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企業防災(五):協力防災,廠商政府作伙拼

陳妤寧
・2014/08/02 ・3057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73 ・九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採訪編輯 / 陳妤寧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泛科學獨立製作

高雄園區生態保護區除滯洪池外,其餘環遶滯洪池之陸地部份,區分成翻耕區(面積約佔30%)及自然演替區(面積約佔70%)等兩大區。翻耕區位在滯洪池與自然演替區之間,其外圍為自然演替區。(圖片來源:南科管理局官網)
高雄園區生態保護區除滯洪池外,其餘環遶滯洪池之陸地部份,區分成翻耕區(面積約佔30%)及自然演替區(面積約佔70%)等兩大區。翻耕區位在滯洪池與自然演替區之間,其外圍為自然演替區。(圖片來源:南科管理局官網)

防救災不僅是全體人民和政府之間的課題,對於可能因此蒙受損失的企業而言也是潛在的風險因子。科技產業在台灣舉足輕重,面對災害也自有一套完整的的防救措施。

南部科學工業園區在台南和高雄分別佔地 1043 和 570 公頃,園區內產業含括半導體、光電、太陽能、LED、精密機械、通訊和生技。一旦發生災害, 可能引發複合型災害,對於勞工安全和工廠產能都會引發巨大損失,在防救災的課題上,需要思考多於一般都市防災之外的工廠管理思考面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南科管理局所發展出的「南科整合式災害風險應變體系」曾榮獲行政院的服務品質獎,我們這次訪問到南科管理局的林永壽副局長,為我們從園區防災體系、水電氣供應管理、污水和化學災害的管控各方面來解釋科技工業在面對災害時的防救重點是什麼。

「化學防災」和「跨廠商聯防」

科技產業園區中,許多產業別的製程都會運用到化學物質,考量到不同化學物質具有不同的自燃性、可燃性、毒性及腐蝕性等危害,環保署在園區成立的毒化災應變隊的角色以及平日的化學物質資訊整合就非常重要,以避免在救災時反而引起更大的連鎖人為災害,例如火災、爆炸或毒性氣體外洩等等。另外應變資訊系統,像氣體外洩、擴散模擬、污水攔截、救災相關資訊等問題,都需要整合進入救災體系的知識中。

針對園區的安全「聯防」,南科管理局整合所有廠商使用統一規格的防護具,方便管理局和各家廠商互相支援流通,避免空氣鋼瓶因為接頭規格不同而無法共通使用。此外,也有因運而生的救災器材資料庫,登記園區所有救災物資,以供消防救災單位參考。由此可見,無論是在資訊或是資源上的整合,對於「聯防」而言都極為重要。

南科管理局所規劃的聯防應變組織,納入了所有廠商、警消單位、毒化災應變隊、園區聯合診所、以及公共事業單位(如台電、自來水、中油、欣營瓦斯公司等),從上游到下游整合各方防救災資源,在平日就據此安排各種災變演習。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林副局長表示南科依據「流程標準化」、「系統資訊化」及「資源整合化」三大原則,針對災害、防汛、水電供應發展出三大災害應變系統;前者針對普遍性的災害制定出基本應變方式,後兩者則針對防汛和水電問題強化特別處理,但在基礎設施方面會共同使用,如無線電系統、衛星電話和緊急聯絡網路等等。而三大原則追根究底而言,都是為了提供園區內眾多的廠商一套共同而可互通有無的體系,避免各自為政、群龍無首的窘境。

防震防洪,全面守備

民國91年,地震中心透過模擬震動,提出南科地質在高鐵通過時可能潛在共振風險。為此,高鐵方面持續以減震墊降低震動,南科管理局則以減震牆、以及連接支撐柱等方式,強化減震工程,完成後約減弱 6db ~ 7db。而南科管理局也在土地核配上做出調整,對震動較敏感的光電、半導體產業配置在距高鐵 200 公尺以外、微震自然衰減後的安全範圍;而靠近高鐵的位置,則配置了較不怕微震、甚至發酵製程中就需要振動的生技產業。

「事實上無論是面對微震或強震,南科的廠商都會對廠房結構和機台設計強化避震措施,尤其是在民國99年的甲仙地震之後——該地震在南科已達疏散標準的五級震度,廠商更感受到防震重要性,且持續加強避震規格,大廠甚至開始設置自己的地震儀。」

除了大小震動之外,水災也是南科規劃時的一大課題。台南園區位於新市、善化、安定間台糖農場,地勢低平,原來的農業用排水路,長久以來因為土溝泥沙淤積,雜草叢生,而致使斷面不足、排水能力不彰。園區設置後,已將幾個主要排水路由東到西為大洲排水路、鹽水溪排水路及安順寮排水路,在經過政府的河道清淤整治計畫之後,重新恢復排水的順暢度。林副局長表示,河道清淤的工程在八八風災時驗證了它的重要性。當時南部雨量高達 2000 公釐,然而南科除地勢較低的道路短暫淹水 30 公分外,廠商則未淹水,算是通過考驗。除了歸功硬體72公頃滯洪池和排水規畫外,也歸功於防洪監測系統、防洪抽水站及啟閉水閘門等一整套完整的防汛應變計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缺水危機,工廠反守為攻?

你可能沒想到,除了淹水之外,缺水對於科技產業也具有同等危機,因此南科規劃有一天公共蓄水容量的蓄水池,廠商則有兩天容量的蓄水設施,此外從93年全園區開始有計畫執行節水輔導,及進行缺水時應變計畫演練,此都在缺水危機中扮演紓困的角色。而為了確保供水供電穩定,園區內的水、電、氣都是雙管線供應。比如在輸電線路在甲仙地震雖然使地下的電線受損,但因為另一高架的輸電系統正常運作,使得園區未發生斷電。

為規劃因應南部水資源短缺的問題,除要求園區廠商在特定製程用水回收達85%及全園區回收達75%外,自民國93年開始,已為南科每年省下約 2700 萬噸的水,相當於四分之一座南化水庫的水量。此外,南科也積極推動污水廠放流水回收,目前規劃平均每日可處理一萬噸的再生水,可以作為廠商次級用水使用。

另外,經濟部水利署也在永康推動生活污水回收供工業使用,林副局長表示,若有區外的回收用水可提供南科使用,南科管理局也非常歡迎,但在導入前需注意的細節繁多,例如南科廠商對於回收用水中的化學物質濃度要求嚴格,如氨氮、氯或尿素等等,有些化學物質的濃度即便在人體可接受的範圍內,用在工廠製程上卻可能發生問題。「有一年南科的進水來源一度從南化水庫換為曾文水庫,園區有廠商在其製程中測出了濃度極小的尿素;該濃度以自來水的標準而言沒有問題,但若無法處理,恐怕會對製程造成影響,產線面臨停機危機。」林副局長說。

和工業冷卻用水不同,製程所需的用水,隨著廠商製程越來越精密,例如台積電的製程從28奈米調整為20奈米,對於水質的要求也就越趨嚴格;因此,永康處理廠的再生水也仍在試驗當中。此外,南科放流水再處理的土地規劃、尾水濃度的控制、甚至需求和供應間的調度等等,都是工業廢水回收必須詳細考量的問題,方能達成廢水回收利用的終極目標,而非想蓋就可以蓋污水廠。舉例來說,如果原本符合環保排放標準的放流水,經過淨水場淨化再利用後,其尾水濃度可能提高而超出放流水排放標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林副局長強調,南科的地理位置具有交通優勢及地勢平坦,在緊急救災時也可做為直升機降落的基地;無線電系統和衛星電話等通訊設備亦一應俱全,因此一旦南部發生大型災害,南科管理局不僅可以支援園區內的救災事務,也可提供場地作為南部救災的物資集散地。產業防災若能同時為社會服務,資源也可發揮更高的價值。(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重大天然災害之防救災科普知識教育推廣」執行團隊撰稿)

本文原發表於行政院科技部-科技大觀園「專題報導」。歡迎大家到科技大觀園的網站看更多精彩又紮實的科學資訊,也有臉書喔!

責任編輯:鄭國威|元智大學資訊社會研究所

企業防災系列專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陳妤寧
38 篇文章 ・ 1 位粉絲
熱愛將知識拆解為簡單易懂的文字,喜歡把一件事的正反觀點都挖出來思考,希望用社會科學的視角創造更宏觀的視野。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化學災害的幕後英雄:化學技術特工出動!(上)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_96
・2017/12/13 ・2189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43 ・八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文 / 採訪編輯趙軒翎

載鹽酸槽車翻覆!國1北上嘉義水上路段管制警戒」、「桃園化工廠大爆炸!化學粉末燃燒焚屋 31消防車救援」這些化學災害一般民眾都可以從新聞媒體上得知,卻很少人知道面對與處理這些災害的人到底是誰?這些人不只有冒著危險衝入現場的辛苦消防人員,還有一群熟練運用化學知識來救災的「特工」隊,避免這些化學物質繼續擴散、污染環境,甚至造成更大的災害。

臺灣從 2006 年開始,逐步建立起了環境事故應變的基本架構,包括設置環境事故監控中心、環境事故諮詢中心及 7 隊環境事故專業技術小組,這些都是特工隊的工作場所。但究竟這些「化學技術特工」們的工作內容是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平常看不見的幕後紀實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守護臺灣的環保千里眼、順風耳:環境事故監控中心

走入環保署化學局中的環境事故監控中心,可以看到一整面的螢幕牆,不只有區域地圖、也隨時播放著新聞畫面,因為媒體也是他們的情報來源之一。除此之外,他們也隨時與消防、環保、警察等單位保持聯繫,一有相關的化學災害就能即時掌握消息,馬上應變。而螢幕牆也可以隨時轉換成毒性化學物質運送車輛監控追蹤系統,若接獲通報化學槽車發生意外,他們能從這個系統鎖定是車輛、廠商、運送什麼化學物質,以及是滿車或空車狀態,取得初步的資訊。同時他們也是災害發生時提供決策與整合資源的中央單位。

隨時監控各新聞頻道並能掌控毒性化學物質運送車輛位置的環境事故監控中心。圖 / 作者提供

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環境事故諮詢中心

而位於臺灣的地理中心南投,環保署設立了環境事故諮詢中心,這個諮詢中心是委請工研院所屬的化學、化工、環工、公衛或環境衛生領域專家組成無敵智囊團。正如同 119 的勤務中心,當環境事故諮詢中心接獲化學災害通報,會立即聯繫各方彙整相關情資,若研判需要支援或收到政府其他防救災機關請求,立即通知鄰近的技術小組前往災害現場。他們和監控中心的專業人員一樣,通常不會直接到災害現場,而是透過和現場技術小組的隨時聯絡來得知狀況,即時為技術小組提供各種資源與建議。

諮詢中心化災應變研究室專案經理陳新友形容,諮詢中心的角色比較像是大腦,而技術小組是四肢;技術小組在現場得面對各式各樣災害樣態,並且可能遇到成千上萬種不同類型的化學物質,可以想像一下在令人緊張到幾乎忘了呼吸的災害現場,要冷靜地研判所需要的資料是多麼困難的事情。而諮詢中心便可以在這時同步幫他們查詢資料,給予最適當的處理建議。

具備各式專業人才,以因應各種突發狀況,並提供最合適應變處理建議的環境事故諮詢中心。圖 / 作者提供

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之特工隊:環境事故專業技術小組

而在災害現場的技術小組,就是與消防單位最密切合作的一組人馬。以工廠火災為例,他們會從事前建置的資料庫中,調出工廠廠區配置圖,瞭解化學物質所在的位置,並評估火災對於化學物質的影響,提供最佳的減災措施。或許你會說最瞭解工廠的,不就是工廠的員工和老闆嗎?關於這個問題,或許我們可以預想一下災害發生的當下,如果老闆臨時要你找資料會遇到什麼麻煩和困難,更何況還可能是在十萬火急的火災現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一種情形則是工廠發生火警意外時,往往是在人最少的半夜和假日,工廠內可能只剩警衛與雞同鴨講的外勞。要他們跟你說明快燒到桶子內的東西到底是具腐蝕性的硝酸、還是有毒的化學物質,並不是件容易的事。而技術小組除了提供最佳減災措施之外,最主要的工作則是進行環境偵檢:透過即時分析環境數據,除了可以提供現場救災指揮官做為決策參考,當化學物質擴散到環境中他們也可以提供除污善後的相關技術。

依不同狀況身著不同等級防護設備,手持偵檢儀器進行環境偵檢的技術小組。圖 / 作者提供
技術小組擁有各種不同防護設備與各式偵檢儀器。圖 / 作者提供

守護台灣,全年無休的化學技術特工

然而如此完整的應變體系並非一下子就成形。同樣任職於化災應變研究室的工程師林祐任表示,最初應變體系還沒有這麼完整時,新竹發生一個化學工廠的爆炸案,因為離工研院相當近,還能夠即時到現場支援。不過若是事故發生在其他縣市該如何是好?如果相關人員要趕過去的時間太長,就會有遠水救不了近火的遺憾,而這些限制就促使應變體系逐漸調整成現在的模樣。

環保署為了確保不論任何時候發生毒化災事故都有人員能夠及時處理,目前監控中心、諮詢中心及 7 隊技術小組都是採輪班制,24 小時全年無休。諮詢中心和技術小組隨時都保持至少 3 人值班,而監控中心則是至少 1 人。若是發生事故,技術小組值班的 3 個人出動到現場支援,還得另外再找來 3 位休假的同仁補上工作缺口,以防隨時還有另一個事故發生。這樣算下來,臺灣就有至少 25 位具有毒化災應變經驗的專業人員,不分日夜在守護著你我摯愛的臺灣呢!

繼續看:化學災害的幕後英雄:化學技術特工出動!(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_96
52 篇文章 ・ 10 位粉絲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落實毒物及化學物質之源頭管理及勾稽查核,從源頭預防管控食安風險,追蹤有害化學物質,維護國民健康。 網站:https://www.tcsb.gov.tw/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企業防災(五):協力防災,廠商政府作伙拼
陳妤寧
・2014/08/02 ・3057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73 ・九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採訪編輯 / 陳妤寧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泛科學獨立製作

高雄園區生態保護區除滯洪池外,其餘環遶滯洪池之陸地部份,區分成翻耕區(面積約佔30%)及自然演替區(面積約佔70%)等兩大區。翻耕區位在滯洪池與自然演替區之間,其外圍為自然演替區。(圖片來源:南科管理局官網)
高雄園區生態保護區除滯洪池外,其餘環遶滯洪池之陸地部份,區分成翻耕區(面積約佔30%)及自然演替區(面積約佔70%)等兩大區。翻耕區位在滯洪池與自然演替區之間,其外圍為自然演替區。(圖片來源:南科管理局官網)

防救災不僅是全體人民和政府之間的課題,對於可能因此蒙受損失的企業而言也是潛在的風險因子。科技產業在台灣舉足輕重,面對災害也自有一套完整的的防救措施。

南部科學工業園區在台南和高雄分別佔地 1043 和 570 公頃,園區內產業含括半導體、光電、太陽能、LED、精密機械、通訊和生技。一旦發生災害, 可能引發複合型災害,對於勞工安全和工廠產能都會引發巨大損失,在防救災的課題上,需要思考多於一般都市防災之外的工廠管理思考面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南科管理局所發展出的「南科整合式災害風險應變體系」曾榮獲行政院的服務品質獎,我們這次訪問到南科管理局的林永壽副局長,為我們從園區防災體系、水電氣供應管理、污水和化學災害的管控各方面來解釋科技工業在面對災害時的防救重點是什麼。

「化學防災」和「跨廠商聯防」

科技產業園區中,許多產業別的製程都會運用到化學物質,考量到不同化學物質具有不同的自燃性、可燃性、毒性及腐蝕性等危害,環保署在園區成立的毒化災應變隊的角色以及平日的化學物質資訊整合就非常重要,以避免在救災時反而引起更大的連鎖人為災害,例如火災、爆炸或毒性氣體外洩等等。另外應變資訊系統,像氣體外洩、擴散模擬、污水攔截、救災相關資訊等問題,都需要整合進入救災體系的知識中。

針對園區的安全「聯防」,南科管理局整合所有廠商使用統一規格的防護具,方便管理局和各家廠商互相支援流通,避免空氣鋼瓶因為接頭規格不同而無法共通使用。此外,也有因運而生的救災器材資料庫,登記園區所有救災物資,以供消防救災單位參考。由此可見,無論是在資訊或是資源上的整合,對於「聯防」而言都極為重要。

南科管理局所規劃的聯防應變組織,納入了所有廠商、警消單位、毒化災應變隊、園區聯合診所、以及公共事業單位(如台電、自來水、中油、欣營瓦斯公司等),從上游到下游整合各方防救災資源,在平日就據此安排各種災變演習。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林副局長表示南科依據「流程標準化」、「系統資訊化」及「資源整合化」三大原則,針對災害、防汛、水電供應發展出三大災害應變系統;前者針對普遍性的災害制定出基本應變方式,後兩者則針對防汛和水電問題強化特別處理,但在基礎設施方面會共同使用,如無線電系統、衛星電話和緊急聯絡網路等等。而三大原則追根究底而言,都是為了提供園區內眾多的廠商一套共同而可互通有無的體系,避免各自為政、群龍無首的窘境。

防震防洪,全面守備

民國91年,地震中心透過模擬震動,提出南科地質在高鐵通過時可能潛在共振風險。為此,高鐵方面持續以減震墊降低震動,南科管理局則以減震牆、以及連接支撐柱等方式,強化減震工程,完成後約減弱 6db ~ 7db。而南科管理局也在土地核配上做出調整,對震動較敏感的光電、半導體產業配置在距高鐵 200 公尺以外、微震自然衰減後的安全範圍;而靠近高鐵的位置,則配置了較不怕微震、甚至發酵製程中就需要振動的生技產業。

「事實上無論是面對微震或強震,南科的廠商都會對廠房結構和機台設計強化避震措施,尤其是在民國99年的甲仙地震之後——該地震在南科已達疏散標準的五級震度,廠商更感受到防震重要性,且持續加強避震規格,大廠甚至開始設置自己的地震儀。」

除了大小震動之外,水災也是南科規劃時的一大課題。台南園區位於新市、善化、安定間台糖農場,地勢低平,原來的農業用排水路,長久以來因為土溝泥沙淤積,雜草叢生,而致使斷面不足、排水能力不彰。園區設置後,已將幾個主要排水路由東到西為大洲排水路、鹽水溪排水路及安順寮排水路,在經過政府的河道清淤整治計畫之後,重新恢復排水的順暢度。林副局長表示,河道清淤的工程在八八風災時驗證了它的重要性。當時南部雨量高達 2000 公釐,然而南科除地勢較低的道路短暫淹水 30 公分外,廠商則未淹水,算是通過考驗。除了歸功硬體72公頃滯洪池和排水規畫外,也歸功於防洪監測系統、防洪抽水站及啟閉水閘門等一整套完整的防汛應變計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缺水危機,工廠反守為攻?

你可能沒想到,除了淹水之外,缺水對於科技產業也具有同等危機,因此南科規劃有一天公共蓄水容量的蓄水池,廠商則有兩天容量的蓄水設施,此外從93年全園區開始有計畫執行節水輔導,及進行缺水時應變計畫演練,此都在缺水危機中扮演紓困的角色。而為了確保供水供電穩定,園區內的水、電、氣都是雙管線供應。比如在輸電線路在甲仙地震雖然使地下的電線受損,但因為另一高架的輸電系統正常運作,使得園區未發生斷電。

為規劃因應南部水資源短缺的問題,除要求園區廠商在特定製程用水回收達85%及全園區回收達75%外,自民國93年開始,已為南科每年省下約 2700 萬噸的水,相當於四分之一座南化水庫的水量。此外,南科也積極推動污水廠放流水回收,目前規劃平均每日可處理一萬噸的再生水,可以作為廠商次級用水使用。

另外,經濟部水利署也在永康推動生活污水回收供工業使用,林副局長表示,若有區外的回收用水可提供南科使用,南科管理局也非常歡迎,但在導入前需注意的細節繁多,例如南科廠商對於回收用水中的化學物質濃度要求嚴格,如氨氮、氯或尿素等等,有些化學物質的濃度即便在人體可接受的範圍內,用在工廠製程上卻可能發生問題。「有一年南科的進水來源一度從南化水庫換為曾文水庫,園區有廠商在其製程中測出了濃度極小的尿素;該濃度以自來水的標準而言沒有問題,但若無法處理,恐怕會對製程造成影響,產線面臨停機危機。」林副局長說。

和工業冷卻用水不同,製程所需的用水,隨著廠商製程越來越精密,例如台積電的製程從28奈米調整為20奈米,對於水質的要求也就越趨嚴格;因此,永康處理廠的再生水也仍在試驗當中。此外,南科放流水再處理的土地規劃、尾水濃度的控制、甚至需求和供應間的調度等等,都是工業廢水回收必須詳細考量的問題,方能達成廢水回收利用的終極目標,而非想蓋就可以蓋污水廠。舉例來說,如果原本符合環保排放標準的放流水,經過淨水場淨化再利用後,其尾水濃度可能提高而超出放流水排放標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林副局長強調,南科的地理位置具有交通優勢及地勢平坦,在緊急救災時也可做為直升機降落的基地;無線電系統和衛星電話等通訊設備亦一應俱全,因此一旦南部發生大型災害,南科管理局不僅可以支援園區內的救災事務,也可提供場地作為南部救災的物資集散地。產業防災若能同時為社會服務,資源也可發揮更高的價值。(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重大天然災害之防救災科普知識教育推廣」執行團隊撰稿)

本文原發表於行政院科技部-科技大觀園「專題報導」。歡迎大家到科技大觀園的網站看更多精彩又紮實的科學資訊,也有臉書喔!

責任編輯:鄭國威|元智大學資訊社會研究所

企業防災系列專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陳妤寧
38 篇文章 ・ 1 位粉絲
熱愛將知識拆解為簡單易懂的文字,喜歡把一件事的正反觀點都挖出來思考,希望用社會科學的視角創造更宏觀的視野。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化學災害的幕後英雄:化學技術特工出動!(下)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_96
・2017/12/12 ・2100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83 ・九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文/採訪編輯趙軒翎

編按:在化學災害的幕後英雄:化學技術特工出動!(上)我們介紹了台灣目前有哪些化學技術特工,本文則是要分享這些特工們的工作情況,讓大家更了解化學災害。

救災行動「對」比「快」更重要

最近發生一個慘痛的案例,一處電子工廠發生大火,消防人員在不知道廠內有硫酸的狀況下進入救火,不幸被強酸蒸氣滴到造成 11 位人員受傷。為了避免這樣的遺憾再次發生,化學救災該抱持著「『對』比『快』更重要」的精神,縱使在緊急的救災現場仍得耐心花時間確認現場的化學物質及洩漏或燃燒的狀況,或者透過後勤支援團隊從既有資料庫中盡可能掌握廠房或槽車的內容物與數量。

這些情報幫助現場人員在救災的時候能保護自己,例如遇上腐蝕性物質得戴防護面罩、要先噴水還是噴泡沫?也是考量是否需要疏散附近人員的依據。就像電影中的特務在出任務前會先弄清楚目標地點的內外結構、出入口、警衛部署,以及目標對象的外貌、習慣與危險性等資料。先瞭解對手再出招,才不會傻傻拿錯武器反而誤傷自己,或造成更大的災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工廠大火示意圖。圖/pixabay

沒有標準答案的訓練方式

「我們很難遇到一模一樣的事故。」諮詢中心化災應變研究室專案經理陳新友說,因此每一次的事故都是一個新的挑戰。他分享在 2009 年時,曾有一個液化石油氣槽車在國道翻覆的案例。20 噸的槽體翻落到國道的邊坡,讓整個救災行動的難度倍增。除了技術人員要克服環境的障礙去安裝移槽設備,吊車也遇到許多困難:因為掉落的槽體已經離道路有一段距離,當吊車伸出吊臂的長度越長,所能承受的最大重量就會越小。「當時調來了三、四台吊車都沒有辦法順利吊起槽體,後來直接從台中港調來一台可以一次吊 100 噸的吊車過來,才解決這次的危機。」陳新友說,每一次事件的發生,對他們來說都是一次全新的危機處理,讓他們更瞭解團隊在設備和訓練上的不足。

為了加強災害應變的能力,2017 年 9 月環保署化學局打造了兩台移動式的仿真模組車輛,可以模擬高壓槽車翻覆後扶正、吊掛的訓練過程。除此之外也有各種的訓練容器,包括常用來包裝化學物質的鋼瓶、加侖桶等,都有設計各種不同的破裂方式和壓力模式來做為教學訓練之用。

圖/技術小組示範穿著 A 級防護衣、手持偵檢儀器,進入仿真模組訓練車中。

「預防」才是抵達安全的最佳途徑

然而救災也不只是消防隊或是這些化學技術特工們的責任,在運作及使用這些化學物品及設備的廠商,也是防範化學災害的其中一個重要環節。「最好的狀況是我們的技術小組都不用出勤!」化學局環境技術師劉建良這麼說,如果運作的廠商如果平時能做好管理並具備一定的應變能量,在災害釀成前及時控制,這才是理想的災害控制方式。

鑑於政府資源有限,未來將以使用者付費的概念,要求業者廠商盡到本身的責任,並在平時透過直接到現場輔導廠商的方式,讓這些運作業者能夠在安全的條件下使用化學物質,做好防範措施及相關管理,要求他們具備處理災害的能力。而且這絕不是讓廠商假裝一下、演個戲就好,既然化學局特地打造了兩台移動式仿真模組車輛,未來的無預警測試可就會直接把仿真模組車開到工廠或是模擬槽車翻覆,請廠商實際演練,一點都沒辦法馬虎,因為技術人員就站在旁邊打分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仿真模組訓練車內配置多種常見裝載化學品或氣體的容器,可隨時隨地提供應變人員進行毒化災事故模擬訓練。圖 / 作者提供

不只政府把關 企業聯防力量大

不過化學槽車的移動過程中,若是移動距離較長 —— 例如從高雄的工廠運往桃園,原本的工廠即使有心也很難在事故發生的時候即時救援。因此得透過上中下游的廠商或是運輸同業間相互幫忙,形成企業聯防組織共同面對可能發生的災害。化學局危害控制組科長盧家惠表示,目前全國已經有103 個企業聯防組織,她也觀察到一個現象,在運輸業者形成大大小小聯防組織的過程中,有一些應變能力相對較弱的業者也透過這個過程被淘汰,或是願意去加購、升級自己的設備和應變能力。

透過化學災害應變體系的建置,當事故發生時我們確實有一群「化學技術特工」可以運用他們豐富的經驗和知識來幫助我們處理化學物質可能帶來的危害。但是最希望的還是可以在災害發生前就妥善輔導所有使用化學物質的單位,幫助他們好好與化學物質相處,沒有災害發生,特工們也就不用出動了!

仿真模組車輛內配置亦配置多種止漏設備,可反覆提供應變操作訓練所需,亦可以作為無預警測試使用。圖 / 作者提供
仿真模組車輛配置應變人員遭遇的各種洩漏情況的仿真設備,圖為模擬管線受到撞擊產生形狀不一的破口,應變人員須學習依不同情況進行偵檢、止漏。圖 / 作者提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_96
52 篇文章 ・ 10 位粉絲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落實毒物及化學物質之源頭管理及勾稽查核,從源頭預防管控食安風險,追蹤有害化學物質,維護國民健康。 網站:https://www.tcsb.gov.tw/

0

0
1

文字

分享

0
0
1
以震為鏡(五):想想看 防災策略怎麼做?
陳妤寧
・2014/12/15 ・2635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75 ・九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採訪編輯 / 陳妤寧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泛科學獨立製作

銘傳大學建築系王价巨老師。(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銘傳大學建築系王价巨老師。(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過去,台灣社會都習慣將防救災的責任歸屬於政府,然而本次訪談銘傳大學建築系的王价巨老師對於未來防災策略的看法,老師除了釐清政府在防災資訊上應該改進的空間,也點出了近年來在「責任分擔」觀念下,「公民參與」對於防災策略的重要性。由於每個地區的「災害體質」皆有不同,如果不夠了解自家區域容易遭受的災害類型以及因應方式,就永遠無法強化自身抵禦天災、降低風險的能力。

防災的工作都是「不怕一萬,只怕萬一」,在災害真正發生之前很多人可能會有做白工的感覺。但是如果不在災前減災、整備的階段投入心力,災後的人命與財產損失、以及重建所需耗費的資源會更以數倍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政府防災資訊的建置、公開和利用

台灣掌管各種災害的政府機關投入防災業務已久,如水保局土石流監測、水利署水情監測、颱洪應變決策支援系統等,資訊的前期建置已臻完善,然而掌管災害的各個機關之間專業分工過細,各種災害資訊散落在不同的機關網站上,缺乏以民眾需求出發的資訊整合管道。

根據 2005 年世界銀行的一份全球風險分析研究指出,全世界約有 10% 的人口生活在兩種天災的威脅下、5% 的人口生活在至少三種的天災類型下;而在須面對「複合式災害」的台灣,就有 90% 的人口生活在兩種災害下、73% 的台灣人生活在至少三種的潛在災害下。不同的災害類型(如颱風可引起的風災、水災、土石流)之間交互併發各種水土災害,說台灣是「多災多難、韌性堅強」也不為過。

因此,除了跨部門的資訊水平整合之外,針對民眾需求設計的垂直資訊管道也須被重新思考。防災資訊須從官方網站走入民間社群,否則若民眾既不清楚有公開資料可供查閱、且需四處蒐集不同類型的資訊才能拼湊出自己家園的災害風險全貌的情況下,這些資料就無法充分發揮應有的價值。

因地制宜的防災策略

王价巨老師認為,政府的角色在於「協調整合」,包含全台灣的災害潛勢圖資、各種防災資訊、以及跨縣市的資源合作,提供緊急應變的基礎藍圖。但各縣市和各鄉鎮需要在這些基礎資訊上納入區域特性,才能更符合各地的不同災害體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舉例來說,都市和鄉村的避難策略就大有不同。都市的高樓密度大,地震時受到共振和盆地效應的加持影響,高樓層居民感受到的搖晃會更為劇烈。對都市居民而言,地震發生時最重要的是就地掩護,因此室內的水晶吊燈、吊扇等懸掛式裝潢在平時就要注意維護或找尋其他較為牢固的替代品。而在地震暫停後,應疏散到附近的開放空間(例如防災公園),因此平時就應了解通往避難空間的安全路徑,避免走懸掛招牌多、狹窄的街道。

鄉村地區因為其建築材料的差異,避難的狀況可能會都市相反,例如:磚造、土埆的舊式房屋結構相對不穩,因此在地震發生的第一時間,向外逃生反而是上策;而因為鄉村的空地寬闊,尋找開放空間的問題反而成為其次。有些地區如有木造建築,就須擔心火災帶來的二次災害。

社區防災,公民意識最重要

社區層級須在社區營造的基礎上研擬更細緻的防災策略,並且著重在居民參與。「台灣人需要扭轉『萬能政府』的觀念,因為中央政府不會比地方社區更了解當地的災害歷史或病灶。」推動自主防災社區二十多年,王价巨老師表示二十多年前的台灣人根本無法接受「我家會被天災摧毀」的想法;但如果社區缺乏防災意識,防災成效甚至會比資源缺乏的防災社區來得更差。

以社區為本的防災工作強調「在地化」的精神。王价巨老師從早期協助台北市的興家、明興社區到近年陸續協助新竹市三民、海山、境福、新竹縣軟橋等社區的經驗指出,目前的做法都會先找里長、並納入當地文史工作室、社區發展協會等各種團體的力量,共同為社區的防災體質把脈;訪問地方耆老並且和居民一同實地踏勘,了解當地的災害歷史和區域特性,例如曾經發生倒塌、積水容易排不出去的位置、避難弱者的家戶等細節;最後規劃適當的避難路徑、避難場所,共同擬定社區防災計畫,並進而推動家庭防災計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社區防災的重點在於民眾參與,參與度比較高的社區,專家只要在旁協助引導即可,相對的,社區或災害意識較低的社區,則要尋求不同的方式,讓民眾開始關心這個切身的議題,每個社區都不同,方法都要做調整,例如:「台灣的爸爸們主導性很強,因此後來的幾場討論我們刻意把爸爸們分為一組,讓太太和小孩子比較有機會暢所欲言,或著用寫的來表達意見也可以。」王价巨老師藉由諸多社區參與的經驗一方面和我們分享實務經驗,一方面表示,透過這些過程提昇民眾對於災害警覺的意識和了解才是最重要的課題,「『可以談論災害』是個重要的起點,這比再多的計畫都重要!」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防災領域再進化

王价巨老師學建築出身,而後接連投入都市規劃、都市設計、災害及風險管理與永續發展的領域。他認為防災領域未來的發展趨勢上,災害管理會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防災領域過去以「防災科技」為主流,無論在土木、水利等工程領域,安全和抗災都是最基本的要求。然而無論在技術上有何突破性的發展,重要的是這些技術能否被充分利用並且真的挽救人命。

「災害管理」因運而生,輔以如災害社會學、災害政治學、或是研究災害發生時人的行為反應模式的災害心理學等等,這二十年來在國際間逐漸興起。在台灣社會,災害管理仍屬新的學門,無論是民間團體或是民意代表,多從工程的角度切入、間接地處理災害議題。王价巨老師認為,未來的防災課題將是如何結合「防災科技」和「災害管理」」這兩種不同性質的領域,包含最基礎的用語整合以及跨域的觀念溝通,防災科技在技術創新之餘,仍須回到「人」的根本才能發揮更大的價值。(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重大天然災害之防救災科普知識教育推廣)執行團隊撰稿)

 

本文原發表於行政院科技部-科技大觀園「專題報導」。歡迎大家到科技大觀園的網站看更多精彩又紮實的科學資訊,也有臉書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責任編輯:鄭國威|元智大學資訊社會研究所

以震為鏡系列專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陳妤寧
38 篇文章 ・ 1 位粉絲
熱愛將知識拆解為簡單易懂的文字,喜歡把一件事的正反觀點都挖出來思考,希望用社會科學的視角創造更宏觀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