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編按:張鋒和其他兩位科學家伊曼紐.夏彭提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珍妮佛.道納(Jennifer A. Doudna),於 2016 年共同獲得第二屆唐獎的肯定。
文/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生理所林世青專任研究助理
麻省理工學院的張鋒(Zhang Feng)教授憑藉其發展的 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as9(CRISPR-Associated Protein 9)系統,年僅32歲即榮獲2013年《自然》雜誌評選之年度新聞人物首位,並獲得「DNA編輯大師」之稱號(“365 days: Nature’s 10,” 2013)。
究竟這令人折服的基因編輯技術的發展過程為何呢?西元 1987年時,科學家在細菌內發現一種特殊核酸內切酶,命名為 CRISPR/Cas9,其會辨認外來的 DNA並加以切割降解,被認為是細菌用以抵抗病毒感染的防禦機制(Ishino, Shinagawa, Makino, Amemura, & Nakata, 1987; Bhaya, Davison, & Barrangou, 2011),若能在病毒感染的第一時間內就將其 DNA降解,即可有效阻止病毒複製。
而到了2012年時,科學家解開了 Cas9對於目標 DNA的辨認機制,並成功藉由人工方式修改其專一性,讓整個技術有了飛躍性的突破。其發現 Cas9會與其導引 RNA(small-guiding RNA)結合後得到辨認目標序列的能力,從而結合並切割目標 DNA,科學家只需要修改導引 RNA的序列,即可改變 Cas9的專一性,命令其轉而裁切另一不同序列的 DNA(Jiang, Bikard, Cox, Zhang, & Marraffini, 2013; Jinek et al., 2012)。過去使用的基因剔除技術:鋅指核酸酶(zinc-finger nuclease, ZFN)或 TALEN標靶基因剔除工具等,都必須經由繁複多步驟的基因工程,拼裝出能夠辨認目標序列的蛋白區位,才得以用來辨認並切割特定序列(Gaj, Gersbach, & Barbas, 2013)。相較之下,因合成特定序列 DNA或 RNA的技術較拼裝重組蛋白更為成熟且有效率,僅需數日便可得到特定序列產物,令 CRISPR/Cas9的實行上較 ZFN或 TALEN更為方便快速。
張鋒教授的重大貢獻之處,即在於將本來不起眼的 CRISPR / Cas9的細菌免疫系統改造成為一套簡單廉價的基因改造工具(Hsu, Lander, & Zhang, 2014),並發現這套系統可以被用於原核或真核細胞的基因編輯,使得我們可以很簡單地自行在實驗室編輯各類常見模式生物,包括酵母菌(DiCarlo et al., 2013)、線蟲、果蠅(Kondo & Ueda, 2013)、阿拉伯芥、斑馬魚、小鼠、大鼠、乃至人類細胞的基因(Sakuma, Nishikawa, Kume, Chayama, & Yamamoto, 2014)。
本文原發表於科學Online-科技部高瞻自然科學教學資源平台,經授權轉載。
「科學Online」在科技部高瞻計畫指導下執行,為一具有指標性與權威性的科教網站,擁有以大學教授為主的專業責任編輯群,強調科學知識推廣的正確性,涵括豐富的自然科學實驗與講座影音、教學與學習資源、科技報導、科學圖鑑等,並結合App、Podcast與社群網站等媒體,提供科學教育多元且無地域界限的自主開放學習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