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腸胃潰瘍 較易罹患「皮蛇」

活躍星系核_96
・2013/11/21 ・951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SR值 524 ・七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興大學

患有腸胃潰瘍的病人罹患帶狀皰疹的風險是一般人的1.77倍!國立中興大學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系博士生、奇美醫學中心庝痛科主任陳貞吟花費4至5年的時間,分析台灣全民健保資料庫,證實一般人罹患腸胃潰瘍除了腸胃不適的症狀外,也會影響營養素吸收,甚至影響免疫功能,誘發俗稱「皮蛇」的帶狀皰疹。此項研究近期將刊登於《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臨床經驗近20年的陳貞吟表示,腸胃潰瘍主要的兩大病因為幽門桿菌感染、非類固醇類藥物之使用。幽門桿菌近年被發現是導致腸胃道潰瘍的元凶,也干擾營養素吸收,更被發現可能誘發全身性免疫失調,產生免疫失調的相關疾病。而非類固醇類藥物不僅具止痛作用,更會抑制T細胞免疫力與營養吸收,總之兩大病因均可導致營養失衡與細胞性免疫力下降。

然而這也是造成人體對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控制力下降,引發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再度活化、複製繁殖,爆發帶狀皰疹的主要成因。因此,她在興大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系主任胡淼琳的指導之下,分析台灣全民健保庫的資料,驗證「腸胃潰瘍與帶狀皰疹之相關性」。

分析結果顯示,患有腸胃潰瘍的病人罹患帶狀皰疹的風險是一般人的1.77倍。其中,幽門桿菌引起之腸胃潰瘍病人罹患帶狀皰疹的風險是一般人的1.4倍感染;服用非類固醇類藥物引起腸胃潰瘍的病人,罹患帶狀皰疹的風險是一般人的2.1倍;至於服用非類固醇類藥物又同時感染幽門桿菌之腸胃潰瘍病人,罹患帶狀皰疹的風險是一般人的2. 2倍,是最危險的病人族群。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帶狀皰疹好發在日夜溫差大、季節交替的時候。陳貞吟指出,一般民眾罹患帶狀疱疹百分之90的人會在一個月內全癒,但會有百分之10至20的人,尤其是年紀越大比例越高,會變成慢性神經痛。在臨床醫治上,帶狀皰疹是比較困難處置的疾病,有些病人怎麼醫都醫不好,因此在藥物使用之外,她開始另闢新的治療方式,將營養素引入疾病治療,併用藥物與營養素。

陳貞吟也特別提醒民眾平時要注意營養的攝取,營養素對人體非僅是維持基本生理功能,有保健作用,更具有相當程度的藥理作用,尤其將營養素引入疾病治療領域是近年來的新嘗試,將來可將藥物與營養素併用,值得未來醫界與藥界注意。

 

資料來源:國立中興大學 2013.11.19 新聞稿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活躍星系核_96
778 篇文章 ・ 128 位粉絲
活躍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 AGN)是一類中央核區活動性很強的河外星系。這些星系比普通星系活躍,在從無線電波到伽瑪射線的全波段裡都發出很強的電磁輻射。 本帳號發表來自各方的投稿。附有資料出處的科學好文,都歡迎你來投稿喔。 Email: contact@pansci.asia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肺癌不只是抽菸惹禍!PM2.5、油煙、腸道菌失衡全都中,TW01 益生菌提升肺部保護力!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5/05/07 ・2808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與 江欣樺營養師 合作,泛科學企劃執行。

肺癌連四冠 成為台灣十大癌症之首的背後原因

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於 2024 年 12 月公布的最新數據,肺癌已穩居台灣十大癌症榜首。這不只是發生人數最高,更同時擁有死亡率最高、晚期發現比例最高、醫療費用最高等三項不名譽的紀錄,可說是名副其實的「癌症四冠王」。

肺癌不只是台灣十大癌症榜首,更同時是發生人數最高、死亡率最高、晚期發現比例最高、醫療費用最高的疾病。圖 / unsplash

肺癌新確診人數在過去十年中持續上升,尤其在 2022 年 7 月政府推動肺癌篩檢政策後,越來越多過去未被發現的病例被篩檢出來。這項針對高風險族群的篩檢措施,有助於提高早期發現的比例,但也凸顯出台灣肺癌潛藏病例數量之大。

過去,大腸直腸癌曾長期穩居癌症發生率第一位,如今退居第二位,仍值得高度關注。不過,肺癌的快速上升與普及化趨勢,則反映出不僅吸菸者受影響,越來越多不吸菸卻罹患肺癌的人也在增加,使得肺癌防治策略面臨新的挑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基因變異遇上空污 PM2.5:台灣肺癌高發生率的雙重危機

在肺癌逐年升溫的背後,科學家持續探究其背後的成因。其中,一篇刊登於《Cell》2020 年 7 月號的研究引起了國際關注。這項研究由中央研究院團隊主導,聯合臺灣大學、臺北醫學大學及臺中榮總等單位共同完成,發現一種名為「APOBEC 變異」的基因特徵,可能與臺灣女性罹患肺癌發生率偏高有關。該變異會影響細胞內 DNA 的穩定性,使其更容易累積損傷並進一步發展為癌症,這項研究也讓人們開始重新思考肺癌與遺傳體質之間的關聯性。

除了基因之外,環境因素依然是不可忽視的關鍵。2023 年 4 月《Nature》的一篇封面故事則指出,空氣污染對肺癌的影響,可能不是直接造成新的 DNA 突變,而是透過誘發「慢性發炎」的機制,促使原本已帶有變異的細胞被「喚醒」並增殖形成腫瘤。這如同將原本處於沉睡狀態的壞細胞,因長期的空氣污染刺激而被激活。

由此可見,預防癌症的策略或許不應僅著重於防止癌細胞的「產生」,更重要的是避免讓它們「活化」。這也代表預防策略的重點,正從過去單純的「避免基因突變」,轉向同時「減少發炎反應」。而導致這些發炎與突變的因素,其實仍然是我們熟悉的環境污染源,例如 PM2.5、香菸二手煙、油煙與室內空氣品質等。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風險機制並不只侷限於肺癌。大腸直腸癌的發生同樣與基因變異及環境因子的交互作用密切相關,顯示癌症成因不再是單一來源,而是多層次、需整合多面向來防範的健康議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遠離肺部發炎:從廚房油煙到腸道保健的肺癌預防關鍵

在空氣品質頻頻亮紅燈的臺灣,要保護肺部健康,關鍵就在於避開引發發炎反應的因子。國民健康署明確指出,「吸菸」仍是肺癌最主要的危險因子,佔所有患者的七至八成。然而,非吸菸者也絕不能掉以輕心,二手菸、交通廢氣、PM2.5 等空氣污染物,同樣是導致肺部慢性發炎的重要元凶。

肺癌元凶不只有吸菸,空污也是一大原因。圖 / unsplash

此外,有一項常被忽略卻與肺癌風險高度相關的危險因子,來自我們每天的廚房——烹飪油煙。國民健康署指出,臺灣女性長期暴露於烹飪油煙中,罹患肺癌的風險不容忽視,尤其是在長時間未使用抽油煙機的情況下。國民健康署指出,未使用抽油煙機的非吸菸女性,其肺癌風險竟比有使用者高出約8.3倍。這項數據提醒我們,日常看似平常的行為,可能正是健康風險的關鍵所在。

除了遠離風險因子,江欣樺營養師也提出,從「腸道」著手是提升免疫力、降低全身發炎反應的新方向。維持腸道健康不僅能調節整體免疫系統,更與肺部的發炎反應息息相關。以益生菌株 TW01 為例,研究指出它能有效抵達腸道內的免疫關鍵區域——貝爾斑(Peyer’s patch),調節 T 細胞中 TH1 與 TH2 的平衡,有助於緩解過度的免疫反應或過敏現象。

此外,TW01 菌株也能促進B細胞分泌 IgA 免疫球蛋白,強化腸道黏膜層的保護力,減少「腸漏」的發生,進而間接保護其他器官免受炎症的侵擾。更令人關注的是,該菌株亦在研究中展現抑制大腸癌細胞的潛力,對於目前台灣排名第二的大腸直腸癌,可能提供另一層預防上的助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國民健康署指出,未使用抽油煙機的非吸菸女性,其肺癌風險竟比有使用者高出約8.3倍。圖 / shutterstock

TW01 益生菌對抗肺癌:從腸-肺軸線降低空污引發的肺損傷

腸道與肺部之間存在一條重要的生理連結,稱為「腸-肺軸線」。今年初發表於《Nutrients》期刊的一項臺灣研究指出,TW01 益生菌能透過腸-肺軸線機制,從腸道出發,間接守護我們的肺部健康。研究結果顯示,TW01 益生菌有三大關鍵作用:首先,有助於減輕空污 PM2.5 所造成的肺損傷;其次,可降低肺部發炎物質(如 TNF-α、IL-6、IL-10 等);第三,降低肺纖維化,主要透過調節 TGF-β1/Smad 信號傳導來達成。

其實,腸道與其他器官之間也存在類似的「軸線」關係,例如腸-腦軸線影響情緒與睡眠,腸-皮膚軸線與皮膚狀況密切相關。這些軸線代表著腸道菌叢的健康與代謝活動,很容易影響到其他器官。反過來,器官之間的影響同樣是雙向的——空污中的 PM2.5 不只損害肺部,也會擾亂腸道菌相,甚至引發「腸漏症」,讓體內毒素再次回到肺部,進一步惡化發炎反應。

預防肺癌、對抗 PM2.5,從 TW01 益生菌構築更健康的防線

面對癌症這個複雜的敵人,我們或許無法改變基因,但我們可以從每天的選擇中,建立更堅固的健康防線。越來越多研究顯示,身體各個器官並非獨立運作,而是彼此緊密串聯——肺與腸的關聯,正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從腸道微生物的平衡,到肺部的免疫狀態,生活中的每一項小習慣,其實都可能悄悄影響著我們罹癌的風險。

空氣品質意識、健康飲食內容、規律運動習慣、定期健康檢查,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行為,正是最切實且有效的預防行動。特別在台灣,肺癌與大腸癌長期高居發生率前兩名,更提醒我們——預防不能等到症狀出現才開始,而應該從日常做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1

2
0

文字

分享

1
2
0
帶狀皰疹是什麼?——解析「皮蛇」治療方針,提升免疫力是關鍵!
careonline_96
・2021/11/04 ・3389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COVID-19 影響全球至今近兩年,「戴上口罩」成為許多民眾遠離病毒的首選。然而,雖然口罩可以防新冠病毒,以及成人三疾病中的流感、肺炎,卻罩不住帶狀疱疹病毒,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皮蛇。甚至更有研究指出,巴西於 COVID-19 期間帶狀疱疹的罹患人數增加 3 成。

面對罩不住的病毒,家庭醫學會預防保健及慢性病防治委員會主委 吳至行醫師 與 皮膚科醫學會秘書長 詹智傑醫師針對 7 大常見問題回覆,兩位醫師更共同表示除了新冠肺炎外,其他疾病的預防更是要注意,且應主動諮詢醫師了解預防資訊。

Q1、帶狀疱疹 ( 皮蛇 ) 究竟是什麼?新冠疫情期間也要注意嗎?

吳至行醫師:平均每三人就有一人恐罹患帶狀疱疹,且近期就診人數增,不可忽視

成人三疾病包含流感、肺炎與帶狀疱疹(又稱皮蛇),常見於 50 歲以上、具慢性疾病、工作壓力高等族群中。而 COVID-19 趨緩後發現診間帶狀疱疹罹患民眾相較先前明顯增加,且由於帶狀疱疹病毒不像肺炎、流感等疾病戴上口罩就能預防,這段期間民眾作息改變、生活壓力增也可能導致疾病罹患機率提升,因此除了新冠肺炎外,帶狀疱疹(皮蛇)也是一項不可忽視的疾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詹智傑醫師:一旦接觸過水痘病毒,病毒恐一輩子在體內伺機而動,防疫仍勿忘帶狀疱疹的威脅。

帶狀疱疹其實是由水痘病毒所引起的,一旦過去罹患過了水痘,水痘病毒就可能會藏在我們神經中,一輩子跟隨著你。而當像是 COVID-19 發生時,大大改變了民眾的生活習慣、壓力增加,導致免疫力下降,病毒就可能會因此活化而產生帶狀疱疹。因此 COVID-19 疫情期間,除了確實做好防疫外,也千萬不可忘記潛藏在體內伺機而動的水痘病毒。

Q2、哪些人可能罹患帶狀疱疹?會有那些症狀

吳至行醫師:50 歲以上民眾罹患帶狀疱疹機率恐跳三級!務必諮詢醫師做好預防

50 歲以上的民眾、慢性疾病族群或者是壓力大、生活作息不正常等可能免疫力較差的族群都是帶狀疱疹的高危險族群。此外,根據調查指出,50-64 歲的民眾得到帶狀疱疹的機率平均是 50 歲以下年輕人的 2.8 倍,進入 50 歲後罹患機率恐跳三級 。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詹智傑醫師:症狀為灼燒、刺痛感水泡,疼痛更可能長達數個月!甚至可能失去獨立生活能力

帶狀疱疹沿著單側神經節的皮節分布出現,初期可能會感受到燒灼、刺痛感的水泡,之後則可能會出現大面積的傷口,嚴重的話還可能會留下傷疤。而其中最讓病友們困擾的,就是「疼痛」,而這疼痛其實是一種神經發炎,由於我們的神經修復速度慢,因此這疼痛可能延續數個月甚至更久,有患者因此痛到憂鬱滿懷,不僅干擾睡眠及日常活動,更可能因此失去獨立生活的能力。

Q3、罹患了帶狀疱疹該怎麼辦?

詹智傑醫師:罹患帶狀疱疹,黃金 72 小時即時治療很重要

帶狀疱疹最重要的就是要及早治療,而帶狀疱疹發作時其實就是潛藏在體內的水痘病毒從神經節裡面跑出來了。透過抗病毒藥物的治療就是將這些跑出來的病毒消滅。而消滅病毒的黃金時期,就是在皮膚的紅疹或水泡出現之後的 72 小時(也就是 3 天)內開始治療,若是超過 72 小時則治療效果就會比較不好,一旦水泡發展出來,神經痛已經起來,這個時候再去踩煞車通常都踩不住,不僅可能要經歷很久的疼痛,也可能留下疤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Q4、罹患過一次帶狀疱疹是否會終生免疫?

詹智傑醫師:一旦得過水痘,病毒就會永久潛伏體內,部分患者一年內復發 2-3 次

根據研究指出國內約 95% 的 50 歲以上的成人體內都有水痘的病毒潛伏,此外,只要我們的身體一旦感染水痘病毒,就難以能將其清除得一乾二淨,因為水痘病毒會躲藏在免疫細胞無法攻擊的神經中,一旦免疫力不佳就會從神經跑出來作亂。而近年來在門診中,也有發現帶狀疱疹患者復發的比例其實並不低,我自己的患者就有人是一年內復發了 2-3 次,提醒大家即使罹患過帶狀疱疹也不可掉以輕心,疏忽於未來的預防,仍可能會再次承受皮蛇復發帶來的疼痛。

帶狀泡疹發作第二天的樣子。圖/WIKIPEDIA by Mariegriffiths

Q5、面對帶狀疱疹我該如何預防?是否會受疫情影響?

吳至行醫師:防疫固然重要,仍應主動諮詢醫師做好各項疾病預防。

除了新冠肺炎外,仍有很多疾病、病毒是需要小心做好預防的。以成人三疾病中皮蛇為例,研究指出,新冠肺炎可能與帶狀疱疹感染有相關性,且最近研究發現巴西在 COVID-19 流行期間罹患帶狀疱疹的患者也增加超過 3 成。鑑於此,建議民眾在疫情期間也要積極做好成人三疾病(肺炎、流感、皮蛇)的預防,而考量到疫苗施打需有間隔時期,建議在接下來流感、肺炎公費疫苗施打時,可主動諮詢醫師帶狀疱疹的預防並依醫囑接種疫苗,做好安全保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詹智傑醫師:比起治療,做好帶狀疱疹的預防更重要!依醫囑主動施打疫苗,有助降低不適感

相較於帶狀疱疹即時的治療,預防才是更加重要的!而帶狀疱疹的預防,就是好好地提升免疫力,除了正常生活作息、規律運動外,施打疫苗也是提升抵抗力的良好方式。雖然疫苗的預防效果因年齡而異,但平均仍有助降低帶狀疱疹感染風險達約 50%,此外更重要的是,帶狀疱疹令人困擾的「疼痛」也能藉此降低發生率,即使不幸感染了仍能降低不適感,因此鼓勵大家都能為自己做好積極預防。

Q6、如果我剛接種 COVID-19 疫苗需要隔多久才能接種帶狀疱疹疫苗?

吳至行醫師:主動諮詢醫師接種疫苗資訊,積極為自己做好預防

不同疫苗的施打建議可間隔 7 天,而在疫情期間除了做好新冠肺炎的預防外,提醒大家也別忽略其他疾病的預防,特別是 50 以上民眾常見的成人三疾病。建議這段期間,若是還在等待新冠疫苗施打的民眾,可參考台灣家庭醫學會成人疫苗接種資訊,確認自己在其他的疾病上是否做好預防,也可以主動就診諮詢醫師了解更多疫苗資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Q7、若是想要接種帶狀疱疹疫苗,我可以去哪些地方接種?

吳至行醫師:家醫科、皮膚科等皆可諮詢疫苗,也可上網搜尋成人三疾病了解更多資訊

帶狀疱疹的治療與積極預防資訊可以到家醫科、皮膚科、神經內科等科別與醫師諮詢。而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為了幫助民眾了解影響成人健康的流感、肺炎、皮蛇等三大疾病,也設置有「成人三疾病」臉書粉絲團成人三疾病網站。粉絲團將定期更新最新的疾病衛教與預防資訊;網站中則有詳細的衛教資訊、衛教動畫、醫師專業訪談外,也邀請病友及藝人朋友分享罹病之痛,並且設置有搜尋診間功能,可幫助民眾快速找到離自己最近、最方便的診所。

更多疾病預防資訊 Google 搜尋家庭醫學醫學會及皮膚科醫學會網站中了解更多。

家庭醫學醫學會:https://reurl.cc/xE1XM4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皮膚科醫學會:https://reurl.cc/43X8zX

帶狀疱疹到底有多痛?聽聽醫師怎麼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1

0

5
1

文字

分享

0
5
1
合成生物學是什麼? 原來這也能參加比賽!?ft. 中興 iGEM 競賽團隊【科科聊聊 EP60】
PanSci_96
・2021/10/05 ・1306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簡單的說,「合成生物學」就是把巧妙設計的基因片段放到細胞裡,讓細胞呈現出你想要的樣態、行為與產物!不過你知道這個技術原來可以參加國際比賽嗎?一年一度的國際合成生物學比賽 International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chine,簡稱 iGEM ,來自世界各地的團隊,運用合成生物學解決各種技術難題與社會議題!

本集泛泛泛科學就由中興大學 iGEM 團隊和大家談談他們參賽的經驗和想法。快來一起了解合成生物學以及 iGEM 競賽吧!

  • 1:53 什麼是「合成生物學」?

合成生物學就是透過將一段基因的片段或其他內容,將其經過設計後送至細胞內,並期望細胞能夠表現出特定的樣態、行為與產物。希望透過這樣的技術處理現今的技術難題與社會議題。

延伸閱讀:未來的生物科技發展方向—合成生物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延伸閱讀: 合成生物學:基因「混搭」掀起的新革命! ──《人類大未來》

  • 5:33 參加 iGEM 不一定要生科系,團隊需要跨領域的人才組成
  • 10:12 為什麼想加入 iGEM?
  • 14:46 iGEM 是什麼?

 iGEM,全名為 International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chine。從 2008 年開始,每年都會舉行,所以是已經舉辦了 13 屆的國際合成生物學比賽。每年平均有來自 40 多個國家,約 300 多個隊伍參與這場盛事。在臺灣,除了有固定幾所大學會參與比賽外,也有些高中會一同參與此比賽。而 iGEM 的宗旨,主要是希望可以藉著推廣合成生物學,讓不同團隊在集思廣益想出的好點子,可以最終實際應用到社會中,來解決各式各樣的難題。

NASA Ames 研究中心的合成生物學研究。圖/WIKIPEDIA

延伸閱讀:International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chine

延伸閱讀: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院舉辦2020 iGEM 基因工程競賽暨交流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17:55 受疫情影響改成線上比賽的優點與缺點
  • 21:19 讓團隊印象深刻的研究
  • 25:50 今年中興團隊的研究

為解決廢棄稻桿問題,取代台灣傳統上燃燒稻桿的做法。團隊研究兩種菌株:一種用來將稻桿轉化為醣類發酵液;另一種則產生促進微生物及植物生長的 PQQ,希望最終能達到循環農業的目的。

  • 34:20 研究中碰到的困難
  • 49:38 追蹤興大 iGEM 粉專:NCHU iGEM Team,參加招生說明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PanSci_96
1262 篇文章 ・ 2411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腸胃潰瘍 較易罹患「皮蛇」
活躍星系核_96
・2013/11/21 ・951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SR值 524 ・七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興大學

患有腸胃潰瘍的病人罹患帶狀皰疹的風險是一般人的1.77倍!國立中興大學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系博士生、奇美醫學中心庝痛科主任陳貞吟花費4至5年的時間,分析台灣全民健保資料庫,證實一般人罹患腸胃潰瘍除了腸胃不適的症狀外,也會影響營養素吸收,甚至影響免疫功能,誘發俗稱「皮蛇」的帶狀皰疹。此項研究近期將刊登於《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臨床經驗近20年的陳貞吟表示,腸胃潰瘍主要的兩大病因為幽門桿菌感染、非類固醇類藥物之使用。幽門桿菌近年被發現是導致腸胃道潰瘍的元凶,也干擾營養素吸收,更被發現可能誘發全身性免疫失調,產生免疫失調的相關疾病。而非類固醇類藥物不僅具止痛作用,更會抑制T細胞免疫力與營養吸收,總之兩大病因均可導致營養失衡與細胞性免疫力下降。

然而這也是造成人體對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控制力下降,引發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再度活化、複製繁殖,爆發帶狀皰疹的主要成因。因此,她在興大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系主任胡淼琳的指導之下,分析台灣全民健保庫的資料,驗證「腸胃潰瘍與帶狀皰疹之相關性」。

分析結果顯示,患有腸胃潰瘍的病人罹患帶狀皰疹的風險是一般人的1.77倍。其中,幽門桿菌引起之腸胃潰瘍病人罹患帶狀皰疹的風險是一般人的1.4倍感染;服用非類固醇類藥物引起腸胃潰瘍的病人,罹患帶狀皰疹的風險是一般人的2.1倍;至於服用非類固醇類藥物又同時感染幽門桿菌之腸胃潰瘍病人,罹患帶狀皰疹的風險是一般人的2. 2倍,是最危險的病人族群。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帶狀皰疹好發在日夜溫差大、季節交替的時候。陳貞吟指出,一般民眾罹患帶狀疱疹百分之90的人會在一個月內全癒,但會有百分之10至20的人,尤其是年紀越大比例越高,會變成慢性神經痛。在臨床醫治上,帶狀皰疹是比較困難處置的疾病,有些病人怎麼醫都醫不好,因此在藥物使用之外,她開始另闢新的治療方式,將營養素引入疾病治療,併用藥物與營養素。

陳貞吟也特別提醒民眾平時要注意營養的攝取,營養素對人體非僅是維持基本生理功能,有保健作用,更具有相當程度的藥理作用,尤其將營養素引入疾病治療領域是近年來的新嘗試,將來可將藥物與營養素併用,值得未來醫界與藥界注意。

 

資料來源:國立中興大學 2013.11.19 新聞稿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活躍星系核_96
778 篇文章 ・ 128 位粉絲
活躍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 AGN)是一類中央核區活動性很強的河外星系。這些星系比普通星系活躍,在從無線電波到伽瑪射線的全波段裡都發出很強的電磁輻射。 本帳號發表來自各方的投稿。附有資料出處的科學好文,都歡迎你來投稿喔。 Email: contact@pansci.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