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SDGs 目標 16|公平正義與健全司法
20 篇文章・ 1 位粉絲

聯合國於 2015 年提出《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希望能消除貧困、保護地球並確保人類在 2030 年以前能安居樂業,其中共包含 17 項目標(Goals)及 169 項細項目標(Targets)。

目標 16 旨在促進和平且包容的社會,以落實永續發展;提供司法管道給所有人;在所有的階層建立有效的、負責的且包容的制度。

引自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說明UNDP

對相關內容有興趣嗎?按下「追蹤」,輕鬆掌握所有新內容!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1/01/15
2020 年對許多人來說都是難熬的一年,在這個難熬的一年裡台灣社會還是迎來了一些法制上的變革。其中在台灣已經存在百年的通姦罪,迎來了除罪化一事,可以算是舉足輕重的其中之一。本篇文章帶你了解通姦罪在台灣的三個時期,以及未來將走向何處。
・2020/09/19
讓 AI 坐上審判席,會是追求正義的新解方嗎?AI 法官是鐵面無私的包青天,或者科技暴走的新危機?「研之有物」專訪中研院法律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李建良,從法學視角提供思辨觀點,我們不只應審視 AI 的技術能力,也必須嚴肅面對規範性界線。
・2020/04/10
本篇文章,將以社會心理學當中的道德解離(Moral disengagement),並更聚焦在理論機制中的責任分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來討論韓國「N號房」事件中網路性霸凌的盛行及道德淪喪,以及我們可以如何積極防範並教育下一代。
・2019/12/05
在權力分立的政治制度設計中,司法,本來應該是一塊超然中立的淨土。然而臺灣從威權走向民主、從人治邁向法治,但司法與政治、金權間的曖昧關係,始終存在許多想像空間,因此許多批評司法的戲謔「俗語」應運而生。中研院政治學研究所的吳重禮研究員,以實證研究方法,對這些說法進行客觀地「驗證」。若民間印象為真,足以針砭改革;若能破除迷思,則能重建司法公信,亦能對民主政治的健全發展至為重要。
・2019/11/16
惡意,在人類世界裡從來不曾缺席,然而身處多元社會,惡意是否也屬於多元的一部分?近幾年,仇恨性言論是世界各國關注的議題,任由歧視蔓延可能侵害人權,但出手管制也挑動了言論自由的敏感神經。本文專訪長年研究國際人權法的廖福特研究員,分享他對臺灣人權進展的觀察。他認為,從臺灣社會的實際演變觀察,訂立全面平等法能具體改善社會群體的不平等處境。
・2019/11/14
一般認為網路上的霸凌比現實生活中的霸凌行為更惡劣,雖然通常不太會涉及身體上的暴力,但部分原因是這種行為更公開,且通常不知道犯人的身分。為什麼會有這種事情發生?而霸凌者又會是哪些人?我們該如何避免霸凌行為?讓我們來了解網路霸凌,一起成為更好的人!
・2019/07/11
台灣社會每次發生重大謀殺案件,就陷入加害者必然為精神疾病患者的想像。事實上,由精神病患犯下的殺人案很少,少到無法預測。若我們願意冷靜下來想想,找尋一下最新的研究資料,或許還是有機會扭轉這些根深蒂固的不正確想法。
・2019/03/27
公視與呂蒔媛編劇、大慕影藝合作推出的《我們與惡的距離》於 3 月 24 日播映,首播兩集以無差別殺人事件為起點,同時交織著司法與媒體的現況。此劇挑戰了艱鉅的台灣社會議題,亮眼的卡司、精彩的劇情節奏以及細膩的情感呈現,讓人邊泛淚邊期待著週末的到來。這部戲劇不只討論了我們與惡之間若即若離的距離,也談關於面對失去摯愛的傷痛,面對正義、憤怒與人權,面對精神疾病的診斷與污名。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些場景背後的科學討論吧!
・2019/03/15
你以為:司法科學一定是冤罪澄清的助力、而非阻力嗎?你以為看起來是科學,一定就是科學嗎? 你相信:最新的 fMRI 腦造影科技與具有古老歷史的催眠術,都可以用來判斷被告是否說謊嗎? 你知道:人的記憶,無論是被害者的指訴、被告的自白、或者一般證人的證詞,可以透過某些手法被「製造」出來嗎?司法沒有了科學的支持,跟鹹魚一樣沒什麼分別嗎?(大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