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2/11/11
診斷 ADHD 是一個非常嚴謹複雜且具邏輯性的工序;藉由使用決策樹(decision tree),針對疾病畫出流程圖,按圖索驥便可知道可能是哪一種疾病。
・2022/08/02
曾經,人們認為最早的 ADHD 醫療文獻是蘇格蘭醫師克萊頓在 1798 年出版的醫學教科書。但在 2011 年,澳洲藥師約翰.顧爾德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2021/06/25
考前,你想認真讀書衝刺,但這時爸媽卻在客廳看著電視大笑;又或者在下班前必須趕完專案的你,旁邊同事又開始討論哪家團購更便宜,如果能把這些讓人分心的事情都關掉,真的會更專心嗎?
・2018/01/17
ADHD這四個字母是「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簡稱,也就是一般俗稱的「過動症」。這種常被人認為是孩童才會患有,長大就會好的疾病其實可能是終生的,而且不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消失,當然也就不是兒童獨有,其症狀甚至困擾著很多的成年患者,像是流行樂團魔力紅的主唱亞當.李維。直到現在,依然有很多人對ADHD不甚了解並抱有迷思,經由亞當.李維公開分享自身經歷,希望大眾一起了解ADHD是怎麼產生的,並會對患者造成甚麼影響,以及其他人該如何協助患者治療其管理ADHD。
・2016/08/13
Sugar high,也就是食糖後興奮感,是二十世紀中後期在小朋友家長圈、學校老師之間流行的一個說法。這個說法的中心概念是,小朋友吃了過多的糖(精製糖)以後會出現過動、衝動或注意力不集中的症狀,甚至會大搞破壞。有些人更認為這種狀況不只出現在小朋友身上,青少年或成年人吃了太多的糖也會出現難以專心、坐立難安的症狀。這個說法在九零年代被數個實驗推翻,逐漸被學者們當作一個都市傳說。但真的是這樣嗎?
・2015/12/01
先前有機會到外面演講,講題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以下簡稱ADHD)相關,因為ADHD流行率比其他精神疾病為高,也經常成為眾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因此參與者常常會非常熱烈的討論一些相關問題。在這些討論過程中,其中有一個問題個人覺得經常受到誤會(講白了就是月經文,每場都來一次),已經到可以寫成單篇文章好好說明一番的地步了。這個疑問是:孩子出現許多行為問題,但這些行為問題必然是因為ADHD所造成的?
・2014/12/04
看完最新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診斷準則,第一感覺是沒什麼變化。只是在一些很微小的細節上做修正,運用在臨床上,判斷應該不會有什麼太大改變。跟其他常見的兒童心理疾病比較起來,這種變化根本微不足道。況且,診斷準則A中關於過動及不專心的症狀描述,與DSM-Ⅳ幾乎相同。這樣的結果告訴我們,ADHD 的診斷已經很穩定了,敏感度與特異性已經高得嚇人,調整的空間非常有限。
・2014/10/01
包含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等精神疾病近日來再次倍受大眾矚目,但某部分人其實認為所謂ADHD其實根本不存在,發生的各種症狀只是患者其他問題和特徵的集結,但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另外,治療過動症是否需要吃藥,其實也端視於每個案例個別的情形。但不論採取何種治療方式,唯有認真面對問題,並且盡力的執行計劃,才能得到最佳的緩解效果。
・2013/02/16
有睡眠呼吸障礙的兒童,可能會出現打鼾、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或是白天過動、行為、學習上的困難,有時需要兒科、牙科、耳鼻喉科醫師的協同診斷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