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7/04/03
這位英國牛津大學畢業的優秀神經科醫師,原來並不是一般的英國紳士,他骨子裡有太多瘋狂的因子,他練舉重、飆重機、轟趴、吸毒嗑藥⋯⋯這本自傳大概在他逝世前幾個月出版,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他似乎也沒什麼好隱瞞或造作的。然而,他不怕揭露出他犯過的各種錯誤和弱點,還有一大堆會讓人自我毀滅的瘋狂舉動,還是需要不凡的勇氣吧?
・2017/02/24
就算眼前的女孩再怎麼迷人,你也很難真的看到連眼睛都不眨一下。在眨眼的同時,視覺訊息會發生短暫的中斷,眼球還會發生些許的偏移。莫斯等人的研究發現,大腦能夠在我們眨眼的同時預測視線目標的移動,還能夠幫助我們自動校正眼球的位置,讓我們在眨眼之間保持視覺成像的穩定。
・2017/02/04
肥吃完再減、運動就能成功瘦下來,你以為事情真的有這麼容易嗎?科學家發現,由飲食引起的肥胖可能會影響大腦的多巴胺訊息傳遞,D2型受器的損傷將使你體能活動不足,讓減肥沒有那麼容易。
・2017/01/16
幫老鼠搔癢癢,順便寫一篇SCI期刊文章登上《科學》期刊,有這麼神奇的事嗎?雖然搔癢聽起來稀鬆平常,卻是一個千年未解的基礎科學議題。在2016年底,德國洪堡大學的兩位神經學家提出一套以大鼠為研究「搔癢」研究材料的實驗方法,還挑戰了過往的觀念:體感皮質神經元不只負責告訴你被搔癢了,還會觸動運動神經元讓你發笑!
・2016/08/27
試想,如果一本書只能隨機讀取千分之一的文字,是要如何瞭解書中的內容呢?這是一直以來困擾科學家的問題──到底要如何大規模記錄每一個神經元所傳遞的訊號呢?
・2016/04/21
關於藏身在寂寞感背後的大腦神經活動,今年二月,刊載於期刊 Cell 的一篇文章透過提供最為初步的動物實驗作為證據,首次帶領我們窺探我們的大腦如何在神經層次上處理寂寞的感受。
・2015/12/10
有一則標榜〈右腦圖像式英文學習〉的工具書,網頁上貼了一些宣稱是右腦開發的偽科學。沿著線索查下去,居然在某個資料中發現這產品有專家這麼說:
・2015/10/23
千百年來哲學家絞盡腦汁想要探索腦袋裡的世界,可是一直到近代才有比較可靠的科學方法,破解一些千百年來的難題和謎團。然而,腦科學的原理乍看之下卻深奧難懂,令人望之卻步。幸好有這些腦袋特別聰明的人,能用這種淺顯易懂的方式為我們描繪出腦科學的世界,原來是如此趣味橫生!
・2015/10/08
人體約由7x10^27個原子所組成,這些原子構成了超過75兆個細胞、超過200種不同類型的細胞,每一種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即便專長各異,這些細胞的基本構造仍相同。它們相互合作形成精密的身體組織與器官,例如肌肉與大腦。
・2015/09/07
在九○年代初,國內有一件事越來越顯著,即,有許多道路交通事故是由不熟悉環境的駕駛所導致的:他們開得太慢,妨礙了交通流量,還無預警地突然剎車,而引發許多行車事故。地理課顯然失效,因為許多人都讀不懂地圖了。他們一到陌生的城市便駕駛得很不安心,因而對自己和他人形成危害。於是交通部、文化部和汽車業的代表們便研討起可行的解決辦法。到了兩千年,美國國防部對全球衛星導航技術的改善,促使所有的新型汽車全面採用數位導航系統。從二○○一年開始,導航系統便跟安全氣囊一樣將成為強制規定。其思考邏輯很簡單:要是大家都在車上設置一個有著地圖資料的螢幕,就可以再度學習辨認方向,因為有一名最佳數位導遊可以使用:汽車導航系統。不過,要是以為人們因此學會更好的導航,那就大錯特錯了。完全相反!在車內設置衛星導航系統的人,是被導航而不再是自己導航:他本身定向、定位的能力減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