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興大學昆蟲系教授葉文斌及博士生蔡正隆致力於建立臺灣鍬形蟲的 DNA 遺傳資料庫,除檢視臺灣鍬形蟲的分類地位外,並探討臺灣島內的同種鍬形蟲有兩個特有亞種存在的特殊分類議題,成果本(6)月獲國際著名《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PLoS ONE)刊登。
鍬形蟲為大型亮麗、深受大眾喜愛的昆蟲,照理來說相關分類問題應已都很清楚,但長久以來,臺灣的鍬形蟲始終有不少的分類爭議。在已知五十二種鍬形蟲中,最特別的是有四種分別有兩個特有亞種存在的有趣議題,但這些分布於中高海拔山區(1000-2700 m)的特有亞種鍬形蟲分類地位也常受到質疑。其中泥圓翅鍬形蟲(Neolucanus doro)的兩個亞種(N. d. doro 及 N. d. horaguchii),已於 2014 年由該研究團隊證實與紅圓翅鍬形蟲(N. swinhoei)有同樣的遺傳組成。
結果顯示,亞種間皆具明顯的遺傳變異及特定地理分布。兩種深山鍬形蟲的亞種約於一百萬年前分化開來;其中栗色深山鍬形蟲棲息於中央山脈西邊,指名亞種(L. k. kanoi)僅侷限分布於松崗、梅峰一帶山區,而北部亞種(L. k. piceus)分布在新竹以北至宜蘭等山區;黑腳深山鍬形蟲則是分布於中央山脈東邊,可分為北部的指名亞種(L. o. ogakii)與南部的出雲山亞種(L. o.chuyunshanus)。金鬼鍬形蟲分布較為廣泛,亞種分化時間約七十萬年前,可分為中央山脈西邊及西南邊的陳氏亞種(P. d. cheni)與中央山脈北邊及東邊的北部亞種(P. d. nigerrimus)。
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蔡宜芳,畢業自台灣大學植物系,在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CMU)取得博士,後於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UCSD)進行博士後研究,研究專長為植物分子生物學。主要從事細胞膜蛋白的功能研究,在硝酸鹽轉運蛋白研究領域有卓越貢獻。2021 年蔡宜芳特聘研究員榮獲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NAS)外籍院士(international members)。
像投稿審稿這般來回思辨的訓練,對科學家的養成非常重要,然而蔡宜芳觀察,科學思辨在台灣教育裡比較缺乏。她舉例,在美國課堂上,老師會要學生先讀一篇論文,接下來整堂課則要學生批評論文有什麼問題。「我們在台灣被訓練的人,都會把 paper 當作傳世經書在讀,讀懂它就覺得很開心了——要去批評它,我們真的沒有習慣。」蔡宜芳坦言那過程對她來說曾經非常痛苦,但會痛就代表該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