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6/12/31
書房雜亂的書桌前,油燈的光線在黑暗中映出了男子的輪廓,長髮與鬍鬚的光影恣意交錯。男子將五官埋在雙掌之間,已經三天沒闔眼了,看著桌上的元素紙牌,他相信解開一切的關鍵答案必定藏在某處,不斷的重新排列這些紙牌,排著排著竟然就這樣睡著了。他是門得列夫(Dmitri Mendeleev),始終相信元素之間有規律性,並成功製作出原始版本週期表的男人。
・2016/03/31
歷史的脈絡可以幫助我們學習科學,而且還有機會發現科學家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神聖不可侵。12月22日在胖地台北,泛科學的專欄作者張瑞棋帶著《科學史上的今天》,和我們分享科學家背後鮮為人知的小故事。
・2013/07/31
一個顯著的改變是:我認識了非常多科學家,他們具有豐厚的學識跟分享的熱誠,透過社群網站,我得以跟他們成為朋友,或是單純地跟隨他們的動態跟更新。他們不像明星偶像那般,會分享帥美潮屌露的照片(即使有許多科學家真的又帥又美),也不像你的家人朋友,會把自己每天吃啥喝啥、小貓小狗小嬰兒的訊息都跟你傾訴。這些科學家的共通點就是會分享大量各自專業領域的創新、對研究的第一手分析、對社會現況的科學解讀還有批判。這些內容或許對任何人來說都有點難度,但卻大大地拓廣了我的視野。
・2013/03/07
科學家該有一定的公眾意識,在《這個不科學的年代》中,費曼也提到:「當科學家被告知他必須為自己對社會的影響負點責任,一般指的都是科學的應用部分。如果你研究的是核能,那麼你必須明白,它也能用在對人有害的用途上。因此,在某些科學家的討論會中,你會預期這將成為最重要的議題。」
・2013/03/06
筆者一直認為,科學研究和體育競賽是十分類似的「競技項目」。在科學研究的辯證過程中,同樣也是有兩隊在競爭:一隊支持假設,一隊反對假設。雙方不斷通過科學研究找到證據來支持己方論點同時推翻對方論點,就像是比賽得分過程。最終誰的分數多,誰就獲勝。當然,這種分數不一定是能夠可以客觀量化的數字,同時不像棒球有九局、籃球就上下半場,科學研究是沒有哨音響起、宣布比賽結束的那一刻的。
・2012/12/21
媒體可以作為民眾接觸公共議題的主要媒介,也可以作為財團、政客、惡霸的最佳化妝師。試想,如果媒體的出資人換成是科學園區、焚化爐或發電廠廠商、製造污染的工業……等,我們會看見什麼樣的科技事件報導呢?廢水、空氣污染看得見嗎?工業職災、工安意外看得見嗎?惡意倒閉、無薪假看得見嗎?
・2012/12/05
當這張索爾維會議的照片上週在我朋友的Facebook牆面上流傳時,真是一大驚喜,因為它居然是彩色的!它出乎意料地使我震撼,難以忘懷。有好長一段時間,我只是盯著照片看。我從不知道居里夫人戴的圍巾有一點藍色,愛因斯坦繫著一條具迷幻效果的領帶,而薛丁格別著紅色的領結
・2012/11/12
我們有時會在報章雜誌或是電視新聞上,看到國內外知名研究機構最新的科學研究結果,但其實這些科學報導往往只是眾多研究中的冰山一角,雖然科學文化在慢慢轉變,少部分科學學者和專家願意和媒體記者打交道、並選擇以傳統新聞媒體或是科學雜誌作為傳播新知的平台,但大部分的科學家仍以學術期刊作為發表學術的管道,甚至視傳統媒體與科學記者為洪水猛獸、退避三里。
・2012/05/18
只是很想在號稱民主、科學取代宗教、哲學領導(另一說是經濟霸權取代軍政專制)的時代(按照一些學者專家的說法,民主方法也算是一種「科學實驗」,某期科學人雜誌中的一篇專文就曾舉美國開國元老們的背景為例來說明),很想問問真正的科學家們(賽恩斯特.芭萊,這時候我真的會懷念起那些「科學家」和知識份子還只是一種「身分」而不是一種職業的年代!),不論鄙視或推崇,對於作為社會文明進展的根源活動―教育,到底怎麼看待這類國家機器推出的一道大菜(從成本、規模與影響來看都算)―學校教育的重大改革?因為第一個審問:一個不科學的過程與啟動,會產生稱得上科學的結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