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1/09/24
常被添加於保養品中的「神經醯胺」具有保濕鎖水的功效,但卻有報導指出,神經醯胺同時也會增加失智症風險,這是真的嗎?
・2021/06/22
今年 6 月 7 日,由美國製藥大廠百健(Biogen)生產的一種藥物「Aducanumab」,經過長期研發與臨床試驗,終於被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核准,成為阿茲海默症新藥。(未來可能販售的藥名為 Aduhelm) 這款藥物特別之處為何?是否有其他藥物研發方向也值得關注?目前臨床上已有哪些治療阿茲海默的藥物呢?
・2021/06/17
失智症並非單純的老化或健忘,應及早接受治療,並善用各地區共照中心的資源,才有機會保存較多的認知能力與生活能力。
・2019/04/26
沒有人知道為什麼我們會睡覺。最明顯的答案是因為我們疲倦了。但大腦在睡眠時仍有百分之九十五和清醒時一樣活躍。再考慮到我們在演化史中一直是大型掠食者的獵物,更別提我們花在繁殖與採集食物上的時間,在在都讓睡眠的理由更加神祕。數十年來出現一些解釋睡眠的理論,從傷口療癒、熱調節,到鞏固記憶與夢境誘發創意思考等各種說法皆有,但最近由頂尖科學期刊發表的研究則主張,睡眠或許亦是為了讓大腦免於阿茲海默症而存在。
・2019/04/25
阿茲海默症可能來自遺傳嗎?這個激進的想法,在一九八一年十月明尼蘇達州的倫納德.赫斯頓(Leonard Heston)醫師刊登一些令人震驚的觀察後,開始引起人們的注意。他使用明尼蘇達州立醫院超過兩千具屍體解剖取得的大腦樣本,發現中年或「 早發型」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親屬,在他們到了中年時也很可能患上此病。即使那些自認對遺傳學一無所知的人,也知道這具有遺傳上的意義;確實,赫斯頓並非第一位提出這項連結的人。一九五○年代,瑞典和瑞士醫師在查看具有失智症病史的家族就醫紀錄時,即發現了這個趨勢。但在那時,基因只被視為是提供人類生物學基本層面的實體,像是身高、體型與眼睛顏色,他們萬萬沒想到這會與錯綜複雜、變幻莫測的大腦有多少(如果有的話)關係。不論何種情況,那時基因仍是無法取得的分子,因此醫師們對此疾病的化學基礎更感興趣。
・2019/04/24
廣泛來說,大腦主要是由兩種細胞類型所構成——神經元與神經膠質。神經元,即大腦的神經細胞,是一種放電細胞,它會利用名為突觸的特殊接觸點,互相傳送化學訊息。它們經常被比喻為茂密森林中的樹,或是電信網路中的電線。你也可以把它們想成社群媒體中的名人:每個神經元就有如擁有約八百五十億「 朋友」的人,而它們只是多達百兆突觸連結的「 網路」之一部分。這意味著在你腦中的最深處,每一秒便有數十億的神經元正傳送著數兆個突觸訊息。神經膠質(glia,希臘文的膠)乃是保護與支持神經元的不帶電細胞。過去被認為不具有太多其他作用,因此有此貶抑的希臘文翻譯。但現在有很好的證據顯示神經膠質在大腦中扮演著更傑出的角色,而站在阿茲海默症研究最前線的眾多神經科學家,正忙著破解這些角色,試圖將它們運用在治療上。
・2018/11/06
阿茲海默症患者通常需要他人提供長期的協助及照顧,然而我們是不是能拿回主控權,就如同感冒一樣吃藥了事呢?或者能夠發明阿茲海默疫苗,讓所有人在使用之後永久性地免於記憶剝奪之苦呢?大部分的科學家都同意類蛋白 Amyloid-beta 是非常好的觀察目標,類蛋白的堆積發生於所有事件的前端,將類蛋白清除似乎是預防阿茲海默症的好方法:就像是第一張骨牌一樣,只要防止他發生,後面的骨牌就會安然無恙。
・2018/05/17
北美洲的金背地松鼠(spermophilus/Callospermophilus  lateralis)是被用於冬眠研究的實驗動物。科學家發現松鼠在冬眠時,大腦中磷酸化 tau  蛋白(tau protein)會大量的出現,就像程度嚴重的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患者一樣,而隨著環境慢慢恢復成適合牠們活動的條件,松鼠就像是沒事一般的甦醒過日子。讓人吃驚的是,牠們原來瀰漫於大腦中的磷酸化 tau 幾乎完全消失......
・2018/03/14
不管是為了打電動、追劇、還是考前抱拂腳,或許對年輕人而言,熬夜隔天依舊可以神采奕奕,但對我這種中年男子就影響甚鉅了,過勞的大腦隔天將十分遭糕,不僅專注力大幅下降,思考時頭痛欲裂,像是嚴重生鏽的馬達完全卡死。到底,一夜好眠對大腦的意義為何呢?
・2017/10/01
阿茲海默症的病因目前被認為和大腦中β澱粉樣蛋白的過度堆積影響神經間的聯繫,甚至造成神經細胞死亡有關。十多年來,科學家研發出抑制澱粉樣蛋白產生的 γ-secretase inhibitors,以及將澱粉樣蛋白清除的單株抗體。但這些藥物雖然在動物實驗及臨床試驗一、二期有些不錯的成果,卻在第三期臨床試驗中相繼宣告失敗。有的是因為副作用太大而終止試驗,有的即使能減少澱粉樣蛋白堆積,卻無法顯著改善病人的認知功能。科學家們努力檢討到底哪個環節出了問題。與此同時,有越來越多聲音指向源頭:會不會是一開始澱粉樣蛋白假說就出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