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1/01/03
從認知角度來說,大腦為了完成學習的任務,不僅要維持專注度,也得在處理這些刺激的同時參考過去的記憶,好讓我們能做出適當的回應,只是,這類由內部形成的感覺記憶 (sensory memory) 機制為何,一直都不太清楚。近日,馬克斯.普朗克大腦研究所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Brain Research) 研究團隊,透過小鼠實驗,發現這些訊息可能與新皮質 (neocortex) 頂部及視丘(thalamus) 有關。
・2020/12/20
武漢肺炎重症患者,發生譫妄的機率高,可能增加隨後出現失智症的風險。治療時必需注意譫妄造成的影響;而患者「康復」一段時間之後,是否有失智的徵兆,也需要長期追蹤關注
・2020/05/28
許多研究企圖找到憂鬱症的普世遺傳本質或神經本質。但最有可能的是,憂鬱不只是單一的事。憂鬱(你應該猜到了)是一個概念。它是一群多樣的實例,因此通往憂鬱的退化路徑有許多條,其中許多始於不平衡的身體預算。如果憂鬱症是情感的疾患,而情感是你的身體預算好不好(答案:非常糟糕)的整合總結,那麼憂鬱症或許實際上是預算編列錯誤和預測的疾患。
・2020/04/22
全世界已經超過 200 萬人確診 COVID-19,儘管已經累積這麼多病例,醫學界至今仍然不太清楚病毒到底怎麼殺死患者,只知道病毒可能影響的範圍很廣,也影響到治療方法與藥物的使用。不同人感染病毒以後的症狀差異非常大,有些人外觀看來毫無症狀,比較嚴重的往往會發展成肺炎,但是一些患者也產生腎衰竭,心律不整、腦炎等其他較為嚴重的問題,可能受害的器官已經知道有:肺、心、血管、肝、腎、腸、腦、中樞神經、鼻、眼睛等等,另外病毒也會感染 T細胞。
・2020/01/09
你曾經在作答後擔心寫錯答案嗎?又或者你曾經在出門後擔心沒鎖門嗎?擔憂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範圍從擔心沒鎖門到擔心世界末日都有可能。雖然擔憂並不稀有,該如何面對擔憂跟焦慮卻仍困擾著很多人。這時不如先從了解擔憂開始吧!
・2018/02/28
中風後常有半側肢體偏癱的後遺症,常常聽到有人說要大量練習患側邊才能夠使得患側邊動作表現進步,事實上根據許多臨床研究證實,讓健側邊的肢體一起參與,執行對稱性的雙側動作訓練,也可以促進大腦的神經恢復,改善動作表現唷!
・2017/12/18
從專心致志地打磨石器到專心致志地滑著手機,我們與科技的互動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作為一個物種的命運。人類大腦發展出新皮質讓我們變得理智,然而大腦邊緣系統與激素的緊密合作,使情緒化跟非理性行為依舊佔了上風。作者也提到,根據過往研究者統計,人類溝通中,只有 7% 是文字,剩下的 93% 都是非語言的線索,這也是為何我們該重視情感與人工智慧的交匯,因為那才是真正的主戰場。
・2017/11/16
尤嘯華常跟學生說:「左手掌握分子,右手掌握奈米,就可以做很多事!」生物電子技術不只存在於《攻殼機動隊》的草薙素子、《海賊王》的佛朗基體內,現今許多醫療發展,也在研究如何將電子元件植入生物體內,藉此了解神經退化疾病,或是篩選、純化癌細胞等等。 在中研院化學所尤嘯華副研究員的實驗室中,藉由模仿生物體結構,設計不同的有機導電高分子化合物。目前已合成許多仿生材料,將能因應不同領域的需求,開發出各種生物電子元件。
・2017/09/29
科學家如何孕育實驗靈感?不只限於實驗室,也能是馬拉松賽場,甚至是和小朋友交流!中研院分子生物所的陳俊安團隊,從發育生物學的角度出發,研究運動神經元發育和退化的過程,期望能協助發展漸凍症的精準醫療。
・2017/09/28
本文想將你的注意力轉移到漸凍症本身,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的陳俊安助研究員,與團隊從發育生物學的角度,尋找「會退化」和「不會退化」的運動神經元在基因表現上哪裡不同,希望未來有助於漸凍症的精準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