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讓座是美德,還是責任?

好青年荼毒室
・2017/05/29 ・3065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490 ・五年級

文/L

如果是你,你會讓座嗎?圖/好青年荼毒室提供

「嗯~機位不似預期,但要走總要飛」 ── 假如你安坐在公共交通工具的座位上,有人強行把你拖下來,將你弄得頭破血流,你固然會感到氣憤。但如果他人不是使用武力,而是打着「讓座是美德」的口號,以無形壓力逼使你讓出座位,堅持坐在原位又有沒有錯?

近年發生不少因乘客沒有讓座而受到網絡公審的事件,並且出現了不少討論文章,相信大家都不會對此話題感陌生。那麼,為何作者在這裡又要談論讓座呢?

就作者所見,有關這個議題的文章大多可分為三種:一是講述不同文化的讓座情況(如日本、台灣不少公共交通工具也設有優先座,或不同地方的人的讓座習慣),二是解釋判斷應否讓座時的困難(例如年青人可能因太累而不讓座之情況,和可能引起的尷尬),三是批評因不讓座而引致的網絡公審。在第三種討論中,不少人都認為讓座是一種美德,而不是責任,所以他們指出不讓座不應受到大眾譴責。就此,本文嘗試深入一點去探討為何讓座是一種美德,而不是責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讓座是「超義務」美德

作者在這裡先說結論:讓座雖然是一種好的行為,但大家並沒有道德責任讓座,所以不應受譴責。可能你會說:「等一等,如果讓座是一種好的行為,那麼我們便應該讓座。那就是說,不讓座是一種錯的行為,而犯了錯事便該被譴責,不是嗎?」真的不是呢!解釋這個推論為何不一定對之前,先要向大家介紹一個倫理學的觀念:超義務 (supererogation)

超義務的行為,是指那些多於義務所要求的好行為。例如,從救災而言,如果政府的義務只包括國內的災害救援工作,幫助他國救災對這政府來說便是超義務 ── 超越了政府必須履行的責任。又例如,你的金錢是屬於自己的,你有權決定如何使用你的財產,而其他人不可以強迫你如何花錢,所以一個人並沒有責任向慈善機構捐出大量金錢,捐與不捐應該由自己決定。協助他國救災和捐錢便是超義務的例子:這些事情並不是我們的義務,我們沒有責任去做,但仍會覺得這些事情是好的。可是,假如我們沒有做到這些事,也不會是件錯事。一個國家沒有派出醫療隊伍到他國,應該沒有人覺得有問題,而一個人沒捐錢也不會招致譴責,因為始終他有權決定自己的錢花在哪裡。

協助他國的行為是超義務,沒有支援救援也不會遭到譴責。圖/By ResoluteSupportMedia @ flikr, CC BY 2.0

說到這裡,相信大家都意會到,作者認為讓座是一種超義務的行為。相信以此觀念能夠大致捕捉到一般人說「讓座是美德」時「美德」的意思。

資源分配有限,構成讓座問題

讓座這議題涉及社會資源分配的問題。公共交通的座位是乘客可以享用的資源,而資源並不是無限,所以定必牽涉分配的問題。座位應以什麼方式分配呢?首先,要看有關公司的規定。例如,一些長途旅程的座位以劃位分配座位,好像大部分的飛機和一些火車座位。有趣的是,讓座的爭議並不會出現在已劃位的座位 ── 為什麼我們不會在這座位區域要求讓座呢?因為跟據該公司的規定,那個座位在該段時間屬於某人的,也即是說,某人在買票時已獲得了坐上該座位的權利(雖然近日的新聞告訴我們乘客還是可能被抬走)。如果你坐了別人已劃位的位置,別人就有權要求你走開,無論你是老人、孕婦或是小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其他沒有規定的座位如何分配呢?似乎只有一個無人反對的方法,那就是先到先得 ── 誰先坐下,那個位置便是屬於他的,直至他離開座位。就算是飛機,如果飛機座位沒有劃位,座位也是先到先得,比如某些歐洲的內陸飛機票就是這樣(不過當然不能站着啦)。當然,先到先得是我們社會的習慣,並不是說傳統習慣就要必須遵守,更可以追問這樣的習慣是否合理。試想想:除了先到先得,我們還有什麼可行的座位分配方法?

首先,所有座位可否皆好像長途載具般劃位?這需要十分全面的配套,也增加了很多人手查票,對有關公司而言十分不划算,對乘客而言也是十分不方便和昂貴的方法(相關支出很有可能會轉嫁消費者)。而且,此做法與讓座的爭論沒有太大關係:讓座的原意是讓座給予有需要的人。

那麼,可否根據需要劃位?除了以上提及的昂貴考慮之外,如何判定一個人有多需要座位也是相當困難。所以,先到先得似乎是分配沒劃位座位的最合理和實際方法。

可能有人會說我付了錢便有權坐下,但這說法只說對了一半。你是因為付了錢才可進入有關交通工具,然後你就要跟隨一個大家已經同意規距:若果你能找到一個空置的座位並且坐下,你就有權短暫擁有該座位。這跟你付了錢沒有直接關係,因就算是有某些老人或學生只給了優惠價,甚至有關公司不收任何費用(例如臺中的巴士首十公里是免費的),所有人在該交通工具皆是跟隨同一種方法獲得座位 ── 先到先得。如果你須付錢才能乘搭地鐵,但沒有付,那麼你不是沒有權坐下,而是沒有權乘搭該交通工具,無論是站着或坐下,更應該被趕下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你付費上了公車或火車,並不代表是買了一個座位(有時甚至免費),因此所有人在該交通工具皆是跟隨同一種方法獲得座位 ── 先到先得。圖/By Neillin1202,創用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wikimedia commons

既然先到先得是現存而且合理的座位分配方法,坐下了的人就擁有乘坐該座位的權利。即是說,他有權不讓座,而且不讓座不是錯事,不應該受到譴責甚至網絡公審。就像在售票處外排隊買演唱會門票一樣:如果一位老婆婆問排第一的那位可否把位置讓給她,因為她的孫子陳仔真的很想看該演唱會,最終排第一的人拒絕的話,相信大家不會認為他做錯了什麼,因為始終售票次序是先到先得。讓座也是同理。

有權利則無義務?

可能有人會反對上述說法,認為在某些情況下我們有義務付出自己有權擁有的東西。例如,現在陳仔面前有一個快要渴死的人,同時他擁有一樽水,似乎陳仔有道德義務將他的水給那個人,而且如果陳仔沒有這樣做的話我們可以合理地批評陳仔。這例子顯示出有權擁有一件東西,不代表無義務付出那東西。

作者認同這個例子。然而,如果要某人交出他有權擁有的東西,甚至說他有一種道德義務必須這樣做,則需要很強的道德理由。例如,在上述例子中,至少有兩個理由能說明為何陳仔有很強的道德理由交出他的水,就是這個決定生死攸關,和那是個緊急情況。可是絕大部分的要求讓座事件皆沒出現這兩個條件,所以在讓座一事上並沒有很強的道德理由,說明我們有義務讓出我有權擁有的座位。

作者不是反對讓座。讓座是好事,因為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人。就正如如果陳仔不是把演唱會門票拿去炒賣,而是真的十分渴望觀看該演唱會,那排第一的人把位子讓出也可能是好事。作者反對的,是把不讓座視為一件錯事,而且是該受公開譴責的壞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倫理道德的問題有時並不是非黑即白。有些行為是好的,但不等於我們有道德責任必須這樣做。有些行為應該做,但不做卻不是錯。有些行為值得稱讚,但不做卻不應遭受到道德譴責。比起不讓座,更值得受譴責的事情實在有太多了,但為何這些事卻沒有像讓座爭議般這麼多人在罵?


  • 編按:二千多年前,曾經有個叫蘇格拉底的人,因為荼毒青年而被判死,最終他把毒藥一飲而盡。好青年荼毒室中是一群對於哲學中毒已深的人,希望更多人開始領略、追問這世界的一切事物。在他們的帶領下,我們可能會發現我們習慣的一切不是這麼理所當然,從這一刻起接受好青年荼毒室的哲學荼毒吧!

本文轉載自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為什麼讓座是美德,但不是責任?

文章難易度
好青年荼毒室
29 篇文章 ・ 10 位粉絲
好青年荼毒室,一個哲學普及平台。定期發表各類型哲普文章,有深有淺,古今中外,無所不談。在這裏,一切都可以被質疑、反省和追問。目標是把一個個循規蹈矩的好青年帶進哲學的世界。網頁:corrupttheyouth.net;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corrupttheyouth。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有限又無限?意志力怎麼這麼玄?──《大腦先生的一天》
PanSci_96
・2017/05/25 ・2663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488 ・五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科科愛看書】從睜開眼睛就事事不順心?你的大腦到底為什麼要跟你過不去?還不都因為你根本就不了解它!《大腦先生的一天》用 24 小時為你揭密腦袋到底都在忙些什麼,從日常生活開始,教你重新掌握它的喜惡與需求,讓你趁此機會好好修理腦洞、治療腦殘,搖身一變成為大腦達人。

你能抗拒在早上十點多去一趟販賣機的誘惑嗎?或是你「知道」那罐糖果就在實習生桌上?或是拼湊某份報告的時候,你能不去點已開啟的瀏覽器視窗,查看名人八卦嗎?

意志力是什麼?能吃嗎?

意志力是大腦維持專注的能力,就算面對的是誘惑著你、令你分心或讓你感到不舒服的事物,仍能讓你保持專心。

關於意志力,說法分成兩派:一種是只要在腦中挖得夠深,總是能找到更多意志力;另一種是意志力用完的時候,就是沒有了,因此這時候就需要做些其他事來補充。

你覺得意志力用完就沒了,還是意志力可以在腦中更深處挖出更多?圖/By stefan koopmans @ flickr, CC BY-NC-ND 2.0

研究皆支持這兩種看法,或更精確地說,有些研究人員相信意志力是無限資源,而其他人則認為是有限資源。不過大家都同意意志力本身很有用,也和一些事有關,包括「更健康的人際關係、更受歡迎、更健康的心理、更有效的處理能力、減少敵對情緒、出色的學業表現,還有更不容易出現毒癮和酒癮、犯罪情形和飲食失調」,這些就是羅伊.鮑梅斯特(Roy Baumeister)和他的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同事在《人格與個體差異》(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期刊寫下的內容。

有限的意志力,一切都與糖有關

鮑梅斯特剛好是屬於「有限資源」的陣營。雖然意志力看起來可能就像創造力這類能力,在人腦中漂來浮去,對著試圖找出源頭的研究人員吐舌發出嘲笑聲,但鮑梅斯特相信意志力比在腦中亂竄還更有規則性。對他來說,意志力的一切都和糖有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意志力「資源有限」的陣營中認為,一切都與糖有關。圖/By Gunilla G @ flickr, CC BY-SA 2.0

還記得本書先前談到糖和健康早餐的章節嗎?當你去學校或上班,並決定究竟是要確實完成工作,還是偷偷瀏覽《赫芬頓郵報》(Huffington Post)的名人新聞,一點一滴緩緩流進大腦的葡萄糖就會變得特別重要。葡萄糖變得有點少或有點多時,大腦多數區域都還是能繼續保持正常運作,但意志力可不是這麼回事。

鮑梅斯特指出,當狀況變得嚴峻時,人就會需要糖:腦中葡萄糖含量低的話,需要持久專注力(例如意志力)的考試分數就會大幅下降,如果葡萄糖含量較低,困難(但不乏味)的駕駛模擬測試分數也會更低。

事實上,鮑梅斯特進行的一連串實驗顯現了相當具有說服力的事實,也就是葡萄糖相當於意志力的貨幣,他並這樣總結:「首先,參與實驗者進行了需要自我控制的實驗後,特別是在非常努力工作的受試者身上,可以看到血糖值很明顯下降了。第二,第一次自制實驗過後的低葡萄糖量,和接續測驗的糟糕自制表現有關。第三,以實驗方式操控葡萄糖,減少或消除了來自第一次自制實驗的自我控制減少量。」

換句話說,自制會燃燒葡萄糖;一旦可用的葡萄糖耗盡,自我控制就會降低;如果獲得葡萄糖,就能重拾自制。如果你很想查看名人新聞而不是工作,就喝瓶純品康納碳酸飲料(每盎司有 4.38 公克的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無限的意志力,取決於你的信念

接著還有另一個陣營:那些相信意志力是無限資源的研究人員,他們也相信即使沒有糖漿飲料的影響,還是能往腦中深處挖出更多意志力。研究人員競相在期刊文章中公開表示不同意見,找到這種事就像是科學金礦。

讀過鮑梅斯特的文章後,再看由史丹佛大學卡蘿.德威克(Carol Dweck)率領的研究團隊在 2010 年發表的下列聲明,實在很難不認為這是針對佛羅里達團隊發出的反擊砲火:「近期多項研究提出,可以發揮自制的意志力是有限資源,用完後便消耗殆盡。我們提出的觀點是,意志力究竟是否會消耗殆盡,取決於人是否相信意志力是有限資源。」

在意志力「資源無限」的陣營中認為,意志力究竟是否會消耗殆盡,取決於人是否相信意志力是有限資源。圖/By Neal Wellons @ flickr, CC BY-NC-ND 2.0

這是很有力的主張,哪裡有問題?就像鮑梅斯特宣稱的一樣,「問題」就顯現在一連串實驗當中。在第一個實驗裡,德威克和她的史丹佛同事得到的結果是,對一些人來說,意志力在進行很耗腦力的測驗後會消耗殆盡,而其他人則能繼續進行下一個挑戰,卻完全沒有意志力疲勞。兩組的差別就在於各自的信念:對相信意志力是有限的人來說,意志力就是有限,但對相信意志力無限的人來說,意志力就是無限。

第二項研究操控受試者對於意志力的信念,再讓他們進行測驗。又一次,學會要相信無限資源理論的人總是能找到更多意志力,而學到油箱會見底的人則會在首次困難任務後就燃燒殆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德威克的第三個實驗則顯示,兩組人馬都覺得這個任務同樣令人精疲力竭,只是認為意志力沒有限制的人,不會讓任務耗盡他們的心力。

最後,第四項研究放眼全世界,尋找分別相信這兩種理論的人。一份網路問卷評估學生對於意志力的意見,並請他們列出個人目標。之後在考試週的期間,問卷提出的問題包含學生有多常看電視而不是唸書、有多常吃高脂、高糖食物以及他們朝個人目標前進了多少。你大概可以猜出最後的結果:比起認為意志力是無限的人,相信意志力是有限的學生吃了更多垃圾食物、看更多電視、更不努力朝個人目標前進。

看完兩邊的說法,你相信哪一個?圖/Tumisu@Pixabay

看完兩邊的論點,你相信哪一個?

史丹佛的德威克,還是佛羅里達州大的鮑梅斯特?究竟意志力是有限也需倚賴葡萄糖,還是意志力只是受到個人信念的限制?如果你需要好好認真努力,完成某個計畫,同時還要壓抑查看名人八卦的強烈衝動,你認為最好要挖得更深,還是喝汽水?如果你相信永遠可以找到更多意志力,就會找到;如果你不這麼認為,那想提高意志力,可能就需要灌下一瓶百事可樂,自行應付可能的後果。如果你先嘗試第一種策略,你的腰線會感謝你。


 

 

本文摘自《大腦先生的一天:從起床開始的思緒與工作,腦力如何幫助我們做好(或搞砸)每件事?》,大寫出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