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017)年剛開年,筆者去看了《海邊的曼徹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這是一部憂傷的電影,但又覺得它拍得非常棒,絕對值得五顆星的推薦。如果還在猶豫有什麼奧斯卡等級的電影還沒有追,記得可以去看這一部。
__________這是防雷分隔線__________
《海邊的曼徹斯特》簡單說來,就是一個男人不停地喝酒打架、喝酒打架、喝酒打架的故事。只要一喝完酒,過沒多久就是打架的戲,幾乎無一避免。如何從打架之中,逃脫出來,變成觀影的重點。
這部戲真實到令人動容,電影中的情景確實是可能發生的:一個小城,一家之主,因為喝了酒,在一個寒冷的冬夜,燒起了壁爐取暖。但又覺得口渴,只好出門去買酒喝。沒想到,一回到家,全家燒光光,只剩妻子還活著,三個小孩全部過世,無一倖免。自此,男主角李.錢德勒(Lee Chandler)身陷無可自拔的悔恨之中。妻子跑了,老家也待不下,只好去另外一個小鎮討生活、混口飯吃。但日子還是難熬,工作還是不順利,依舊過著每天喝酒,一看人不順眼,立刻就打架的日子。
我們就一步步看著主角沉淪、陷落,毫無翻身地餘地,將所有失敗元素集合於一身。有時候人無法選擇自己的人生,而是命運選擇了你。本來只是一個想要好好過日子的小家庭,窩居在一個地方簡單過著純白的小日子。但是人生的小齒輪無情地掉了出來,一不小心,整個生活就毀了。誰也想不到,這樣的事情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只是想取暖罷了,需要賠上三個小娃的性命嗎?命運之神需要無情到這種地步嗎?但真實的人生真的就是如此,逼得你只好自我放逐,每天在地獄中流浪。這個完全跟社會正面價值悖反的東西,這部片就老老實實的說給你聽。
「I can’t Beat it!」我們常常就是克服不了,贏不了,也佔據不到好位置,每天都在玉石俱焚、燃燒殆盡。這是小人物最悲傷的聲音,但是沒有人聽得到,就跟沒落的曼徹斯特小鎮一樣,永遠等不到春天(英國人表示:好險,這個曼徹斯特不是我們家的曼徹斯特)。
創傷
主角的情境,很明顯就是生病了,在心理病理學中稱為創傷後壓力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而且是屬於慢性化(chronic type)、很難救的那種[註]。個案長期受到此創傷事件的影響,對人封閉、情感麻木、易怒煩躁,對於日常生活的一切毫不在乎。先前小孩的影像也不時地出現在腦海之中,揮之不去,彷彿過往的美好生活仍歷歷在目。個案幾乎走上一條自毀的路,用酒精麻痺自己,用打架自我傷害。但是沒有用,心裡巨大的傷痛無法復原,罪惡感反覆地啃噬自己,以為在泥淖中打滾就可以獲得救贖,殊不知,救贖永遠不會來到,除非你先跟過去妥協。
- 先前 2015 年也有一部有名的片,《美國狙擊手》也承受相同的苦難,請見:回不來的英雄—談《美國狙擊手》
如果我們也一不小心遇上了重大災難,要先想辦法自救。等各方面都平穩下來了,再考慮開啟新生活。你可以盡量做到以下幾點,讓自己逐步緩和下來:
- 進行合適的運動,放鬆身體不良反應。
- 結構時間,保持忙碌。
- 你是正常人,擁有正常的反應。千萬不要覺得自己已經發瘋了。
- 與他人說話。聊天是治療的解藥之一。
- 不要使用藥物或酒精來麻木疼痛。不要陷入物質使用的問題。
- 向外求援,大家都會設法幫助你。
- 儘可能維持日常生活。
- 花一些時間與他人互動。
- 跟同事分享感受,並詢問他們感覺如何,瞭解他們怎麼做,並表達自己的關心。
- 讓自己有權利覺得很糟,也可將這樣的感覺與他人分享。
- 試著寫下日記;也可以在睡不著的時候書寫。
- 做一些讓自己感覺愉快的事情。
- 瞭解其他人也正承受著壓力。
- 不要做出生活的重大決定。
- 做一些每天都會做的小決定,增加自己的控制感。例如,如果有人問要吃什麼,你可以回答他們,即使你不太確定。
- 大量的休息。
- 不要與重複發生的想法、夢、插入的影像做對抗—它們是正常的,隨著時間會減少,並且變得比較不令人痛苦。
- 均衡飲食,規律三餐—即使不想吃也要盡量做到。
(更進一步資訊,請參閱:面對重大災難,如何心理自救?)。
本片中,李雖然有企圖想要重新過日子,但所從事的活動,幾乎與上述相反。他就是不停地藉酒消愁,既不與人聊天互動,也不對外求援。他雖然會工作,但在工作時卻不停地跟客戶們吵架,逼得老闆只好下了最後通牒。對比之下,前妻(蘭蒂)就恢復的還算不錯,不只架構了新生活,還懷了新生命,讓自己的生活一點一滴的回到正常的軌道。雖然心理還有疙瘩,但懷抱著歉咎,還是逐步找到平衡之道。我們無法完全抹殺過去,但還是可以讓傷口慢慢結痂;烏雲雖會存在,但預告了未來的湛藍天空。
小鎮居民在整件事情扮演了負面角色,用污名(Stigma)的方式,讓情況加劇。許多人在背後議論這件事情,甚至認為個案是不祥的象徵,只有這樣沒用的父親,才會讓這樣的悲劇發生,所有的責任都是這個不適任丈夫所造成的。但如果深入追究,我們可以知道事情沒有這麼簡單,也不是單純的叫主角扛起責任就能了結。
這個慘劇背後的源由其實是對於妻子的愛,妻子因為鼻竇炎,讓丈夫不敢開暖氣,轉而用壁爐生火的方式取暖,也間接讓火災發生。但是沒人管,責任就是生火的人要負,這就是鄉民們素樸的正義觀。不停地遭到拒絕的李,在老家找不到任何工作,只能轉到鄰近另一個小鎮討生活,企圖在異地尋找安身立命之處。
契機
整部片基調就是這麼地哀傷,幾乎沒有轉圜的餘地。直到主角的哥哥突然過世,為了處理後事、姪子的監護權,而出現了一線生機。但抗拒他的鄉里結構還是存在,他是傳說中的李.錢德勒這件事並沒有煙消雲散。即使想要扮演好叔叔的角色都不太可能,沒有工作,就沒辦法餬口,也不可能監護這個無時無刻想打砲但是卻常常打不到的姪子(他女友媽媽一直來敲門,問他們數學算得怎麼樣)。
我不知道稱呼這個孩子是主角「微弱的希望」到底適不適當,在電影中兩人的關係幾乎隨時都處於緊繃之中,不停地吵架、不停地爭執,也不停地用自己剩下最後一點愛人的能力,笨拙地守護對方。在這樣的關係之中,確實很難看到曙光。只能說好險還有共同的朋友喬治撐著,不然這部片就永遠拉不回來了。
如果沒有他,主角的下一步不是監獄,就是醫院。如果沒有他,讓主角有喘息的空間,不然我看最後大家可能都會去填海比較快。
復原
整部影片鉅細靡遺的呈現出主角復原的歷程,從初始活在驚濤駭浪之中,到如何重新面對生活。這是非常難熬的一段過程,電影中幾乎將所有困境,真實的呈現出來,身為觀影者的你我就看著主角在那邊載浮載沈,看不見明天。這也是我覺得本片令人動容的地方,活生生的人生也像是這樣:哀傷似乎沒有盡頭,只有冷得要死的海風陪你,但偶爾會有一絲絲的陽光出現。這才是真實人生,真實到令人可怕的地步。
但也因為真實,讓我們不得不正視小人物的悲哀,這是社會底層生活的現況:死皮賴活,困窘度日,有點小錢就喝酒打架的日子。這裡面不會有心理治療,也不會有心靈重建,只有這樣日復一日的困苦生活之中,掙扎如何活出一點點未來。我們也因為這部片看到這種殘酷人生,才有可能真的體會到一丁點同理或同情,並進而明白,任何的美好,不是我們有多努力、多有才幹,而是我們比別人稍微多一點點幸運而已。
- 《海邊的曼徹斯特》預告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CSqHUto9gY
- 註:這裡的討論當然不是要正確的指稱主角屬於哪一個診斷,我們只能就電影中所呈現出的資訊,推測所屬的可能性,而非要隔空抓藥或診斷。
參考文獻:
-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ition. Arlington, VA.,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 The International 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Foundation
- 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INFORMATION SHEE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