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年十二月,臉書(Facebook)發表了一幅新的世界地圖,既美麗又震撼。人們一眼就能認出這是世界地圖,採用傑拉德.麥卡托1 於十六世紀發明的標準投影法,但同時卻又耐人尋味地令人感到陌生。螢藍色的光芒,薄透的細線像張絲線網般籠罩整張地圖。這幅地圖有什麼奇怪的地方?中國與亞洲幾乎不存在,而東非看起來像是沒入海裡了,有些國家的位置也不太正確。這不是一張標記臉書全球使用者的地圖,而是臉書網絡所產生的地圖。這是一張同時由五億名製圖師所繪製的世界地圖。
臉書的實習工程師保羅.巴特勒(Paul Butler)運用臉書的使用者中央資料庫,將使用者所在的經緯度與他們人際網絡地區的經緯度連結起來。巴特勒在他的部落格上解釋道:「每一條線也許代表了旅行中結識的友人、旅居國外的家人、或是因為現實生活種種因素而久未聯繫的大學老同學。」臉書當時有將近五億的使用者,因此他原先以為這會是一幅雜亂的地圖,紛亂的網線(就像早期電腦後方的樣子)最終會糾結成一團。巴特勒回憶道:「結果地圖開始繪製幾分鐘後,新的樣貌現身了,我有點訝異。預期中的一團亂轉變成一張詳細的世界地圖。不只可以看見幾個大陸,一些國界也非常清楚。不過,真正讓我詫異的是這些線條所代表的不是海岸,不是河流或是政治邊界,而是人們真實的關係。」
在巴特勒創造出這幅地圖的前一年,我採訪過臉書的創始人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這幅地圖完美體現了當時他所說的話:「臉書不是一個新的社群,而是將世界上所有既存的不同社群描繪出來。」
數位革命──如此精準地以臉書地圖的形式展現出來──對於地圖製圖的改變遠超過各個時代以來所有地圖學的創新發明。手機裡有地圖,電腦上有Google Earth,我們越來越難記起以前沒有這些東西時我們是怎麼過的了。我大概記得以前我們都會買那種摺疊地圖,或是那種只在新品時摺起來、之後再也沒摺起過的地圖。或者我們會從架子上拖下重得可以讓人肩膀脫臼的地圖集,迅速翻閱索引,納悶著在美國到底有幾個地方叫斯普林菲爾德(Springfield)。
這些單純的娛樂變成了遙遠的記憶,這樣的轉變帶來不小的影響。自從人類開始狩獵採集,在非洲平原上找尋食物與遮蔽處,實體地圖一直是我們這個世界裡至關重要的一環。的確,理查.道金斯2 推測最早的地圖是習於追蹤獸跡的狩獵者在塵土上畫出來的,而西班牙考古學家近來發現的一份古物,應是穴居人在大約一萬四千年前刻畫在石頭上的地圖。道金斯更進一步推論,是否地圖的產生──以及地圖的尺度及空間概念──甚至啟動了人類大腦的擴張與發展。
換句話說,地圖掌握了我們之所以為人的線索。地圖確實描述並改變了我們的歷史。地圖反映出我們最好及最壞的特質──發現與好奇,衝突與毀滅──並且也標記出權力的更迭。即使是身為個人,我們也需要描繪路線及紀錄路徑,去想像探險及逃亡的可能性。地圖相關的語彙也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我們將自己(或是我們的城鎮)置於地圖之中,即表示我們達到某種成就3。有條理的人能像繪製地圖那般周詳地作出計畫。沒有羅盤上的方位我們就失去方向、不知所措。我們為自己尋找定位(以前的地圖會將東方擺在上方)4 我們給予他人一度的緯度去漫遊──給予他人自由發揮的空間。
註:
- 傑拉德.麥卡托(Gerard Mercator),十六世紀的比利時地圖學家,發明麥卡托投影法,以此投影法繪製的地圖,經緯線皆為直線並垂直相交,方位正確,利於航海,缺點為高緯度地區面積會被放大。
- 理查.道金斯(Richard Dawkins),二十世紀英國知名的演化生物學家與科普作家,著有《自私的基因》等暢銷書。
- 原文為 put on the map,英文中的譬喻用法。
- 原文為 orient,為東方、朝向東方之意。
本文摘自《地圖的歷史》,
由馬可孛羅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