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5/09/17
電影《侏羅紀世界》(Jurassic World)意外超級爆紅,儘管論創意、突破和科學內容,都不如1993年的《侏羅紀公園》。不過大家也開始關注一個問題,真的能取得恐龍的DNA嗎? 回答這個問題的最佳人選,就是古DNA研究的開山始祖,《尼安德塔人:尋找失落的基因組》(Neanderthal Man: In Search of Lost Genomes)的作者帕波(Svante Pääbo)!
・2015/08/03
最駭人的凶殺案發生時,如何逮到凶手?有時候,單純聞聞屍體或觀察蠅蛆就能伸張正義。跟著《Discovery探索頻道雜誌》深入鑑識科學的領域,檢視線索並思考罪犯如何掩蓋行跡。
・2015/07/25
羅莎琳·弗蘭克林於1951年初來到倫敦國王學院時,已是X光晶體繞射技術的箇中高手。她原本以為是要來研究蛋白質的結構,沒想到抵達後,主任藍道(John Randall)卻要她馬上接手威爾金斯(Maurice Wilkins)手上的DNA研究計畫。弗蘭克林聽從安排,但藍道卻未告知正在度假的威爾金斯,就此注定了兩人的不和,也為科學史上的一大憾事埋下伏筆。
・2015/06/27
自古以來,人們總傾向於相信一定有種「生命力」存在,才使得生物與非生物有所區別。不過進入十九世紀之後,隨著科學的進展,越來越多人認為生命其實也是物理與化學作用的結果,就像鐘錶運作一樣,並無特殊之處。「生機論者」與「機械論者」兩派爭論不休,後來主戰場自然轉往生命的起點——胚胎。
・2015/06/17
可見世界僅僅是理想世界的影子,只有當我們的靈魂能夠從可見世界的洞穴中上升到絕對真實的理想世界時,我們才能夠看到善的理想。 《複製邪惡》生動的描述了,如果邪惡假藉著正義之名,利用了生物複製,以及網路世界的複製科技,其結果會有多麼的另人錯愕。本文作者論述了《複製邪惡》的精彩之處,並以己身之觀點描述每位主角的價值觀,以及她們所執著的地方。最後認為,只有以敬畏的心態面對自然,才不會被邪惡之語所吞噬。
・2015/02/04
失去全身的DNA,會怎樣?最接近的現實情境有誤食「毀滅天使」、接受化療、遭受輻射汙染;可能導致腹痛、噁心、暈眩、免疫系統迅速瓦解,並且因為急遽的全身感染、或系統性的器官衰竭,而在幾天或幾小時內死亡。
・2015/01/09
粒線體以二分裂法,但是在細胞中兩個或更多的粒線體也可以融合,形成長管狀的粒線體網絡。不過,不管是單獨的粒線體,或是粒線體網絡,大約很少有人想到:粒線體之間是否存在著DNA交換的問題?甚或是,細胞與細胞之間是否能交換粒線體DNA? 紐西蘭的馬拉甘醫學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在研究小鼠的乳癌時,意外地發現:癌症細胞在缺乏粒線體DNA的狀況下,可以從周圍健康的宿主細胞中獲取粒線體DNA。
・2014/12/20
1987年時,科學家在細菌內發現一種特殊核酸內切酶,命名為 CRISPR / Cas9,其會辨認外來的 DNA並加以切割降解,若能妥善運用,將可以有效阻止病毒複製。來自麻省理工張鋒教授將本來不起眼的 CRISPR / Cas9的細菌免疫系統改造成為一套簡單廉價的基因改造工具,並發現這套系統可以被用於原核或真核細胞的基因編輯,使得我們可以很簡單地自行在實驗室編輯各類常見模式生物,包括酵母菌、線蟲、果蠅、阿拉伯芥、斑馬魚、小鼠、大鼠、乃至人類細胞的基因。若該系統能持續發展,對於基因突變造成的遺傳疾病患者和醫療發展將是一大福音。此研究也讓張鋒獲得了2013年《自然》雜誌評選之年度新聞人物首位。
・2014/08/17
究竟 A. T. U.三個鹼基之間的關係到底是情感上的糾葛還命運的安排呢? 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2014/05/08
超過半世紀以來,生物課本一定會提到DNA由四個「字母」組成:A、T、C、G,不過現在科學家成功將新的「字母」新增到細菌中,而且和「天然」DNA一樣,具有轉錄、轉譯的生物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