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1

文字

分享

0
0
1

這個九九乘法表你小學沒背過!吠陀方形的千年奧秘

Sharkie Lin_96
・2016/12/06 ・3369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502 ・六年級

我們從小學二年級就開始學習九九乘法表,但是上大學以後大家就開始正大光明地使用計算機,九九乘法表和心算能力就只剩下買東西的時候算錢可以比較快,那小時候學心算到底要做什麼呢?沒法馬上回答只好先來轉移一下話題,九九乘法表其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簡單,裡面有著你不知道的數學奧秘,且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8492235227_358128050c_z
小學二年級開始我們就學九九乘法表,好像背出來就對了,也覺得熟練後就輕鬆簡單,但是它真的就這麼淺這麼簡單嗎?圖 / By Global Partnership for Education – GPE @ flickr, CC BY-NC-ND 2.0

算過生命靈數就懂的數學:位數根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以前在檢查一個正整數是不是 3 或 9 的倍數,我們會將正整數的每個位數數字相加,看加總的數字是不是 3 或 9 的倍數來判斷。或者大家可能也算過號稱可解析命格的「生命靈數」,將自己的出生年月日中每個數字加總,超過 9 就再重覆這個計算過程,直到加到不能在加之後得出一個屬於自己的「生命靈數」。這樣的作法其實你已經運用了一個正整數的性質——「位數根」。

到底什麼是位數根?它可以叫做數根、數字根,英文是 digital root 或 digit sum,就是把一個正整數各個位數的數字加總,若其和大於 9,則再將所得數的數字再加總一次,如此反覆這個步驟直到所得新數介於 1 至 9之間,稱此新數為原數的位數根。在此 D (n) 表示整數 n 的位數根,例如:9527 的位數根運算為 D (9527) = D (9+5+2+7) = D (23) = D (2+3) = D (5) = 5,5 即為 9527 的位數根。

如果用位數根來看九九乘法表…

講了這麼多,數學奧秘到底在哪?先來看一下下圖的九九乘法表吧!不過,這個表和我們小時候背的不太一樣,它是一個 9×9 的表格,裡頭的數字是上方第一列的數字與左方第一欄的數字相乘的結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九九乘法表
圖 1:九九乘法表

如果把這個九九乘法表的每一個數字都進行位數根運算,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你可以自己試試看,也可以直接看圖 2 的結果。

將九九乘法表中每個數字進行位數根的運算,會得到新的一個表,而這個表稱為「吠陀方形」(Vedic square)。
圖 2:將九九乘法表中每個數字進行位數根的運算,會得到新的一個表,而這個表稱為「吠陀方形」(Vedic square)。

經過位數根運算後,九九乘法表就轉換成了著名的「吠陀方形」(Vedic square)。Vedic 這個英文字是從印度文 Vedas 來的,中文翻譯的「吠陀」常讓人聯想到精油或瑜珈,但在古印度文中它的意思是知識,所以可以把吠陀方形想像成是一個帶有知識的正方形。嗯?怎麼聽起來很像《平面國》這本書的故事情節呢 [1]。

《平面國》的主角是一位活在平面國的正方形男性,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一位「球體天使」帶他「向上」離開了平面國並遊歷了立體國,使得他成為最具知識的一號人物。回到平面國以後,主角迫不及待地想告訴大家「向上,而非向北」的體驗與真理,但先知總是孤獨的,平面國的人民會相信一個自稱掌握立體知識的正方形嗎?

吠陀方形可能早在佛陀之前就出現了

話說吠陀方形被發現的確切年代已經不可考,只知道數個世紀之前北印度的人們就已充分了解吠陀方形的性質,屬於古印度數學 [2]。古印度歷史有段時間叫做吠陀時期(Vedic period),大約是西元前 1500 年至西元前 500 年。如果說吠陀方形是在吠陀時期被發現的,那就是佛陀的年代甚至更早以前,真的很深很遠很古典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906px-north_gateway_-_rear_side_-_stupa_1_-_sanchi_hill_2013-02-21_4480-4481
如果說吠陀方形是在吠陀時期被發現的,那就是佛陀的年代甚至更早以前,真的很深很遠很古典!圖 / By Biswarup Ganguly, CC BY 3.0, wikimedia commons

吠陀方形後來也影響了伊斯蘭文化,西元 770 年時穆斯林將吠陀方形併入他們的數學知識體系中。事實上早期伊斯蘭文化的數學知識是比西方還要先進的,而且當時無論在技術與哲學上都非常強盛。伊斯蘭世界的數學到底有多厲害呢,可以從傳統伊斯蘭幾何圖樣(Islamic pattern)的藝術性裝飾看見,例如西班牙的阿罕布拉宮。由於可蘭經禁止具象化的偶像崇拜,因此伊斯蘭藝術中並沒有描繪人或是動物的圖畫,而是運用大量對稱且看似繁複的幾何圖樣,這些圖樣有專文與專書探討 [3,4]。

這瓶來自西班牙的紅酒,酒瓶上的貼紙包裝即為伊斯蘭幾何圖樣。西班牙留有許多伊斯蘭文化的遺產,我猜酒廠/酒商也認為這是個值得驕傲的文化象徵才當做是貼紙。圖/作者拍攝
這瓶來自西班牙的紅酒,酒瓶上的貼紙包裝即為伊斯蘭幾何圖樣。西班牙留有許多伊斯蘭文化的遺產,我猜酒廠/酒商也認為這是個值得驕傲的文化象徵才當做是貼紙。圖/作者拍攝

吠陀方形中藏著秘密圖形

吠陀方形與位數根胚騰(digital root patterns)密不可分,胚騰又是個什麼東西?胚騰就是 pattern,可以代表圖樣、規律、模式,甚至是一切有跡可循的事物 [5]。而數學是一種胚騰的科學(the science of pattern),尤其是在現今資料科學蓬勃發展的時代尋找胚騰與關聯更是重要無比,單單數字計算並不是數學。從未知中探究與發現規律與胚騰,是數學研究中最讓人目眩神迷的地方,位數根的研究與發現正屬於這類的驚奇。

講了這些少為人知的歷史和名詞以後讓我們再次回到圖 2,裡頭也有許多隱藏的圖樣,建議讀到這裡先暫停花幾分鐘觀察一下吠陀方形,避免破壞大家的樂趣。

2

好,剛剛提到的位數根胚騰呢?那是由位數根所在的位置組成的胚騰,意思是說,代數和幾何扯上關係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吠陀方形的行列數字組成與特定數字構成的胚騰,有著許多對稱性與互補性。位數根的分布也呈現有趣的幾何圖樣。下面的圖3中 D1 至 D9 分別為位數根 1 至 9 在吠陀方形中構成的圖樣 [6],裡面的圖樣看起來有六邊形、長方形,還有多邊形等。

吠陀方形中的位數根胚騰[6]
圖 3:吠陀方形中的位數根胚騰[6]

若是構成兩個圖樣的位數根總和為 9,這兩個圖樣將沿著鉛直線相互鏡射。像是數字 1 與數字 8 的位置構成的幾何圖案,是沿著鉛直線鏡射對稱的,或者是旋轉 90 度也可以得到。而數字 2 與數字 7、數字 3 與數字 6、數字 4 與數字 5 為另外三組以數字構成的對稱圖樣,由此可見數字 9 在位數根的世界中是個重要的數字,有發現一個整數加了 9 的倍數以後位數根不變嗎?數字 9 的胚騰比較特別,沒有和其他的數字構成互補圖樣自成一個世界,所以就暫時先不探討它。

D1~D9 吠陀方形中的對稱軸 X=Y。
D1~D9 吠陀方形中的對稱軸 X=Y。
D1~D8 吠陀方形中的另一條 對稱軸X+Y=9。
D1~D8 吠陀方形中的另一條 對稱軸 X+Y=9。

仔細觀察一下會發現 D1 至 D8 這 8 個胚騰有兩條對稱軸,其中一條是 X=Y,另一條是 X+Y=9,他們的交點是 (4.5, 4.5)。裡面的點都會照著這兩條對稱軸相互對稱與鏡射,可以從代數上解釋,也可以直接看圖找規律。X=Y 這條對稱軸代表的意思是一個座標點 (X,Y) 的 X、Y 值可以互換變成 (Y, X),其位數根不變,像是 (4,7) 和 (7,4) 的位數根都是 1。X+Y=9 這條對稱軸可以藉由 (X,Y) 這個點找到 (9-Y, 9-X) 這個點,也就是可以從 (4,7) 找到 (2,5) 這個點,如此一來就可以用少數的座標點找到其他點簡化問題。

沒想到小時候背的九九乘法表,居然藏著這麼多數學奧秘!數千年前的位數根胚騰和吠陀方形,讓世界為之瘋狂稱為 Magic。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此文作者本系列文章獲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藝文補助

參考資料

  1. 愛德溫.A.艾勃特,平面國:向上,而非向北!,新北市:魔酒出版,2014
  2. Jones, L. “Mathematics and Islamic art”, Mathematics in School, 18(4), 32–35, 1989.
  3. 塞伊德.蔣.阿巴斯和阿默.夏克爾.薩爾曼,伊斯蘭的幾何藝術,台北縣新店市:左岸文化,2004。
  4. Lu, P. J., Steinhardt, P. J. “Decagonal and Quasi-Crystalline Tilings in Medieval Islamic Architecture”, Science, 315(5815), 1106–1110, 2007.
  5. 曹亮吉,從生活學數學(第二版),臺北市:遠見出版,2009。
  6. Lin, C. Y. Digital Root Patterns of Three-Dimensional Space. Recreational Mathematics Magazine, 3(5), 931, 2016.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Sharkie Lin_96
24 篇文章 ・ 6 位粉絲
在國二無聊的早自習意外發現數學的趣味,因此近來體驗到數學研究、藝術創作、採訪寫作、展覽策劃、資優教育等工作。不是念數學也不是學藝術,但樂於從多元視角聊聊數學的各種姿態,以及進行數學藝術創作,希望能為世界帶來一點樂趣。科普部落格〈鯊奇事務所〉https://medium.com/sharkie-studio,聯絡信箱 sharkgallium@gmail.com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人與 AI 的關係是什麼?走進「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透過藝術創作尋找解答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0/24 ・3176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本文與財團法人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合作。 

AI 有可能造成人們失業嗎?還是 AI 會成為個人專屬的超級助理?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發展,AI 與人類之間的關係,成為社會大眾目前最熱烈討論的話題之一,究竟,AI 會成為人類的取代者或是協作者?決定關鍵就在於人們對 AI 的了解和運用能力,唯有人們清楚了解如何使用 AI,才能化 AI 為助力,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與生活品質。

有鑑於此,目前正於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 展出的「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特別將展覽主題定調為奇異點(Singularity),透過多重視角探討人工智慧與人類的共生關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C-LAB 策展人吳達坤進一步說明,本次展覽規劃了 4 大章節,共集結來自 9 個國家 23 組藝術家團隊的 26 件作品,帶領觀眾從了解 AI 發展歷史開始,到欣賞各種結合科技的藝術創作,再到與藝術一同探索 AI 未來發展,希望觀眾能從中感受科技如何重塑藝術的創造範式,進而更清楚未來該如何與科技共生與共創。

從歷史看未來:AI 技術發展的 3 個高峰

其中,展覽第一章「流動的錨點」邀請了自牧文化 2 名研究者李佳霖和蔡侑霖,從軟體與演算法發展、硬體發展與世界史、文化與藝術三條軸線,平行梳理 AI 技術發展過程。

圖一、1956 年達特茅斯會議提出「人工智慧」一詞

藉由李佳霖和蔡侑霖長達近半年的調查研究,觀眾對 AI 發展有了清楚的輪廓。自 1956 年達特茅斯會議提出「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一詞,並明確定出 AI 的任務,例如:自然語言處理、神經網路、計算學理論、隨機性與創造性等,就開啟了全球 AI 研究浪潮,至今將近 70 年的過程間,共迎來三波發展高峰。

第一波技術爆發期確立了自然語言與機器語言的轉換機制,科學家將任務文字化、建立推理規則,再換成機器語言讓機器執行,然而受到演算法及硬體資源限制,使得 AI 只能解決小問題,也因此進入了第一次發展寒冬。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二、1957-1970 年迎來 AI 第一次爆發

之後隨著專家系統的興起,讓 AI 突破技術瓶頸,進入第二次發展高峰期。專家系統是由邏輯推理系統、資料庫、操作介面三者共載而成,由於部份應用領域的邏輯推理方式是相似的,因此只要搭載不同資料庫,就能解決各種問題,克服過去規則設定無窮盡的挑戰。此外,機器學習、類神經網路等技術也在同一時期誕生,雖然是 AI 技術上的一大創新突破,但最終同樣受到硬體限制、技術成熟度等因素影響,導致 AI 再次進入發展寒冬。

走出第二次寒冬的關鍵在於,IBM 超級電腦深藍(Deep Blue)戰勝了西洋棋世界冠軍 Garry Kasparov,加上美國學者 Geoffrey Hinton 推出了新的類神經網路算法,並使用 GPU 進行模型訓練,不只奠定了 NVIDIA 在 AI 中的地位, 自此之後的 AI 研究也大多聚焦在類神經網路上,不斷的追求創新和突破。

圖三、1980 年專家系統的興起,進入第二次高峰

從現在看未來:AI 不僅是工具,也是創作者

隨著時間軸繼續向前推進,如今的 AI 技術不僅深植於類神經網路應用中,更在藝術、創意和日常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而「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第二章「創造力的轉變」及第三章「創作者的洞見」,便邀請各國藝術家展出運用 AI 與科技的作品。

圖四、2010 年發展至今,高性能電腦與大數據助力讓 AI 技術應用更強

例如,超現代映畫展出的作品《無限共作 3.0》,乃是由來自創意科技、建築師、動畫與互動媒體等不同領域的藝術家,運用 AI 和新科技共同創作的作品。「人們來到此展區,就像走進一間新科技的實驗室,」吳達坤形容,觀眾在此不僅是被動的觀察者,更是主動的參與者,可以親身感受創作方式的轉移,以及 AI 如何幫助藝術家創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五、「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奇異點」展出現場,圖為超現代映畫的作品《無限共作3.0》。圖/C-LAB 提供

而第四章「未完的篇章」則邀請觀眾一起思考未來與 AI 共生的方式。臺灣新媒體創作團隊貳進 2ENTER 展出的作品《虛擬尋根-臺灣》,將 AI 人物化,採用與 AI 對話記錄的方法,探討網路發展的歷史和哲學,並專注於臺灣和全球兩個場景。又如國際非營利創作組織戰略技術展出的作品《無時無刻,無所不在》,則是一套協助青少年數位排毒、數位識毒的方法論,使其更清楚在面對網路資訊時,該如何識別何者為真何者為假,更自信地穿梭在數位世界裡。

透過歷史解析引起共鳴

在「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規劃的 4 大章節裡,第一章回顧 AI 發展史的內容設計,可說是臺灣近年來科技或 AI 相關展覽的一大創舉。

過去,這些展覽多半以藝術家的創作為展出重點,很少看到結合 AI 發展歷程、大眾文明演變及流行文化三大領域的展出內容,但李佳霖和蔡侑霖從大量資料中篩選出重點內容並儘可能完整呈現,讓「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觀眾可以清楚 AI 技術於不同階段的演進變化,及各發展階段背後的全球政治經濟與文化狀態,才能在接下來欣賞展區其他藝術創作時有更多共鳴。

圖六、「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奇異點」分成四個章節探究 AI 人工智慧時代的演變與社會議題,圖為第一章「流動的錨點」由自牧文化整理 AI 發展歷程的年表。圖/C-LAB 提供

「畢竟展區空間有限,而科技發展史的資訊量又很龐大,在評估哪些事件適合放入展區時,我們常常在心中上演拉鋸戰,」李佳霖笑著分享進行史料研究時的心路歷程。除了從技術的重要性及代表性去評估應該呈現哪些事件,還要兼顧詞條不能太長、資料量不能太多、確保內容正確性及讓觀眾有感等原則,「不過,歷史事件與展覽主題的關聯性,還是最主要的決定因素,」蔡侑霖補充指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舉例來說,Google 旗下人工智慧實驗室(DeepMind)開發出的 AI 軟體「AlphaFold」,可以準確預測蛋白質的 3D 立體結構,解決科學家長達 50 年都無法突破的難題,雖然是製藥或疾病學領域相當大的技術突破,但因為與本次展覽主題的關聯性較低,故最終沒有列入此次展出內容中。

除了內容篩選外,在呈現方式上,2位研究者也儘量使用淺顯易懂的方式來呈現某些較為深奧難懂的技術內容,蔡侑霖舉例說明,像某些比較艱深的 AI 概念,便改以視覺化的方式來呈現,為此上網搜尋很多與 AI 相關的影片或圖解內容,從中找尋靈感,最後製作成簡單易懂的動畫,希望幫助觀眾輕鬆快速的理解新科技。

吳達坤最後指出,「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除了展出藝術創作,也跟上國際展會發展趨勢,於展覽期間規劃共 10 幾場不同形式的活動,包括藝術家座談、講座、工作坊及專家導覽,例如:由策展人與專家進行現場導覽、邀請臺灣 AI 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以「人工智慧與未來藝術」為題舉辦講座,希望透過帶狀活動創造更多話題,也讓展覽效益不斷發酵,讓更多觀眾都能前來體驗由 AI 驅動的未來創新世界,展望 AI 在藝術與生活中的無限潛力。

展覽資訊:「未來媒體藝術節——奇異點」2024 Future Media FEST-Singularity 
展期 ▎2024.10.04 ( Fri. ) – 12.15 ( Sun. ) 週二至週日12:00-19:00,週一休館
地點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圖書館展演空間、北草坪、聯合餐廳展演空間、通信分隊展演空間
指導單位 ▎文化部
主辦單位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從認證到實踐:以智慧綠建築三大標章邁向淨零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1/15 ・4487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本文由 建研所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當你走進一棟建築,是否能感受到它對環境的友善?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意識到,但現今建築不只提供我們居住和工作的空間,更是肩負著重要的永續節能責任。

綠建築標準的誕生,正是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遷與資源匱乏問題,確保建築設計能夠減少資源浪費、降低污染,同時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然而,要成為綠建築並非易事,每一棟建築都需要通過層層關卡,才能獲得標章認證。

為推動環保永續的建築環境,政府自 1999 年起便陸續著手推動「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以及「綠建材標章」的相關政策。這些標章的設立,旨在透過標準化的建築評估系統,鼓勵建築設計融入生態友善、能源高效及健康安全的原則。並且政府在政策推動時,為鼓勵業界在規劃設計階段即導入綠建築手法,自 2003 年特別辦理優良綠建築作品評選活動。截至 2024 年為止,已有 130 件優良綠建築、31 件優良智慧建築得獎作品,涵蓋學校、醫療機構、公共住宅等各類型建築,不僅提升建築物的整體性能,也彰顯了政府對綠色、智慧建築的重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說這麼多,你可能還不明白建築要變「綠」、變「聰明」的過程,要經歷哪些標準與挑戰?

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綠建材標章
來源: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一招:依循 EEWH 標準,打造綠建築典範

環境友善和高效率運用資源,是綠建築(green building)的核心理念,但這樣的概念不僅限於外觀或用材這麼簡單,而是涵蓋建築物的整個生命週期,也就是包括規劃、設計、施工、營運和維護階段在內,都要貼合綠建築的價值。

關於綠建築的標準,讓我們先回到 1990 年,當時英國建築研究機構(BRE)首次發布有關「建築研究發展環境評估工具(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BREEAM®)」,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築永續評估方法。美國則在綠建築委員會成立後,於 1998 年推出「能源與環境設計領導認證」(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LEED)這套評估系統,加速推動了全球綠建築行動。

臺灣在綠建築的制訂上不落人後。由於臺灣地處亞熱帶,氣溫高,濕度也高,得要有一套我們自己的評分規則——臺灣綠建築評估系統「EEWH」應運而生,四個英文字母分別為 Ecology(生態)、Energy saving(節能)、Waste reduction(減廢)以及 Health(健康),分成「合格、銅、銀、黃金和鑽石」共五個等級,設有九大評估指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就以「台江國家公園」為例,看它如何躍過一道道指標,成為「鑽石級」綠建築的國家公園!

位於臺南市四草大橋旁的「台江國家公園」是臺灣第8座國家公園,也是臺灣唯一的濕地型的國家公園。同時,還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其外觀採白色系列,從高空俯瞰,就像在一座小島上座落了許多白色建築群的聚落;從地面看則有臺南鹽山的意象。

因其地形與地理位置的特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則成了台江國家公園的首要考量。園區利用既有的魚塭結構,設計自然護岸,保留基地既有的雜木林和灌木草原,並種植原生與誘鳥誘蟲等多樣性植物,採用複層雜生混種綠化。以石籠作為擋土護坡與卵石回填增加了多孔隙,不僅強化了環境的保護力,也提供多樣的生物棲息環境,使這裡成為動植物共生的美好棲地。

台江國家公園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二招:想成綠建築,必用綠建材

要成為一幢優秀好棒棒的綠建築,使用在原料取得、產品製造、應用過程和使用後的再生利用循環中,對地球環境負荷最小、對人類身體健康無害的「綠建材」非常重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種建材最早是在 1988 年國際材料科學研究會上被提出,一路到今日,國際間對此一概念的共識主要包括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廢棄物減量(reduce)和低污染(low emission materials)等特性,從而減少化學合成材料產生的生態負荷和能源消耗。同時,使用自然材料與低 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建材,亦可避免對人體產生危害。

在綠建築標章後,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也於 2004 年 7 月正式推行綠建材標章制度,以建材生命週期為主軸,提出「健康、生態、高性能、再生」四大方向。舉例來說,為確保室內環境品質,建材必須符合低逸散、低污染、低臭氣等條件;為了防溫室效應的影響,須使用本土材料以節省資源和能源;使用高性能與再生建材,不僅要經久耐用、具高度隔熱和防音等特性,也強調材料本身的再利用性。


在台江國家公園內,綠建材的應用是其獲得 EEWH 認證的重要部分。其不僅在設計結構上體現了生態理念,更在材料選擇上延續了對環境的關懷。園區步道以當地的蚵殼磚鋪設,並利用蚵殼作為建築格柵的填充材料,為鳥類和小生物營造棲息空間,讓「蚵殼磚」不再只是建材,而是與自然共生的橋樑。園區的內部裝修選用礦纖維天花板、矽酸鈣板、企口鋁板等符合綠建材標準的系統天花。牆面則粉刷乳膠漆,整體綠建材使用率為 52.8%。

被建築實體圍塑出的中庭廣場,牆面設計有蚵殼格柵。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日常節能方面,台江國家公園也做了相當細緻的設計。例如,引入樓板下的水面蒸散低溫外氣,屋頂下設置通風空氣層,高處設置排風窗讓熱空氣迅速排出,廊道還配備自動控制的微噴霧系統來降溫。屋頂採用蚵殼與漂流木創造生態棲地,創造空氣層及通風窗引入水面低溫外企,如此一來就能改善事內外氣溫及熱空氣的通風對流,不僅提升了隔熱效果,減少空調需求,讓建築如同「與海共舞」,在減廢與健康方面皆表現優異,展示出綠建築在地化的無限可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島式建築群分割後所形成的巷道與水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綠建材的部分,另外補充獲選為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新建工程,其採用生產過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較低的建材,比方提高高爐水泥(具高強度、耐久、緻密等特性,重點是發熱量低)的量,並使用能提高混凝土晚期抗壓性、降低混凝土成本與建物碳足跡的「爐石粉」,還用再生透水磚做人行道鋪面。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同樣入選 2023 年綠建築的還有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首先,他們捨棄金屬建材,讓高爐水泥使用率達 100%。別具心意的是,他們也將施工開挖的土方做回填,將有高地差的荒地恢復成平坦綠地,本來還有點「工業風」的房舍告別荒蕪,無痛轉綠。

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等等,這樣看來建築夠不夠綠的命運,似乎在建材選擇跟設計環節就決定了,是這樣嗎?當然不是,建築是活的,需要持續管理–有智慧的管理。

第三招:智慧管理與科技應用

我們對生態的友善性與資源運用的效率,除了從建築設計與建材的使用等角度介入,也須適度融入「智慧建築」(intelligent buildings)的概念,即運用資通訊科技來提升建築物效能、舒適度與安全性,使空間更人性化。像是透過建築物佈建感測器,用於蒐集環境資料和使用行為,並作為空調、照明等設備、設施運轉操作之重要參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推動建築與資通訊產業的整合,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於 2004 年建立了「智慧建築標章」制度,為消費者提供判斷建築物是否善用資通訊感知技術的標準。評估指標經多次修訂,目前是以「基礎設施、維運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智慧創新」等六大項指標作為評估基準。
以節能管理指標為例,為了掌握建築物生命週期中的能耗,需透過系統設備和技術的主動控制來達成低耗與節能的目標,評估重點包含設備效率、節能技術和能源管理三大面向。在健康舒適方面,則在空間整體環境、光環境、溫熱環境、空氣品質、水資源等物理環境,以及健康管理系統和便利服務上進行評估。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在設計與施工過程中,充分展現智慧建築應用綜合佈線、資訊通信、系統整合、設施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及智慧創新 8 大指標先進技術,來達成兼顧環保和永續發展的理念,也是利用建築資訊模型(BIM)技術打造的指標性建築,受到國際矚目。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111年優良智慧建築專輯」(新北市政府提供)

在興建階段,為了保留基地內 4 棵原有老樹,團隊透過測量儀器對老樹外觀進行精細掃描,並將大小等比例匯入 BIM 模型中,讓建築師能清晰掌握樹木與建築物之間的距離,確保施工過程不影響樹木健康。此外,在大樓啟用後,BIM 技術被運用於「電子維護管理系統」,透過 3D 建築資訊模型,提供大樓內設備位置及履歷資料的即時讀取。系統可進行設備的監測和維護,包括保養計畫、異常修繕及耗材管理,讓整棟大樓的全生命週期狀況都能得到妥善管理。

智慧建築導入 BIM 技術的應用,從建造設計擴展至施工和日常管理,使建築生命周期的管理更加智慧化。以 FM 系統 ( Facility Management,簡稱 FM ) 為例,該系統可在雲端進行遠端控制,根據會議室的使用時段靈活調節空調風門,會議期間開啟通往會議室的風門以加強換氣,而非使用時段則可根據二氧化碳濃度調整外氣空調箱的運轉頻率,保持低頻運作,實現節能效果。透過智慧管理提升了節能效益、建築物的維護效率和公共安全管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總結

綠建築、綠建材與智慧建築這三大標章共同構建了邁向淨零碳排、居住健康和環境永續的基礎。綠建築標章強調設計與施工的生態友善與節能表現,從源頭減少碳足跡;綠建材標章則確保建材從生產到廢棄的全生命週期中對環境影響最小,並保障居民的健康;智慧建築標章運用科技應用,實現能源的高效管理和室內環境的精準調控,增強了居住的舒適性與安全性。這些標章的綜合應用,讓建築不僅是滿足基本居住需求,更成為實現淨零、促進健康和支持永續的具體實踐。

建築物於魚塭之上,採高腳屋的構造形式,尊重自然地貌。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1

0
2

文字

分享

1
0
2
地表最速乘法傳說!碰到大得要命的數字,這是最快的乘法方式
UniMath_96
・2019/05/30 ・3729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484 ・五年級

  • 文/郭君逸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副教授

編按:說到乘法,我們很快都會想到國小的共同回憶「九九乘法表」。背誦它對我們來說可能是一位數相乘最快的解方,多位數我們就用直式乘法運算。但如果是超超超超超超超級多位數互相相乘呢?有沒有更快的方法?

對於人腦來說可能大位數的乘法已經沒有意義,但對於電腦來說,有新的乘法方式可是大大的不一樣!三月時有數學家發表了有史以來將大數字相乘最快的新乘法方式,讓我們一起來一探究竟吧!

從「九九加法表」與「九九乘法表」談起

我們在國小時的數學,一開始就會先學「數數」,要會數 1、2、3、⋯接下來才能學加法,例如:8+5 就是 8 往後數 5 個…9, 10, 11, 12, 13,所以 8+5=13。但每次都這樣做建構式的加法太慢,成不了大事,於是大家就背了「九九加法表」(雖然老師沒提這個表,但事實上大家的確都背了!)來快速處理一位數的加法,後來再學直式加法搭配進位,就能夠計算多位數的加法。

source:李家同臉書網誌

學習乘法也是差不多的歷程。正整數的乘法其實本質就是「重複做很多次加法」,例如 6 × 4 其實就等於 6+6+6+6 或是 4+4+4+4+4+4,但很快地我們馬上就會發現這樣做建構式的乘法,速度太慢,成不了大事,於是大家就背了「九九乘法表」來快速處理一位數的乘法,然後再學直式乘法搭配進位,來處理多位數的乘法。

加法跟乘法我們都可以做到高位數,但究竟是加法比較快,還是乘法較快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九九加法表」、「九九乘法表」都幾?

到底要算幾次?加法與乘法運算次數比較

若是一位數對一位數的話,當然是一樣快,因為「九九加法表」跟「九九乘法表」我們都倒背如流了;但當「2 位數加 2 位數」與「2 位數乘 2 位數」來比呢?

明顯乘法的運算次數一定比加法多,光直式乘法最後的 522+3480 就超越了 87+46 的加法數,何況還要做 7×6, 8×6, 7×4, 8×4 四次乘法;然後 7×6 與 8×6 也要做一個加法才能算出 522,7×4 與 8×4 也一樣。

一般來說 n 位數加 n 位數,連進位都算進去的話,要做 2n-1 次一位數加法;但 n 位數乘 n 位數的話,最多會用到 2n(n-1)的一位數加法,與 n2 次的一位數乘法。可見,乘法的運算次數是隨著位數的平方成長,所以計算乘法比較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數學家Andrey Kolmogorov。圖/wikipedia

Karatsuba以加減法取代乘法,加快運算速度?

1960年,俄羅斯的大數學家 Andrey Kolmogorov 在一次研究討論中提出他的猜測(n 位數的乘法必須用到至少 n2 數量級的一位數乘法),例如 2 位數乘以 2 位數必須進行 4 次一位數乘法,他認為不能再快了。

結果一個禮拜後他的學生 Anatoly Karatsuba 就推翻這項猜測,找到僅需 3 次一位數乘法的計算。以 87×46 為例,Karatsuba 的方法是這樣的,先算十位相乘 8×4=32,與個位相乘 7×6=42,這個部份與傳統直式乘法一樣,但他卻只用了一次乘法就算出了 8×6和 7×4 且同時把它們加起來。我們先把傳統直式乘法改成如下:

中間的方框就是要計算 8×6 加 7×4,Karatsuba巧妙的用 (8+7)×(4+6)- 8×4-7×6 來達到同樣的效果。注意到,上式中只有第一個乘號要算,後兩個剛剛已經算過了,也就是說 Karatsuba 用一個加法與兩個減法取代了一個乘法。讀者這時可能會想說,拿一個一位數乘法去換三個加減法,又不是頭殼壞去,這樣不是反而慢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來看一下 4 位數的情況, 2531×1467 一樣先算 25×14 與 31×67,然後中間的 25×67+31×14 用 (25+31)×(14+67)-25×14-31×67 計算,最後加總起來。

如同前面的分析,此處一樣用到三個二位數乘法,而每個二位數乘法又用到三個一位數乘法,所以總共用到 3×3 =9 次一位數乘法。因此一般 位數的乘法,用這種技巧,可以只用到

3logn=nlog3=n1.58

個一位數乘法。位數越高,用到的一位數乘法數就會越接近 n1.58 的常數倍。對於人來說,因為把一個乘法換三個加減法,並沒有比較快,何況還要遞迴的操作;但是,對電腦而言就不是這樣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電腦的本質上是二進位的系統。圖/pixabay

電腦運算的本質:二進位

電腦的本質上是二進位的系統 (哪有!我用電腦這麼多年,沒看到什麼二進位啊!那是現在電腦發展很快,事實上隨便顯示一張小圖、或一個字,背後都做了數百萬次的二進位運算。)而電腦的加法是用位元的邏輯運算來達成(也就是 AND、OR、XOR、NOT、Shift 這些東西來組成的),而位元邏輯運算超快,詳細我們就不說了,總之電腦的加法非常快。

那電腦的乘法,真的是用 Karatsuba 的方法嗎?其實也不是,我們先來看一下 8 位元的電腦怎麼做乘法好了。以 11 乘以 14 來說,化成二進位變成 00001011 與 00001110 (前面要補 0,因為 8 位元的電腦它就是用 8 個位元儲存數字。)

這不就是直式乘法嗎?這樣哪有比較快?有的。因為人類習慣十進位,所以要背「九九乘法表」;電腦用的是二進位,所以要背「一一乘法表」!!沒錯,所以等於不用背,二進位的直式乘法,其實只是被乘數的平移,然後加起來而已,換句話說,其實乘法,也是一堆位元邏輯運算而已,所以也是超快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 Karatsuba 的方法用在哪呢?用在很大很大的數字相乘的時候。電腦的乘法雖快,但 8 位元電腦,最大就只能處理 2⁸-1=255 以內的乘法,乘完後超過 255 的話就不能處理了,16位元電腦最大可以處理到 65535 以內的數,而現在的64位元電腦就可以處理到……一個非常大的數,呵呵。

那超過電腦能處理的數的話,到頭來,還是要用傳統的方法來處理,為了不要讓數字太大,我們以 8 位元的電腦為例,處理數字就會看成 256 進位來處理,533×499 就會變成

所以當數字大的時候,這時 Karatsuba 的方法就有用了。

值得一提的是,當電腦硬體從 8 位元升級到 16 位元時,軟體若沒有改成 65536 進位的話,而用 16 位元電腦來存 255 以內的數,前面就會補了更多的 0,處理起反而會浪費時間。而若軟體有跟著處理成 65536 進位的話,533×499 就會變只有位元邏輯運算而已,會超快。這就是為什麼電腦硬體剛進入 64 位元時代時,軟體沒有跟上的話,執行程式反而變慢的原因。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歷經三十年的演算法改進

OK,我們再回來乘法的問題。Karatsuba 的方法,在數字大的時候的確可以加快乘法,以一千位數的乘法來說,此法的速度大約是傳統乘法的 17 倍。

隔年,1963 年,A. L. Toom改進到了 ;後來 1966 年 Arnold Schönhage 用了新的方法推進到;1969 年 Knuth(沒錯,就大家所知道的Knuth),改進到

後來 1971 年,Schönhage 捲土重來,與 Volker Strassen 利用快速傅立葉變換改進為 O(nlogn log logn),此為有名的 Schönhage–Strassen algorithm,在差不多三萬位數以上的乘法,會比 Karatsuba 方法還要快。此法也是目前大數字乘法的主流,著名的梅森質數搜尋網(Great Internet Mersenne Prime Search,在 2018 年 12 月找到第 51 個)就是用 Schönhage–Strassen algorithm 來達到快速乘法。

隔了三十幾年,一直到了2007年,Martin Fürer一樣是用快速傅立葉變換,將複雜度下降到了O(n (log n) 16log*n),其中 log*就是 n 取幾次 log 會讓這個數小於 1,這是一個成長很慢的函數,基本上可以視它為常數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後最後,David Harvey 與 Joris Van Der Hoeven 寫了幾篇的論文,把這個結果改成 O(n(logn)8log*n),然後 O(n(log n)4log*n),直到 2019 年,終於證明了 Schönhage 與 Strassen 的猜測 O(n log n)。

Volker Strassen 的大矩陣乘法

值得一提的是,Volker Strassen 除了是「大整數乘法」的始祖外,他也是「大矩陣乘法」的始祖(筆者寫到這裡,不自覺的跪了下來)。以 2×2 的矩陣來說,傳統計算

時,由於 x = ae + bg, y = af + bh, z=ce + dg, w=cf+dh,總共需要 8 次的乘法,但 1969 年,Strassen說,先計算下面 7 個值,

然後讀者可以自行驗證

因此只用了 7 個乘法就完成了。天啊!這是怎麼想到的!

一般 n×n 矩陣乘法,用 Strassen algorithm 只需要 O(nlog7) = O(n2.8) 次乘法。從此大家才知道,原來矩陣乘法竟然可以比 n³ 還要快,矩陣乘法的改進也有相當精彩的發展歷史,詳細就不再一一介紹了,目前最好的結果是 2014 年 François Le Gall 的 O(n2.3728639)。

演算法已經超越所需要的計算尺度啦

不管是大整數乘法,或大矩陣乘法,目前都是以 Schönhage–Strassen algorithm 與 Strassen algorithm 為主流,沒有採用後來看起來較好的方法主因是後來的方法太複雜,且要在很大很大很大的整數、矩陣執行效能才會比較好,已經超越了人類目前所需要的計算尺度。另一方面,電腦硬體的發展快速,會直接把這些演算法寫到晶片,變成指令集,讓程式直接呼叫,甚至是多條相同的指令可以平行處理,經由硬體的加速,乘法的速度已經超越了演算法改進的速度了(尤其是矩陣的乘法)。

不過只要還沒達到所謂的最佳解,相信數學家們都還是會繼續為數學理論極限而努力。

參考文獻

  • Schönhage and V. Strassen. Schnelle Multiplikation großer Zahlen. Computing, 7:281–292, 1971.
  • Fürer. Faster integer multiplication. In Proceedings of the Thirty-Ninth ACM Symposium on Theory of Computing, STOC 2007, pages 57–66, New York, NY, USA, 2007. ACM Press.
  • David Harvey, Joris Van Der Hoeven. Integer multiplication in time O(n log n). 2019. hal-02070778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1
UniMath_96
9 篇文章 ・ 209 位粉絲
UniMath (You Need Math) 是一個 Online 數學媒體,我們的目的是成為一個線上平台,發表數學相關的科普文章及影音,使數學用更柔軟的姿態走入群眾,提升數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