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大圈航法 (Great Circle Sailing)

Bridan
・2012/01/10 ・634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SR值 511 ・六年級

前些日子有網友問我,兩地如何求解距離及方位角問題,想起以前航海學曾學過大圈航法,一些讀者知道應用,但是原理不清楚,因此留文分享。

假想地球為完美球體,在球上過任意兩點有一大圈,沿著大圈航行可以找到最短距離,例如,在赤道上任兩點或是同經度的任兩點,都可以畫出像赤道那樣的假想線 ─ 大圈。除這兩點之外,再利用北極或南極當第三點,可以繪出一個球面三角形,航海學就是利用這個球面三角形以及球面餘弦、正弦定律,求解兩地距離及方位角。

令這個三角形為 △ABC,A 為起點,B 是終點,C 為北極或南極,三個角∠A∠B∠C的對邊分為是 abc,依球面餘弦及正弦定律,等式分別為

cos(c) = cos(a) cos(b) + sin(a) sin(b) cos(C) ….. (1)
sin(A)/sin(a) = sin(B)/sin(b) = sin(C)/sin(c) ….. (2)
由式 (2) 可推導式 (3),
sin(A) = sin(a) sin(C)/sin(c) ….. (3)

先用 (1) 式求 c,再用 (3) 式算出A,舉個例子從台北往洛杉磯,台北經度緯度(北緯25度30分,東經121度2分10秒),洛杉磯經度緯度(北緯34度,西經118度12分),
由 A 點緯度可得 b = 90° – (25+30/60)° = 64.5°
由 B 點緯度可得 a = 90° – 34° = 56°
由 AB 兩地經度可得 C = 360° – (121+2/60+10/3600)° – (118+12/60)° = 120.76°
因此 c = cos-1(cos(a) cos(b) + sin(a) sin(b) cos(C)) = 105.71°
地球半徑 R 約為 6371 公里,因此 AB 兩地距離 c = 2πR x 105.71 / 360 = 11754.4 公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出發 A 點航向角為
A = sin-1(sin(a) sin(C)/sin(c)) = 47.73°
也就是以正北為 0°,順時鐘方向量至 47.73°,即為 A 點出發航向角

請注意,採大圈航法要一直修正航向,除非你沿著赤道或是經線航行,否則每隔經度 5° 需調整航向角。另外,球面三角形內角總合是大於 180°!

原文來自 研發養成所 http://4rdp.blogspot.com

文章難易度
Bridan
7 篇文章 ・ 1 位粉絲
資深的電子產品研發人員,興趣廣泛,喜愛閱讀以及研究新奇事物。 為研發養成所部落格版主 https://4rdp.blogspot.tw/

1

11
3

文字

分享

1
11
3
什麼是「造父變星」?標準燭光如何幫助人類量測天體距離?——天文學中的距離(四)
ntucase_96
・2021/10/22 ・3032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 撰文|許世穎

「造父」是周穆王的專屬司機,也是現在「趙」姓的始祖。以它為名的「造父變星」則是標準燭光的一種,讓我們可以量測外星系的距離。這幫助哈柏發現了宇宙膨脹,大大開拓了人們對宇宙的視野。然而發現這件事情的天文學家勒梅特卻沒有獲得她該有的榮譽。

宇宙中的距離指引:標準燭光

經過了三篇文章的鋪陳以後,我們終於要離開銀河系,開始量測銀河系以外的星系距離。在前作<天有多大?宇宙中的距離(3)—「人口普查」>中,介紹了距離和亮度的關係。想像一支燃燒中、正在發光的蠟燭。距離愈遠,發出來的光照射到的範圍就愈大,看起來就會愈暗。

我們把「所有發射出來的光」稱為「光度」,而用「亮度」來描述實際上看到的亮暗程度,而它們之間的關係就是平方反比。一旦我們知道一支蠟燭的光度,再搭配我們看到的亮度,很自然地就可以推算出這支蠟燭所在區域的距離。

舉例來說,我們可以在台北望遠鏡觀測金門上的某支路燈亮度。如果能夠找到那支路燈的規格書,得知這支路燈的光度,就可以用亮度、光度來得到這支路燈的距離。如果英國倫敦也安裝了這支路燈,那我們也可以用一樣的方法來得知倫敦離我們有多遠。

我們把「知道光度的天體」稱為「標準燭光(Standard Candle)」。可是下一個問題馬上就來了:我們哪知道誰是標準燭光啊?經過許多的研究、推論、歸納、計算等方法,我們還是可以去「猜」出一些標準燭光的候選。接下來,我們就來實際認識一個最著名的標準燭光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造父」與「造父變星」

「造父」是中國的星官之一。傳說中,「造父」原本是五帝之一「顓頊」的後代。根據《史記‧本紀‧秦本紀》記載:造父很會駕車,因此當了西周天子周穆王的專屬司機。後來徐偃王叛亂,造父駕車載周穆王火速回城平亂。平亂後,周穆王把「趙城」(現在的中國山西省洪洞縣一帶)封給造父,而後造父就把他的姓氏就從本來的「嬴」改成了「趙」。因此,造父可是趙姓的始祖呢!(《史記‧本紀‧秦本紀》:造父以善御幸於周繆王……徐偃王作亂,造父為繆王御,長驅歸周,一日千里以救亂。繆王以趙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為趙氏。)

圖一:危宿敦煌星圖。造父在最上方。圖片來源/參考資料 2

回到星官「造父」上。造父是「北方七宿」中「危宿」的一員(圖一),位於西洋星座中的「仙王座(Cepheus)」。一共有五顆恆星(造父一到造父五),清代的星表《儀象考成》又加了另外五顆(造父增一到造父增五)。[3]

英籍荷蘭裔天文學家約翰‧古德利克(John Goodricke,1764-1786)幼年因為發燒而失聰,也無法說話。1784 年古德利克(John Goodricke,1764-1786)發現「造父一」的光度會變化,代表它是一顆「變星(Variable)」。2 年後,年僅 22 歲的他就當選了英國皇家學會的會員。卻在 2 週後就就不幸因病去世。[4]

造父一這顆變星的星等在 3.48 至 4.73 間週期性地變化,變化週期大約是 5.36 天(圖二)。經由後人持續的觀測,發現了更多不同的變星。其中一群變星的性質(週期、光譜類型、質量……等)與造父一接近,因此將這一類變星統稱為「造父變星(Cepheid Variable)」。[5]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二:造父一的亮度變化圖。橫軸可以看成時間,縱軸可以看成亮度。圖片來源:ThomasK Vbg [5]

勒維特定律:週光關係

時間接著來到 1893 年,年僅 25 歲的亨麗埃塔‧勒維特(Henrietta Leavitt,1868-1921)她在哈佛大學天文台的工作。當時的哈佛天文台台長愛德華‧皮克林(Edward Pickering,1846-1919)為了減少人事開銷,將負責計算的男性職員換成了女性(當時的薪資只有男性的一半)。[6]

這些「哈佛計算員(Harvard computers)」(圖三)的工作就是將已經拍攝好的感光板拿來分析、計算、紀錄等。這些計算員們在狹小的空間中分析龐大的天文數據,然而薪資卻比當時一般文書工作來的低。以勒維特來說,她的薪資是時薪 0.3 美元。順帶一提,這相當於現在時薪 9 美元左右,約略是台灣最低時薪的 1.5 倍。[6][7][8]

圖三:哈佛計算員。左三為勒維特。圖片來源:參考資料 9

勒維特接到的目標是「變星」,工作就是量測、記錄那些感光板上變星的亮度 。她在麥哲倫星雲中標示了上千個變星,包含了 47 顆造父變星。從這些造父變星的數據中她注意到:這些造父變星的亮度變化週期與它們的平均亮度有關!愈亮的造父變星,變化的週期就愈久。麥哲倫星雲離地球的距離並不遠,可以利用視差法量測出距離。用距離把亮度還原成光度以後,就能得到一個「光度與週期」的關係(圖四),稱為「週光關係(Period-luminosity relation)」,又稱為「勒維特定律(Leavitt’s Law)」。藉由週光關係,搭配觀測到的造父變星變化週期,就能得知它的平均光度,能把它當作一支標準燭光![6][8][10]

圖四:造父變星的週光關係。縱軸為平均光度,橫軸是週期。光度愈大,週期就愈久。圖片來源:NASA [11]

從「造父變星」與「宇宙膨脹」

發現造父變星的週光關係的數年後,埃德溫‧哈柏(Edwin Hubble,1889-1953)就在 M31 仙女座大星系中也發現了造父變星(圖五)。數個世紀以來,人們普遍認為 M31 只是銀河系中的一個天體。但在哈柏觀測造父變星之後才發現, M31 的距離遠遠遠遠超出銀河系的大小,最終確認了 M31 是一個獨立於銀河系之外的星系,也更進一步開拓了人類對宇宙尺度的想像。後來哈柏利用造父變星,得到了愈來愈多、愈來愈遠的星系距離。發現距離我們愈遠的星系,就以愈快的速度遠離我們。從中得到了「宇宙膨脹」的結論。[10]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五:M31 仙女座大星系裡的造父變星亮度隨時間改變。圖片來源:NASA/ESA/STSci/AURA/Hubble Heritage Team [1]

造父變星作為量測銀河系外星系距離的重要工具,然而勒維特卻沒有獲得該有的榮耀與待遇。當時的週光關係甚至是時任天文台的台長自己掛名發表的,而勒維特只作為一個「負責準備工作」的角色出現在該論文的第一句話。哈柏自己曾數度表示勒維特應受頒諾貝爾獎。1925 年,諾貝爾獎的評選委員之一打算將她列入提名,才得知勒維特已經因為癌症逝世了三年,由於諾貝爾獎原則上不會頒給逝世的學者,勒維特再也無法獲得這個該屬於她的殊榮。[12]

本系列其它文章:

天有多大?宇宙中的距離(1)—從地球到太陽
天有多大?宇宙中的距離(2)—從太陽到鄰近恆星
天有多大?宇宙中的距離(3)—「人口普查」
天有多大?宇宙中的距離(4)—造父變星

參考資料:

[1] Astronomy / Meet Henrietta Leavitt, the woman who gave us a universal ruler
[2] wiki / 危宿敦煌星圖
[3] wiki / 造父 (星官)
[4] wiki / John Goodricke
[5] wiki / Classical Cepheid variable
[6] wiki / Henrietta Swan Leavitt
[7] Inflation Calculator
[8] aavso / Henrietta Leavitt – Celebrating the Forgotten Astronomer
[9] wiki / Harvard Computers
[10] wiki / Period-luminosity relation
[11] Universe Today / What are Cepheid Variables?
[12] Mile Markers to the Galaxies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1
ntucase_96
30 篇文章 ・ 1353 位粉絲
CASE的全名是 Center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Education,也就是台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創立於2008年10月,成立的宗旨是透過台大的自然科學學術資源,奠立全國基礎科學教育的優質文化與環境。

2

7
2

文字

分享

2
7
2
什麼是「視差」?為何它讓古天文學家以為地球不會動?——天文學中的距離(二)
ntucase_96
・2021/10/08 ・2728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撰文|許世穎

本文轉載自 CASE 科學報天有多大?宇宙中的距離(2)—從太陽到鄰近恆星

「視差(parallax)」是天文學家常用來量測距離的好工具。藉由視差,我們得以精準的量測地球到太陽的距離,再更進一步量測周遭恆星的距離。目前直接量測距離的方法中,視差是能量測最遠的一種,目前的極限大約是 1 萬光年。天文學家利用視差的概念已經很久了。然而在中古世紀,視差量測的結果卻讓當代的天文學家得出了「地球不會動」的結論……

圖/Pixabay 

太陽的距離:金星凌日、視差法

前作〈天有多大?宇宙中的距離(1)—從地球到太陽〉提到,我們可以在金星凌日的時候,藉由「視差(parallax)」來量測地球與金星的距離,並間接得到太陽的距離。「視差」就是「因為觀察位置不同,讓看到位置也不同」的現象。讀者們可以試試看,伸出一隻手指頭比個「1」、放在眼前大約 50 公分左右的地方。接著兩眼輪流交替閉上。如果讀者們真的有照做的話,應該會發現手指頭相較於背景來回大幅度地跳動。仔細觀察的話,會發現背景並不是不動,只是幅度很小而已。

圖 1:視差示意圖。隨著觀察位置的不同,不同距離的物件看起來相對位置會不同。近距離的物件差異會比較大。圖/維基百科

從這個實驗我們得到幾個結論:(1)從不同的眼睛看出去,看到的物品位置會不同。這個現象就是視差;以及(2)距離愈近的東西,這個差異會愈大,也就是視差愈明顯(如圖 1)。我們可以根據這個視差的效果,來推算出物體的距離。

其實這也就是我們的眼睛判斷距離的方法!每個不同距離的物品從我們的左右眼看出去的位置差異不同。這兩個影像經過大腦判斷後,我們就可以得到距離的資訊。這也是 VR 實境立體畫面的原理。開發者先計算出每個物件在各自的距離下,兩眼會看到的視差效果。接著根據計算結果給予兩隻眼睛看到不一樣的畫面,我們的大腦就會自動合成出立體的圖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兩個觀察位置的距離」稱為「基線(baseline)」,會影響視差的效果。一般而言,基線愈長,看到的視差就愈明顯。前面說到:「距離愈近的物品,視差會愈明顯。」換句話說,距離太遠的東西,視差就愈不容易觀察到。天文學家盡可能的把基線拉大,在兩個相距很遠的地方觀察天體,才能更精確的得到這些天體的距離。金星凌日發生的時候,科學家就是在地球找兩個相距很遠的地點做觀測,才有辦法測量出較為精確的金星視差,換算成金星的距離,最後計算出地球至太陽的距離。

鄰近恆星的距離:視差法……?

恆星當然也有視差了。提到量測恆星的視差,一定要提到 16 世紀著名的丹麥天文學家第谷.拉赫(Tycho Brahe)。當時還是個在爭論「地心說」、「日心說」的時代。他想利用恆星的時差來推論「地球到底會不會動」。如果「日心說」是對的,那麼隨著地球位置的不同,應該要看到恆星的視差。如果「地心說」才是對的,那麼因為地球的位置不變,不管怎麼觀察,恆星都不會出現視差。

在「日心說」的假設下,最遠的兩個觀察點是哪裡呢?可不是地球的兩端,而是「相隔 6 個月的地球」!可以想像,如果地球繞著太陽每一年繞轉一圈的話,那麼相隔 6 個月的地球會在太陽的兩端,這個間距可比地球的兩端大多了(見圖 2)!既然兩個觀測點是地球在太陽兩端,就代表基線(兩個觀測點間距)就是 2 倍的「日-地距(地球到太陽距離)」。用前面的方法得到的「日-地距」愈精確,那麼藉由視差法測出來到恆星的距離就能愈準。

圖 2。圖/網路天文館

為了精密的量測恆星的位置,必須要有非常良好的天文台。第谷可是丹麥的貴族啊!他直接花錢蓋了一棟天文台來量測、紀錄星星的位置,卻發現怎麼樣都量測不出恆星的視差。這代表了兩個可能性,一個是「地球不動」,另一個可能性就是「恆星太遠」。第谷認為,如果恆星真的這麼遠,而我們在地球上還是看得到的話,這些恆星未免太大了!他認為這不太可能,因此認定「地球不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到底哪裡出錯了呢?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拿捲尺去量一張紙的厚度,當然怎麼量厚度都是 0 公分啊!」其實第谷的推論完全合理,量測不到恆星視差的原因真的就是因為「恆星太遠」,所以視差太小而無法看到。從現代的數據我們可以回推他當時的情況,太陽以外最近的一顆恆星是位於「半人馬座」裡的「比鄰星(Proxima Centauri)」,距離是 4.22 光年。產生的視差比第谷使用的天文台精密度還要更小了好幾倍!他所推估這些恆星的大小從現在眼光來看也非不合理,只是真的難以想像。

現在的我們有了更良好的儀器,已經可以靠視差來推算恆星的距離了。不過視差法曠日費時,倒也不難理解,畢竟要有好的基線要等半年啊……而且儀器的辨識率也是有極限的,目前視差法的極限差不多是 10 微角秒(1 角秒為 1/360 度) [2],相當於十億分之一度!換算成能量測到的距離極限,差不多是 1 萬 6 千光年左右。聽起來很多嗎?銀河系的直徑約 10 萬至 18 萬光年,這個距離極限連銀河系都看不穿。所以視差法雖然好用,但只能拿來測量鄰近恆星的距離(見圖 3)。

圖 3:哈伯太空望遠鏡所能精準定位距離的恆星範圍。內層是過去的極限約1,600光年,外圈是現在的極限,約10,000光年。雖然已經很厲害了,但其實連銀河系都還看不穿。圖/改自 NASA, ESA, A. Feild (STScI), A. Riess (JHU/STScI), S. Casertano (STScI/JHU), J. Anderson and J. MacKenty (STScI), and A. Filippenko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視差法是直接量測距離的盡頭了。想要把銀河系看穿、想要知道銀河系中其他成員們的距離,我們得開始「間接量測」。先做出一些物理學上的假設,才能夠「猜」出距離。想要知道更遙遠的距離,則需要更多的假設,這個概念叫做「宇宙距離階梯(cosmic distance ladder)」。下一篇文章中,我們將帶大家進行恆星的「人口普查」,並且利用普查結果來得到更遙遠的距離。

參考資料

  1. pixabay / martinklass
  2. wiki / Parallax
  3. 網路天文館 / 恆星的距離測量


本系列其它文章
天有多大?宇宙中的距離(1)—從地球到太陽
天有多大?宇宙中的距離(2)—從太陽到鄰近恆星
天有多大?宇宙中的距離(3)—「人口普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2
ntucase_96
30 篇文章 ・ 1353 位粉絲
CASE的全名是 Center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Education,也就是台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創立於2008年10月,成立的宗旨是透過台大的自然科學學術資源,奠立全國基礎科學教育的優質文化與環境。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防疫期間,該如何跟家人好好相處?來測驗親子「社交距離」類型!
雞湯來了
・2020/05/04 ・3779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498 ・六年級

  • 文/雞湯來了蕭子喬
  • 校稿/雞湯來了陳世芃、張芷晴
  • 製圖/雞湯來了黃珮甄
  •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防疫期間,家中有人改為線上上課,也不能出去趴趴走放電;有人改為在家上班,時不時忙於搶口罩、酒精……人心惶惶,許多人都受疫情、作息變動而苦。躁動不安的物種長時間相處在一起,該如何保持心理的相互支持、不吵架和平相處?

本文使用「親子界線」理論觀點,帶你看家人之間「心」的社交距離,多遠才恰恰好?

貼心提醒:依據所參考的研究資料,本文中親子以大學生及其家長為主要情境。

如果你是大學生以上,可以試想自己是測驗中的主角;

如果你是大學生以上的家長,可以試想自己平時如何與孩子互動的?他感受為何?

如果你是家有青少年以下的家長,可以試想自己從現在開始累積的教養方式,可以如何營造更融洽的親子關係?

測驗我的家人關係-「親子界限」觀點

防疫期間,許多人都說社交距離要保持 1.5 公尺,但心要很靠近!

然而,對於朝夕相處的家人來說,心的距離如何才「剛剛好」可能有不同的邏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由於幾乎整天都待在同一時空,時常能相互關心,但摩擦干擾也可能隨之增加。因此,親子之間的社交距離重點應放在如何「不太近也不太遠」,拿捏在一個能夠相互支持,但不致過度糾結干擾的狀態。

台灣學者以西方學者 (Green&Werner) 提出的家人界限理論概念為基礎,嘗試加入本土親子相處特性,訪談近 70 位 20 多歲的成年人和家人的相處狀況,歸納出台灣的親子關係常見具有「親密」、「侵犯」及「相安無事」三種類型,分別反映著「認同」、「否定」及「壓抑」三種自我感受。

同時看見關係的狀態,及對個人心理感受的影響,才能充分找到平衡的出路。

點我測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親子親密-認同感

親密的親子關係長什麼樣子呢?有的是父母提供孩子經濟、生活上的照顧,相互陪伴、一起參與活動,親子之間時常主動分享生活瑣事、對事情的看法,也充分表達彼此的情感,例如擁抱、說出支持、也能撒嬌等。

也有的是家中形成三角同盟的現象,例如某人拉某人成為同一國,一同說服、反對另一個家人,此時同一國者會形成親密感,不過此狀態對於整體家人之間的和諧,以及孩子的身心發展可能有不良影響。

延伸閱讀:當孩子成為大人拉鋸戰的爭奪品,親職化孩子的心境

值得注意的是,親密感並不一定需要彼此緊密的連結,許多受訪者提到,若能給予彼此空間發展自我,反而會讓彼此的關係感到親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上述親密的關係下,個體會經驗到被認同、有自主性,與家長平等的感受,家長正視孩子已是一個成年人而非小孩,會讓孩子感到親子之間是親近的,且對於自己生活有決定權,不會受到太多干涉或操控。

親子侵犯-否定感

家長侵犯孩子自主空間的關係主要來自於「實體空間」及「心靈空間」的侵犯,如家長隨意觀看孩子的隱私、進入孩子個人空間、凡事都要問、甚至對孩子的生活多有指責,或是常見的「情緒勒索」,孩子受到家長情緒的干擾,甚至家長情緒化的語言或行為成為綁住孩子的工具。

在上述受到侵犯的關係下,孩子會經驗到被否定的感受,認為自主權被剝奪,自己的表現被質疑。該研究還特別強調,尤其是在生涯發展方面,若父母對孩子多干涉甚至操作,會使孩子強烈感受到父母與自己理念相距甚遠,且感受到被侵犯及否定。

親子相安-壓抑感

這裡的相安,指的是表面相安無事,但心裡缺乏連結的狀態,有可能話題缺乏深度和廣度,雖有交談卻感無味,例如總是在談學業、成就。也有的是彼此維持著表面的和諧,及始終不說的秘密,維持著一種假笑般的安全關係。

還有的孩子感受到家長需要權威和決定權,但孩子也想保有自主決定權,此時孩子為了使關係保持和諧,並做出妥協,給予家長某部分的決定權。

親子相安的類型,有點類似相敬如「冰」的概念,看起來沒有明顯衝突,但其實是虛假的和諧。此類型家長較少給予鼓勵或正向回饋,較多責備與要求,孩子會感受到溝通時曖昧不清,以為對方理解其實缺乏深入內心想法的溝通,長期下來會經驗到疏離與壓抑感。

相關推薦:《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剖析失衡的親子關係的原因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看到這裡,你覺得你比較像哪類型呢?

其實,親子關係是從出生到老都伴隨著我們的,有相愛相殺的時刻,也有真心相擁的溫暖懷抱,一時說不清也是很正常的。讓我們一起試著從自身感受出發,藉由上方測驗,釐清親子關係對於自己的意義與影響是什麼,進而找出更舒適的狀態。

如果你主要類型是親密-認同感,那恭喜你,你有著舒適的親子關係,如果你主要感受到的是侵犯-否定感、相安疏離-壓抑感,那麼可以試著藉由有效溝通的方法,向家人表達我們的感受。

相關推薦:我們的關係,還有沒有救?扭轉僵化習慣的方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相關推薦:「我訊息」‌溫和而堅定表達出自己想法

親子剛剛好的距離:不疏離也不太黏的 5 個具體作法

防疫期間親子長期待在同一個時空,心情和作息都會互相影響,壓抑或否定感都可能快速累積爆棚,親密感也有可能短時間內感覺變成太黏。

讓我們試著藉由以下 5 種方法,找到和家人適當的距離,不疏離也不太黏!

  1. 空間:

    為家裡的空間重新定義!例如某房間,或小至一張桌子、客廳的某個角落就是臨時辦公室/教室,並盡可能把大人和孩子工作/上課的空間拉開距離。雖然長時間待在家,但還是要為每一個家人盡可能打造獨立屬於自己的空間。

  2. 時間:

    在家也有上下班、上下課時間!即使整天在家,還是需要劃分固定時段上課或上班,並建立時空切換的儀式感,應盡可能避免全家人的作息和聲音過度交織在一起,可以是共同討論哪些時段各自做事,盡量互不干擾。
    重新擬定全家新作息-3個具體做法成為時間的好主人

  3. 心態:

    建立角色切換的心態,例如白天我是「上班族/公司員工/大學生」,傍晚後是「家中成員,例如媽媽/女兒」等,也可以利用服裝的切換,增加儀式感,使自己即使整天在家也能有效在對的時間建立對的心態。
    「家事」是「我們家」的事!— 3 步驟重新調配家事分工
    特殊時期,如何當個教養神隊友?

  4. 心情:

    在防疫期間,許多人心情都會變得較為緊繃,不過家中的每一個人都牽動著其他人的心情波動。因此,我們可以試著在網路或書中找一些紓壓的方法,緩解焦慮的心情,例如播放紓壓靜心的音樂,讓心情處在較為平和的狀態。也可以從自己開始示範,面對壓力的紓壓自處之道,為家人建立良好模範。
    「你累了嗎?」當工作壓力悄悄地被帶回家…家庭壓力理論告訴我們的新出路
    我家有刺蝟!好難溝通怎麼辦?—薩提爾的情緒覺察練習
    沒有「壞」情緒!接受孩子的當下反應 -3 步驟,打開孩子的心門

  5. 把話好好說:

    即使煩躁,會覺得家人干擾到自己的時間/空間,還是要留心自己的用語,用平和的方式說出自己真實感受,家人多半較能理解,避免用攻擊性字眼、指責性語氣,挑起對方戰鬥或逃跑的心態,造成更多的爭吵或煩悶。
    雙贏溝通(上)「三明治說話術」把話好好說,對方順耳聽
    雙‌贏‌溝‌通‌(下)‌「我訊息」‌溫和而堅定表達出自己想法

還記得本文一開始的親子關係距離圖嗎?其實並沒有哪個類型才是「好」的,只有哪個狀態對你和家人而言是共同最「舒適」的。

可以先想想你現在是哪種狀態?再想想你希望的是哪種狀態?如果之間沒有落差,那麼可以想想如何保持這樣理想狀態?如果有落差,那麼可以想想如何調整,重新為彼此的關係互動模式定調?

在防疫特殊期間,用上述 5 個方法,盡可能從容自處、自在相處!

參考資料

  1. 孫頌賢、修慧蘭 (2004)。大學生的親子界限∶ 親子關係—自我界限量表編製與模式初探。測驗學刊,51 (1),45-78。
  2. 修慧蘭 (2011)。何謂糾結/疏離關係-本土大學生親子界限之研究。諮商輔導學報:高師輔導所刊,23,1-18。
  3. 張在蓓、張世華 (2019)。青少年母親親職適應團體之成效研究-Bowen 家庭系統理論之運用。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56,59-95。

本文與雞湯來了同步刊登:防疫待在家系列:親子「心」距離不疏離不太黏的 5 個做法

雞湯來了
51 篇文章 ・ 463 位粉絲
幸福,如何選擇?雞湯來了相信我們值得擁有更優質的家人關係。致力提供科學研究證實的家庭知識,讓您在家庭生活的日常、人生選擇的關卡,找到適合的方向。雞湯來了官網、雞湯來了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