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s 目標 15|保育及維護生態領域
44 篇文章・ 1 位粉絲

聯合國於 2015 年提出《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希望能消除貧困、保護地球並確保人類在 2030 年以前能安居樂業,其中共包含 17 項目標(Goals)及 169 項細項目標(Targets)。

目標 15 旨在保護、維護及促進領地生態系統的永續使用,永續的管理森林,對抗沙漠化,終止及逆轉土地劣化,並遏止生物多樣性的喪失。

引自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說明UNDP

對相關內容有興趣嗎?按下「追蹤」,輕鬆掌握所有新內容!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6/05/19
大安森林公園則是二十多年前曾出現螢火蟲,如今早已不見蹤影,工務局在當地進行復育,希望螢火蟲「回家」,讓民眾不用千里迢迢跑到郊外,就能在都市中享受點點螢光。只是,人類善意出發的背後,是不是有可能對當地生態帶來負面影響?在原先螢火蟲已經絕跡的地點進行復育有沒有爭議?
・2016/04/22
今天是4/22世界地球日,google 首頁的有五種不同版本,分別代表了:苔原、森林、草原、沙漠和海洋等不同的生態系。這些地區正面臨了哪些環境議題呢?保護地球,我們還能做些什麼事?趁著世界地球日一起來關心吧!
・2015/08/24
路殺(Roadkill)指的是野生動物在路上被車輛撞擊死亡的現象,簡單來說其實就是發生在動物身上的車禍。路殺社一開始是由特生中心2011年在facebook平臺上創立的公開社團「四處爬爬走-路殺社」,是一個公民科學(citizen science)的計畫,希望藉由公民參與的方式,喚起大眾對於路殺的關注。
・2015/08/19
氣候變遷導致全球各地的氣溫不斷上升,動植物也因此開始朝南、北兩極遷徙,以找到最合適的棲息地。不過,大黃蜂並沒有出現在這波遷徙潮的名單中,近日一份研究顯示,儘管棲息地較靠近赤道的大黃蜂數量也因氣候變遷而減少,牠們卻沒有因此而開始向北遷徙。
・2015/07/08
康乃狄克大學生態學家Mark Urban分析了上百篇研究,並從中歸納出一個令人震驚的結果 – 如果全球平均氣溫持續上升,全世界將有六分之一的物種會消失。
・2015/02/17
《從世界變得寂靜開始:生物多樣性的衰減如何導致文化貧乏》(Vom Verstummen der Welt: Wie uns der Verlust der Artenvielfalt kulturell verarmen lässt),則是要帶領大家從另一個不同的角度來看看我們身邊的生物多樣性逐漸消失的問題。與其述說那些消失的物種,在科學上有多重要,羅比森從一個很特別,也是生態學家比較少著墨之處來探討這個問題,就是從人類文化如何因生物物種大規模滅絕而變得貧乏的角度來著手
・2015/01/05
《第六次大滅絕:不自然的歷史》(The Sixth Extinction: An Unnatural History)這本好書,是上個月的泛科學選書,更難得的是,它是今年《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的年度十大好書!《第六次大滅絕》並沒有像許多倡導生物保育的書籍一樣,聲嘶力竭地為將永遠消失於地球上的生物請命,而是用生動的筆觸,讓人感到大滅絕事件是歷歷在目的。
・2014/12/20
臺灣的河川皆發源自森林,森林能否發揮水土保持的功能,與會不會發生災害息息相關。林業試驗所黃瓊彪組長從集水區經營談起,說明森林保水和河川逕流的關係—樹木覆蓋率高的集水區,在暴雨之後釋出的逕流量會較緩慢且長久,可降低水患的風險,只要森林不過度開發,水患的問題便能紓解。
・2014/12/17
「真實世界中的經濟演變,比起機械式程序,它與生物體和生物演化過程之間更有關聯,因為經濟畢竟與人類事務相關,而非與粒子、力量和能量有關。」經濟學中的有機論,仍然能夠從科學中挖掘出無盡的潛力。有機論的偉大時代也許即將來臨,只要我們用正確的方式著手進行,大自然也許能夠提供更多模式,用以促進掠食動物主義與蝗蟲潮式的經濟發展。
・2014/04/25
如果建立了效果好棒棒的動物通道,野生動物都乖巧聽話的走天橋地下道。報告!完全沒有路殺!完全沒有路殺!這樣就皆大歡喜,從此以後動物跟馬路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嗎?喔不,麻煩的問題還是挺多的,除了路殺之外,道路將棲地一分為二之後,道路兩側便形成了棲地的「邊緣」,而「邊緣效應」(edge effects)[1]及其進一步的影響都有可能在此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