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跟著裘莉姐切乳房前,你必須要知道的6件事

活躍星系核_96
・2013/05/20 ・8082字 ・閱讀時間約 16 分鐘 ・SR值 563 ・九年級

url

從安潔莉娜裘莉 (Angelina Jolie) 進行預防性乳房切除術談起

文 / 曾文宏(大林慈濟醫院家庭醫學科,住院醫師)

前言

安女士,37歲

有過二段婚姻,目前有一個穩定交往的男友

育有三個親生兒女,也領養三個兒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母親56歲時,於2007年因卵巢癌過世

自費測BRCA 1是陽性

別的醫師說我有87%的會得到乳癌,50%會得到卵巢癌

我該做預防性的乳房切除和卵巢切除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假設這是裘莉姐在做最後決定前所有的全部資訊,這情況也可能發生在妳或你姊妹妻女媽媽阿姨身上,想必你應該對其中的一些名詞感到困惑,也覺得裘莉姐做這個決定雖然很有勇氣,但真的值得嗎?

本文即是以科學的角度匯集最新的資料來回答這些問題。


問題目錄:


Q1: 乳癌和卵巢癌發生率和死亡率有多高?


簡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依人種不同有很大差異。

乳癌:

台灣發生率約63.2,死亡率11.6 (每十萬人口);
美國白人發生率約125,死亡率24(每十萬人口)。

卵巢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發生率約5.4,死亡率1.72(每十萬人口);
美國白人發生率13.3,死亡率8.9(每十萬人口)。

點評

  1. 乳癌發生率高卵巢癌十倍,但得卵巢癌死亡率較高
  2. 台灣人得到或死於乳癌、卵巢癌的機會,比美國白人低一半以上

詳解

一、乳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Reference: Breast cancer fact & figure, 2011-2012)

這是美國乳癌發生率(incidence, 紅色)和死亡率(mortality, 灰黑色)的統計製表,最左邊是非西班牙裔白人,最右邊是亞洲裔。白人乳癌的發生率和死亡率都比亞裔高不少。

附帶一提,根據Dynamed資料庫,美國女性終其一生得到乳癌的機會是12.15%,亦即每八位美國女性就有一位會得到乳癌。

這是台灣國民健康局(簡稱國健局)的資料。

資料顯示台灣女性標準化乳癌發生率為63.2;標準化死亡率: 11.6 (每十萬人口)。值得一提的是,和美國的數據比較,台灣乳癌發生率和死亡率都比美國亞裔還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可以看出45歲至69歲是乳癌發生的高峰,因此國健局在這段年齡層的婦女提供免費的每二年一次的乳房攝影檢查

二、卵巢癌

在美國,根據Dynamed資料庫。整體平均:發生率12.9,死亡率8.6 (每十萬人口);若只算亞裔:發生率9.2,死亡率4.9 (每十萬人口);若單算白人:發生率13.3,死亡率8.9 (每十萬人口)。

在台灣,根據1998年資料,年齡標準化發生率 5.44/100,000,年齡標準化死亡率 1.72/100,000。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同樣台灣卵巢癌的發生率和死亡率都比美國亞裔還低。另外,雖然卵巢癌發生率少於乳癌十分之一,但得到卵巢癌死亡率較高。

同場加映:2011國內十大癌症死因

 全國 男性 女性
排名  癌症死因 死亡人數 癌症死因 死亡人數 癌症死因 死亡人數
 1  肺癌  8541  肺癌  5740  肺癌  2801
 2  肝癌  8022  肝癌  5633  肝癌  2389
 3  大腸癌  4921  大腸癌  2875  大腸癌  2046
 4  女性乳房癌  1852  口腔癌  2308  女性乳房癌  1852
 5  口腔癌  2463  胃癌  1482  胃癌  806
 6  胃癌  2288  食道癌  1415  胰臟癌  700
 7  攝護腺癌  1096  攝護腺癌  1096  子宮頸癌  681
 8  胰臟癌  1607  胰臟癌  907  卵巢癌  445
 9  食道癌  1507  淋巴瘤癌  613  淋巴瘤癌  358
 10  子宮頸癌  681  鼻咽癌  570  白血病  338
 總計  32978  22639  12416

Q2: BRCA是什麼? 


簡答

BRCA1和BRCA2是1990年代發現和乳癌、卵巢癌相關的癌症抑制基因,若異常可能會引發癌症。一般人基因異常機率小於1%,在乳癌或卵巢癌的族群也僅約10%此基因異常。亞裔族群帶有這基因的機會更低。BRCA1或BRCA2異常的人的確有較高可能得到乳癌(57%~85%)或卵巢癌(18%~40%),但數據僅供參考且可能過於誇大。

點評

台灣人和此基因的相關性並不高,所以毋須過度緊張、人人皆跑去篩檢。但若有高危險家族史,此基因檢測確實可提供罹患乳癌或卵巢癌的可能性參考;若已罹患乳癌卻治療效果不彰,也可能是此基因作怪。

詳解

歷史:

1990年,第一個發現和乳癌相關的基因,位於第17對染色體,顯性遺傳,稱作乳癌一號(breast cancer 1,簡稱BRCA1)。

1994年,第二個發現的基因,位於第13對染色體,顯性遺傳,稱作乳癌二號(breast cancer 2,簡稱BRCA2)。

簡言之,這基因是癌症抑制基因,專控制細胞生與死,若失調就會引發癌症。

註:乳癌一號和二號翻譯是筆者自己翻的,我也覺得很俗…
(Reference: Standford Cancer Institute, http://cancer.stanford.edu/information/geneticsAndCancer/types/herbocs.html)

盛行率:

  1. 在美國一般人裡,BRCA1或BRCA2異常的人約0.2到0.33%。(Reference: Ann Intern Med 2005 Sep 6;143(5):362)
  2. 其中美國白人有乳癌的女性,約5%到10%有BRCA1或BRCA2異常;有卵巢癌的女性約10%到15%有基因異常。(Reference: Hum Genet 2008 Aug;124(1):31)
  3. 若是從種族分析,已得到乳癌的病人中,美國德裔猶太人帶有BRCA1的機會最高 (8.3%),非西班牙裔的白人第二 (3.5%),亞裔最低 (0.5%)。(Reference: JAMA 2007 Dec 26;298(24):2869)

國健局的遺傳疾病諮詢窗口網站也有相關描述,節錄如下:

  • 大部分的乳癌和卵巢癌是偶發的,不清楚其致病原因,大部分罹患乳癌或卵巢癌的婦女也不屬於遺傳性乳癌與卵巢癌。
  • 目前估計在一般族群中找到BRCA1與BRCA2基因突變的機會是小於1%,而罹患乳癌的婦女約有10%至15%具有此基因突變。
  • 若家族內有四人或以上在60歲以前罹患乳癌,則有八成的機會該家族具有此基因突變,相對地,若家族內只有一人在五十歲前診斷出乳癌,則找到基因突變的機會約只有10%。
  • 根據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的統計,具有乳癌家族史的台灣患者,亦約有10%可以找到基因突變。

(Reference: http://gene.bhp.doh.gov.tw/index.php?mo=DiseasePaper&action=paper1_show&cate=Set1&csn=66&sn=434)

根據大林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蘇裕傑主任表示:國健局提到「目前估計在一般族群中找到BRCA1與BRCA2基因突變的機會是小於1%,而罹患乳癌的婦女約有10%至15%具有此基因突變」-是國外的說法,在台灣則約4~5%乳癌病患帶有BRCA1基因。

 

乳癌或卵巢癌病人有BRCA基因異常的機會比一般人高,那可以反推有BRCA基因異常的人,得乳癌或卵巢癌的機會較大嗎?

  1. 到70歲前,BRCA1基因突變有57%的機會得到乳癌,40%的機會得到卵巢癌;BRCA2基因突變有49%的機會得到乳癌,18%的機會得到卵巢癌。(Reference: J Clin Oncol 2007 Apr 10;25(11):1329)
  2. 另外一篇研究指出,帶有BRCA1或BRCA2基因突變,終身得到乳癌的機會達到85%,得到卵巢癌的機會達到26%(Reference: Ann Intern Med 2005 Sep 6;143(5):362)
  3. 但也有研究指出,這些數據可能過於誇大BRCA基因異常得到乳癌或卵巢癌的機會。(Reference: J Natl Cancer Inst 2002 Aug 21;94(16):1221)

以我們台灣人或亞裔人種來說,和BRCA1或BRCA2的關聯性並不強,因此一般人毋須過度擔心。

但乳癌患者,若有BRCA1或BRCA2基因異常,可能對荷爾蒙反應差,只能用化療HER2/neu也是陰性的,標靶藥物也無效;細胞分化往往也比較惡性。因此這對乳癌患者來說是有預後指標參考價值的。(Reference: http://www.breastcancer.org/symptoms/testing/genetic/pos_results)

Q3: 我有需要做BRCA檢測嗎?


簡答

一般人不建議做BRCA檢測 (除非錢太多),有高危險家族史才需要。高危險家族史的定義,美國較重視親等歐洲較重視罹患癌症的年紀。只要自己的家族史有二位以上卵巢癌或乳癌,若任一親戚有雙側乳癌、男性乳癌、年輕乳癌,都應保持警覺、尋求醫師諮詢。

詳解

美國疾病預防署的建議(United State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USPSTF] recommendations):

  • 若是德裔猶太人:只要有一位第一親等的親戚有乳癌或卵巢癌;或二位第二親等的親戚有乳癌或卵巢癌,就建議做BRCA基因檢查。
  • 若是其他族群符合以下條件,也建議做BRCA檢查:
  1. 第一親等親戚,有2位以上罹患乳癌
  2. 第一加第二親等親戚,有3位以上罹患乳癌
  3. 第一或第二親等親戚,任1位有乳癌合併卵巢癌
  4. 任1位第一親等親戚,有雙側乳癌
  5. 第一加第二親等親戚,有2位以上罹患卵巢癌
  6. 有男性親戚罹患乳癌

歐洲癌症協會建議(European Society for Medical Oncology [ESMO] recommendations):

以下族群建議做BRCA檢查。

  1. 3位親戚以上有乳癌或卵巢癌,其中1位小於50歲
  2. 2位親戚小於40歲即得到乳癌
  3. 有1位男性親戚罹患乳癌,外加有女性親戚得到乳癌或卵巢癌
  4. 德裔猶太人,小於60歲得到乳癌
  5. 年輕且雙側乳癌患者
  6. 同時罹患乳癌和卵巢癌

BRCA檢測花費

  • 美國:根據裘莉姐在美國的投書,約3000美元 (約九萬新台幣)
  • 台灣:根據蘇怡寧醫師的說法,約三萬新台幣

(Reference: ~ 聯合報 台灣乳癌患者 僅5%與基因突變有關)

根據大林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蘇裕傑主任補充:目前BRCA1基因檢查,應該要考慮到親友兒女知道你有這個基因後,他們的心理狀況。以安小姐而言,她的女兒也許因為這樣從小就有因為基因不正常而受到歧視的風險,這些都是要驗BRCA1的無症狀人士應該要思考的。所以除了上述的guideline之外,要驗之前,建議還是要做遺傳專家或是醫學倫理咨詢。(不過,台灣目前好像沒有此類專門醫師)

Q4: 如何知道自己罹患乳癌的風險?


答:介紹你好網站-

可以對一下自己有哪些危險因子-

A. 高危險群(致癌相對機率大於4倍):

  • 一側乳房得過乳癌
  • 特殊家族史(停經前得過兩側乳癌)
  • 乳房切片有不正常細胞增生現象

B. 次高危險群(致癌相對機率大於2~4倍):

  • 母親或姊妹得過乳癌
  • 卵巢及大腸癌患者

C. 略高危險群(致癌相對機率大於1.1~1.9倍):

  • 第一胎生育在三十歲之後
  • 未曾生育者
  • 停經後肥胖

什麼時候該上醫院尋求乳癌或卵巢癌遺傳諮詢?

  1. 近親有二位以上罹患乳癌,感覺像顯性遺傳
  2. 小於45歲就罹患乳癌
  3. 家族史有人有得到卵巢癌(Reference: Dynamed資料庫)

考科藍研究顯示,癌症基因諮詢,可顯著地減少有乳癌家族史的病人,對罹患癌症的焦慮和壓力。(Reerence: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2 Feb 15;(2):CD003721)

Q5: 我BRCA為陽性,怎麼辦?


簡答:

  • 每個月自我檢查乳房。
  • 每6個月給醫師檢查乳房。
  • 每年做乳房攝影和乳房核磁共振。
  • 但國健局僅給付45至69歲女性每二年一次的乳房攝影檢查;健保局對於預防性的篩檢是不給付的。

詳解:

歐洲癌症協會建議(European Society for Medical Oncology [ESMO] recommendations):

從25歲開始-

  1. 每個月自我檢查乳房
  2. 每6個月給醫師檢查乳房
  3. 每年做乳房攝影和乳房核磁共振

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 [ACS])建議:

本身有BRCA基因異常、或第一親等親戚有BRCA異常,30歲開始,每年做乳房攝影和乳房核磁共振。(Reference: CA Cancer J Clin 2007 Mar-Apr;57(2):75-89 full-text)

台灣國健局建議:

對女性家庭成員而言—

  1. 從十八歲起,每月應進行自我乳房檢查。
  2. 自二十五歲起,每兩年由醫師進行乳房檢查。
  3. 美國癌症學會建議每年具有BRCA1 或BRCA2基因突變者進行乳房X光攝影以及乳房核磁共振。
    -乳房超音波和乳房攝影適合年輕女性。
    -有些醫師建議乳房攝影搭配核磁共振。
  4. 自二十五歲起,每年或每兩年進行骨盆檢查。
  5. 自二十五歲起,每年或每兩年進行陰道超音波檢查。
  6. 自二十五歲起,每年抽血檢驗腫瘤指數CA-125。

對男性家族成員而言—

  1. 自三十歲起,每月進行自我乳房檢查。
  2. 自三十歲起,每年由醫師進行乳房檢查。
  3. 自四十歲起,每年進行前列腺癌篩檢。

(Reference: http://gene.bhp.doh.gov.tw/index.php?mo=DiseasePaper&action=paper1_show&cate=Set1&csn=66&sn=434)

乳房檢查怎麼做?

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的真人自我檢查示範講解得非常詳細且用心!

Q6: 我的BRCA1或BRCA2異常,我不想每年都擔心乳癌或卵巢癌發生,有沒有減少風險或一勞永逸的方法?


簡答

對BRCA1或BRCA2基因異常的人來說,預防性雙側乳房切除和預防性雙側卵巢摘除確實可以減少乳癌或卵巢癌的發生率。優缺點孰多孰少恐怕要看個人權衡。在台灣,預防性雙側卵巢摘除可能比較容易被接受。

詳解

一、預防性乳房切除-

誰可考慮?

  • 一邊乳房已有乳癌
  • 有高危險乳癌家族史
  • BRCA1或BRCA2異常
  • 乳房硬化或是遍布鈣化點
  • 30歲前即接受胸部的放射治療

(Reference: http://www.cancer.gov/cancertopics/factsheet/Therapy/preventive-mastectomy)

真的有預防效果嗎?

考科藍的系統性回顧指出,預防性雙側乳房切除確實顯著降低了有BRCA1或BRCA2基因異常的人,罹患乳癌的機率。並且顯著降低了這些人對罹患癌症的焦慮和壓力。(Reference: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0 Nov 10;(11):CD002748)

一篇前瞻性世代研究,追蹤了1619位有BRCA1或BRCA2異常的歐洲或北美女性,其中約15%進行了預防性雙側乳房切除術,追蹤3年後沒有人得到乳癌,但其他人有7%得到乳癌。(Reference: JAMA 2010 Sep 1;304(9):967)

缺點是什麼?

  • 切了就再也回不來了..
  • 對女性自我身體印象的衝擊
  • 失去正常乳房的功能 (如哺乳)
  • 乳房會失去感覺,進而影響到性生活
  • 手術可能有併發症,流血或感染
  • 儘管有以上種種犧牲,卻無法保證自己從此不得乳癌

註:如果對此手術無法想像,可以看一位23歲時,接受預防性雙側乳房切,把整個過程公開的部落格 (Reference: http://www.cancer.gov/cancertopics/factsheet/Therapy/preventive-mastectomy; http://www.breastcancer.org/treatment/surgery/prophylactic_mast)

治療乳癌的方法日益進步,得乳癌一定會很快步入死亡嗎?

附上乳癌五年存活率

階段 5年內的存活率
0 93%
1 88%
IIA 81%
IIB 74%
IIIA 67%
IIIB 41%
IIIC 49%
IV 15%

(Reference: http://www.cancer.org/cancer/breastcancer/overviewguide/breast-cancer-overview-survival-rates

二、預防性雙側卵巢摘除-

真的有預防效果嗎?

一篇收錄2482位歐洲或北美,有BRCA1或BRCA2異常的女性,進行的前瞻性世代研究顯示:40%選擇預防性雙側卵巢摘除,整體死亡率、死於卵巢癌或死於乳癌的機會都顯著降低。對於只有BRCA1異常且沒得乳癌的女性而言,可減少乳癌或卵巢癌的發生率,但卻不會減少死於這些癌症的機會。(Reference: JAMA 2010 Sep 1;304(9):967)

歐美的建議:

這是35歲到50歲女性,帶有BRCA1或BRCA2異常的癌症高危險族群,最具投資報酬率的預防策略。(Reference: Ann Intern Med 2006 Mar 21;144(6):397)

歐洲癌症協會(ESMO)則建議在35歲以後、已確認小孩養育決定後再施行。術後可給予短暫的荷爾蒙替代療法,此療法不會削減乳癌預防的效益。

三、不開刀的方法-

  1. 賀爾蒙療法 (Tajmoxifen):對帶有BRCA陽性的一般人預防乳癌的效果仍不明確;但若已有一邊的乳癌,預防另一邊乳癌的發生是有效果的。(Reference: Dynamed)
  2. 生活方式調整:
  • 多運動
  • 避免太晚生育
  • 少攝取高脂肪食物
  • 心情放輕鬆,減低工作壓力
  • 定期乳房檢查習慣

(Reference: 乳癌防治基金會網站)

總結

  • 乳癌發生率高卵巢癌十倍,但得卵巢癌死亡率較高
  • 台灣人得到或死於乳癌、卵巢癌的機會,比美國白人低一半以上
  • 台灣人和BRCA基因的相關性並不高,所以毋須過度緊張、人人皆跑去篩檢。但若有高危險家族史,此基因檢測確實可提供罹患乳癌或卵巢癌的可能性參考;若已罹患乳癌卻治療效果不彰,也可能是此基因作怪。
  • 但若自己的家族史有二位以上卵巢癌或乳癌,或任一親戚有雙側乳癌、男性乳癌、年輕乳癌,都應保持警覺、尋求醫師諮詢。
  • 若檢測BRCA陽性,建議接受密集的追蹤
  • 對BRCA1或BRCA2基因異常的人來說,預防性雙側乳房切除和預防性雙側卵巢摘除確實可以減少乳癌或卵巢癌的發生率。優缺點孰多孰少恐怕要看個人權衡。在台灣,預防性雙側卵巢摘除可能比較容易被接受。

特別收錄-國內新聞投書摘要

  • 國外統計顯示,即便有BRCA基因突變且適合做預防性乳房切除的婦女,也只有20至25%接受預防性乳房切除。安潔莉娜裘莉做什麼選擇,雖然是熱門話題,但不是重點。重點是在此過程。安潔莉娜裘莉利用醫學新技術得知其罹病風險,在充分諮詢後,自主性地決定處理方式。這是良好的醫病關係,值得我們學習。

聯合報╱曾嶔元/國泰醫院病檢部主任

  • 預防性切除房,可立即進行重建,不像罹癌婦女需等化療等治療結束三個月後才能進行。鄭明輝說,現在利用果凍矽膠重現雙峰,國內單側約10萬元左右,預防性切除乳房和重建,都必須自費。
  • 禾馨婦產科執行長蘇怡寧也說,國內乳癌患者約只有5%跟基因突變有關,因此不建議婦女做基因檢測….由於國內婦女罹患乳癌的年齡約比國外年輕10歲,林口長庚副院長鄭明輝建議,與其做基因檢測不如及早進行乳房超音波、乳房攝影篩檢。目前衛生署給付45至69歲婦女、40至44歲二等親曾罹患乳癌婦女,每兩年一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他建議一般婦女可於40歲開始篩檢、有家族史民眾則提前於30歲開始,每年一次檢查。

~聯合報 〈台灣乳癌患者 僅5%與基因突變有關〉

  • 家族曾有乳癌、卵巢癌病人,其他成員有一半機會會帶有此突變基因。蘇怡寧曾發現有一家四姊妹、另一家三代六口,都帶有BRCA1的基因變異,且其中一人是男性。
  • 這一家三代成員中,一開始是媽媽得到乳癌,二女及三女相繼罹患乳癌,四女、么弟及大姊女兒,全都帶有致癌基因,四女選擇預防性卵巢切除,么弟雖是男性,醫師認為他是乳癌及大腸癌高危險族群,建議他每半年追蹤一次。
  •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曾志仁表示,相較預防性乳房切除,國人對預防性卵巢切除的接受度較高,主要是切除乳房會影響外觀,但切除卵巢則無此顧慮,因此若檢驗有基因變異、生過小孩且接近更年期者,可考慮切除卵巢。

~聯合報 〈有癌症基因 在台灣切卵巢比切乳多〉

文章難易度
活躍星系核_96
752 篇文章 ・ 122 位粉絲
活躍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 AGN)是一類中央核區活動性很強的河外星系。這些星系比普通星系活躍,在從無線電波到伽瑪射線的全波段裡都發出很強的電磁輻射。 本帳號發表來自各方的投稿。附有資料出處的科學好文,都歡迎你來投稿喔。 Email: contact@pansci.asia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如何找到肺癌對應基因?臨床實驗幫助病友翻轉病情!
careonline_96
・2024/04/24 ・2515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給 每一位剛踏上抗癌路上的鬥士與戰友

確診晚期肺癌的病友,在治療初期若是能與醫師密切配合,就有機會可以找到很好的治療方式,讓病情翻轉。進入治療前,首先會透過基因檢測,找出關鍵的基因突變,若是未發現常見基因突變,也可利用次世代基因定序,找出罕見基因。肺癌的治療已像慢性病一樣,只要妥善運用基因檢測與接續治療策略,就有機會延長病友的存活期,無論是帶有 EGFR、ALK、ROS1、BRAF、HER2、RET、MET、KRAS、NTRK 等基因突變,目前也都已經有很好的標靶藥物可治療,病友只要了解自己的疾病概況,與醫師充分溝通,一起把握每一次治療的機會!

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賴俊良醫師

次世代基因定序助攻!揪出罕見肺癌改善病友預後

一名確診晚期肺癌的 50 多歲男性,在進行一般的基因檢測時並沒有找到突變基因,病程也加速惡化,且伴隨糖尿病、高血壓、腎功能衰退,全身嚴重浮腫。所幸,再接受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後,很幸運地發現他是較罕見的 MET 基因。賴俊良醫師說,MET 基因分為不同的突變型,而該名病友屬於較少見的擴增型,後續在使用相對應的標靶藥物治療後,全身浮腫的狀況逐漸改善,病情也受到控制,且恢復到原本的工作與生活。

標靶藥物各有專攻 找到對應基因才能發揮效果

台灣的肺腺癌以 EGFR 基因突變為主,其他基因突變相對稀少,包含 ALK、KRAS、BRAF、ROS1、RET、NTRK 等。賴俊良醫師說,由於國人常見的致癌基因約佔一半以上,因此,通常會先檢測這些突變基因,若是找不到突變基因,則是會採取更先進的檢測方法找出突變基因,而次世代基因定序是目前肺癌精準治療的重要工具,可以更準確地找到驅動關鍵基因,醫師也可以從而制定精準的治療策略,進而大幅改變病友的預後。

晚期肺癌的治療藥物已有相當大的突破與進展,在過去不知道有這些基因突變時,部分病友的預後較差,但現在針對主要的驅動基因,幾乎都有相對應的藥物可以治療,賴俊良醫師說,有些病友知道標靶藥物治療成效佳,堅持只接受標靶治療,其實概念上並沒有這麼簡單,不同的驅動基因要使用不同的標靶藥物,才有辦法發揮治療效果。

臨床試驗安全性高 為病友帶來新契機

一般人聽到臨床試驗,常直覺是白老鼠,賴俊良醫師說,這樣的錯誤觀念仍有待匡正,其實所有藥物都必須先經過動物實驗,確認有明顯的治療成效,才會進到人體試驗,且第一期、二期、三期分別有不同的條件與目的,只有在第一期和第二期執行成果中,顯示其具有前景的試驗,才會進入第三期,在臺灣進行的臨床試驗都已具有相當完善的規範,也會在保護受試者的情況下進行。病友若是治療遇到瓶頸時或是可能需要自費或是參加臨床試驗,賴俊良醫師建議,若符合可以參加臨床試驗的條件,病友及家屬可以進一步與主治醫師討論了解,也有機會可以找到新契機,讓病情翻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他的故事 談面對恐懼

罹癌就像暴風雨 家人陪我度過每個關卡

曾經聽人家說「罹癌是上天給的禮物」,這個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很痛苦、很折磨,也狠狠把我 K 醒!才 53 歲的我,去(2023)年 3 月起連續兩個月咳個不停,確診為肺腺癌第四期,我的腦子一團亂,醫師開始為我化療,治療期間我吃不下、甚至沒辦法走路,家人擔心再化療下去可能連命都沒了。

就像落水的人,拼命想抓住救生圈,經過不斷打聽,朋友介紹到大林慈濟賴副院長的門診。第一次住院待了 33 天,治療期間,好像一個人漂浮在汪洋中,害怕上不了岸,擔心得連呼吸都困難;沒想到最後可以出院,體力還變好,原本沒辦法行走,後來能夠走出醫院,過了這個坎,好像就沒有什麼好怕的了。

過去從事餐飲業,每天至少一包菸,加上廚房的油煙,破壞身體免疫力。以前認為跟家人除夕吃團圓飯很平常,罹癌住院 33 天的經驗,讓我知道這個「平常」代表「幸福」。治療中,太太、兒女一路陪我度過每個關卡,從身體不舒服的第一天,到住院、標靶藥物和門診追蹤,可靠又溫暖的陪在身旁。

我有十幾年糖尿病的歷史,罹癌後發現血壓、腎臟指數飆高,全身浮腫,醫院安排做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醫師說,我是 MET 基因中第二類比較少見的擴增型,從去年 5 月開始服用標靶藥物治療,全身浮腫的狀況改善了,病情也控制住,除了容易累,體力比較差,沒有影響到生活,我想老天爺在給我機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癌症就像一場暴風雨,考驗自己的內心,生活變得很慌亂,遇到事情就去面對它、解決它,慢慢把腳步站穩後,暴風雨過去了,接下來的每一天都要好好過,或許癌症真的是一個生命的禮物,敦促著我們找回人生最重要的事,也提醒正在看這封信的學弟妹們,醫療這麼發達,穩定用藥就可以擁有好的生活品質,不要放棄;開心是一天,不開心也是一天未來每一天,我選擇開心地過。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癌症治療方法有哪些?臨床試驗有哪些評估面向?
careonline_96
・2024/04/19 ・2447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給 每一位剛踏上抗癌路上的鬥士與戰友

醫學中心的臨床試驗機會多,病友們也存在一些錯誤的迷思,我們需要了解,臨床試驗是依據現今最標準的治療方式進行,參加臨床試驗的對照組,也有機會可以使用到健保沒有給付的藥物。不過,現有的臨床試驗不一定都適合每一位病友,病友們一定要與主治醫師充分討論自己的治療計劃,即使是晚期肺癌,只要隨時掌握疾病的狀況,找到合適的治療方式,便能穩定控制,與癌共存!

台大醫院胸腔科廖唯昱醫師

臨床試驗增加用藥可近性 為病友延長生命

一名年約 82 歲女士,手術後確定是肺癌第三期,後續接受輔助性的化學治療,在追蹤一段時間後復發,由於當時沒有很好的基因檢測與標靶藥物,僅能接受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控制。廖唯昱醫師說,病友面對治療仍相當樂觀,治療一至兩年後,幸運地找到適合的臨床試驗,便開始使用標靶藥物,其中有兩到三年的時間,只需單純使用標靶藥物即可控制病情,病友也因此延長生命到近 90 歲。

臨床試驗是醫療機構依據醫學的理論,於人體施行新的醫療技術、新的藥品或新的醫材。廖唯昱醫師說,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找到一個新的、更有效的治療方式,讓病友可以延長生命,甚至達到治癒。對於晚期肺癌病友而言,最佳的治療方式可能是標靶治療、免疫治療,或是化學治療,若是健保有給付,我們會選擇用健保的方式進行第一線治療;若是對病友最有利的治療方式健保未給付,我們即會想辦法協助病友尋找適合的臨床試驗。

罕見基因治療武器有限 先確定驅動基因再找合適的臨床試驗

面對臨床試驗,可以從兩個方面評估,廖唯昱醫師說,若是新發現的基因突變與新研發的藥物,病友可以先觀察第一期臨床試驗中,新藥物可以達到的治療效果,以及可能出現的副作用,等到狀況較成熟後再加入;假如已通過第一期、第二期臨床試驗,並且清楚知道新藥物的成效,即可考慮加入第三期,無論抽到實驗組或對照組,其實對整個治療都有一定的幫助。

此外,對於一些罕見基因型的肺癌,由於治療武器較有限,病友常期望可以加入臨床試驗,廖唯昱醫師說,在加入臨床試驗前,需要先確定肺癌的驅動基因突變,再去尋找適合的臨床試驗。然而,臨床試驗通常會設定一些條件,如藥物可能有已知的副作用,在臨床試驗開始前,便會需要作詳細檢查,確認病友的所有狀況符合條件後,才有機會加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近年來,肺癌治療有大幅進展,標靶治療、免疫治療、化學治療都持續進步。廖唯昱醫師說,即使是晚期肺癌,只要隨時掌握疾病的狀況,找到合適的治療方式,便能穩定控制病情,而且在接受治療的同時,病友可以回復正常的生活,甚至恢復工作,也能保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他的故事 談生活品質

踩穩自己的節奏 癌後體會慢下來哲學

村上春樹的小說《舞舞舞》,不論世界如何紛亂,你要踩穩自己的舞步和節奏。我在 70 歲確診第四期肺癌,剛開始是肋骨痛,那時剛巧有人推壞我的門,花了些時間把門拆下來再裝回去,第二天睡醒,肋骨開始痛,一直誤以為是修門太費力導致疼痛,就近在診所拿止痛藥,吃了七個月,也耽誤了黃金治療期。

我從事鐘錶業,累積非常多客戶,都是靠著口碑、耳傳而來,客戶群裡有很多醫師。那時有四、五位醫師朋友提醒檢查身體,台大醫院廖唯昱醫師是我 20 年的好友,要我去他的門診掛號,我一直推拖,隔了一年多才就醫。或許是身體在抗議,過去熬夜修錶、抽菸是生活的常態,也不太吃東西,一天大概吃一餐,工作與生活都失序。

加入臨床試驗,接受免疫治療兩年與服用標靶藥物四年,目前病況獲得穩定控制。我很幸運,藥物耐受力不錯,除了體重掉 10 公斤,沒有出現副作用,就是容易累,以前可以連續工作 12 小時等結案再離開桌子;現在工作兩個半小時就需要休息,等體力恢復後才能繼續,以前閒不下來,生病後把休息排到行程表中,做個慢下來的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過去是海陸步兵,曾經四個月背 30 公斤裝備行軍,磨了三年,十年沒有感冒過,因為有練過,體力一直很好,從來不覺得癌症這件事會找上我。客戶常來找我聊天,分享生活及心裡的感受,一個朋友後來也罹肺癌,他把我當模範,看到我不會埋怨也不會負面思考,讓他覺得安心也可以樂觀面對。

工作之餘,我會帶著狗兒子到公園玩,一拿出牽繩,狗狗就興奮得狂跳,台灣土狗體力好、運動量大,常常拉著我跑,增強健康也減少肌肉衰退。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很重要,起床和睡前我會練啞鈴,各 20 分鐘,讓我維持好手力,現在還有 700 隻錶等著我,很多客戶勸我不要再收錶了,其實,「專注心之所向」可以釋放壓力及擁有成就感,反而能好好過生活。

生命自會找到出路!提醒學弟妹,接受已發生的事實,調整生活節奏,緩下腳步了解身體的需要,也不妨把罹癌當成一件事去鍛煉它、面對它,把生活重心放在自己喜歡的事物上,就不會被情緒左右。

careonline_96
455 篇文章 ・ 271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荷爾蒙受體陽性轉移性乳癌治療,細胞週期抑制劑納入健保
careonline_96
・2024/01/20 ・2349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那是一位 40 歲的女士,意外發現乳癌時,已有多處轉移。因為有家庭、有小孩,突然發現罹癌,對她造成很大的衝擊。」

台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曾令民醫師指出,「切片結果顯示為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 陰性乳癌。經過討論後,患者開始使用口服抗荷爾蒙治療、細胞週期抑制劑口服標靶藥物與停經針。」

接受治療後,患者的狀況便漸漸穩定下來,也能繼續工作、照顧小孩。曾令民醫師說,患者罹癌至今已超過 8 年,仍在門診追蹤治療,持續使用細胞週期抑制劑口服標靶藥物。

曾令民醫師強調,「乳癌治療持續在進步,只要與醫師配合,好好接受治療,便能像慢性病一樣長期控制,即使是第四期也不要放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乳癌是台灣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在診斷乳癌後,會先根據生物標記確認乳癌的亞型,如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HER2 陽性乳癌、三陰性乳癌等。曾令民醫師說,其中最常見的是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大約佔了 65% 至 70%。

早期乳癌沒有明顯症狀,必須透過乳房攝影或乳房超音波來偵測。曾令民醫師說,台灣的乳癌篩檢已實施多年,約有 8 成的乳癌患者在確診時為早期乳癌(零期、一期、二期),約 12% 至 15% 為第三期乳癌,約 6% 至 7% 為第四期乳癌。相較於美國,台灣乳癌患者的年齡大約年輕 8 歲左右。

近年來乳癌的治療工具持續進步,治療成效也相當卓越,不過仍須注意復發風險。曾令民醫師說,以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為例,約有 3 成患者屬於高風險族群,可能在術後出現復發、轉移。

「針對復發、轉移的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目前已有細胞週期抑制劑口服標靶藥物可以使用。」曾令民醫師說,「細胞週期抑制劑能夠讓病情維持穩定,大幅延長患者的存活期,有一半以上的患者能夠達到 5 年,甚至更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相較於 40 歲以上的乳癌患者,40 歲以下的乳癌患者的治療成效較差。曾令民醫師說,主要是因為荷爾蒙受體陽性的年輕乳癌,有比較高的比例是屬於分化級數比較高的乳癌,所以癌細胞的惡性度較高,進展較快。

根據研究,停經前婦女使用口服抗荷爾蒙治療、停經針,加上細胞週期抑制劑後,能夠顯著提升治療成效。曾令民醫師說,即使進展到第四期乳癌,仍可讓半數以上的患者能存活達到 5 年,而且能夠維持不錯的生活品質。

「對患者與家屬而言,這是非常重要的進展。因為停經前婦女大部分都還在職場工作,可能還有家庭、有小孩,承擔許多的責任。」

曾令民醫師說,「經過長時間的爭取,健保已經通過,讓停經前荷爾蒙受體陽性轉移性乳癌患者能夠使用口服抗荷爾蒙治療、停經針、細胞週期抑制劑口服標靶藥物。因此不論停經前後的荷爾蒙受體陽性轉移性乳癌病友,皆能獲得符合國際治療指引建議的治療,延緩疾病惡化、延長存活時間,並能維持生活品質,不需要擔心經濟上的負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停經前乳癌患者若符合以下條件:

  1. 荷爾蒙接受體為:ER 或 PR>30%。
  2. HER-2 檢測為陰性。
  3. 經完整疾病評估後未出現器官轉移危急症狀(visceral crisis)且無中樞神經系統(CNS)轉移。
  4. 骨轉移不可為唯一轉移部位。

醫師便會協助向健保申請使用口服抗荷爾蒙治療、細胞週期抑制劑口服標靶藥物與停經針。

細胞週期抑制劑能夠針對細胞週期素激酶 CDK(cyclin-dependent kinases)發揮作用,曾令民醫師解釋,細胞週期素激酶 CDK 是與細胞分裂週期相關的重要蛋白質,細胞週期抑制劑可抑制細胞分裂週期進而抑制癌細胞的分裂複製。

細胞週期抑制劑能夠有效延緩疾病惡化,延長存活期。相較於化學治療,細胞週期抑制劑的副作用較少,有助維持生活品質,且採用口服,便利性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為細胞週期抑制劑在荷爾蒙受體陽性轉移性乳癌發揮良好的治療成效,所以也逐漸被應用於術後輔助治療,幫助降低乳癌復發風險。

筆記重點提醒

  1. 40 歲以下的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有較多是屬於分化級數比較高的乳癌,所以癌細胞的惡性度較高,進展較快。
  2. 停經前荷爾蒙受體陽性轉移性乳癌患者使用口服抗荷爾蒙治療、停經針、細胞週期抑制劑口服標靶藥物,能夠顯著提升治療成效。即使進展到第四期乳癌,仍可讓半數以上的患者能存活達到 5 年,而且能夠維持不錯的生活品質。只要符合條件,醫師便會協助向健保申請使用。
  3. 細胞週期抑制劑能夠有效延緩疾病惡化,延長存活期。相較於化學治療,細胞週期抑制劑的副作用較少,有助維持生活品質,且採用口服,便利性高。

討論功能關閉中。

careonline_96
455 篇文章 ・ 271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