太平洋彼端的谷歌數據中心內部數百台電腦相連。一支谷歌團隊在比賽前一週就已架設一條專屬的超高速光纖電纜直達控制室,以確保網際網路暢通無阻。

不過結果卻顯示控制室根本不需要進行多少操控:幾過多月的訓練之後,AlphaGo 已能完全獨力作業,不需要人為的幫助。同時,就算哈薩比斯與團隊想幫忙,也無用武之地。他們沒有一人的圍棋棋力達到大師級的水準,他們只能觀看棋局。

「我無法形容有多緊張,」深度心智研究員說道,「我們不知道該聽誰的。一邊是評論員的看法,你同時也看到 AlphaGo 的評估。所有的評論員都有不同的意見。」

在第一天的棋賽,深度心智團隊與谷歌的重要人物都親眼目睹 AlphaGo 獲勝。

賽後記者會上,李世乭面對來自東、西方數百名記者與攝影師表示他感到震驚。這位 33 歲的棋士透過口譯員說道:「我沒想到 AlphaGo 下棋竟能夠如此完美。」經過逾四小時的對弈,AlphaGo 證明自己的棋力可與全球最厲害的高手匹敵,李世乭表示他被 AlphaGo 殺了個措手不及,他在第二局會改變策略。

左為代替 AlphaGo 移動棋子的深度心智台灣研究員黃士傑,右則為李世乭。圖/YouTube

神來一筆的第三十七手

第二局對弈進行一小時後,李世乭起身離開賽場,走到露台抽菸。坐在李世乭對面,代替 AlphaGo 移動棋子的是來自台灣的深度心智研究員黃士傑,他將一枚黑子落在棋盤右邊一大塊空地上單獨一枚白子的側邊下方,這是該局的第三十七手。

在角落的評論室內,西方唯一的圍棋最高段九段棋手邁克.雷蒙(Michael Redmond)忍不住多看了一眼確認,然後他告訴在線上觀看棋賽的兩百多萬英語觀眾:「我真的不知道這是高招還是爛招。」他的共同評論員克里斯.戈拉克(Chris Garlock)則表示:「我認為下錯了。」他是一本網路圍棋雜誌的資深編輯,同時也是美國圍棋協會的副會長。

李世乭在幾分鐘後返回座椅,然後又緊盯著棋盤幾分鐘。他總共花了 15 分鐘才做出回應,在棋局的第一階段他有兩小時的時間,而這一手占用了他不少時間——而且此後他再也沒有找回節奏。在經過逾四小時的對弈後,他投子認輸,他連輸兩局了。

第三十七手也讓樊麾大感詫異,他在幾個月前遭到 AlphaGo 徹底擊敗,自此之後他就加入深度心智,在 AlphaGo 與李世乭對弈前擔任它的陪訓員。他從來沒有擊敗過這部人工智慧機器,但是他與 AlphaGo 的對弈也讓他對棋路的變化大開眼界。事實上,他在遭 AlphaGo 擊敗後的幾週內,與(人類)高手對弈連贏六場,他的世界排名也升至新高。

現在,他站在四季飯店七樓的評論室外面,在第三十七手落子幾分鐘後,他看出了此一怪招的威力。「這不是人類會下的棋路,我從來沒有看過有人這麼下,」他說道,「太美了。」他不斷地重複說道,太美了、太美了、太美了。

第二天上午,深度心智的研究員大衛.席瓦爾溜進控制室,他想知道 AlphaGo 如何做出第三十七手的選擇。AlphaGo 在每一局對弈中都會根據它所受過數千萬種人類落子變化的訓練,來計算人類做出此一選擇的機率,而在第三十七手,它算出的機率是萬分之一。

AlphaGo 在對弈中會根據千萬種落子變化,計算出人類下此一步棋的機率。圖/YouTube

AlphaGo 知道這不是專業棋手會選擇的路數,然而它根據與自己對弈的數百萬次經驗——沒有人類參與的棋局——它仍是這麼做了;它已了解儘管人類不會選擇這一步,這一步棋仍是正確的選擇。「這是它自己發現的,」席瓦爾說道,「透過它的內省。」

這是一個既甜美又苦澀的時刻,儘管樊麾大讚此一步棋是神來之筆,但是一股鬱悶之情席捲四季飯店,甚至整個韓國。一位中國記者表示,儘管他為 AlphaGo 贏得第一局感到高興,可是現在他深感沮喪。

第二天,一位在首爾彼端經營一家新創企業育成中心的韓國人權五亨表示他也感到悲傷,這並非因為李世乭是一位韓國人,而是因為他是人類,「這是全人類的轉捩點,」權五亨說道,他的幾位同事點頭表示同意,「它讓我們了解人工智慧真的已在我們眼前——也讓我們了解到其中的危險。」

在那個週末,此一鬱悶的情緒只增不減。李世乭第三局也輸了,等於輸掉整個棋賽。坐在賽後記者會的桌子後面,李世乭懺悔之情溢於言表。「我不知道今天要說什麼,但是我首先要表達我的歉意,」他說道,「我應該拿出更好的成績,更好的結局,更好的比賽。」但是坐在李世乭身邊的哈薩比斯卻發現,自己衷心期盼這位韓國棋手在接下來的兩局中至少能贏一局。

AlphaGo 認輸的那一局

在第四局的七十七手,李世乭再度陷入長考,就和第二局的情況一樣,但是這一回他考慮的時間更久。棋盤中間有一堆棋子,黑白相間,他有近二十分鐘只是緊盯著這些棋子,抓著後頸前後擺動。最後,他將他的白子落在棋盤中央的兩枚黑子之間,將棋勢一分為二,AlphaGo 方寸大亂。

在每一場對弈中,AlphaGo 都會不斷重新計算勝率,並且顯示在控制室的一台平面顯示幕上。

在李世乭落子後——第七十八手——這部機器的反擊很差,在顯示幕上的勝率立刻大降。「AlphaGo 累積到那一步之前的所有戰略都算是報銷了,」哈薩比斯說道,「它必須重新再來。」就在此刻,李世乭抬頭看著對面的黃士傑,彷彿他擊敗的是這人,不是機器。自此之後,AlphaGo 的勝率一路下跌,在近五個小時後,它投子認輸。

DeepMind 製作的 AlphaGo 與李世乭對弈紀綠片。/YouTube

兩天後,哈薩比斯穿過四季飯店的大廳,解釋 AlphaGo 為什麼會輸。AlphaGo 當時是假設沒有人類會這樣下第七十八手,它計算出來的機率是萬分之一——這是一個它熟悉的數字。

就像 AlphaGo 一樣,李世乭的棋力也達到一個新境界,他在棋賽最後一天的私人聚會場合中這樣告訴哈薩比斯。他說與機器對弈不僅讓他重燃對圍棋的熱情,同時也讓他茅塞頓開,使他有了新想法。「我已經進步了。」他告訴哈薩比斯,一如幾天前的樊麾,李世乭之後與人類高手對弈,連贏九場。

AlphaGo 與李世乭的對弈,使得人工智慧在世人眼前大爆發,它不僅是屬於人工智慧領域與科技公司,同時也是屬於市井小民的里程碑。在美國如此,在韓國與中國更是如此,因為這些國家視圍棋為人類智慧結晶的巔峰。這場棋賽彰顯出科技的力量與其終將超越人類的恐懼,同時也帶來樂觀的前景,此一科技往往會以出人意表的方式推動人類更上層樓。儘管馬斯克等人警告其中的危險性,但是這段時期人工智慧的前景一片光明。

裘蒂.英賽恩(Jordi Ensign)是佛羅里達州一位四十五歲的程式設計師,她在讀完棋賽報導後出去在身上紋了兩幅刺青,她在右臂內側紋了 AlphaGo 的第三十七手——左臂紋了李世乭的第七十八手。

——本文摘自《AI製造商沒說的祕密: 企業巨頭的搶才大戰如何改寫我們的世界?》,2022 年 8 月,時報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所有討論 1
時報出版_96
156 篇文章 ・ 29 位粉絲
出版品包括文學、人文社科、商業、生活、科普、漫畫、趨勢、心理勵志等,活躍於書市中,累積出版品五千多種,獲得國內外專家讀者、各種獎項的肯定,打造出無數的暢銷傳奇及和重量級作者,在台灣引爆一波波的閱讀議題及風潮。

0

5
2

文字

分享

0
5
2
為了讓地球科學更好,快去下載吧!氣象局把所有珍貴的地震資料都放在那裡了!——臺灣地震與地球物理資料管理系統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2/08/22 ・3186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 文/陳儀珈

臺灣是全世界地震測站密度最高的地方,然後呢?

臺灣位於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交界處,古往今來,從 1935 年新竹-臺中地震、1999 年集集大地震到 2016 年的高雄美濃地震,這座島嶼挺過無數次強震的襲擊,更催化出驚人的地震測報實力與研究能量。

自日治時期設置了全臺第一座地震儀至今(2022 年),在 120 多年內,現在的臺灣已經擁有全世界地震測站密度最高的地震觀測網:共超過 700 座測站,平均不到 10 公里就有 1 座,一年平均可偵測到超過 3 萬次的地震!

新竹站的地震儀,可以 24 小時監測並記錄地動情形。圖/地球物理資料管理系統

從預算籌措、技術研發、測站建置、通訊與電力接通、儀器維護到資料處理與信號監控等,每一座地震觀測站的背後,都耗費了無數地球科學家們的心力和血汗,他們辛勤地上山、下海、鑽井、拉線,投入大量的人力、時間和資金,就是為了挖掘更多地球的秘密。

每一分、每一秒,都有可觀的訊號湧入中央氣象局的儀器,然而,人們到底要怎麼做,才可以讓這些得來不易的寶貴資料發揮最大的效益呢?

中央氣象局的做法是——將它們全、數、公、開!把臺灣地震與地球物理的觀測資料,無償開放給全世界下載使用!

2008 年初試啼聲、2020 年脫胎換骨!

自 2005 年起,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開始規劃這個整合型地震相關資料的開放平台計畫,並在 2008 年 8 月正式上線,命名為「地球物理資料管理系統(GDMS)」。

舊版地球物理資料管理系統(GDMS)的網站畫面。圖/截圖自地球物理資料管理系統

可惜的是,當年 GDMS 採取「會員制」,使用者需線上申請,經過審核方可啟用帳號,也限定僅有「國內」的相關學術人員才能成為會員。

此外,隨著上線時間一長,原系統的功能及資料服務已無法滿足所有使用者的需求,例如資料並未使用國際通用格式、更新不夠即時、儀器參數不完整等等問題。

有鑑於此,中央氣象局和中研院地球所攜手合作,建置了全新一代的「臺灣地震與地球物理資料管理系統(GDMS-2020)」,取消原先僅開放國內學術人員下載的限制,轉型為向全世界開放,所有人都能在此下載地震和地球物理的觀測資料。

新版的 GDMS 也針對資料管理進行全面優化,設計了標準化的流程,讓整體資料典藏變得更穩定更即時,資料品質更有保障。新增的詮釋資料(metadata)也讓使用者得以從原始資料(raw data)分析出更真實的物理量。

走向國際化的地震資料中心!

在地球科學界中,美國 IRIS、歐盟 ORFEUS、日本 NIED 是公認的三大資料服務中心,負責提供即時、高品質的地震與地物資料。

無論是資料格式,還是系統管理,臺灣的 GDMS 也向這幾個單位看齊,藉由向全球研究人員開放地震與地球物理資料,不僅能夠促進整體地球科學的發展,也讓臺灣在地球科學界的能見度更高,展現我國在地震領域的研究和技術能量。​

現在,無論你是地球科學的學術人員,或是對地球科學研究有熱情的愛好者,只要進入這個網頁註冊帳號,就能取得即時又完整的地震與地球物理資料。​

新一代地球物理資料管理系統(GDMS-2020)的網站畫面。圖/截圖自地球物理資料管理系統

完整性、通用性:最全面、最沒有門檻的研究資料

根據中央氣象局的介紹,GDMS 提供的資料大約分為三個類型:地震資料、地球物理資料,以及儀器的詮釋資料,提供連續的觀測紀錄,擁有資料上的「完整性」。

其中,地震資料來自各式各樣的地震儀,例如短週期地震儀、強震儀、寬頻地震儀、井下地震儀所記錄的震動波形,取樣率每秒 100 點;地球物理資料包含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NSS)所記錄的地表變形、水位計的地下水位、磁力儀的地磁強度,取樣率每秒 1 點;​詮釋資料則記錄了​儀器管理相關的資訊,包含測站位置、營運歷史、維護紀錄、儀器響應(instrument response)等內容,讓研究人員得到地動訊號真實的物理量,在分析資料的過程中扮演關鍵性的意義。

臺灣的地震資料,全世界都可以用!​圖/報地震 – 中央氣象局

為了讓研究人員下載地震和地物資料更便利,GDMS 參考了其他國際地震中心的做法,從資料查詢、瀏覽與下載的介面,到符合國際標準的資料格式,具備資料上的「通用性」。

觀測資料的格式如下:

  • 地震波形資料:miniSEED、SAC 和文件檔格式
  • GNSS 資料:RINEX 格式
  • 地磁資料:  IAGA2002 格式
  • 地下水位: 純文字檔​

詮釋資料的格式為:

  • 地震儀:管理上採用 dataless SEED 以及 StationXML 兩種格式,使用上另提供 Poles and Zeros 檔案
  • GNSS、水位計和磁力儀:純文字、試算表或資料表等方式儲存,同時相關資訊亦全部轉入資料庫線上管理。​

即時性、國際性:幾乎即時的更新頻率,開放給全球學術界!

​標榜「即時性」的 GDMS ,更新資料的速度到底有多快?

為了讓研究人員在強震後能夠立刻進行分析,所有地震波形資料會持續開放至此時此刻的前 15 分鐘。而地球物理資料每日產製 1 個檔案,也就是說,今天可以拿到最新的資料是前一天的檔案。

規模超過 6 的地震發生後,GDMS 會自動擷取所有對應的地震波形,在一個小時內放在首頁供所有人瀏覽及下載,避免在地震過後湧入過多的索取而影響網站的服務效能。

登入新版 GDMS 後可在首頁瀏覽規模 6 以上的地震所自動擷取的地震走時波形,此例為 2022-06-20 M6.0 花蓮地區地震的 TSMIP 加速度波形,橫軸為震央距,縱軸為走時。圖/地球物理資料管理系統

此外,GDMS 也保存了從 1991 年 1 月 1 日至今的「地震目錄」。

由於地震觀測站收到的原始訊號是不停的連續波形,一般研究人員若要進行地震研究,需要耗費極大的人力和時間成本,土法煉鋼地從波形中挑出地震的波形。

地震目錄在 GDMS 網站上所呈現的樣貌。​圖/地球物理資料管理系統

GDMS 所提供的地震目錄,是由地震定位專業的夥伴們,從連續的波形中一一挑選而成,不論是在學術或災害研究上,都是非常珍貴的資料。目前系統中最新的地震目錄可提供到當下的前 1 個月,地震目錄跨越的時間超過 30 年,累積地震數超過 75 萬筆,毫無疑問是地震相關研究的一份瑰寶。

透過中研院梁文宗博士,向全球地震學界宣布新一代的 GDMS 正式啟用!​圖/截圖自 IRIS

為了讓 GDMS 在國際上更有能見度,日前中央氣象局已正式向國際數位地震觀測網聯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Digital Seismograph Networks,簡稱 FDSN)申請註冊數位物件識別碼(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簡稱 DOI),進一步強化 GDMS 的服務品質。

未來,GDMS 不會停下進化的腳步,在中央氣象局與中央研究院的合作下,除了測站數量將不斷擴大、進行儀器的汰舊換新,還預計開發一套新儀器維護與參數連動機制,確保觀測資料與詮釋資料的可靠性,並隨時關注和參考使用者的回饋與需求,進行滾動式的修正,持續擴充 GDMS 的功能。

參考資料

  1. ​中央氣象局臺灣地震與地球物理資料管理系統​
  2. Thread: Taiwan CWB Seism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Data is officially OPEN from the new GDMS​
  3. 地震測報中心蕭乃祺、甘志文、莊雅婷。〈建置國際化的地震資料中心〉。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63 篇文章 ・ 273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來趟歷史尋寶之旅!——必訪 3 間中研院博物館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_96
・2022/06/17 ・7223字 ・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國民法官生存指南:用足夠的智識面對法庭裡的一切。

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

  • 採訪撰文/田偲妤
  • 美術設計/蔡宛潔

打開地圖,開始尋寶!

你對中央研究院的印象是什麼?這裡可不是戒備森嚴的地方喔!實際走入中研院會發現,多間研究所設有對外開放的博物館,正以實體或線上展覽,展出無數珍貴文物,當中富含研究人員歷年的研究成果,背後隱藏許多展示設計巧思、精彩動人的故事 !研之有物邀你穿越古今,來趟歷史尋寶之旅吧!

打開中研院地圖,在人文大道與適之路一帶,有三間必訪的歷史類博物館——歷史文物陳列館、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胡適紀念館。三館在一週內會有三天對外開放,如想一次逛個夠,建議在週三或週六共同開館時間造訪。近期有什麼精彩的展覽等著我們呢?據說珍貴國寶即將現身,事不宜遲,一起出發尋寶吧!

博物館裡有動物園?歷史文物陳列館帶你探索甲骨文的秘密

歷史文物陳列館展出河南殷墟出土文物,多數具有動物形體,有些甚至融合多種動物形象,顯示商人在生活與信仰上與動物的關係密切。
圖/研之有物

博物館裡住著 3 千年前誕生的動物?這樣的新奇事就發生在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中!

歷史文物陳列館的前身為 1958 年成立的考古館陳列室,典藏為數眾多的臺灣與中國大陸考古發掘、歷史文書檔案、民族學標本等重要文物,當中有 22 組件被指定為國寶。其中絕不能錯過的,非「甲骨文」莫屬!

史語所於 1928 至 1937 年,在河南安陽殷墟進行 15 次大規模考古發掘工作,其中 1936 年在小屯村北的張家七畝地中,發掘關鍵的 YH127 坑,出土 17,096 片記載殷商王室檔案的甲骨。目前史語所共典藏 2 萬 5 千多片甲骨,是世界上藏有殷墟甲骨個別單位中,精品最多者。

YH127 甲骨坑的工作情形,考古學家正在為甲骨裝箱。圖/王湘(典藏者|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甲骨文是商朝王室執行占卜儀式後,留下的文字紀錄,多刻在龜甲或牛、鹿等獸骨上。首先,用於占卜的牲口需經過祭祀、除肉、鋸削、刮磨等程序,並在甲骨背面鑽鑿數個凹穴。

接著,由商王或貞人(占卜師)提出占卜問題,再由貞人以燒紅的木條末端燋灼甲骨背面鑽鑿的凹穴。受熱後的甲骨會在正面出現類似「卜」字的裂紋,也就是商王判斷未來吉凶的「卜兆」。

占卜儀式完成後,卜官會在卜兆旁或甲骨背面,刻上占卜時間、問卜人物、所問問題,有時也會刻上應驗的結果,而這些「卜辭」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甲骨文」。

帶卜辭龜腹甲《丙》0086、0087,左為正面、右為反面,標紅處為以動物形體構形的字。上有詢問祖先應該用多少犬、羊、人獻祭的紀錄,是商代人祭之證。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許多甲骨文還留有動物的形象,而且與人類生活越密切的動物,其文字的形態變化越多。以「豬」為例,公豬、母豬、閹割的豬、小豬、野豬皆有專屬的用字。

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我們也能從甲骨文中看到一些今日已在中國絕跡的動物,例如在 3 千年前河南與山東一帶曾經有「象」的存在。殷墟曾出土玉象、象牙器、象骨器等陪葬品,還有兩座以象獻祭所遺留的象坑。考古學家推測,象群從北方絕跡可能源於西周時代的環境劣化,導致象群逐漸從華北往南遷徙。

玉象。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甲骨文中也有「象」的身影,除了出現在卜辭中,也曾出現在「習刻」(或稱「戲刻」)中。習刻是為了練字而留下的習作,通常字體生疏歪斜,但也可見刻畫細膩的作品。考古學家就在一塊獸骨上發現一處懷孕母象習刻,翹著長鼻子的母象肚裡還有一隻小象,下方跟著一匹鬃毛直豎的馬、一隻張著血盆大口的老虎,形象生動有趣!

此版習刻由上而下可見:懷孕母象、馬、老虎圖畫。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走進歷史文物陳列館彷彿走進沉睡 3 千年的墓室,館方盡量保持文物出土時的原貌與擺設方式,殘破的青銅器、只剩利刃的大量兵器,均是為了讓文物回歸歷史脈絡,彰顯其歷史價值。

此外,展櫃的設計也藏有巧思,商王墓室出土的文物會以墓室特有的「亞」字形格局擺設。其中一件「鹿方鼎」展櫃還設有階梯,可讓你從高處觀察器底的鹿形銘文,感受考古學家在墓坑內俯視國寶的驚奇!

鹿方鼎(右前)、牛方鼎(左後)同出於西北岡 1004 號大墓,鹿方鼎上頭可見鹿首、猛禽類鳥紋、夔龍紋。一旁設有階梯,可登高俯視器底的鹿形銘文,也是史語所的所徽。圖/研之有物

【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開館時間:每週三、六、日,9:30 至 16:30 免費參觀

地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當期展覽推薦:

更多資訊:官方網站官方臉書開放博物館線上展

開箱新展區!民族所博物館帶你反思當代原民議題

民族所博物館 2021 年起開始逐步更新「臺灣原住民文化展」展區,結合當代議題、展現新研究成果。展覽入口可見 2012 年指定為國寶的佳平舊社Zingrur頭目家屋祖靈柱(左前方)。圖/研之有物

走進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的大廳,目光瞬間被牆上一張老照片吸引。這是 1955 年民族所創所所長凌純聲率研究同仁前往屏東來義鄉進行排灣族研究時,與排灣族頭目家留下的珍貴合影。這趟研究之旅不僅蒐集許多民族誌資料,入藏大批文物,也成為民族所博物館的典藏之始。

民族所大廳可見創所所長凌純聲(右 3)率研究同仁(左起)李亦園、李卉、任先民,與排灣族頭目 Chalas 家 Gllegilao(中)、Tarigi 家 Danubak(右 2)的珍貴合影。圖/研之有物

今日的民族所博物館有 8 千餘件典藏,包含臺灣原住民族文物、漢人民俗及宗教文物,以及中國、東南亞、太平洋地區的民族學物件。當中臺灣原住民族文物就有 3 千多件,多是 1950 年代起人類學家進行田調所入藏,近年也有族人捐贈物件供研究及教育之用。

館方自 2021 年起陸續更新臺灣原住民文化展,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以全族語呈現的「泰雅人的部落與智慧」展區。由助研究員黃約伯(Yobu Losing)諮詢烏來劉立雲長老後,以母語「Squliq 泰雅語」書寫展覽介紹,展出做工精緻的貝珠衣盛裝、三民主義紋樣的當代織布、以泰雅族北勢群的傳統圖紋設計的國小制服等文物。此外,展區也介紹兩檔與野桐工作室、宜蘭縣武塔國小和宜蘭縣史館合作的泰雅族部落共作展,呈現從早期典藏研究到近期與部落合作策展、復振文化的歷程。

「泰雅人的部落與智慧」展區以「Squliq 泰雅語」呈現,慣用中文的觀眾可借助中文解說板對照族語閱讀。圖/研之有物

以族語敘事的展示概念也出現在達悟族文物展區,策展人臺大人類學系助理教授黃郁茜以「蘭嶼達悟人的美感世界」為主題,介紹當地的古謠文化。走進展區耳邊響起族人吟唱古謠的歌聲,達悟族是世界上極少數不製造樂器的民族,卻流傳著書籍角色般的古謠,記錄下歷代族人的生活點滴。族人以「yato mapei kaviyaviyasen」(吟唱者詩歌由耳朵貫穿聆聽者全身)描述歌聲的優美,展現其獨特聲腔共鳴所營造的美感世界。

「蘭嶼達悟人的美感世界」展區以古謠文化、儀式飾物、生活用品等,展現達悟人的儀式與生活美感。展區背板模擬傳統家屋背山面海的環境。
圖/研之有物

民族所也關心正名運動等時事議題,副研究員劉璧榛特別策劃「叫我原住民族!」展區,透過訪談原運前輩,並展出《高山青》雜誌、《原住民》會訊、新聞簡報與歷史照片等文獻,帶大家回顧 1980 年代以來原住民族爭取自治、文化與土地權的歷史。

此區也展出近 20 年來陸續正名的族群及相關文物,包含葛瑪蘭族的香蕉絲織布、撒奇萊雅族及拉阿魯哇族的祭儀服飾等,呈現族人以推動族語、歌舞展演、祭儀與技藝復振等方式獲取社會認同的軌跡。

新展區「叫我原住民族!」展出多件正名運動中具代表性的文物。圖/研之有物

展櫃玻璃上還隱藏小巧思,當我們在觀看擬真重現的臺南頭社西拉雅太上老君祭壇時,玻璃上若隱若現的族人身影形成一道人牆,讓我們彷彿站在族人身後觀看祭壇儀式。同時也提醒觀者尊重祭壇的神聖性。由此可知,宗教儀式的復振對西拉雅族人的重要性,如今族人仍持續藉此凝聚共識、爭取正名。

民族所博物館期許新的展示能具有當代性,凸顯人類學的研究過程、納入多元聲音、反思權力關係,也反映原住民族文化復振、話語權等議題,進而呈現當代研究型博物館的新樣貌。

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

開館時間:每週三、五、六,9:30 至 16:30 免費參觀

地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 128 號民族學研究所內(胡適公園對面)

常設展:凌純聲先生紀念展臺灣原住民文化展臺灣漢人民間信仰三零年代中國南方邊疆民族典藏展

當期特展:「跟人類學家喝茶去」特展(展至 2022 年 10 月 29 日)

更多資訊:官方網站官方臉書開放博物館線上展共作展覽

民主硬漢熱血金句連發!胡適:愛自由比麵包、生命還重要

一走進胡適紀念館,即可見到胡適先生面帶微笑迎接訪客。建議先在陳列室了解胡適生平,再參觀故居遙想其晚年生活,最後前往胡適墓園憑弔先人。圖/研之有物

你可能不認識胡適,但你一定聽過下列這些經典語錄!

「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

「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

「你不能做我的詩,正如我不能做你的夢。」

這些常出現在校園牆上的箴言、國文課讀的〈母親的教誨〉、歷史課念的德先生與賽先生,讓胡適陪伴我們度過青澀的求學時光。

但你是否會好奇,是什麼樣的時代背景與人生際遇造就今日的胡適?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胡適紀念館特別在 2021 年 12 月 17 日,胡適 130 歲冥誕當天,開幕新特展「如果我是胡適:關於自由和民主的思考題」。由經典名言引路,精選大量時論文章,帶我們了解胡適一生追尋的「自由」與「民主」思想,如何萌芽、成熟,又遭逢什麼樣的轉折?

特展「如果我是胡適:關於自由和民主的思考題」,紀念胡適 130 歲冥誕,回顧其追尋自由與民主的一生。圖/研之有物

特展展間特別收錄「胡適談自由」演講原音,你可以在胡適鏗鏘有力的演講聲中,閱覽精心整理的文獻,體會胡適「愛自由比麵包還重要」的民主硬漢精神!

胡適(1891-1962)原名嗣穈,民初的知青多少受到達爾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理論的影響,胡適也不例外,自行改名為「適」,可見西方思潮對胡適的深遠影響。

胡適的啟蒙導師是父親胡傳,他親筆為不滿三歲的兒子編寫一部四言韻文《學為人詩》,這是胡適念的第一部書,可見東方哲學與西方思潮同為塑造胡適思想的養分。圖/研之有物

胡適崇尚個人主義、獨立自主,而這正是自由、民主得以發展的基石。然而,出身東方社會的胡適卻須「容忍」某些習俗,其婚姻便是傳統的「父母之命」。14 歲時由母親為他訂下婚約,儘管心裡抗拒,但為了不讓寡母傷心、不忍未婚妻苦等,終究在 1917 年完成學業後與江冬秀女士完婚、相守偕老。

我們可從胡適留下的書信中,看到他嘗試在自由思想和親情壓力間尋找出口。1917 年 1 月 16 日,他在〈病中得冬秀書〉中轉換了心境,對何謂「自由」有了新的體悟:

豈不愛自由,此意無人曉;情願不自由,也是自由了。

「容忍」不僅體現在家庭、婚姻等私領域,更是胡適提倡的自由主義中相當重要的理念,他認為在擁護民主的同時,也要容忍反對黨,保障少數人的自由權利。尤其在《自由中國》刊物活躍期間,一度掛名發行人的胡適更加強調「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希望政府能容忍知識份子對施政的評論。另一方面,胡適對於媒體的職責也有所提醒,今日朗朗上口的「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就是出自胡適對《自由中國》創刊十週年的勉勵。

可惜 1960 年 9 月雷震案爆發,《自由中國》負責人雷震以涉嫌判亂罪被捕,胡適為其求情未果,深感數十年來爭取言論自由的努力落空,不禁萌生無力與悲哀感,身體狀況也每況愈下,只能寄望未來世代能實現自由民主理念。

特展呈現多則胡適對自由民主的經典發言,也設計了留言互動區,想想如果我是胡適,面對國家危急之際,該怎麼做?圖/研之有物

常設展的最後一個展櫃有一本胡適臥房裡的日曆,時間停留在 1962 年 2 月 24 日,這天剛好是中研院第五次院士會議,長年飽受心臟病之苦的胡適出院不久即勉力主持會務,不幸在下午舉行歡迎酒會時病情復發,一代哲人就此與世長辭。

來到中研院,漫步胡適紀念館、故居及墓園,如同閱讀一本前人為民主開路的血淚史。在胡適逝世 60 年後的今日,自由民主已成為臺灣根深柢固的價值,胡適天上有知,應會感到欣慰吧!

日曆停在 1962 年 2 月 24 日,胡適晚年身體欠佳,住處還設有多處警鈴,以防緊急狀況發生。圖/研之有物
胡適與夫人長眠於中研院旁的山丘,現為胡適公園。長子胡祖望之墓、次子胡思杜紀念碑陪伴在側,一旁還有楊英風塑造的胡適半身像、刻滿胡適墨寶的箴言牆。圖/研之有物

【胡適紀念館】

開館時間:每週三、五、六,9:00 至 17:00 免費參觀

地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當期展覽推薦:特展「如果我是胡適:關於自由和民主的思考題」

更多資訊:胡適紀念館官網官方臉書環景導覽

延伸閱讀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_96
255 篇文章 ・ 2468 位粉絲
研之有物,取諧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探索具體研究案例、直擊研究員生活,成為串聯您與中研院的橋梁,通往博大精深的知識世界。 網頁:研之有物 臉書:研之有物@Facebook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沒去過中研院開放日別說你是台灣科青!2017 Open House 攻略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_96
・2017/10/15 ・4506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SR值 520 ・七年級

泛科學編輯部編按:目前全台灣最大、還沒有之一的「科學嘉年華」中央研究院開放日(Open House)是一年一度中研院各系所對外開放參觀的日子!2017 年的中研院開放日有哪些好玩好吃好興奮的活動呢?歡迎來看這份中研院出品的行前攻略喔!

2017/10/28 (六),300 場科普、人文活動邀你共樂。但中研院怎麼去?有什麼好吃?小孩可以參加嗎?推薦哪些活動?請於行前參考本篇攻略喔!

中研院是直屬於總統府的學術研究單位,每年都會舉辦一次開放參觀活動,讓大小朋友都能親眼看看實驗室、聽講座、和研究員聊聊天。資料來源:活動網站(桌機版)活動導覽 APP (iOS)活動導覽 APP (Android),圖/由研之有物提供。

中研院怎麼去?

  • 地址: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 128 號
  • 交通:考量周邊停車不易、院區停車位有限,建議搭乘捷運板南線到「南港站」或「南港展覽館站」,再轉乘公車至「中研新村」或「中研院」站下車即抵達。
  • 公車:
    1. 板南線「南港站」 2 號出口,步行至右手邊的站牌,搭乘 212、270、藍 25 公車。
    2. 板南線「南港展覽館站」 5 號出口,步行至馬路對面左手邊的站牌,搭乘任一班公車。

中研院各個展館怎麼找?

初次來到中研院的貴賓,通常會在院區迷路得暈頭轉向。有一個方法可以簡單區分各領域的展館分布:

中研院有三個大門,分別對應生科大道、數理大道、人文大道。顧名思義,該領域的展館通常坐落於該大道。資料來源:完整地圖(桌機版)活動導覽 APP (iOS)活動導覽 APP (Android),圖/由研之有物提供。

若想更明確地找到各個活動、及展館位置,為了避免當天院區人數過多、行動網路不順暢,請務必行前先下載導覽 APP ,化身幫你指路的小幫手: iOS 版 、 Android 版

中研院怎麼吃?

中研院並非位於熱鬧的商圈,周邊只有家常餐飲,院內活動中心曾經有過的摩斯漢堡也因正在裝修而結束營業。在此蒐集中研院職員日常造訪的店家,但常於下午 2 點後就打烊,還請留意用餐時間喔。

10/28 當天院區共有 5 處販售餐點(刀叉標示處):學術活動中心餐廳 (編號 20)、萊爾富便利商店 (編號 10 旁邊)、體育館前長廊 (編號 23)、行政大樓對面草地 (編號 10 對面)、行動咖啡車(編號 15)。資料來源:完整地圖(桌機版)活動導覽 APP (iOS)活動導覽 APP (Android),圖/由研之有物提供。

由於院區開放當天,周邊將承載超出平常日的人數,若擔心用餐排隊過久,建議自備午餐、或攜帶麵包點心解飢,活動結束後可搭公車至南港車站享用美食,是較不虧待五臟廟的辦法。

院區開放活動要先報名嗎?

當天的活動列表請點此前往查看 ,建議用桌機版網頁瀏覽較快速。活動參加方式,可簡單分成三種:

  1. 當天直接入座,例如容納人數較多的大型講座。
  2. 當天排隊參觀,例如實驗室導覽,通常每梯人數不多、很快就額滿,需要提早到該活動地點排隊、或先領取號碼牌。
  3. 行前需先以電話或網路預約報名,預約方式會說明在該活動列表上。

活動好多!有記憶吐司幫幫忙嗎?

家裡有 6 歲的小朋友,適合參加哪些活動?一時半刻還無法決定要聽哪一場演講?行前可透過活動網站的「我的行程」功能規畫適合自己的活動。

例如,篩選院區開放活動網站的條件(上方區塊),可看到適合帶小朋友參加的活動(下方表格)。資料來源:完整地圖(桌機版)活動導覽 APP (iOS)活動導覽 APP (Android),圖/由研之有物提供。

  • Step 1 :透過上方條件篩選
  • Step 2 :勾選下方感興趣的活動
  • Step 3 :點選「儲存我的行程」黃色按鈕,並輸入 E-mail 儲存、串連至活動導覽 APP。或點選「列印查詢結果」藍色按鈕,印成紙本以供當天攜帶查看。

推薦參加哪些主題?

中研院擁有超過千名研究員,各領域的研究包羅萬象。在此精選研之有物的報導,皆包含於 10/28 這天的院區開放活動,供你作為選擇參考,但精彩活動可不只有這些喔!

中研院不只有研究員,這裡同時住著許多野生生物:鳥類、昆蟲和植物們!邀請你來看看牠們~文章參考:漫遊中研院自然生態樂園,拜訪野生好朋友,圖/由研之有物提供。

  • 活動時間:09:00 – 16:00
  • 活動名稱:生態展覽與闖關遊戲
  • 院區位置:生態池 「生態實驗池」 徒步區 (院區地圖編號 17)

謝佳龍團隊打造每秒可拍五十萬張影像的光學顯微技術,有助科學家在對生物系統造成最小干擾的情況下,直接觀察奈米尺度的活體現象。文章參考:粒子跑再快也拍得到!超高速光學顯微影像技術,圖/由研之有物提供。

  • 活動時間:11:30 – 11:45
  • 活動名稱:粒子跑再快也拍得到!超高速光學顯微影像技術
  • 院區位置:人文社會科學館 4 樓交誼廳 (院區地圖編號 24)

    「深度學習」是機器學習的一種方式,讓電腦像長了神經網路般,可進行複雜的運算,展現擬人的判斷及行為,是現今 AI 人工智慧的主流技術。文章參考:如果電腦有神經,可以教它做什麼?,圖/由研之有物提供。
  • 活動時間:10:30 – 11:00
  • 活動名稱:以機器學習來實現聊天機器人 (此活動需預約)
  • 院區位置:資訊科學研究所 106 會議室 (院區地圖編號 32)
  • 活動時間:14:00 – 14:30
  • 活動名稱:日常生活中的機器學習與 AI 應用 (此活動需預約)
  • 院區位置:資訊科學研究所 106 會議室 (院區地圖編號 32)
  • 活動時間:14:00 – 14:40
  • 活動名稱:機器學習與發現新材料
  • 院區位置:跨領域科技研究大樓 1 樓 B106 演講廳 (院區地圖編號 8)

    利用遠紅外光及次毫米波觀測遙遠星系,揭開宇宙演化的奧妙。而美麗的天文影像,能夠傳達給大家許多科學的想法。文章參考:在夏威夷山頂窺見古老的星系──王為豪專訪,圖/由研之有物提供。
  • 活動時間:14:00 – 14:30
  • 活動名稱:狙擊黑太陽
  • 院區位置:人文社會科學館 3 樓第 2 會議廳 (院區地圖編號 24)
  • 活動時間:09:00 – 15:00
  • 活動名稱:「以管窺天」-太陽觀測
  • 院區位置:人文社會科學館 3 樓南棟陽台 (院區地圖編號 24)

中國大陸霾害何時來?台灣工廠排放的空污如何擴散?「空氣盒子」邀你一起即時追查 PM2.5 濃度變化。文章參考:空氣盒子推手:空氣變髒了,難道沒有辦法嗎?,圖/由研之有物提供。

  • 活動時間:10:00 – 16:00
  • 活動名稱:空氣盒子
  • 院區位置:資訊科學研究所 1 樓大廳 (院區地圖編號 32)

生物如何適應這麼劇毒、嚴峻的環境?未來的海洋環境可能就是這樣!曾庸哲團隊透過了解「海洋酸民」是如何適應,瞭解未來生態系的演變。文章參考:世間險惡!海洋生物透過「代謝能力」保小命,圖/由研之有物提供。

  • 活動時間:14:00 – 15:00
  • 活動名稱:海洋酸民
  • 院區位置: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 1 樓演講廳 (院區地圖編號 4)

如何跟金鋼狼一樣再生複雜組織?渦蟲最多可以切成幾段?當開始問這些問題,就離了解再生機制更近一步。文章參考:「從動物身上問對問題,就可以找到答案!」陳振輝談斑馬魚的超強再生力,圖/由研之有物提供。

  • 活動時間:10:00 – 11:00
  • 活動名稱:動物再生研究的過去與現在
  • 院區位置: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 1 樓演講廳 (院區地圖編號 4)

何東垣團隊在南海、西菲律賓海、西北太平洋與實驗室之間航行,探索控制不同浮游植物生長及分佈的環境因子,進而刻劃出物質在海洋及地球循環的軌跡。文章參考:海洋:「我很大,可別小看我!」,圖/由研之有物提供。

  • 活動時間:10:00 – 12:00 (每半小時有獎徵答活動)
  • 活動名稱:看漫畫學海洋/海報展及益智問答 (獎品為各式可愛氦氣球)
  • 院區位置:人文社會科學館 – 人文館南棟 2 樓梯廳 (院區地圖編號 24)

無論你是文青、知青、革命青年、潮清、語錄控或建築控,邀請你與胡適先生來場穿越時空的交流!文章參考:今天就去胡適家走走吧 ! 胡適紀念館,圖/由研之有物提供。

  • 活動時間:09:00 – 16:00
  • 活動名稱:胡適名言填字遊戲 (參與問答者贈限量精美紀念品)
  • 院區位置:胡適紀念館 (院區地圖編號 34)

    口述歷史工作有多辛苦?錄音機很重、受訪者很難約、可能有無法出版的風險,但堅持下去的動力,等你來親眼發現。文章參考:說出來的近代史──郭廷以先生與口述歷史特展,圖/由研之有物提供。
  • 活動時間:09:00 – 16:00
  • 活動名稱:郭廷以先生與口述歷史特展
  • 院區位置:近史所檔案館 1 樓 (院區地圖編號 42)

在嶺南美術館,收藏眾多嶺南畫派畫作,這些名家不僅是胸懷壯志的建國革命先賢,更革新當代繪畫精神與技法。文章參考:將自然的美藏進眼裡──嶺南美術館,圖/由研之有物提供。

  • 活動時間:10:00 – 12:00
  • 活動名稱:吉祥話迎嘉賓 (此活動需預約)
  • 院區位置:嶺南美術館 (院區地圖編號 41)

希望本篇有助你規劃參觀行程,來瞧瞧實驗室,和研究員聊聊科學的想像;來聽聽講座,和研究員聊聊人文的情懷;來逛逛隱藏版展館,用超酷照片讓網紅也眼紅。

請把握一年只有一次的機會,一起用好奇心探索世界!

本著作由研之有物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4.0 國際 授權條款釋出。

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

文章難易度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_96
255 篇文章 ・ 2468 位粉絲
研之有物,取諧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探索具體研究案例、直擊研究員生活,成為串聯您與中研院的橋梁,通往博大精深的知識世界。 網頁:研之有物 臉書:研之有物@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