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eo
oeo
24 篇文章・ 2 位粉絲
森林學研究所畢業 曾任台大創發社幹部(臉書社團 "創發社CAIV" 召集人 ) 某屆倪匡科幻獎得主 從事教育工作 科學科幻 自然生態 文藝創意 一切"豐富生命"的愛好者...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8/08/05
生態現象的一個重要人文價值,即在於不但以「種內」,更以確實可察、多樣豐富、宏偉細膩的「種間」關係、互動,應驗、提示、反證、啟發人類「種內」的種種社會結構與交互作用,有時單從人類種內的觀察、思考很容易疏忽、遺漏。若我們接受主流科學的達爾文演化論,這是一種無形的科學遺產保留、再造與傳承。進而言之,關鍵珍貴的,就是它的永續、多元、無廢、真切、平衡、整體、生(活)境、有序、循環與流動的本質,終將是科學的理想,理想的文明。
・2018/08/05
認真的史學家在檢視各階段的歷史甚至史前史,就會知道文明本身就包含著矯飾與殘酷,最輝煌的價值也絕不會是特定時空的個別成就,而是持續的整體學習動向。
・2018/08/04
其實,站在物理學的角度,科學理論、先端與傳播、推廣、實務應用甚至教育可能就已存在著誤差與錯解,例如愛因斯坦認定重力根本不是力。經過一次空前絕後──或許除了海森堡那一票量子幫之外──的靈感飛躍,愛因斯坦說,有一種看不見的基體,他稱之為時空 (spacetime),遍及宇宙的每一個角落。時空是時間與空間的混合體,其組態決定物體必須以何種方式在其中運動。
・2018/07/15
本文為系列文章,在此之前你可能會想先看看 人類該如何學習自然而變得文明?—那些含有「泛生態」意涵的科幻作品發想
・2018/07/15
因此接下來的討論,將概略檢視、探索眾多科幻作品,雖然有不成比例的多數作品其主題是探討都是機械主義、物質科學主導的文明,但其實可以發現到作為科學、文明發展的關鍵觸媒「生態與科幻」,才真正直接或間接決定了作品中的文明進展與品質。
・2016/10/19
對於真實生活中生物資源這類真正的生態寶貝——以植物為例,是否能透過科技協助,有更多更廣的認識與資訊的應用?「生態保育行動解說QRcode系統」突破傳統靜態解說牌的呈現方式,解說影音帶有生動情境的意向,讓接收訊息者較易進入狀況,且無須預約導覽,只要拿起手機掃描QRcode即可觀看解說內容,可能遠比真人解說來得精彩豐富。
・2016/06/04
《4 = 71》的原作英名 Time for the Stars,是二十世紀三大科幻小說家之一,有「科幻先生」之稱的羅伯特.海萊因(Robert A. Heinlein)於 1956 年所成。會說「重拾久違」之趣,是這部短薄灑脫的作品,有著輕簡卻豐富、通俗卻深刻、幽默卻縝密的文風與筆力,讓人開始抱著「輕鬆看看」的心態卻在不知不覺的情境中欲罷不能,到最後感慨萬千更沉思良久。對照近年聽聞閱歷的相關現實中,以「人」為觀察主體、參與運作、表現載體的科學、科技發展的環境與重大事件,在對現象、真相、事理的探究與叩問上,我常常在經典科幻作品更容易找到科學的原旨、科技的初衷。
・2015/09/14
未來某一天,活在生態文明的居民,用穿戴科技設備對著身邊的植物掃描後發出『嗶』一聲,螢幕上顯示出該種植物名稱、特徵、生態、典故、用途、價值的相關資料...
・2014/09/12
城堡,相信對很多人來說,在軍事戰爭、藝術娛樂、科技科學、科幻奇幻、旅遊觀光、歷史地理、文學符號各類層面,都有一種無比魅力與經典地位,深入探究,在心中不免有一份好奇:城堡,到底是文明科技的遺跡,還是野蠻爭鬥的印記?
・2014/04/29
這次故宮博物院「艾雪的魔幻世界」展覽,帶往欣賞的三位六、七歲小朋友,在語音導覽設備的幫助下,超出預期地用心、耐心觀賞、聆聽上百幅的重點作品,不時還交流品賞心得,這些我以為嚴肅、深奧的「事物」,他們居然展現出毫不遜色的鑑賞能力與品味興致,雖然可能又造成「局部推導整體結論的荒謬性」,但我依然對充分融合藝術與科學的新文明充滿期待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