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瑪麗.史托普斯──風格強烈的社會工作者

科學大抖宅_96
・2016/10/14 ・6333字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SR值 576 ・九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二十世紀初期,針對女性的性教育書籍《婚後之愛》(Married Love)出版,史無前例地討論起性愛和前戲、生理週期和性慾的關係、以及女性該享有的性權力;這對當時保守的英國社會無疑是顆震撼彈,衛道人士莫不為其咬牙切齒。儘管批評聲浪不斷,該書銷售仍一路長紅、供不應求,並翻譯成十多國語言。除了性愉悅議題,書中更將婚姻視為雙方對等的關係,並就女性的社會權力多所論述,可謂相當進步。

《婚後之愛》第一版書封。 source:Wikipedia
《婚後之愛》第一版書封。
source:Wikipedia

即使美國曾一度視之為淫書,加以查禁,美國學術圈在1935年仍將其評為半世紀內最具影響力的25本書之一,與愛因斯坦《相對論》、佛洛伊德《夢的解析》、希特勒《我的奮鬥》並列。光是如此,便足以讓作者名留青史;殊不知,下一本教導避孕的書《聰明親職》(Wise Parenthood)更是惹惱了一大票宗教人士;而其所推廣的生育計畫工作則嘉惠無數人,到了現代仍持續進行著。

雖然在社會工作上有著如此驚人的成就,她原來卻是年輕有為的古植物學家,以及煤炭的世界權威。因為不幸的婚姻,使她走上了與學術生涯完全不同的道路。她的感情生活曲折離奇、她的優生學觀點充滿爭議──這就是瑪麗.夏洛特.卡麥可.史托普斯(Marie Charlotte Carmichael Stopes)。

瑪麗.卡麥可.史托普斯1904年於研究室。(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瑪麗.卡麥可.史托普斯1904年於研究室。(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家學淵源

瑪麗.卡麥可.史托普斯1880年10月15日生於英國愛丁堡。父親亨利(Henry Stopes)不但是釀酒廠建築師,還是業餘考古學家,其私人收藏的化石和遠古石器,在全英國無出其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瑪麗的母親夏洛特(Charlotte Carmichael Stopes)也不是普通角色,雖然在她年輕時,英國並不授予女性學士學位,她仍修畢大學課程並得到結業證明。身為莎士比亞研究學者和女性主義者,她的著作對二十世紀初期女性參政權運動影響甚大;同時,她也是合理著裝協會(Rational Dress Society)的一員,致力對抗當時充滿束縛感且笨重的女性衣著[1]

十九世紀的女性單車服,腰部被束縛至極細。(圖片來源)
十九世紀的女性單車服,腰部被束縛至極細。(圖片來源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德國第一位植物學女博士

小時候,瑪麗由母親教養,直到十二歲才進入學校就讀。不知是否學業不連貫之故,她的成績一點都不突出,所以瑪麗只能在其他方面力求表現,好比最早到校,或是擔任糾察隊等等。隨著年紀增長,瑪麗逐漸展露學術天分。即將滿二十歲的她,進入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攻讀植物學,並在短短兩年內以優異成績獲得學士學位。之後,她留在學校擔任短期研究助理,幫忙教授研究種子蕨[2]

1903年,瑪麗到德國慕尼黑大學攻讀博士;雖然她的指導教授曾宣稱女人不該拿博士學位,但還是收了她當學生。身為植物學研究所唯一女研究生,住的是寒冷、簡陋小房間,每天工作十二小時,研究蘇鐵繁衍。瑪麗只花了一年多,就成為德國第一位植物學女博士──從大學入學算起,總共也僅四年。

古植物學和煤的世界權威

畢業後,瑪麗旋即成為英國曼徹斯特維多利亞大學[3]植物學系史上第一位女性教員。然而,年輕女性擔任教職引起了一些反感,瑪麗曾抱怨即使自己是具備國際學術聲望的學者,照樣被男性同儕排擠。在曼徹斯特大學服務期間,她獲頒倫敦大學科學博士(D. Sc, Doctor of Science[4])名譽,成為英國最年輕的科學博士,還出版了古植物學教科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當時,煤是相當好用的古植物研究工具;尤其,煤核(coal ball)內部往往留存了許多古植物結構。曼徹斯特大學鄰近煤礦區,瑪麗經常去礦床檢視,還認識了好一些挖礦者。後來,她將研究焦點轉到煤的物理性質,並在1919年發表的論文中,將煤依質地一一命名;她創造的分類名稱至今仍持續沿用[5]。此時的她已經是古植物學和煤的權威學者了。

情斷日本

在慕尼黑求學期間,瑪麗與日本留學生藤井健次郎[6]相戀。即使對方已有妻小,兩人仍打算結婚,瑪麗並於1907年追隨情人到日本做研究。從現在的眼光來看,歐洲人和亞洲人交往並不稀奇,但在當時,可不是那麼回事──更何況,還是有妻小的亞洲男人和單身的歐洲女人。不過,男方很快就對戀情冷卻下來,亟欲擺脫這段關係;最後,傷心欲絕的瑪麗在1909年回到蘇格蘭。她不但寫詩抒發傷痛,更整理了和藤井的往來書信,用小說的形式於1911年以假名出版《日本人的情書》(Love Letters of a Japanese)。

《日本人的情書》封面。(圖片來源)
《日本人的情書》封面。(圖片來源

1910年,瑪麗辭去曼徹斯特大學的工作,不過仍持續進行古植物學研究。不久後,加拿大地質調查局(Geological Survey of Canada)邀請她過去訪問並針對當地的蕨類化石提供意見。藉此之便,瑪麗認識了加拿大遺傳學家蓋茲(Reginald Ruggles Gates)並與其結婚。

瑪麗從1913年起,在母校倫敦大學學院教授古植物學。這一切看起來,似乎都指向了學術研究的康莊大道;只不過,隨著婚姻關係的轉變,命運將她帶入相當不一樣的境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婚姻夢碎和第二段婚姻

瑪麗和蓋茲的感情雖然發展迅速,但結束得也快──他們的婚姻只持續了數年。一方面,瑪麗強勢、支持女性參政權、不冠夫姓,讓蓋茲無法像當時多數男性那般主導一切;二來,蓋茲又有陽痿的毛病。雙方對婚姻的不滿註定導致分手。

瑪麗身為中產階級、博士和大學講師,對性事卻所知甚少,面對蓋茲的陽痿更是不解和無能為力;直到兩人的婚姻因此被宣告無效為止,瑪麗都仍是處女[7]。這段痛苦的經驗,促成她日後出書幫助其他對性無知的人們。為此,她勤跑大英博物館附設圖書館[8],做了相當多準備,並求教於美國的計劃生育工作者瑪格麗特.希金斯.桑格(Margaret Higgins Sanger)。

瑪麗的性教育書籍《婚後之愛》寫成後,卻因內容敏感,沒有出版社願意出版。1917年,在友人居中牽線下,她認識了有錢的生意人兼慈善家羅(Humphrey Verdon Roe);在羅的資助下,《婚後之愛》得以在1918年問市,兩人也隨後結婚──這一次,瑪麗體驗到了性愛的滋味。在頭一胎孩子死產後,兩人的兒子終於在難產中誕生[9],但瑪麗卻也被告知不該再嘗試懷孕了。不過認定兒子需要玩伴的瑪麗,在經歷一番波折之後又領養了個小男孩。

《婚後之愛》和開設診所

瑪麗在《婚後之愛》 的〈前言〉裡寫明:「因為對性的懵懂愚昧,我在自己的婚姻中付出了慘烈的代價;這讓我覺得,由此得來的知識更應該要拿來服務人群。」書裡教導女性如何獲得性愉悅,並討論了前戲、性愛知識、女性的性慾週期和女權。她直言,男性也是性知識禁忌的受害者──當女方從未明白性愛、也不了解自己的身體,婚後雙方的性行為無疑只會有阻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婚後之愛》裡的圖表,顯示了健康女性的性慾週期。黑色區域代表經期。這也是史上第一本討論女性性慾週期的書。(圖片來源)
《婚後之愛》裡的圖表,顯示了健康女性的性慾週期。黑色區域代表經期。這也是史上第一本討論女性性慾週期的書。(圖片來源

《婚後之愛》驚動了整個社會,得到兩極評價。高尚的衛道人士莫不大肆批評,認為此書敗壞社會道德風氣、淫亂之至。為了攻擊瑪麗,他們撰文投書媒體,暗指她是個淫蕩的女人,還跟自己的支持者有染。即使抹黑接踵而至,卻因為內容切合社會需求,《婚後之愛》持續大賣特賣。

順著《婚後之愛》銷售長紅,瑪麗趁勝追擊出版《聰明親職》,教導夫妻如何進行生育計畫和避孕;這下子惹火了更多保守份子,尤其是向來反對避孕的英國國教會和天主教會人士。作為女性平權運動的支持者,瑪麗認為女性主義植基於女性和情慾的關係──不只關乎女性的生育自主權,也必須對女性情慾有更真實的理解。她的觀點,不管在計畫生育還是女性情慾,都和傳統道德格格不入。

瑪麗的丈夫羅,早在多年前就發現中下階層勞動女性常常陷入不斷懷孕的困境,雖曾嘗試資助醫院進行生育計畫,可惜未能成功。在《聰明親職》出版後,瑪麗常常接到婦女的詢問和求助,於是1920年,瑪麗辭去倫敦大學學院的工作,並在隔年開設了英國第一間生育計劃診所,教導已婚婦女使用子宮帽(避孕器)及生育相關知識;瑪麗甚至自己設計了新型的子宮帽。除了瑪麗的診所之外,根本沒有其他地方能夠抱持友善、尊重的態度正視窮苦婦女的需求。在夫妻倆全心經營下,診所事業蒸蒸日上,隨後擴展到南非、澳洲和紐西蘭。

內頁。 source:History Extra
《聰明親職》內頁關於子宮帽的敘述。source:History Extra

無止盡的抹黑與惡鬥

1923年,醫師兼天主教徒薩瑟蘭(Halliday G. Sutherland)在教會的支持下,投書[10]咒罵瑪麗,宣稱瑪麗教導婦女避孕的「實驗」只會讓窮人成為犧牲品,暗指她應該被抓去關;文中還刻意扭曲事實,指稱瑪麗拿的是德國哲學博士學位,企圖激起社會反感。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英國反德的氣氛相當濃厚,只要聽到「德國哲學」就不免會聯想到提倡軍國主義的德國哲學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薩瑟蘭的言論踩到瑪麗的底線,尤其她提倡計劃生育目的是要幫助窮人,怎知卻遭指控抹黑,稱她拿窮人當白老鼠。一氣之下,瑪麗告上法院;這場爭辯最後演變到難以收拾且耗費心神──因為這不只是瑪麗和薩瑟蘭之間的論戰,更是瑪麗和保守教徒、以及羅馬天主教會的戰爭。自從《婚後之愛》出版,以及瑪麗開展生育計畫工作以來,教會不斷展開攻勢、煽動教徒對她的惡意,並源源不絕金援反對陣營。

訴訟一、二審判決各有勝負,案子最後來到上議院──瑪麗輸了,全案定讞;教會將結果視為道德的獲勝,瑪麗則心痛於無知的反撲力量。在她接下來的人生裡,和天主教會的關係形如水火。

然而,瑪麗並不孤單,社會上有許多人支持她的作為。大名鼎鼎的劇作家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在判決後,很快寫了信表達慰問;他認為判決雖然可恥(scandalous)卻不令人意外:一旦瑪麗在論戰中暫時得到勝利,敵人就躲回壕溝不願正面迎戰,也因此社會禁忌堅不可摧。事實上,早在瑪麗出生前,就有女性主義者[11]因為提倡節育被捕入獄和罰款。

1921年的瑪麗,由蕭伯納所攝。(圖片來源)
1921年的瑪麗,由蕭伯納所攝。(圖片來源

瑪麗和教會的戰爭並沒有隨著官司結束。1928年,一位女性天主教徒自稱受到上帝指引,縱火焚燒瑪麗使用的機動診療篷車;於是,1929年她怒不可遏亦地寫了聲明,譴責天主教會不但不和對手辯論,反而走回中古世紀的老路──火燒反對者。為此,薩瑟蘭立即控告瑪麗毀謗──這次他輸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日暮西山

與教會的戰爭對瑪麗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約莫同時,她和年邁的母親關係很糟;瑪麗從母親那邊接收到的,永遠都只有挑剔和抱怨;妹妹又因為健康因素需要人長期照顧。這一切張力擠壓著瑪麗,甚至改變了她的性情和精神狀態。1928年,她的多年老友在探訪她後,私下對人透露瑪麗深受偏執狂和自大狂的心理疾病所苦。從此,瑪麗的支持者和盟友,例如哲學家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以及科幻小說家威爾斯(Herbert George Wells)也和她漸行漸遠。

瑪麗的婚姻在多年之後亦開始褪色。雖然她和羅並未離婚,兩人的關係卻愈發淡薄,羅在1938年寫了同意書允許瑪麗另尋情人,瑪麗也欣然接受。此後,瑪麗仍持續發表文章、寫詩,但是她最輝煌的歲月已經過去了。

時代的限制

瑪麗在她的年代,雖然是進步的知識分子和女權運動者,卻仍不免受時代所限。瑪麗的兒子成年之後與一位女孩相戀,但是身為優生學支持者的瑪麗,卻認為對方配不上自己的兒子,甚至不願出席婚禮──僅因為女孩視力不好需要戴眼鏡,使得瑪麗擔心將來出生的孫子/孫女會得到不利的遺傳。

她對優生學的偏執也展現在另一件事情上:一對聾人夫妻寫信請求瑪麗幫忙,希望兒子能進入皇家聾啞兒童學校就讀。瑪麗不但沒有幫忙,還寫信給皇家聾啞協會,針對「身心障礙者是否應該生小孩」一事抱怨。在她後來的書中,甚至提及希望強制身心障礙人士絕育。另外,她堅持只討論婚姻中男女的性[12],同性戀在她眼中也是不受歡迎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些現代聽來匪夷所思的言論,在二十世紀初卻是很普遍的概念:一方面,許多遺傳疾病在當時都沒有治療方法,絕育於是成了避免遺傳疾病的手段;二來,英國仍壟罩於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氛圍之中,淘汰沒有競爭力的個體,便成為強化族群的主流觀點。

提到此,不免讓人聯想起希特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進行的種族清洗。諷刺的是,希特勒一上台就下令燒毀瑪麗的著作──因為他眼中容不下提倡女性性愉悅的觀點。在現代,性觀念已開放許多,瑪麗提倡的性知識在許多國家也司空見慣;但因為瑪麗的優生學觀點,使得她依然飽受爭議。

遺留的東西

1957年,瑪麗確診罹患乳癌;雖然她曾到德國接受治療,卻仍於1958年10月2日撒手人寰,享年77歲。她的遺體火化後,骨灰由兒子、和她最後的情人從懸崖上灑向海洋[13]

她在古植物學的研究,於二十世紀初期占了相當重要的地位,我們至今仍使用她所創造的術語。在女性性教育上,以及幫助婦女避免預期外的懷孕上,她貢獻卓著:尤其不了解自己身體的女性、缺乏性知識的女性、太窮以致無法繼續生育的婦女、不知如何拒絕丈夫求歡但又不想繼續懷孕的婦女,皆受惠於她的著作和社會事業。

瑪麗和羅創立的診所,在經歷破產與收購後,重生為「瑪麗.史托普斯國際組織(Marie Stopes International)」,現為國際性的非營利公益組織,提供避孕、家庭計劃、安全墮胎等服務,以及從事性病/HIV的防疫工作;據點遍布全球數十個國家。

在過去,瑪麗因提倡性知識、堅稱女人擁有跟男人同樣旺盛的性慾,受到衛道人士的批評和毀謗;在現代,她的優生學觀點受到非議,其所推廣的生育計畫工作卻嘉惠無數人至今。瑪麗.卡麥可.史托普斯性格鮮明,敢做敢言、爭議不斷,可謂是風格強烈的社會工作者。

英國在2008年曾發行瑪麗‧史托普斯紀念郵票,不過此舉也因瑪麗在優生學的觀點而引發爭議。
英國在2008年曾發行瑪麗.史托普斯紀念郵票,不過此舉也因瑪麗在優生學的觀點而引發爭議。

參考資料

  • William Garrett(2008), Marie Stopes: Feminist, Eroticist, Eugenicist, Lulu.com.
  • Ruth Hall(1977), Passionate crusader: The life of Marie Stopes,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 Frank N. Magill(1999), Dictionary of World Biography: The 20th century, O-Z, Routledge.
  • A. J. Bowden,C. V. Burek,R. Wilding(2005), History of Palaeobotany: Selected Essays, Ge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 Theresa Notare(2008), A Revolution in Christian Morals”: Lambeth 1930-Resolution #15. History & Reception, 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 H. V. Stopes Roe with Ian Scott(1974), Marie Stopes and Birth Control(Pioneers of Science & Discovery), Priory Press.
  • Women’s History Network Blog(2011), Women’s History Month: Marie Stopes.
  • H. J. Falcon-Lang(2008), Marie Stopes: Passionate about Palaeobotany, Geology Today.

註釋

  • [1] 十九世紀中期,女性穿著重達十幾磅的貼身襯衣是很常見的事。
  • [2] 種子蕨是兼具蕨類和裸子植物部份特徵的古植物。
  • [3] Victoria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就是後來的曼徹斯特大學。
  • [4] 在英國,科學博士通常頒給在國際上學有成就、或是在某個領域做出許多貢獻的學人。
  • [5] 瑪麗創造的分類有亮煤(clarain)、絲碳(fusain)、暗煤(durain)、鏡煤(vitrain)。
  • [6] 藤井健次郎(1866-1952),日本的植物學者和遺傳學者,後來成為東京帝國大學教授。
  • [7] 蓋茲去世後,他的第二任妻子出面否認瑪麗對蓋茲的說法,並聲稱瑪麗和蓋茲之間是有性愛的。
  • [8] 現已移出成為大英圖書館。
  • [9] 兩人的兒子哈利.弗爾東.史托普斯-羅(Harry Verdon Stopes-Roe,1924-2014)後來成為英國的知名哲學家。
  • [10] 在一連串論戰中,還牽涉到英國生育率以及助貧策略的議題,我們在此不談。
  • [11] 受罰的當事人是Annie Besant 和Henrietta Müller,兩人皆為當時知名的女性主義者。
  • [12] 這也跟當時保守的法令有關。
  • [13] 她的丈夫羅已早她八年離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科學大抖宅_96
36 篇文章 ・ 1852 位粉絲
在此先聲明,這是本名。小時動漫宅,長大科學宅,故稱大抖宅。物理系博士後研究員,大學兼任助理教授。人文社會議題鍵盤鄉民。人生格言:「我要成為阿宅王!」科普工作相關邀約請至 https://otakuphysics.blogspot.com/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人與 AI 的關係是什麼?走進「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透過藝術創作尋找解答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0/24 ・3176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與財團法人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合作。 

AI 有可能造成人們失業嗎?還是 AI 會成為個人專屬的超級助理?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發展,AI 與人類之間的關係,成為社會大眾目前最熱烈討論的話題之一,究竟,AI 會成為人類的取代者或是協作者?決定關鍵就在於人們對 AI 的了解和運用能力,唯有人們清楚了解如何使用 AI,才能化 AI 為助力,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與生活品質。

有鑑於此,目前正於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 展出的「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特別將展覽主題定調為奇異點(Singularity),透過多重視角探討人工智慧與人類的共生關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C-LAB 策展人吳達坤進一步說明,本次展覽規劃了 4 大章節,共集結來自 9 個國家 23 組藝術家團隊的 26 件作品,帶領觀眾從了解 AI 發展歷史開始,到欣賞各種結合科技的藝術創作,再到與藝術一同探索 AI 未來發展,希望觀眾能從中感受科技如何重塑藝術的創造範式,進而更清楚未來該如何與科技共生與共創。

從歷史看未來:AI 技術發展的 3 個高峰

其中,展覽第一章「流動的錨點」邀請了自牧文化 2 名研究者李佳霖和蔡侑霖,從軟體與演算法發展、硬體發展與世界史、文化與藝術三條軸線,平行梳理 AI 技術發展過程。

圖一、1956 年達特茅斯會議提出「人工智慧」一詞

藉由李佳霖和蔡侑霖長達近半年的調查研究,觀眾對 AI 發展有了清楚的輪廓。自 1956 年達特茅斯會議提出「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一詞,並明確定出 AI 的任務,例如:自然語言處理、神經網路、計算學理論、隨機性與創造性等,就開啟了全球 AI 研究浪潮,至今將近 70 年的過程間,共迎來三波發展高峰。

第一波技術爆發期確立了自然語言與機器語言的轉換機制,科學家將任務文字化、建立推理規則,再換成機器語言讓機器執行,然而受到演算法及硬體資源限制,使得 AI 只能解決小問題,也因此進入了第一次發展寒冬。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二、1957-1970 年迎來 AI 第一次爆發

之後隨著專家系統的興起,讓 AI 突破技術瓶頸,進入第二次發展高峰期。專家系統是由邏輯推理系統、資料庫、操作介面三者共載而成,由於部份應用領域的邏輯推理方式是相似的,因此只要搭載不同資料庫,就能解決各種問題,克服過去規則設定無窮盡的挑戰。此外,機器學習、類神經網路等技術也在同一時期誕生,雖然是 AI 技術上的一大創新突破,但最終同樣受到硬體限制、技術成熟度等因素影響,導致 AI 再次進入發展寒冬。

走出第二次寒冬的關鍵在於,IBM 超級電腦深藍(Deep Blue)戰勝了西洋棋世界冠軍 Garry Kasparov,加上美國學者 Geoffrey Hinton 推出了新的類神經網路算法,並使用 GPU 進行模型訓練,不只奠定了 NVIDIA 在 AI 中的地位, 自此之後的 AI 研究也大多聚焦在類神經網路上,不斷的追求創新和突破。

圖三、1980 年專家系統的興起,進入第二次高峰

從現在看未來:AI 不僅是工具,也是創作者

隨著時間軸繼續向前推進,如今的 AI 技術不僅深植於類神經網路應用中,更在藝術、創意和日常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而「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第二章「創造力的轉變」及第三章「創作者的洞見」,便邀請各國藝術家展出運用 AI 與科技的作品。

圖四、2010 年發展至今,高性能電腦與大數據助力讓 AI 技術應用更強

例如,超現代映畫展出的作品《無限共作 3.0》,乃是由來自創意科技、建築師、動畫與互動媒體等不同領域的藝術家,運用 AI 和新科技共同創作的作品。「人們來到此展區,就像走進一間新科技的實驗室,」吳達坤形容,觀眾在此不僅是被動的觀察者,更是主動的參與者,可以親身感受創作方式的轉移,以及 AI 如何幫助藝術家創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五、「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奇異點」展出現場,圖為超現代映畫的作品《無限共作3.0》。圖/C-LAB 提供

而第四章「未完的篇章」則邀請觀眾一起思考未來與 AI 共生的方式。臺灣新媒體創作團隊貳進 2ENTER 展出的作品《虛擬尋根-臺灣》,將 AI 人物化,採用與 AI 對話記錄的方法,探討網路發展的歷史和哲學,並專注於臺灣和全球兩個場景。又如國際非營利創作組織戰略技術展出的作品《無時無刻,無所不在》,則是一套協助青少年數位排毒、數位識毒的方法論,使其更清楚在面對網路資訊時,該如何識別何者為真何者為假,更自信地穿梭在數位世界裡。

透過歷史解析引起共鳴

在「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規劃的 4 大章節裡,第一章回顧 AI 發展史的內容設計,可說是臺灣近年來科技或 AI 相關展覽的一大創舉。

過去,這些展覽多半以藝術家的創作為展出重點,很少看到結合 AI 發展歷程、大眾文明演變及流行文化三大領域的展出內容,但李佳霖和蔡侑霖從大量資料中篩選出重點內容並儘可能完整呈現,讓「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觀眾可以清楚 AI 技術於不同階段的演進變化,及各發展階段背後的全球政治經濟與文化狀態,才能在接下來欣賞展區其他藝術創作時有更多共鳴。

圖六、「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奇異點」分成四個章節探究 AI 人工智慧時代的演變與社會議題,圖為第一章「流動的錨點」由自牧文化整理 AI 發展歷程的年表。圖/C-LAB 提供

「畢竟展區空間有限,而科技發展史的資訊量又很龐大,在評估哪些事件適合放入展區時,我們常常在心中上演拉鋸戰,」李佳霖笑著分享進行史料研究時的心路歷程。除了從技術的重要性及代表性去評估應該呈現哪些事件,還要兼顧詞條不能太長、資料量不能太多、確保內容正確性及讓觀眾有感等原則,「不過,歷史事件與展覽主題的關聯性,還是最主要的決定因素,」蔡侑霖補充指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舉例來說,Google 旗下人工智慧實驗室(DeepMind)開發出的 AI 軟體「AlphaFold」,可以準確預測蛋白質的 3D 立體結構,解決科學家長達 50 年都無法突破的難題,雖然是製藥或疾病學領域相當大的技術突破,但因為與本次展覽主題的關聯性較低,故最終沒有列入此次展出內容中。

除了內容篩選外,在呈現方式上,2位研究者也儘量使用淺顯易懂的方式來呈現某些較為深奧難懂的技術內容,蔡侑霖舉例說明,像某些比較艱深的 AI 概念,便改以視覺化的方式來呈現,為此上網搜尋很多與 AI 相關的影片或圖解內容,從中找尋靈感,最後製作成簡單易懂的動畫,希望幫助觀眾輕鬆快速的理解新科技。

吳達坤最後指出,「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除了展出藝術創作,也跟上國際展會發展趨勢,於展覽期間規劃共 10 幾場不同形式的活動,包括藝術家座談、講座、工作坊及專家導覽,例如:由策展人與專家進行現場導覽、邀請臺灣 AI 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以「人工智慧與未來藝術」為題舉辦講座,希望透過帶狀活動創造更多話題,也讓展覽效益不斷發酵,讓更多觀眾都能前來體驗由 AI 驅動的未來創新世界,展望 AI 在藝術與生活中的無限潛力。

展覽資訊:「未來媒體藝術節——奇異點」2024 Future Media FEST-Singularity 
展期 ▎2024.10.04 ( Fri. ) – 12.15 ( Sun. ) 週二至週日12:00-19:00,週一休館
地點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圖書館展演空間、北草坪、聯合餐廳展演空間、通信分隊展演空間
指導單位 ▎文化部
主辦單位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0

15
0

文字

分享

0
15
0
埃米莉.沙特萊──奔放不羈的科學傳播者
科學大抖宅_96
・2019/12/17 ・8266字 ・閱讀時間約 17 分鐘 ・SR值 618 ・十年級

十八世紀,歐洲正值啟蒙運動(Enlightenment),崇尚理性,強調勇於求知、挑戰權威;當時的思想家普遍認為,理性的發展可以為人類帶來福祉、改善社會與生活——這樣的信念其來有自:從哥白尼創立日心說、1543年出版《天體運行論》開始,到1632年伽利略的《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為哥白尼辯護,再到牛頓於1687年發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Philosophiæ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簡稱Principia),闡述三大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人類對世界的理解,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不只物理學,包括數學、化學、生物學等等,都出現突破性進展。

史稱科學革命的這段時期,大大加深了人們對理性求取知識的信心。

然而,每當有新的科學理論出現,社會不見得能馬上接受,或要經歷觀點的衝突與思想的轉化;隨著證據越來越多,最後才獲得大多數人認同。牛頓在發表他的理論之初,同樣面臨其他學說的競爭;其之所以能夠廣為人知、最終成為學界主流,某位女性居功厥偉──她參與了十八世紀學派間的論戰,也是史上第一位深刻理解牛頓學說的女性;她將牛頓以拉丁文寫成、內容艱澀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翻譯成法文,並鉅細靡遺地加上自己的解說和註釋。法國當時是歐洲最強盛的國家,《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法文版的出現,對牛頓思想的普及帶來很大幫助,也間接促進其地位的確立。奈何她的婚外情人名聲太過響亮,使其推廣科學的成就往往被後人忽略。

她,就是埃米莉.沙特萊(Émilie du Châtelet)。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埃米莉.沙特萊畫像(圖片來源

良好的家世與顯赫的婚姻

加布里埃勒.埃米莉.勒托內利耶.德布勒特伊(Gabrielle Émilie Le Tonnelier de Breteuil)出生於1706年12月17日的巴黎。她的父親是服務法國路易十四朝廷的高級官員,也是文學愛好者,常定期邀請文人至其寓所聚會。因著良好家世,埃米莉從小就接受多元的教育,學習外語、馬術、體能、戲劇、舞蹈和音樂等等,甚至也被鼓勵發展科學和數學上的興趣(這對當時的女性來說是可遇不可求的),還認識許多知名學者與作家。年僅十二歲,埃米莉便能說流利的拉丁文、義大利文、希臘文與德文;到了十六歲,更被父親引介至凡爾賽宮,與其他王公貴族交遊。在當時的法國,很難有比這更優渥的童年了。

只不過,就算擁有再顯赫的出身與再高的學識,埃米莉都無法決定自己的終身大事。十九歲的時候,她接受家裡安排,嫁給大她十歲的軍官──沙特萊-羅蒙侯爵(Marquis du Châtelet-Lomont)。成為夫妻的兩人,卻一絲共同點都沒有:她聰明、機智、喜歡接觸新知,沙特萊-羅蒙卻很遲鈍、沒有智識上的興趣;她喜歡巴黎以及宮廷的社交生活,丈夫卻因職務之故長期不在巴黎,社交圈也僅止於軍中同袍。對埃米莉而言,這段婚姻完全沒有任何激情成份,只是盡義務罷了。然而,這樁婚事倒也不是沒有好處──埃米莉得到了更高的社經地位,甚至擁有在皇后面前坐凳子的特權,旅行時還能有自己的隨扈。而伴隨婚姻而來的,是豐富的物質生活,與填補不了的感情空虛。

沙特萊-羅蒙侯爵作為邊境地帶的領主,常需要參與戰事。丈夫遠行時,埃米莉就回到巴黎,參加凡爾賽宮的社交活動,包括賭博,更是皇后牌桌上的常客。結婚之後數年,他們的子女相繼出生,年僅二十多歲的埃米莉,已是三個孩子的媽。當時的貴族家庭,父母並不親自照顧小孩,孩子出生後便給奶媽帶大;她就跟當時其他的貴族女性一樣,不用負擔子女的照料和家事,生活奢華、喜歡華貴的衣服和鞋子、穿戴價格高昂的首飾。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時候的埃米莉,還很難讓人想像,有朝一日將成為十八世紀屈指可數的女性科學家。

凡爾賽宮的皇后臥室。埃米莉.沙特萊常和法國路易十五的皇后一起打牌。(圖片來源

與伏爾泰的相遇,成了邁向科學的契機

1733年,就在埃米莉放縱於巴黎的紙醉金迷時,能夠幫助她展現才華的人出現了──長她十二歲的阿魯埃(François-Marie Arouet),筆名伏爾泰(Voltaire)。

伏爾泰是優秀的思想家和哲學家/作家,也是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他常年批評時政與羅馬教廷,宣揚公民權、宗教自由以及政教分離;因為曾在英格蘭住過,伏爾泰對牛頓及其他英國學者的思想很是熟悉。雖然兩人早在多年前就打過照面,年輕的他們並沒有發展出長期的友誼關係;而這次相會,機智風趣的伏爾泰,馬上就和埃米莉成為很好的朋友,一起參加歌劇、戲劇、出入凡爾賽宮。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伏爾泰畫像(圖片來源

在那個年代,自然科學尚未獨立成為學門,只被歸類為哲學的一個分支──自然哲學;因為埃米莉對自然哲學很有興趣,伏爾泰於是引介巴黎最熟悉牛頓理論的科學家莫佩爾蒂[1](Pierre-Louis Moreau de Maupertuis),給她上科學和數學課。

長期處於情感匱乏狀態的埃米莉,見到年紀相近、又是科學家的青年才俊莫佩爾蒂,瞬間墜入情網。她顧不得自身已婚,宛如少女情竇初開那般,將愛慕轉化為綿綿不絕的情書。然而,莫佩爾蒂或許對埃米莉過於濃烈的愛意感到負擔,轉而請另一位學者克萊羅[2](Alexis-Claude Clairaut)代替自己教導她。比埃米莉小七歲的克萊羅,是天份洋溢的數學家,聞名歐洲;他不但和埃米莉成為一生的朋友,也是其日後科學工作的夥伴。

或許可以說,埃米莉能在科學路上有所成就,除了靠自身天份與努力外,也多虧這三位益友在途中的幫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遠離塵囂

1735年,伏爾泰因為出版的新書觸怒法國政府,被迫離開巴黎;埃米莉提供位於法國東部的上馬恩省(Haute-Marne)、距巴黎275公里的西雷莊園(Château de Cirey)給伏爾泰避難。過了幾個月,埃米莉也搬到西雷莊園與伏爾泰同住。此時的兩人,已成為熱戀中的情侶;沙特萊-羅蒙侯爵,也就是埃米莉的丈夫,對妻子另結新歡抱持默許的態度──畢竟他們的婚姻早就名存實亡。

西雷莊園成為兩人哲學/科學工作的中心,房間擺滿書籍和科學儀器,藏書量甚至媲美大學圖書館。和學術圈保持密切聯繫的同時,他們也邀請學者/朋友到莊園拜訪或長住。兩人遠離了巴黎社交圈,也遠離閒言閒語;白天研讀科學,晚上和朋友開宴會同歡。這時候的埃米莉,生活有好一部份重心都轉移到數學和科學上,即使短暫回巴黎也不忘記學習;她更將西雷莊園稱為「哲學與理性之地」。

十八世紀的西雷莊園(圖片來源

現在的西雷莊園(圖片來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科學圈的初試啼聲

1737年,法國皇家科學院(現為法國科學院)的年度論文競賽,主題是火的本質與傳播。埃米莉寫了139頁的論文,嘗試整理所有已知的火焰性質並做出論述。雖然沒有提出新的實驗發現或理論,但她在論文裡提到:「太陽的光線呈現黃色,所以相較於其他顏色的光,太陽在本質上必然投射出較多的黃光。⋯⋯很有可能在其他的(恆星)系統,有的太陽會投射出更多紅色、或綠色等等的光線⋯⋯」這段推測與目前的科學認知,在概念上非常接近。

後來,論文獎項由瑞士出身的數學家歐拉[3](Leonhard Euler)和另外兩位學者奪得;這讓埃米莉、以及也有參加競賽的伏爾泰傷心極了,埃米莉甚至寫信,向評審之一的老朋友莫佩爾蒂抱怨。此時的她並不知道,贏得殊榮的歐拉將成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輸給歐拉一點都不是什麼可恥的事。無論如何,1738年,法國皇家科學院將參與競賽的優秀論文彙整出版,其中便包括埃米莉和伏爾泰的論文。

李昂哈德.歐拉畫像(圖片來源

《物理學教程》的出版

1740年,鑑於當時的法文物理學教科書都已過時,沒有納入近幾十年的物理學發展,在朋友勸說下,埃米莉將她教導兒子的物理學基礎內容整理成冊,匿名出版《物理學教程》(Institutions de Physique)。事實上,埃米莉對出書並不陌生:兩年前,伏爾泰出版著名的《牛頓哲學要素》(Éléments de la philosophie de Newton),嘗試為牛頓哲學提供清楚易懂的解釋;一般相信埃米莉對這本書的內容貢獻良多,只是沒有被列為作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物理學教程》主要在介紹當時(尤其是牛頓)的物理學理論,但同時也採用知名數學家萊布尼茲[4](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的觀點,討論當時最前沿的物理學爭議──活力(vis viva,意為活著的力)。早在十七世紀,聲名遠播的哲學家笛卡兒[5](René Descartes)及其追隨者便提出,在力學系統內,若把每個物體的「質量」[6]和其「速率」相乘,再加總起來,會是守恆的。過了幾十年,萊布尼茲卻聲稱,真正守恆的量,是把每個物體的「質量」和其「速率的平方」相乘,再加總──他把這個物理量稱為活力。同時,牛頓也參了一腳:他指出,在某些特定系統裡(例如兩個軟物體互撞),萊布尼茲的說法顯然有誤。

十八世紀的學界,對動量、力、功、能量、質量這些我們現今熟知的概念並不清楚。活力的爭議會延續這麼多年,一方面是因對詞彙的運用與定義不清,另一方面學界也找不到所有狀況都適用的原則。

埃米莉本身雖然是牛頓學說的支持者,但在《物理學教程》中,進一步發展萊布尼茲的觀點,並採用當時另一位科學家的實驗觀測,論證活力應該要正比於「速率的平方」才對。沒想到,這本書關於活力的討論,後來卻引起軒然大波。

《物理學教程》封面。早期版本上並無作者名字。(圖片來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接踵而來的人際糾紛、歧視與批評

埃米莉在撰寫《物理學教程》的時候,曾就萊布尼茲的理論向某位學者請教。然而,這位學者後來卻散布謠言,聲稱埃米莉正在寫的書抄襲他的著作;埃米莉自然是一概否認。換個角度想,既然埃米莉曾向其諮詢,那麼書中針對萊布尼茲學說的介紹,有一定程度受到對方的觀點影響,或許也不是那麼奇怪。無論如何,這件事後來不了了之,《物理學教程》也順利出版。世人無從得知兩人之間究竟發生什麼事,只懷疑是跟金錢糾紛有關。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在《物理學教程》出版後不久,法國皇家科學院的秘書德邁蘭(Jean-Jacques d’Ortous de Mairan)發表公開信,質疑書中內容。原來,埃米莉在《物理學教程》裡,除了採用萊布尼茲的觀點之外,還評論了德邁蘭支持笛卡兒/牛頓一派的論文;德邁蘭作為堂堂學者,又是皇家科學院的秘書,實在無法忍受被學界名不見經傳的女人批評。在公開信中,德邁蘭質疑女人善變、埃米莉腦袋有問題,並堅持埃米莉錯誤詮釋他的科學工作、對數學的理解也不完全。

埃米莉無法忍受德邁蘭的無稽之談;她即時針對信中批評,以體面、整潔的語調逐一反駁,並將回應寄給皇家科學院眾多成員。埃米莉一戰成名,也讓眾人看到她確實學有專精。為此,在1742年《物理學教程》再版裡,埃米莉除了就部份內容做修改之外,也把自己和德邁蘭隔空交火的信件附上,讓讀者自行判斷孰是孰非。這次她不但不再隱去姓名,還加上自己的畫像。一般而言,人們大多認為埃米莉在這次爭論中贏了德邁蘭。

從科學發展史的角度來看,埃米莉的《物理學教程》,是一本嘗試向法語國家推銷英國學說,卻又努力不傷害國家民族感情的著作──大自然畢竟不分國界。她特地旁徵博引許多法文參考資料,以作為論述的佐證;像是,莫佩爾蒂和克萊羅於1736年率領法國遠征隊,到芬蘭的拉普蘭(Lapland)測量子午線長度,最終證實地球為扁圓形──跟莫佩爾蒂和克萊羅基於牛頓理論的研究結果吻合。這本書將牛頓學說的基本概念,包括物體的運動以及萬有引力,介紹給一般大眾。可以說,《物理學教程》的撰寫,以及引發的一系列討論,都讓埃米莉更有能力面對她畢生最大的成就──翻譯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初版封面(圖片來源

埋首新計畫:《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的翻譯工作

好些年來,伏爾泰和埃米莉在西雷莊園過著只羨鴛鴦不羨仙的生活,然而再親密的伴侶終究還是得面對時間的考驗。1743年以後,兩人的互動充滿緊張與爭吵;伏爾泰出外旅行時,寄給埃米莉的信不但越來越少,內容也不再情話綿綿。他們的關係,就在伏爾泰出軌後嘎然而止──儘管如此,兩人可能過於習慣彼此,分手後還是一起旅行、一起生活。

失去了感情上的寄託,埃米莉埋首書堆,專注於牛頓哲學的研究。1745年,她展開新計畫,打算將牛頓的科學鉅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由拉丁文翻譯成法文。當時牛頓已去世18年,《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也已問世58年,卻一直沒有完整的法文譯本。這本書充滿了複雜難解的數學,沒有兩把刷子是翻譯不來的。對埃米莉而言,這個工作不但可以讓自己的學識被眾人肯認,二來她也希望能夠增加眾人對牛頓學說的接受度──基本上,當時牛頓的理論只在英國廣為流傳,並不被歐洲大陸多數學者認同。

1745年末到1746年初,待法國政府和出版社的同意都下來之後,埃米莉終於能夠著手進行這將讓她聲名遠播的計畫。因為書中許多地方都需要用數學重新驗證並做解釋,她於是找了克萊羅協助處理數學的部份。《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是大部頭著作,共分三本;前兩本講述物體的運動,第三本則談論牛頓的世界體系,尤其是萬有引力在天文學(包括太陽系)上的應用。埃米莉花了兩年多,還沒能將翻譯完成。

轟轟烈烈地去愛

1748年,埃米莉和伏爾泰到呂內維爾[7](Lunéville)旅行,拜訪他們的朋友、也是當時法國皇后的父親──前波蘭國王萊什琴斯基(Stanisław Leszczyński),史稱斯坦尼斯瓦夫一世。在那裡,埃米莉認識了聖-蘭伯特(Jean-François de Saint-Lambert),一個平凡乏味、在學識上也不如她的詩人。

愛情或許真的沒什麼道理可言,埃米莉愛上了聖-蘭伯特。在呂內維爾的日子,她瘋狂得不顧一切:不顧對方才學平庸、不顧自己的地位、不顧親人和朋友的看法、捨棄了翻譯工作,一心只想著情人;她經常寫情書給聖-蘭伯特,來回穿梭於兩人的房間。這是埃米莉最後一次轟轟烈烈的戀愛,愛上一個在各方面完全都不如她的人。

一開始,伏爾泰對兩人的曖昧裝作不知情,但事情演變到後來,就算再遲鈍的人都看得出來他們關係匪淺。儘管伏爾泰和埃米莉已經分手,也曾有過爭吵、衝突,但他和埃米莉之間的感情非常深刻,兩人十多年來一直是生活和學識上的好夥伴──伏爾泰再也不能坐視不管了!

伏爾泰半強迫地把埃米莉帶回巴黎,卻發現一切都已太遲──埃米莉懷孕了。在現代,與婚外情人有孩子雖然並不少見,但在多數人眼裡也不是什麼光榮的事;考量到當時的年代,以及埃米莉的貴族身份,想必不是打哈哈就能過去的。

沒辦法之下,埃米莉只得和伏爾泰商談,如何把懷孕的消息告知她的丈夫,沙特萊-羅蒙侯爵。就在某一天,兩人找了聖-蘭伯特和沙特萊-羅蒙,齊聚西雷莊園,打算把事情交待清楚。出乎意料地,沙特萊-羅蒙侯爵最終接受了這個事實。

呂內維爾宮,也是埃米莉.沙特萊訪友所在。因為2003年曾被燒毀,後來又重建。(圖片來源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解決懷孕的事情後,埃米莉在巴黎繼續翻譯工作,克萊羅每天也都會來幫忙她。直到1749年6月,已經六個月身孕的埃米莉,才和伏爾泰啟程前往呂內維爾待產。

儘管是高齡產婦,埃米莉仍然不眠不休地工作,希望趕在第四個孩子出生前,將翻譯工作做完。完成書稿的最後一個月,她常常每天工作十七個小時,到凌晨五點才休息;當睡魔來襲,她就把雙臂浸到冰水裡,以恢復專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翻譯,埃米莉在臨盆前幾天才大功告成。

1749年9月4日,埃米莉生下一個小女嬰;過程看似順利,之後她卻開始發燒,病情每況愈下。到了9月10日晚上,在丈夫、以及前後任情人伏爾泰和聖-蘭伯特的環繞下,埃米莉撒手人寰。她的小孩在活了一些時日後,也跟隨母親的腳步而去。

伏爾泰對埃米莉的死悲痛不已;在給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Frederick II)的信中,他寫到:「我失去了一個認識二十五年的朋友、缺點是身為女人的偉大男人──全巴黎都尊崇與為之哀悼。」雖然從現代性別平等的角度來看,這句話很有問題,卻是十八世紀的伏爾泰,所能給予女性的最高讚美。

回想埃米莉最後的日子,她簡直就像是早已預知自己的死亡,才趕在臨盆前把翻譯完成。但話又說回來,如果她不要那麼拼命,把身體狀況調整好,是否可能捱過難產、並在日後繼續完成翻譯工作呢?永遠都沒有人知道了⋯⋯

聖-蘭伯特畫像(圖片來源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的出版

埃米莉去世十年後,克萊羅將她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法文譯本出版,由伏爾泰撰寫前言。翻譯分成兩冊:第一冊包含原《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前兩本內容,埃米莉在後面也加上目錄,解釋書內物理概念和詞彙的定義,並標註書中位置;第二冊即原《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第三本──考慮到大多數人可能無法理解箇中深奧,埃米莉還附上自己長達286頁的譯註,以及關於數學的附錄。

埃米莉的譯註,完全可以當作是《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閱讀手冊;她用清晰的文字補充說明內容,並旁徵博引,引述牛頓及其他科學家的話、提及當代學者的研究成果,以作為牛頓理論的印證;除此之外,埃米莉也述說天文學歷史上的重要發現,像是哥白尼太陽系模型、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等等。

埃米莉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翻譯,是至今為止唯一一本完整法文譯本,也是公認的標準版本。她的翻譯促進牛頓學說在歐洲的擴散與研究、幫助同時代的人理解牛頓的物理理論,也象徵了十八世紀女性在科學與數學上的最高成就。若沒有對數學的專精知識,與對牛頓哲學的深入理解,絕對無法適切翻譯這本科學史上最重要的論著──光憑這一點,當時的許多男性學者都不可能做到。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法文譯本封面;目前全本內文均可在網站閱讀。(圖片來源

奔放不羈的科學傳播者

埃米莉生前不但被選為義大利波隆那科學院(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Institute of Bologna)的成員,也是十八世紀極少數的女性科學家。她不到四十三歲便去世,不只是歐洲科學界的損失,也是全體人類的損失。

埃米莉長得高挑、漂亮,海洋般的綠色眼珠搭配較深的膚色,聰明高雅又熱情,多才多藝,在科學、歌劇、戲劇上都有所長,毫無疑問會是社交場合目光的焦點、討人喜愛。另一方面,她率情、率性、奔放不羈又自負,喜歡穿著裝飾華麗的禮服、展露身上昂貴的鑽石,生活花費龐大,常因為債務而必須跟伏爾泰借錢。她不是溫柔婉約的女性,當時的貴族文化更讓她不會犧牲奉獻當什麼慈母;其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在被男性佔據的科學界爭得一席之地。即使到現在,也很少科學界的女性像埃米莉那樣,生活充滿了鮮明對比。

埃米莉沒有開創新的科學理論,但是促進了科學的發展;她生來為愛、為被愛、願意為愛犧牲一切,而她最後確實也為喜愛的科學,工作到最後一刻,並在她的愛人陪伴下離開世界。時至今日,我們仍然可以在呂內維爾的聖-雅克教堂(The Church Saint-Jacques)入口旁,看到她的灰色大理石墓碑,寫著:加布里埃勒.埃米莉.勒托內利耶.德布勒特伊,沙特萊侯爵夫人⋯⋯科學與哲學的女性。

法國於2019年發行以埃米莉.沙特萊為主題的紀念郵票。(圖片來源

參考資料

  • Rachel Swaby (2015), Headstrong: 52 Women Who Changed Science-and the World, Broadway Books.
  • Sarah Hutton, Emilie du Châtelet’s Institutions de physique as a document in the history of French Newtonianism, Stud. Hist. Phil. Sci. 35, 515 (2004).
  • Katherine Brading (2018), Émilie Du Châtelet and the Foundations of Physical Science, Routledge.
  • Dora E. Musielak, The Marquise du Châtelet: A Controversial Woman of Science, arXiv:1406.7401 [math.HO].
  • Robyn Arianrhod (2012), Seduced by Logic: Émilie Du Châtelet, Mary Somerville and the Newtonian Revolu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Ian Davidson (2012), Voltaire: A Life, Pegasus Books.
  • George E. Smith, The vis viva dispute: A controversy at the dawn of dynamics, Physics Today 59, 10, 31 (2006).

註釋

  • [1] 皮埃爾.路易.莫佩爾蒂(Pierre Louis Moreau de Maupertuis,1698-1759)是法國數學家和哲學家,最知名的成就為提出物理學的最小作用量原理。
  • [2] 亞歷克西斯.克勞德.克萊羅(Alexis Claude Clairault,1713-1765)是法國的數學家和地球物理學家,最知名的成就為其關於地球幾何形狀的數學定理。
  • [3] 李昂哈德.歐拉(Leonhard Euler,1707-1783)是出生於瑞士的數學家,近代數學的先驅,在諸多數學和物理領域都有傑出貢獻。
  • [4] 哥特佛萊德.威廉.萊布尼茲(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德國數學家與科學家,最知名的工作為發展出微積分概念。
  • [5] 勒內.笛卡兒(René Descartes,1596-1650),法國哲學家與科學家,也是首位強調運用理性發展自然科學的思想家,留有名言「我思故我在」,對數學的解析幾何做出重要貢獻。
  • [6] 事實上,當時還沒有「質量」的完整概念。笛卡兒本人用的詞彙是物體的「大小」。
  • [7] 呂內維爾(Lunéville)位於法國東部,是默爾特-摩澤爾省(Meurthe-et-Moselle  department)的一個市鎮。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科學大抖宅_96
36 篇文章 ・ 1852 位粉絲
在此先聲明,這是本名。小時動漫宅,長大科學宅,故稱大抖宅。物理系博士後研究員,大學兼任助理教授。人文社會議題鍵盤鄉民。人生格言:「我要成為阿宅王!」科普工作相關邀約請至 https://otakuphysics.blogspot.com/

0

1
2

文字

分享

0
1
2
加洛德的掙扎與偉大:不是不能兼行政,但還是最愛考古研究|桃樂絲.加洛德(下)
寒波_96
・2019/12/06 ・3741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533 ・七年級

y編按:在上篇文章我們介紹了桃樂絲.加洛德(Dorothy Garrod)是如何成為考古學家,以及劍橋大學第一位女性教授;但他成為迪士尼教授並沒有就此一帆風順。下篇就讓我們來聊聊,應該也讓很多研究者心有戚戚焉的「行政工作」何以也苦惱了這位科學家。

行政生涯充滿挫折,仍堪稱成功

迪士尼考古學教授不是如中研院院士那種榮譽頭銜,而是擁有實權與資源的高階管理職,掌管劍橋大學內考古學的教學與研究。加洛德的學術專業非常強大,行政能力相對卻很薄弱,這其中有個人因素、也有性別因素。1, 4

兩位桃樂絲,加洛德和貝茲。圖/取自 wikipaleonerdish

加洛德個人算是成就非凡,然而劍橋大學歷史悠久,山頭林立,處於大學機器中的加洛德並不特別出色。她雖然率領考古小隊的經驗十分豐富,卻沒有經營更大組織的經驗,對學術圈的政治一竅不通,一開始根本不懂怎麼跟各方勢力打交道。

她出身名門,本人畢業於劍橋大學,劍橋大學的人一般視她為自己人,不會把她當外人,在那個保守的年代,甚至也不見得會特別當她是女人。然而,加洛德不熟悉劍橋高層的文化,打交道時屢屢受挫,一項原因是她任職迪士尼教授以前,長年在外考古,並沒有在劍橋大學校內發展事業,所以也不算是完全的自己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加洛德的挫折也與性別有關。除了女生不能進入某些場合,和男性同儕直接溝通之外,一大問題來自她缺乏異性同儕普遍具備的經歷,例如她從來沒有上過公學。劍橋大學 1939 年時女性教師很少,作為女生,她的成長背景和多數男性同事不同,而與眾不同的成長經驗,使她與異性同事間多少有些隔閡,增加交流時的障礙。

加洛德作為迪士尼教授的形象畫像。圖/取自 wiki

儘管種種障礙,讓加洛德 14 年的迪士尼教授當的不是很順心,但是絕對算是對得起這份工作,也做到平平安安退休。她對於行政管理影響最大的貢獻是,依憑考古學家的專業順利改革課程,引進新的師資與方向,創立英國第一個給予史前史(prehistory)的大學學位,對於考古學的人才培養意義非凡。

加洛德是屬於田野的人,1952 年從迪士尼教授離職,總算擺脫重擔後她馬上前往法國,又繼續投入 16 年考古,直到 1968 年 76 歲時去世為止。她喜愛率領小隊在現場挖掘,一直到去世前不久都沒有放棄;在她45 年的考古生涯中,有將近 5 年的時間人都在野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加洛德的研究之道

加洛德是非常優秀的考古學家,不是只會挖土而已。目前一些習以為常的觀念與作法,其實是她開風氣之先。

比方說,加洛德十分重視「測試假說」的重要。她的研究方法是先提出假說,尋找證據,以支持或推翻舊的假說,形成論點以後,再根據新證據提出新的假說。同樣值得佩服,當獲得新的證據後,加洛德不吝於推翻自己的舊假說,不會死要面子。2(2019 年底引爆爭議的人類起源研究,就是無視其他證據,缺乏測試假說這一步)

1938 年在迦密山,加洛德以外 4 位是 Elinor Ewbank、Mary Kitson Clark、Dean Harriet M. Allyn、Martha Hackett,都是當時有名氣的女性考古學家。圖/取自 這裡

1938 年以前,加洛德調查過的遺址地理範圍之廣,在當時的考古學家中名列前茅。她一生總共挖掘過歐洲和亞洲,7 個國家的 23 個遺址,使她能夠進行跨區域的大範圍比較。例如她在地中海最西端的直布羅陀,以及最東方的迦密山都見到尼安德塔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迦密山,加洛德則深入探索一處遺址的不同年代,追溯同一地點,不同年代間的改變。可以說,加洛德重視時間與空間的分佈,問的問題格局很大。

加洛德本身最善於分析石器。她研究過許多莫斯特文化(Mousterian)的產物,也曾經把老師布勒伊(Abbé Henri Breuil)分類的上奧瑞納(Upper Aurignacian)改為 Gravettian,下奧瑞納(Lower Aurignacian)改為 Chatelperronian,重新定義歐洲石器文化的關係。根據各地石器風格的異同,她藉此建立歐洲、中東、北非的連結,提出「歐洲考古文化或許源自歐洲以外」的非歐洲中心觀點,在當時開風氣之先。

加洛德一生挖掘過的遺址記錄。圖/取自 ref 2

她也是跨領域考古的先驅,儘管現在看起來,當時所謂的「跨領域(Inter-disciplinary)」就是現在普通的考古學項目。例如她在迦密山的工作,本人專注於考古以外,也請來兩位名家:古人類學家亞瑟.基斯(Arthur Keith)和古生物學家桃樂西亞.貝茲(Dorothea Bate)一同研究。其中貝茲是加洛德很熟悉的合作者,兩人在直布羅陀、巴勒斯坦、迦密山都有共事記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桃樂西亞.貝茲:自然史博物館第一位女性員工

讓我們插開一下話題,聊聊另一位也是成就非凡,歷史留名的女性科學家和古生物學家:桃樂西亞.米諾拉.愛麗絲.貝茲(Dorothea Minola Alice Bate)。她比加洛德年長 14 歲,是出身於普通家庭的威爾斯人,沒有受過什麼正規教育;她在1898 年只有 19 歲時,拜訪倫敦的自然史博物館,請求一份工作,竟然就此展開 50 年的研究生涯。5

1906 年的貝茲畫像。圖/取自 paleonerdish

在博物館工作幾年以後,貝茲離開英國,在塞浦路斯、克里特、巴利阿里群島(Balearics)等地中海的島嶼尋找化石;她觀察到島上的動物,有島嶼侏儒化和巨大化的狀況;也發現許多之前未知的滅絕動物,例如巴利阿里群島洞山羊(Myotragus)。

她在 1930 年加入加洛德的迦密山考古團隊,一共發現 54 個物種,像是豬、鹿、山羊。1935 到 1937 年,貝茲在伯利恆調查化石,後來局勢不穩,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她只好結束工作,返回自然史博物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中海旅程中,貝茲蒐集超過 200 種鳥類、哺乳類、昆蟲標本,成為國際知名的古生物學家。靠著非凡的貢獻,她成為自然史博物館第一位正式的女性員工,後來待在特靈(Tring)的分館。1948 年,離 70 大壽沒有幾天時,她被指派為特靈分館的館長,直到 3 年後去世。她和加洛德一樣,都是開創時代的女性科學家。

自然史博物館地質部門 1938 年合照,貝茲是第一排最右邊那位。圖/取自 ref 5

貝茲和加洛德都是基督徒。古生物、考古學家在地層中,常常會見到與聖經描述不符的發現,她們的信仰被如何影響,是非常令人好奇的問題。可惜貝茲去世後不久,她的住處發生火災,私人文書都被燒光,使我們無從窺視她的內心世界。

至於加洛德,不管她的私人文書是不是被自己燒掉,如今都無從得知這方面的資訊。少數確定的是,加洛德是聖公宗(Anglicanism)信徒,她年輕在法國時,對信仰產生過懷疑,因此求助過德日進(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1926 年她把直布羅陀出土的尼安德塔人化石稱作「亞伯」,顯然與宗教信仰有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成為歷史的加洛德

對她而言,成為一流學者,除了個人成就受到肯定以外,她也將其視為家族學術傳統的延續。她有 3 位兄弟,但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兩位戰死,一位由於西班牙流感去世。不過阿爾福雷德爵士的孫女,阿奇巴德爵士的女兒桃樂絲,仍然成為劍橋大學的教授;加洛德終生沒有結婚。

1937 年在美國費城參加研討會的加洛德。圖/取自 wiki

當我們回顧加洛德時,很容易注意到她身為女性的特殊性。以性別的角度來看,她實在是很了不起的人物,後世介紹加洛德時,都會提到她是第一位女性迪士尼考古學教授,以及劍橋大學第一位女性教授。

不過即使不考慮性別,加洛德依舊算是第一流的考古學家。她倒是幾乎不會強調自己的女性身份,研究中對女性主義也興趣缺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即使她本人不感興趣,加洛德依然順理成章地成為女性學者的楷模,影響當時與後世的其他女性,像是當她獲選為迪士尼教授時只有大一的富蘭克林。而富蘭克林本人,也與她的前輩加洛德、湯普森、貝茲一般,成為後世優秀女性科學家的先驅模板。

她們成就之偉大,不僅僅是女生的楷模,也是所有人的楷模。

延伸閱讀

參考文獻

  1. From ‘small, dark and alive’ to ‘cripplingly shy’: Dorothy Garrod as the first woman Professor at Cambridge
  2. Price, K. M. (2015). One Vision, One faith, One Women: Dorothy Garrod and the Crystallisation of Prehistory. Lithics–The Journal of the Lithic Studies Society, (30), 163.
  3. Smith, P. J., Callander, J., Bahn, P. G., & Pinçlon, G. (1997). Dorothy Garrod in words and pictures. Antiquity, 71(272), 265-270.
  4. Smith, P. J. (2000). Dorothy Garrod, first woman professor at Cambridge. Antiquity, 74(283), 131-136.
  5. Dorothea Bate: a Natural History Museum pioneer

本文亦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匠》暨其 facebook 同名專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寒波_96
193 篇文章 ・ 1082 位粉絲
生命科學碩士、文學與電影愛好者、戳樂黨員,主要興趣為演化,希望把好東西介紹給大家。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同名粉絲團《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瑪麗.史托普斯──風格強烈的社會工作者
科學大抖宅_96
・2016/10/14 ・6333字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SR值 576 ・九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二十世紀初期,針對女性的性教育書籍《婚後之愛》(Married Love)出版,史無前例地討論起性愛和前戲、生理週期和性慾的關係、以及女性該享有的性權力;這對當時保守的英國社會無疑是顆震撼彈,衛道人士莫不為其咬牙切齒。儘管批評聲浪不斷,該書銷售仍一路長紅、供不應求,並翻譯成十多國語言。除了性愉悅議題,書中更將婚姻視為雙方對等的關係,並就女性的社會權力多所論述,可謂相當進步。

《婚後之愛》第一版書封。 source:Wikipedia
《婚後之愛》第一版書封。
source:Wikipedia

即使美國曾一度視之為淫書,加以查禁,美國學術圈在1935年仍將其評為半世紀內最具影響力的25本書之一,與愛因斯坦《相對論》、佛洛伊德《夢的解析》、希特勒《我的奮鬥》並列。光是如此,便足以讓作者名留青史;殊不知,下一本教導避孕的書《聰明親職》(Wise Parenthood)更是惹惱了一大票宗教人士;而其所推廣的生育計畫工作則嘉惠無數人,到了現代仍持續進行著。

雖然在社會工作上有著如此驚人的成就,她原來卻是年輕有為的古植物學家,以及煤炭的世界權威。因為不幸的婚姻,使她走上了與學術生涯完全不同的道路。她的感情生活曲折離奇、她的優生學觀點充滿爭議──這就是瑪麗.夏洛特.卡麥可.史托普斯(Marie Charlotte Carmichael Stopes)。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瑪麗.卡麥可.史托普斯1904年於研究室。(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瑪麗.卡麥可.史托普斯1904年於研究室。(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家學淵源

瑪麗.卡麥可.史托普斯1880年10月15日生於英國愛丁堡。父親亨利(Henry Stopes)不但是釀酒廠建築師,還是業餘考古學家,其私人收藏的化石和遠古石器,在全英國無出其右。

瑪麗的母親夏洛特(Charlotte Carmichael Stopes)也不是普通角色,雖然在她年輕時,英國並不授予女性學士學位,她仍修畢大學課程並得到結業證明。身為莎士比亞研究學者和女性主義者,她的著作對二十世紀初期女性參政權運動影響甚大;同時,她也是合理著裝協會(Rational Dress Society)的一員,致力對抗當時充滿束縛感且笨重的女性衣著[1]

十九世紀的女性單車服,腰部被束縛至極細。(圖片來源)
十九世紀的女性單車服,腰部被束縛至極細。(圖片來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德國第一位植物學女博士

小時候,瑪麗由母親教養,直到十二歲才進入學校就讀。不知是否學業不連貫之故,她的成績一點都不突出,所以瑪麗只能在其他方面力求表現,好比最早到校,或是擔任糾察隊等等。隨著年紀增長,瑪麗逐漸展露學術天分。即將滿二十歲的她,進入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攻讀植物學,並在短短兩年內以優異成績獲得學士學位。之後,她留在學校擔任短期研究助理,幫忙教授研究種子蕨[2]

1903年,瑪麗到德國慕尼黑大學攻讀博士;雖然她的指導教授曾宣稱女人不該拿博士學位,但還是收了她當學生。身為植物學研究所唯一女研究生,住的是寒冷、簡陋小房間,每天工作十二小時,研究蘇鐵繁衍。瑪麗只花了一年多,就成為德國第一位植物學女博士──從大學入學算起,總共也僅四年。

古植物學和煤的世界權威

畢業後,瑪麗旋即成為英國曼徹斯特維多利亞大學[3]植物學系史上第一位女性教員。然而,年輕女性擔任教職引起了一些反感,瑪麗曾抱怨即使自己是具備國際學術聲望的學者,照樣被男性同儕排擠。在曼徹斯特大學服務期間,她獲頒倫敦大學科學博士(D. Sc, Doctor of Science[4])名譽,成為英國最年輕的科學博士,還出版了古植物學教科書。

在當時,煤是相當好用的古植物研究工具;尤其,煤核(coal ball)內部往往留存了許多古植物結構。曼徹斯特大學鄰近煤礦區,瑪麗經常去礦床檢視,還認識了好一些挖礦者。後來,她將研究焦點轉到煤的物理性質,並在1919年發表的論文中,將煤依質地一一命名;她創造的分類名稱至今仍持續沿用[5]。此時的她已經是古植物學和煤的權威學者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情斷日本

在慕尼黑求學期間,瑪麗與日本留學生藤井健次郎[6]相戀。即使對方已有妻小,兩人仍打算結婚,瑪麗並於1907年追隨情人到日本做研究。從現在的眼光來看,歐洲人和亞洲人交往並不稀奇,但在當時,可不是那麼回事──更何況,還是有妻小的亞洲男人和單身的歐洲女人。不過,男方很快就對戀情冷卻下來,亟欲擺脫這段關係;最後,傷心欲絕的瑪麗在1909年回到蘇格蘭。她不但寫詩抒發傷痛,更整理了和藤井的往來書信,用小說的形式於1911年以假名出版《日本人的情書》(Love Letters of a Japanese)。

《日本人的情書》封面。(圖片來源)
《日本人的情書》封面。(圖片來源

1910年,瑪麗辭去曼徹斯特大學的工作,不過仍持續進行古植物學研究。不久後,加拿大地質調查局(Geological Survey of Canada)邀請她過去訪問並針對當地的蕨類化石提供意見。藉此之便,瑪麗認識了加拿大遺傳學家蓋茲(Reginald Ruggles Gates)並與其結婚。

瑪麗從1913年起,在母校倫敦大學學院教授古植物學。這一切看起來,似乎都指向了學術研究的康莊大道;只不過,隨著婚姻關係的轉變,命運將她帶入相當不一樣的境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婚姻夢碎和第二段婚姻

瑪麗和蓋茲的感情雖然發展迅速,但結束得也快──他們的婚姻只持續了數年。一方面,瑪麗強勢、支持女性參政權、不冠夫姓,讓蓋茲無法像當時多數男性那般主導一切;二來,蓋茲又有陽痿的毛病。雙方對婚姻的不滿註定導致分手。

瑪麗身為中產階級、博士和大學講師,對性事卻所知甚少,面對蓋茲的陽痿更是不解和無能為力;直到兩人的婚姻因此被宣告無效為止,瑪麗都仍是處女[7]。這段痛苦的經驗,促成她日後出書幫助其他對性無知的人們。為此,她勤跑大英博物館附設圖書館[8],做了相當多準備,並求教於美國的計劃生育工作者瑪格麗特.希金斯.桑格(Margaret Higgins Sanger)。

瑪麗的性教育書籍《婚後之愛》寫成後,卻因內容敏感,沒有出版社願意出版。1917年,在友人居中牽線下,她認識了有錢的生意人兼慈善家羅(Humphrey Verdon Roe);在羅的資助下,《婚後之愛》得以在1918年問市,兩人也隨後結婚──這一次,瑪麗體驗到了性愛的滋味。在頭一胎孩子死產後,兩人的兒子終於在難產中誕生[9],但瑪麗卻也被告知不該再嘗試懷孕了。不過認定兒子需要玩伴的瑪麗,在經歷一番波折之後又領養了個小男孩。

《婚後之愛》和開設診所

瑪麗在《婚後之愛》 的〈前言〉裡寫明:「因為對性的懵懂愚昧,我在自己的婚姻中付出了慘烈的代價;這讓我覺得,由此得來的知識更應該要拿來服務人群。」書裡教導女性如何獲得性愉悅,並討論了前戲、性愛知識、女性的性慾週期和女權。她直言,男性也是性知識禁忌的受害者──當女方從未明白性愛、也不了解自己的身體,婚後雙方的性行為無疑只會有阻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婚後之愛》裡的圖表,顯示了健康女性的性慾週期。黑色區域代表經期。這也是史上第一本討論女性性慾週期的書。(圖片來源)
《婚後之愛》裡的圖表,顯示了健康女性的性慾週期。黑色區域代表經期。這也是史上第一本討論女性性慾週期的書。(圖片來源

《婚後之愛》驚動了整個社會,得到兩極評價。高尚的衛道人士莫不大肆批評,認為此書敗壞社會道德風氣、淫亂之至。為了攻擊瑪麗,他們撰文投書媒體,暗指她是個淫蕩的女人,還跟自己的支持者有染。即使抹黑接踵而至,卻因為內容切合社會需求,《婚後之愛》持續大賣特賣。

順著《婚後之愛》銷售長紅,瑪麗趁勝追擊出版《聰明親職》,教導夫妻如何進行生育計畫和避孕;這下子惹火了更多保守份子,尤其是向來反對避孕的英國國教會和天主教會人士。作為女性平權運動的支持者,瑪麗認為女性主義植基於女性和情慾的關係──不只關乎女性的生育自主權,也必須對女性情慾有更真實的理解。她的觀點,不管在計畫生育還是女性情慾,都和傳統道德格格不入。

瑪麗的丈夫羅,早在多年前就發現中下階層勞動女性常常陷入不斷懷孕的困境,雖曾嘗試資助醫院進行生育計畫,可惜未能成功。在《聰明親職》出版後,瑪麗常常接到婦女的詢問和求助,於是1920年,瑪麗辭去倫敦大學學院的工作,並在隔年開設了英國第一間生育計劃診所,教導已婚婦女使用子宮帽(避孕器)及生育相關知識;瑪麗甚至自己設計了新型的子宮帽。除了瑪麗的診所之外,根本沒有其他地方能夠抱持友善、尊重的態度正視窮苦婦女的需求。在夫妻倆全心經營下,診所事業蒸蒸日上,隨後擴展到南非、澳洲和紐西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內頁。 source:History Extra
《聰明親職》內頁關於子宮帽的敘述。source:History Extra

無止盡的抹黑與惡鬥

1923年,醫師兼天主教徒薩瑟蘭(Halliday G. Sutherland)在教會的支持下,投書[10]咒罵瑪麗,宣稱瑪麗教導婦女避孕的「實驗」只會讓窮人成為犧牲品,暗指她應該被抓去關;文中還刻意扭曲事實,指稱瑪麗拿的是德國哲學博士學位,企圖激起社會反感。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英國反德的氣氛相當濃厚,只要聽到「德國哲學」就不免會聯想到提倡軍國主義的德國哲學家。

薩瑟蘭的言論踩到瑪麗的底線,尤其她提倡計劃生育目的是要幫助窮人,怎知卻遭指控抹黑,稱她拿窮人當白老鼠。一氣之下,瑪麗告上法院;這場爭辯最後演變到難以收拾且耗費心神──因為這不只是瑪麗和薩瑟蘭之間的論戰,更是瑪麗和保守教徒、以及羅馬天主教會的戰爭。自從《婚後之愛》出版,以及瑪麗開展生育計畫工作以來,教會不斷展開攻勢、煽動教徒對她的惡意,並源源不絕金援反對陣營。

訴訟一、二審判決各有勝負,案子最後來到上議院──瑪麗輸了,全案定讞;教會將結果視為道德的獲勝,瑪麗則心痛於無知的反撲力量。在她接下來的人生裡,和天主教會的關係形如水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瑪麗並不孤單,社會上有許多人支持她的作為。大名鼎鼎的劇作家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在判決後,很快寫了信表達慰問;他認為判決雖然可恥(scandalous)卻不令人意外:一旦瑪麗在論戰中暫時得到勝利,敵人就躲回壕溝不願正面迎戰,也因此社會禁忌堅不可摧。事實上,早在瑪麗出生前,就有女性主義者[11]因為提倡節育被捕入獄和罰款。

1921年的瑪麗,由蕭伯納所攝。(圖片來源)
1921年的瑪麗,由蕭伯納所攝。(圖片來源

瑪麗和教會的戰爭並沒有隨著官司結束。1928年,一位女性天主教徒自稱受到上帝指引,縱火焚燒瑪麗使用的機動診療篷車;於是,1929年她怒不可遏亦地寫了聲明,譴責天主教會不但不和對手辯論,反而走回中古世紀的老路──火燒反對者。為此,薩瑟蘭立即控告瑪麗毀謗──這次他輸了。

日暮西山

與教會的戰爭對瑪麗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約莫同時,她和年邁的母親關係很糟;瑪麗從母親那邊接收到的,永遠都只有挑剔和抱怨;妹妹又因為健康因素需要人長期照顧。這一切張力擠壓著瑪麗,甚至改變了她的性情和精神狀態。1928年,她的多年老友在探訪她後,私下對人透露瑪麗深受偏執狂和自大狂的心理疾病所苦。從此,瑪麗的支持者和盟友,例如哲學家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以及科幻小說家威爾斯(Herbert George Wells)也和她漸行漸遠。

瑪麗的婚姻在多年之後亦開始褪色。雖然她和羅並未離婚,兩人的關係卻愈發淡薄,羅在1938年寫了同意書允許瑪麗另尋情人,瑪麗也欣然接受。此後,瑪麗仍持續發表文章、寫詩,但是她最輝煌的歲月已經過去了。

時代的限制

瑪麗在她的年代,雖然是進步的知識分子和女權運動者,卻仍不免受時代所限。瑪麗的兒子成年之後與一位女孩相戀,但是身為優生學支持者的瑪麗,卻認為對方配不上自己的兒子,甚至不願出席婚禮──僅因為女孩視力不好需要戴眼鏡,使得瑪麗擔心將來出生的孫子/孫女會得到不利的遺傳。

她對優生學的偏執也展現在另一件事情上:一對聾人夫妻寫信請求瑪麗幫忙,希望兒子能進入皇家聾啞兒童學校就讀。瑪麗不但沒有幫忙,還寫信給皇家聾啞協會,針對「身心障礙者是否應該生小孩」一事抱怨。在她後來的書中,甚至提及希望強制身心障礙人士絕育。另外,她堅持只討論婚姻中男女的性[12],同性戀在她眼中也是不受歡迎的。

這些現代聽來匪夷所思的言論,在二十世紀初卻是很普遍的概念:一方面,許多遺傳疾病在當時都沒有治療方法,絕育於是成了避免遺傳疾病的手段;二來,英國仍壟罩於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氛圍之中,淘汰沒有競爭力的個體,便成為強化族群的主流觀點。

提到此,不免讓人聯想起希特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進行的種族清洗。諷刺的是,希特勒一上台就下令燒毀瑪麗的著作──因為他眼中容不下提倡女性性愉悅的觀點。在現代,性觀念已開放許多,瑪麗提倡的性知識在許多國家也司空見慣;但因為瑪麗的優生學觀點,使得她依然飽受爭議。

遺留的東西

1957年,瑪麗確診罹患乳癌;雖然她曾到德國接受治療,卻仍於1958年10月2日撒手人寰,享年77歲。她的遺體火化後,骨灰由兒子、和她最後的情人從懸崖上灑向海洋[13]

她在古植物學的研究,於二十世紀初期占了相當重要的地位,我們至今仍使用她所創造的術語。在女性性教育上,以及幫助婦女避免預期外的懷孕上,她貢獻卓著:尤其不了解自己身體的女性、缺乏性知識的女性、太窮以致無法繼續生育的婦女、不知如何拒絕丈夫求歡但又不想繼續懷孕的婦女,皆受惠於她的著作和社會事業。

瑪麗和羅創立的診所,在經歷破產與收購後,重生為「瑪麗.史托普斯國際組織(Marie Stopes International)」,現為國際性的非營利公益組織,提供避孕、家庭計劃、安全墮胎等服務,以及從事性病/HIV的防疫工作;據點遍布全球數十個國家。

在過去,瑪麗因提倡性知識、堅稱女人擁有跟男人同樣旺盛的性慾,受到衛道人士的批評和毀謗;在現代,她的優生學觀點受到非議,其所推廣的生育計畫工作卻嘉惠無數人至今。瑪麗.卡麥可.史托普斯性格鮮明,敢做敢言、爭議不斷,可謂是風格強烈的社會工作者。

英國在2008年曾發行瑪麗‧史托普斯紀念郵票,不過此舉也因瑪麗在優生學的觀點而引發爭議。
英國在2008年曾發行瑪麗.史托普斯紀念郵票,不過此舉也因瑪麗在優生學的觀點而引發爭議。

參考資料

  • William Garrett(2008), Marie Stopes: Feminist, Eroticist, Eugenicist, Lulu.com.
  • Ruth Hall(1977), Passionate crusader: The life of Marie Stopes,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 Frank N. Magill(1999), Dictionary of World Biography: The 20th century, O-Z, Routledge.
  • A. J. Bowden,C. V. Burek,R. Wilding(2005), History of Palaeobotany: Selected Essays, Ge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 Theresa Notare(2008), A Revolution in Christian Morals”: Lambeth 1930-Resolution #15. History & Reception, 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 H. V. Stopes Roe with Ian Scott(1974), Marie Stopes and Birth Control(Pioneers of Science & Discovery), Priory Press.
  • Women’s History Network Blog(2011), Women’s History Month: Marie Stopes.
  • H. J. Falcon-Lang(2008), Marie Stopes: Passionate about Palaeobotany, Geology Today.

註釋

  • [1] 十九世紀中期,女性穿著重達十幾磅的貼身襯衣是很常見的事。
  • [2] 種子蕨是兼具蕨類和裸子植物部份特徵的古植物。
  • [3] Victoria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就是後來的曼徹斯特大學。
  • [4] 在英國,科學博士通常頒給在國際上學有成就、或是在某個領域做出許多貢獻的學人。
  • [5] 瑪麗創造的分類有亮煤(clarain)、絲碳(fusain)、暗煤(durain)、鏡煤(vitrain)。
  • [6] 藤井健次郎(1866-1952),日本的植物學者和遺傳學者,後來成為東京帝國大學教授。
  • [7] 蓋茲去世後,他的第二任妻子出面否認瑪麗對蓋茲的說法,並聲稱瑪麗和蓋茲之間是有性愛的。
  • [8] 現已移出成為大英圖書館。
  • [9] 兩人的兒子哈利.弗爾東.史托普斯-羅(Harry Verdon Stopes-Roe,1924-2014)後來成為英國的知名哲學家。
  • [10] 在一連串論戰中,還牽涉到英國生育率以及助貧策略的議題,我們在此不談。
  • [11] 受罰的當事人是Annie Besant 和Henrietta Müller,兩人皆為當時知名的女性主義者。
  • [12] 這也跟當時保守的法令有關。
  • [13] 她的丈夫羅已早她八年離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科學大抖宅_96
36 篇文章 ・ 1852 位粉絲
在此先聲明,這是本名。小時動漫宅,長大科學宅,故稱大抖宅。物理系博士後研究員,大學兼任助理教授。人文社會議題鍵盤鄉民。人生格言:「我要成為阿宅王!」科普工作相關邀約請至 https://otakuphysics.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