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活動紀實】PanSci TALK:討海

xmallwolf
・2015/09/30 ・2812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494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c7c6f0922de04db995078806b59ab822

臺灣四周環海,因此住著許多靠海吃飯的人們。吃討海這口飯的漁人,和大海搏鬥對他們來說是日常戰爭,卻也找到了人與海的共存之道。但有些捕魚技法即將失傳,有些海洋資源也即將枯竭,而今在陸地上的我們,卻仍然對於這片海洋予取予求;討海,我們還能向這片海洋討些什麼?

本次【PanSci TALK】要討論「靠海吃飯」,讓我們吃吃永續海鮮、聊聊漁人、再聽聽當海洋資源不再,又該如何復育。

徐承堉:RFI推動概念與現況介紹

有些食材在五十年前不存在!

目前現在台灣養殖最多的是台灣鯛,台灣鯛現在大概產值有七八萬噸,但是五十年前根本沒這麼多。現在的土雞和以前的土雞也不一樣,以前的土雞現在叫做古早雞,現在也有機會吃到,但是是特殊雞種。五十年內生態的改變相當大,但是消費者根本沒意識到。民國六十年民生報出了一本淡水河的故事,作者感觸到淡水河有著很大的變化,有很多東西消失了,於是一路從淡水河口到新店溪上游,記錄淡水河裡面有什麼東西,像是鳥、魚等生物。現在回去看那本書,會發現絕大部分的東西都要想像,因為現在很多東西都看不到。這些生產方式都和生活環境和生活有很大的關連。有些東西在不知不覺之中改變了,也許我們該重新思考哪些東西比較適合,重新去思考是不是要消費?

要做到永續,就要做到責任。

生產者要負什麼責任?消費者要負什麼責任?管理者或政府要負什麼責任?永續是個很複雜的事情,也努力了很久,聯合國在談永續指標的時候有責任漁業行動綱領,每個人都要負上他自己的責任,在這個大環境當中,每個人沒辦法盡到自己的責任時,資源就很難永續。大家都會覺得公共工作應該是政府的責任,全世界只有台灣是政府在推動,政府不應該什麼事情都該做,大多數的時候人民比政府想到更多,可以靠 NGO或著民間團體要求政府制定相關法律,人民應該要為自己的未來負責。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0510060578_10a4103f0d_k

由觀念轉換為行動

目前國際性的海洋環保標章都是為大型、出口導向的少數漁業體系設計的,但是臺灣近海的海洋資源屬於區域化的小型漁業所利用,因此需要建立一套適合台灣的小型漁業環保標章管理。所以湧生海洋制訂了責任漁業指標RFI標章,依循著聯合國農糧組織的『責任漁業管理規範 Responsible Fishery Management』,結合政府與民間力量一起推動的環保標章。按照這個標章,消費者可以依包裝上面的分數瞭解海鮮的永續指數、產地來源、產品名稱RFI登錄單位,甚至可以掃QR code看到更多產品資訊,希望消費者可以有所選擇,也希望能夠讓消費者享用海鮮的時間不斷延長。

楊玉如:海牛驛站──海牛與養蚵人家的故事

靠海吃飯,看天臉色

大家都知道彰化的王功,但王功只是 26個村其中一個,但是沒有人知道彰化有個芳苑,現在芳苑鄉還維持牛車採蚵的傳統,並用平掛式的養殖法。平掛式養殖法的壞處是蚵只能吃六小時的浮游生物,六小時後退潮就沒辦法進食,但是這樣蚵吃起來會比較緊時會比較 Q。以前芳苑都是單支插蚵棚,現在改成平掛式,產量比較大,但是這些產量卻又輸給南部的產量,而且大小又比較小顆,因此大部分消費者吃到都是南部養殖的蚵。芳苑養蚵的潮間帶是大成潮間帶,以前是國光石化的預定地,當地居民不斷地和政府爭地,最後才將該地的生態全部保留下來。

下輩子不想再討海

芳苑現在還有洗蚵的行業,平掛式養殖法會有分區,一區一年要和政府交租金一千塊,但是蚵棚在颱風過後就會全部被吹走,採蚵回來以後要給現場的阿嬤開蚵,最後賣出去的價錢約是一斤一百三十元,今年的理事長目前手上有租四區的地養蚵,插了約六千多條的蚵架,但是這樣換算起來一個月薪水卻才兩萬多元。在芳苑養蚵實在不太容易,插蚵棚需要先拿刺竹插進土裡面,立好棚架,拉起尼龍繩,一條尼龍繩上會放十二個下殼蓋,十條尼龍繩纏在一起叫蚵花,養殖將近一年半的蚵才能採收,蚵養殖的時間長短會受到天氣影響,再加上蚵岩螺的災害。下海採蚵的工作非常辛苦,需要傳統的勞力,沒有機器能夠代替人,雖然有專門洗蚵的洗蚵場,但是洗蚵場大多是洗南部養殖的蚵,在芳苑這裡都要用人力洗。

20698036665_f2af54c75a_k

 

牛牛的故事

阿公有頭牛,幫忙他載蚵殼,現在也載客人。在芳苑的養蚵人家大部分家裡都有養牛,現在小玉老師製作了牛牛地圖,目前有地圖上有七頭牛,養這些牛的阿公阿嬤都願意和遊客們聊天,讓遊客們瞭解他們的工作,按這照張地圖就可以找到想去探望的牛牛們。養蚵人家們都非常疼惜這些牛牛好幫手,但是等到牠們老了不能工作了該怎麼辦呢?目前彰化現有個牛牛安養之家,不管是牛老了無法工作或著是阿公阿嬤無法再照顧牛牛,牛都可以在這裡好好享受退休生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黃永森:鰻魚的故事

帶便當去遠足的鰻魚

喜歡吃鰻魚飯嗎?鰻魚好不好吃呢?鰻魚之所以這麼好吃是因為鰻魚有很多油脂,牠們的脂肪分布在肌肉纖維間,脂肪與肌肉交雜。但是鰻魚為什麼身上要帶這麼多油呢?因為牠要帶便當去遠足!鰻魚從淡水游到馬里亞納海溝孵育下一代之間的路程都不會進食,只會利用身上的油脂。但是,為什麼鰻魚知道要去遠足呢?目前還沒有人知道。

充滿謎團的一生

鰻魚的一生有生活在淡水也有生活在海水,帶了很多便當以後鰻魚就開始變態,變成銀鰻,但是鰻魚必須離開長大的河川潛入深海,才能達到性成熟,如果鰻魚一直沒有辦法下海,牠們可以在淡水裡長得非常大隻,之前在日月潭抓到一隻 175公分,15公斤重的鰻魚,但是沒有辦法下海的鰻魚不會成熟產卵。

20511303539_ba9627544b_k

鰻魚的研究

為什麼沒看過大肚子的鰻魚?也沒看過有卵的鰻魚?也沒看過鰻魚的受精卵?以前的人以為鰻魚是馬尾巴掉到水裡面變出來的,後來亞里斯多德發現每年冬天鰻魚往海裡游,第二年春天小鰻魚往陸地游;1684年,文藝復興時期,科學家認為鰻魚到海裡產卵;過了一百多年後,科學家發現鰻魚有卵巢;西元 1856年,波蘭的科學家發現鰻魚有精巢,這兩種現象表示鰻魚不是無性生殖,而是有性生殖。西元 1874年,科學家發現新的魚種,稱為狹頭魚,過了一百多年以後,科學家經過養殖狹頭魚後才發現原來狹頭魚會變態成為鰻魚。後來科學家開始找尋鰻魚的產卵場,於是順著海流撈鰻苗,目前科學家僅知道歐洲鰻的產卵場推測在藻海附近,日本鰻的產卵場推測在馬里亞那群島附近。日本學者曾預測鰻魚在水深75-100米左右的水深孵化。

 

本次 PanSci Talk紮紮實實地聽了三位講者的演講,在瞭解海洋漁業資源枯竭的現況後,才會更認同目前推行的永續海鮮有多重要;逐漸消失的傳統產業是否有轉型的機會呢?我們目前對鰻魚所知甚少,大量捕撈鰻苗會對鰻魚造成什麼樣的影響?為什麼沒有辦法人工養殖鰻魚?希望聽眾們聽完以後對海洋的議題保持更多的好奇心和關注,我們下次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xmallwolf
6 篇文章 ・ 1 位粉絲
滔滔OceanSays編輯,也是PanSci特約作者,曾在茫茫的物理之海中載浮載沉,後來隨著洋流漂到遠洋慢慢沈積下來。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募科學] 〈SciMu科學募資〉九月閱兵報告
SciMu
・2015/09/07 ・2391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04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首先恭喜大家度過七八月份的颱風與暑假(呃沒有暑假嗎)九月份開學,〈SciMu科學募資平台〉從八月底到現在增加了幾個案件,內容一個比一個熱血。這幾個案子從北到南、從純基礎科學研究(台灣光子源發聲T恤)到在地氣象服務(屋頂上的天氣先生),正好展現了科學各式各樣不同的面向。

開始介紹幾個熱血專案之前,還是要再次強調:〈SciMu科學募資平台〉依然徵求各式各樣專案,不學術也無所謂,非科普也沒關係,只要你心心念念想完成的工作內容夠科學,不管是科學研究計畫或是偏鄉科學營,或者任何我們還沒想像到的內容,都歡迎你來提案,讓群眾來支持你!

want

 

醫起嗡嗡嗡──「醫週譯小時」前進校園推廣

wikimed-800x533

先從八月底開始的「醫起嗡嗡嗡」談起。

在這個百家爭鳴的年代,人人想要留下痕跡、表彰自己的貢獻;卻有一群人抱持著「正確的知識屬於公眾共享」的心情固守在電腦前,為中文世界的大家們翻譯中文維基醫療條目,每個周五,風雨無阻。維基百科的社群精神強調知識的共享與中立,卻對於表彰貢獻者相當低調。也就是說,我們可以看完通篇精心整理過的條目,卻絲毫不會對作者留下任何印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個「醫周譯」計畫聚集了優秀的醫學人才、翻譯人才以及熱情的維基人,希望透過翻譯經專家審核的英文醫學條目,有效提升中文維基醫學條目,甚至夢想未來可以完成一個可靠的中文醫療資料庫。這項工作他們不求金錢回報,只希望能夠有更多的夥伴加入他們的行列;也因此,才帶出了這個「醫起嗡嗡嗡」的專案。

「醫周譯」的夥伴們希望透過「醫起嗡嗡嗡」這個專案,募集經費來進行校園推廣(染指學校),讓他們可以找到更多的夥伴,替中文的網路世界轉譯出更多可靠的醫學資訊。

下背痛-560x281
七月第一次洽談時,中文維基醫療保健小組剛剛完成長條目「下背痛」,成員的形容:「寫完那個條目,感覺每個人也都得下背痛了……」

雖然個人曾經很無禮地形容維基百科撰寫者的形象為「一群電腦宅宅」(而且居然沒有被揍XD),接觸這個專案之後, 我腦海裡他們的身影高大而神祕了起來。這群擁有醫療知識、英文翻譯能力、程式翻譯能力的熱血青年們,替我們翻譯可靠的維基百科醫療條目,認真找出可信的資訊分享給大眾。他們的形象,越來越接近以下這樣。

影集《權力遊戲》裡守望絕境長城的黑衣人:我從今天守望,至死方休……

中文維基保健醫療 「醫周譯」小組,邀請你來「醫起嗡嗡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屋頂上的天氣先生

WeatherStation-2

下一位,是同時具備鄉土服務與熱血精神的〈銀星氣象研究站〉。獨自觀測天氣37年,並非科班出身,卻將一份從孩提時代的興趣硬生生打磨成一套專業的呂權恩。在早期資訊不發達的年代,提供天氣資訊給在地的研究需求;時到今日,在臉書社團每天發布彰化地區的及時雨訊。

孩提時代經歷兩個颱風帶來的興趣,直到今日卻成為在地居民仰賴的天氣資訊服務。最大的夢想,是哪一天能募到足夠的資金,蓋一座足以做為在地地標的民間氣象站。因此雖然「屋頂上的天氣先生http://bit.ly/1LkkASQ」成為〈SciMu科學募資〉平台第一個正式達標的案件,也請大家繼續支持。

且不談太認真勵志的內容,光是看到呂大哥這三十年氣象相關的收藏,編輯部就小小地沸騰了,驚呼內容包括「那個是手繪的天氣圖嗎」、「我出生那一年的資料!」、「兩個颱風!」

請期待近日將發布更詳細的報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引起編輯部驚呼的民國70年代天氣圖。
引起驚呼的民國70年代天氣圖。

 

支持世界最亮的台灣之光!──〈台灣光子源〉

CERN-Courier-450x600

位於新竹的〈台灣光子源〉在2014年12月底試俥完工,可以發出全世界最亮的光,這件事情有多重要呢?

對謝耳朵來說重要到列入室友合約(而且遠比情人節重要)的大型強子對撞機,其主持機構〈歐洲核子研究組織〉(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Nuclear Research)在2015年4月以封面故事的報導了〈台灣光子源〉。

以下這段影片如果在今年開拍,兩位科宅爭論的內容有機會換成:到底是誰可以來台灣參觀!

更多的介紹請見:台灣之光「台灣光子源」能幹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是一個這麼絕對世界級的研究機構,對於大眾來說卻非常陌生,尤其是還取了一個非常嚴肅圖文不符的名字「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同步輻射中心在2015年5月底的經費爭議後,希望能聚集關心台灣基礎科學研究的人們繼續關心〈台灣光子源〉後續的進展,因此發起了「台灣光子源紀念T恤發聲」活動,所得盈餘將全部用做科普活動推廣。

〈同步輻射中心〉未來還打算邀請贊助者參觀世界最亮的「科學神燈」!

double

看完這麼多精彩的提案,是不是很令人振奮呢?
〈SciMu科學募資平台〉誠心邀請你,不只是贊助這些提案,也趕快來提出你的科學好點子吧!

 

【同場加映】別讓鰻魚成為只能在博物館見到的傳奇生物!人工繁殖鰻魚的第一步
未來的二十年內鰻魚的命運究竟會如何呢?需要你的關注!
鰻魚飯拯救計畫」倒數計時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oldeel-pansci

 

【同場加映】火箭大叔前瞻計畫
資助校園火箭隊,讓他們飛向太空!

single_cover

SciMu
5 篇文章 ・ 1 位粉絲
《SciMu科學募資》討論跟科學-募資有關的議題。 不管是您有任何疑問或是建議或單純只是好奇,歡迎連絡contact@scimu.tw或直接在下方提出討論。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彰化海牛車蚵農.李福相:下輩子不想再討海。––《討海魂》
PanSci_96
・2015/08/10 ・3022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488 ・五年級

彰化縣芳苑鄉位於台灣中西部,西臨台灣海峽,是濁水溪流經之部分沖積地。海域沿岸充滿著豐沛的潮間帶、紅樹林生態,是彰化縣第二大鄉村。芳苑村海岸潮退期間,在平疇闊野的潮間帶現身近千公頃的養殖牡蠣地,更是獨特而絕美的灰黑色風景。

芳苑村的蚵田美名響遍台灣,當地蚵農因應養蚵環境,甚至發展出全台唯一可見,以海牛下海採蚵載運的漁法。牛在芳苑這裡不下田,反而下海。在芳苑的海岸線,每日可見牛車來回於海中蚵田,牛車一來一往,慢行於泥中海岸,更讓芳苑海岸更添傳統純樸的漁村風光。

IMG_1303_2

  • 漁法起源時間不詳 | 彰化芳苑
  • 4月至9月

漁人的記憶:李福相––下輩子不想再討海。

號號稱「全台最大媽祖廟」的彰化縣芳苑鄉普天宮前,常有一台台的牛車緩緩經過。然而,牠們前進的方向,不是陸地的農田,而是海邊的蚵田。可別小看這些牛,牠們除了在農村耕作,同時也下海協助蚵農養殖牡蠣。此種半農半蚵「海牛耕蚵田」的漁村生活方式,全台灣只有在芳苑才看得到,目前有二十餘頭海牛,八十四歲的李福相飼養的黃牛「小白」,就是其中之一。

李福相生肖屬猴,猴子的生活空間在山林,但他一輩子除了在陸地上種植作物,還要在海上討生活、海邊種蚵田,雖然年輕時曾有機會到台北大城市發展,可以不必再過這麼辛苦、冒風險的生活,但他終究還是選擇留在家鄉,半農半漁,成就了他的一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回頭看過去走過的路,如果有下輩子,李福相還會過著耕作、討海、插蚵(台語,意指養蚵田)的活嗎?他說,「如果還要投胎,大家一定都想出生在有錢人的家庭,只有傻瓜,才會選擇這樣的生活,那是出世來過苦日子的。」

03_2_1

工作都做大份的,家族責任一肩挑

時間回到一九三二年,那是民國二十一年,對出生在彰化芳苑的李福相來說,是昭和七年,當時,台灣還在日治時期。李福相讀了三年日本書,因為家裡經濟條件不好,沒辦法再供他讀書,十一、二歲時,開始分擔家計。一開始,負責餵牛,到了十五、六歲,身體比較壯了,工作換成擔蚵仔,幫著父親照顧養殖的蚵田。十七歲那年,學會如何駕駛牛車,那時的牛車是四個輪子,車身比現在使用 的兩輪牛車還長,可以載更多、更重的物品。十八歲成年後,就經常獨自櫓著竹筏到離岸好幾公里的外海釣魚,靠著一對櫓、一枝篙,幫家裡多賺點生活費。

那個年代,幾乎每一對夫妻都生很多孩子,李福相的父母生了五男四女。李福相是男孩中第二個出世的,然而,哥哥患有羊癲瘋,李福相便主動擔起了長子的重任,而這也是李福相在二十七歲結婚後,放棄隨太太娘家到台北發展的原因。

李福相的牽手洪耍阿嬤比他小六歲,今年七十八歲,她回憶當年嫁給李福相,他一心想著要拉拔三個弟弟讀書、讓一個妹妹順利出嫁;那時她的家人們搬到台北,在中正區的龍口市場,備了一個賣菜的攤位,希望她和李福相能夠一起北上。李福相只 說:「家裡怎麼辦?這可是沒天良啊!」洪耍說,李福相個頭不高,但是「工作都做大份的(台語)。」她心裡雖然不捨,卻告訴自己「嫁雞隨雞」。一大家子人生活的艱辛沒有斷過,還好同住的弟弟妹妹們都齊心協力。「呷好,大家作陣呷好;呷歹,大家作陣呷歹。」大家賺來的錢一律交給由公婆作主,底下各房輪流煮食,也就一天天地過來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究竟日子有多苦呢?李福相說:「那時候,全家人要吃上一斗米,沒有那麼簡單。」有一次他到王功外海釣魚,結果漿斷掉,風又大,花了好大的力氣才回航;父親連感冒時也無法在家好好休息,必須抱病出海。當年還沒有風浪級數的氣象預報,凌晨二、三點要起床看風向,如果吹東風,浪就平,吹北風,浪就大。

當討海人的太太,可說是「心事誰人知」,丈夫一出海,就要祈禱不要碰到什麼不好的事情。洪耍說,有一次真把她嚇死了,李福相出海沒有回來,她揹著還在襁褓中的兒子,急著到處找人,後來有一個騎鐵馬的人來到家裡,說李福相浮在海上,被隔壁村的船撿上岸了,還有一口氣在,要她別慌,趕緊去把他帶回家。

民國五十一年,船邁入機械化,李福相也曾擔任海腳(台語,即船員),捕過旗魚,一直到民國六十幾年,芳苑外海泥沙淤積愈來愈嚴重,導致海溝愈來愈淺,船的吃水深度不夠,只要浪一大,船很容易直接撞擊到海溝而受損,甚至船身裂開,當時船的材質仍是檜木,而不是現代用的塑鋼,李福相只好放棄捕魚,轉以種蚵為主。至於那幾年出海賺來存下的錢,就買了屋後方的地來耕作,種植稻子、 花生,開始了半農半蚵的生活。

新選圖01_2

「哪有那麼好命」的半農半蚵生活

芳苑的蚵農並不是一開始就讓牛下海,李福相還記得當年父親捨不得讓牛運蚵,都是用人力挑,來回蚵田三、四次所擔的重量,比用牛運送的還要多。在挑運的重量中,比如好不容易擔了一百台斤,卻只有十台斤是真正能賣錢的蚵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正由於蚵得來不易,雖是種蚵人,卻捨不得吃蚵。李福相說:「哪有那麼好命。」只有在感冒沒有食慾時,才會煮蚵仔湯補身體,平常吃食以蕃薯籤混入米飯,如果吃不飽,再混入給豬吃的草。有一年颱風來襲,浪大到把蚵枝從泥裡翻出來不打緊,蚵枝還反轉一百八十度插回泥中,損失慘重,那年就 是個「歹年冬」。

為了抓緊退潮的時間下蚵田,李福相經常半夜起床觀察潮水,有時凌晨一點多出門做事,到早上十點多才回到家。那時沒有路燈,都是在黑夜中摸著路 旁的竹子找路;早上忙完蚵田,緊接著就到農田裡繼續勞作,問他「不需要午睡?」李福相還是那一句:「哪有那麼好命。」在蚵收成的季節,更是忙得不可開交,不僅天亮要採收,半夜也在採收,那麼大的蚵田,可是用了一萬斤以上的竹子插出來的蚵枝。

「做這行很辛苦,插蚵要認真,不然蚵仔會死掉。」李福相認真種蚵,每次收成回來十一簍左右的量,開蚵的工作洪耍一個人做不來,請人幫忙,一斤的工錢是十元,蚵仔一斤可以賣二十五元,為了省工錢,洪耍可說是卯起全勁,一天可以開出七十台斤的蚵。在那個沒有冰箱的年代,蚵收成後,冬天可以放三天,夏天的話一天就臭掉了,有時候洪耍凌晨一點鐘就起床開蚵,認真工作的程度與李福相可說是不相上下。

為了栽培子孩子,夫妻倆終年無休,努力工作。洪耍說:「我們有四個兒子、一個女兒,我自己沒有讀書,知道不識字的痛苦,只要孩子們有興趣讀,再怎麼辛苦,我們兩個都會想辦法讓他們讀。」有時家用很緊,然而夫妻倆這輩子,從來沒有向別人開口借過一塊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去年,李福相有感於年紀大了,決定退休,帶著小白轉型,與彰化縣海牛鄉土文化推廣協會合作,載運觀光客至潮間帶從事蚵田體驗活動,而農地也改種玉米。在熱鬧的體驗活動中,李福相總是主動參與服務遊客的每個過程,害羞的他,除非你主動出聲,他才會跟你說上幾句話,但是只要你的要求合情合理合法,他會盡力做到最好,甚至超出你的預期。

盡本分,但不張揚。做到最好,但不邀功。李福相的個頭雖小,芳苑的夕陽下,他和小白的身影,卻充滿著男子漢的力量。

新選圖02IMG_1138 (Custom)_02

 

03a5f39f19d64e25bb6b3ffc856e96f2本文摘自泛科學2015八月選書《討海魂:13種即將消失的捕魚技法,找尋人海共存之道》,行人出版。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金山蹦火仔.盧秀雄:我是討海大學畢業的。––《討海魂》
PanSci_96
・2015/08/10 ・3056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474 ・五年級

金山區磺港鄉位於台灣新北市東北部,緊鄰著太平洋和台灣海峽。磺港鄉因內部流經的北磺溪內含硫磺,而名為磺港。在北磺溪和金山岬厚實的砂岩保護之下,於磺溪出海口闢建了磺港漁港。其背山面海的天然優良條件,一躍為金山區重要的漁貨重地。

磺火捕魚,是一種傳承百年的蹦火仔技法,目前全世界僅存於金山區磺港一帶。蹦火仔是利用當地盛產的電石(磺石)來捕魚。負責蹦火仔的火長站在船頭找魚,一發現魚汛,立刻點火。電石加水後產生乙炔而發出「蹦」的聲音,火長持著火把照亮了海面,吸引趨光性的青鱗仔跳躍,形成魚海翻騰的畫面,船上的船腳則利用手叉網將魚撈入船艙。

磺火捕魚 張明芝授權提供
  • 一九二〇年代以前 | 金山磺港漁港
  • 5月至9月|火罾仔的一種
  • 青鱗魚

漁人的記憶:盧秀雄––我是討海大學畢業的。

一幀《磺火之夜:捕青鱗魚》的照片,登上二〇一三年九月號《國家地理雜誌》英文雙版面,再次讓人注意到世界僅存的磺火捕魚法,也就是流傳超過一百年的「蹦火仔」。這張照片,不但製成新北市文化局出版的《二〇一四年蹦火仔磺火船紀念月曆》封面,也被放大後掛在金山磺港盧秀雄船長的家中,因為照片中那位執火把的火長,就是他。

照片中的船,是「明順8號」,盧秀雄在這艘船上擔任火長約二、三年,後來年紀大了退休,幾年前由現任火長李克通接手。目前金山磺港內僅剩四艘蹦火仔船,除了明順8號,還有富吉268號、全2勝,以及永漁發168號,使用的是全世界僅存的磺火漁法「蹦火仔」,以磺石(俗稱電土)加水後產生的乙炔點火誘魚,堪稱台灣的國寶,也是全世界的珍寶,曾有擔任「火長」經驗的人是少之又少,盧秀雄就是國寶級的人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滿牆獎狀,見證一個為大海而生的人

談起他的一生,盧秀雄可說是為大海而生的人。他說,「雖然我沒有讀書,可是我卻拿到討海大學的畢業證書。」客廳的牆面上掛滿了奬狀和獲獎紀念牌,有獲得金山區漁會民國七十五年度農漁產共同運銷競賽巾著網組冠軍,民國七十三年度則是亞軍、高雄縣漁會頒發的感謝狀(盧秀雄魚獲量多,為漁會賺了不少錢),以及民國七十五年度任台北縣長林豐正頒發的漁業增產競賽成績優良獎。盧秀雄的夫人在一旁補充:「掛不下的奬狀還有很多。」不難聽出她為先生一輩子的打拚努力感到驕傲。

這些奬狀都是巾著網(也就是圍網)捕烏魚的成果,卻沒有一張是「蹦火仔」。盧秀雄說,「蹦火仔」捕撈到的魚獲量很有限,所以不會有比賽,當然也就沒有獎狀;一直到近幾年,新北市以觀光的角度舉辦「蹦火仔」相關活動,他受邀表演磺火,也獲得了感謝狀。

十三歲第一次出海,十六歲就當上火長

盧秀雄十三歲第一次出海,學的就是磺火漁法,那時候稱為「桸仔船」(台語)。「桸仔」,意指船上用來捕魚的那張大型三叉網,「蹦火仔」是近幾年才出現的叫法,「蹦」是模仿火長拿火種點燃乙炔氣體時發出的聲音。

靠著勤奮自學以及對討海生活的熱情,盧秀雄十六歲就當上火長。在蹦火仔船上,火長就等於是船長,船要開往什麼方向、何時出網,全聽火長指揮;漁季來臨之前的準備工作及人員分工,也都由火長發落。一般船主不會上船,以避免與火長意見不同時,海腳無所適從,容易空手而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他從小就愛玩,一心只想討海,父親告訴他,「你不讀書,就沒出息。」他的大哥和弟弟書就讀得不錯,但盧秀雄不聽父親的勸,小學三年級就不讀書了,「甘願去挑煤炭(現在的金山核二廠以前是金德豐煤礦的礦區之一)做苦工,也不願意讀書。」最後選擇了捕魚的生活。一直到現今七十七歲了,還是駕著小船出海捕魚、釣魚,或是載攝影團出海捕捉蹦火仔船的精彩鏡頭。城市人到公園裡散步當運動,盧秀雄則是把出海當運動,要他不出海,簡直就是要了他的命。

上岸集體到診所打營養針,再出海捕一回

蹦火仔漁法最危險的就是乙炔氣體的控制,在盧秀雄的蹦火仔生涯中,曾有村裡的人因此發生意外。盧秀雄回憶,「有時候負責加水到磺石桶的海腳太古意,不小心水加太多,又不敢講,這時候只要一點燃,火就會太大,容易出事。還有一次,海腳們趁著空檔在船上補眠,結果睡在甲板上的人不小心踢到水的開關,水就一直流入磺石桶裡,最後乙炔氣體爆炸,有人就被震彈到海裡去,連遺體都找不到。」

磺火漁法都是傍晚準備出海,有時一整夜來回二、三趟都有,有時候趁著早上潮水來時(早流)再捕一趟,回到家都早上六、七點了,很費體力。盧秀雄說,「工作結束後,先回家洗個澡,等八點診所營業,大家會相招一起去診所打營養針,回家休息一下,傍晚五、六點再出海捕魚。」

IMG_2441

金山磺港巾著網漁法第一人

盧秀雄雖然小學沒有畢業,頭腦卻很靈光,他在高雄的茄萣發現有人用網子捕黑鯧,得知有人在南方澳用這種方法捕漁,因此先招了幾個人,到南方澳學了一個多月,與十幾個人合股花了四百多萬元,到茄萣買了一組巾著網船。回到磺港時還被村子裡的人笑,說買這種塑膠船回來真是「頭殼壞去」,塑膠般禁不起日曬雨淋,很容易有裂痕,沒兩年就不能用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沒想到這種方式捕到的魚獲量很多,魚的外貌也比流刺網抓到的完整,很快地在整個村子裡流行起來,盧秀雄無意中成了村子裡第一個使用巾著網捕魚的開路人。後來他又購入更大的船,一整年的魚獲量至少都在上千萬元以上,有時候一天甚至就能捕到一千多萬的魚貨,非常風光。後來因為年紀大了,子女們無意接手,當年也沒有開放外籍漁民,於是就順勢退休。

只要認真,捕魚比在信義計劃區上班還好賺

盧秀雄的祖父及父親都活到一百多歲,大姐也九十幾歲,他說自己這個年紀,在家族裡還算是年輕的。「人活著就要動,有些人平常沒有讓身體動起來,四、五十歲早早就『回去』了;沒有動,身體都會壞掉。」他不抽菸、不喝酒、不賭博,海上工作結束就回家休息,或在電視機前看氣象報告,每天必定去住家旁邊的土地公廟整理環境,添補香和金紙,生活單純;唯一的心願就是兒孫輩們能夠回家,傳承他的捕魚事業。

「我的孫輩的電話費,都是我在付的,就是希望他們每天至少打一通電話給我;我也跟他們說,只要願意回來捕魚,我會把房子、船都幫他們買妥。現在捕魚的技術很發達,更安全,而且我很了解大海,可以把知識和技術全部教給他們,收入比起他們上班領薪水,多上好幾十倍都沒有問題。」盧秀雄的大孫在台北市信義計劃區上班,盧秀雄心疼他領薪水還要付房租、顧開銷,根本沒辦法存什麼錢;現在孫子說還想去國外深造,提高競爭力,沒唸什麼書的盧秀雄,也很阿莎力地答應負擔費用,疼惜的心情表露無遺。

蹦火仔雖然是沿岸漁業,離岸很近,然而為了找魚群,蹦火仔船還是會在海上加速換地方,由金山磺港遠飆萬里野柳一帶,以換取更多找魚的時間。有時,船為了全速前進,把燈都熄了,就像一個神祕的黑武士,瞬間隱沒在黑夜,而此時海和天都變成了黑幕,抬頭四望,一種看不到、摸不到邊界的浩瀚感,頓時讓人覺得渺小,同時卻又感到天地無垠,渾身充滿無限大的能量,只等著大海來下戰帖。盧秀雄,就是這樣的一名海上男兒。難怪他希望自己的後代,也能夠像他一樣,在海上刻下一筆筆屬於自己的戰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影片來源:上下游News & market。)

03a5f39f19d64e25bb6b3ffc856e96f2本文摘自泛科學2015八月選書《討海魂:13種即將消失的捕魚技法,找尋人海共存之道》,行人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