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3/06/28
需要強調一下:「食物沒有腐壞」跟「食物沒有變質」是不同的概念。「腐壞」通常是指長了細菌或者黴菌,而「變質」還包括其他的導致食物品質下降的情況,比如油脂氧化、失去固有風味、口感變差等等。因為腐壞跟食用安全密切相關,所以更受關注,這裡也只討論這一變化。
・2013/06/16
市面上已經出現蟋蟀粉跟花生核果巧克力混均製成能量棒。你聽說這巧克力棒的主要原料有蟋蟀時一定倒抽一口氣,不過吃昆蟲還真的是可以救地球保健康的策略。全球 1900 種昆蟲曾被當成食物食用,包括甲蟲,毛蟲,蜂,蟻,蚱蜢,蝗蟲,蟋蟀,蟬,白蟻,蜻蜓,蠅等等,包羅萬象。荷蘭的食品公司也和大學合作開發量產昆蟲的技術,除了供應飼料用,也供應餐廳。現在你準備好拿炸蟋蟀當蝦味先了嗎?
・2013/04/01
我們消費者沒辦法自行確認是否選到營養豐富的農產品,但如果有一種可查看營養程度的手持掃描器呢?正在籌資研發這類裝置的美國生物營養食品協會執行長基特里奇(Dan Kittredge)表示:「我們可以比較不同的胡蘿蔔,如果這批胡蘿蔔營養價值不高,就不要買。如果下一批還不錯,就買那一批。」
・2013/01/04
每一種文明在遠古時代都存在著「生殖崇拜」。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崇拜會逐漸體現為對「催情」「壯陽」的追逐。在現代醫學裡,增加性慾、增強性能力和提高生殖能力是相差迥異的三個範疇。
・2012/12/22
光是看到商標就想吃了-一點也不誇張,新的研究發現,肥胖的兒童和標準體重的兒童,看到食品商標時腦內的反應不同,或許這是影響他們對「吃」的自制力的關鍵。
・2012/12/08
新研究發現人們長期暴露在高濃度的殺菌與除草化學劑的話,可能會增加他們對食物過敏的可能。 這些化學物質名為二氯酚(dichlorophenols, DCPs)。它們是來自於常見農藥分解後的產物,像是用來淨化飲用水的氯化物就是這類的藥劑。
・2012/09/13
最近今周刊上一篇「清大高才生淪為澳洲屠夫」的文章在網路上廣傳。沒看過的可以先看一下,但我很好奇,文章沒有提到專業需求,是真的不需要專業嗎?不需要先學一些解剖、動物學、畜牧學、食品衛生處理等知識嗎?
・2012/02/22
步行蟲在能夠自由選擇食物的環境會適度地調整攝取脂肪與蛋白質的量。均衡地攝取不同營養來源讓步行蟲能夠比只吃固定食物來源的蟲產下更多的卵。
・2012/02/07
要介紹的這本書《飲食規則:83條日常實踐的簡單飲食方針》(Food Rules: An Eater’s Manual)基本上是《雜食者的兩難:速食、有機和野生食物的自然史》(The Omnivore’s Dilemma: A Natural History of Four Meals)和《食物無罪:揭穿營養學神話,找回吃的樂趣!》(In Defense of Food: An Eater’s Manifesto)的菁華濃縮版,是一本可以很快看完並且掌握重點的小書。
・2011/11/01
耶魯大學和南加州大學的研究者發現:如果我們的大腦感到飢餓,Twinkie(美國的一種餅乾)看起來會更好吃。 大腦照影顯示,當葡萄糖濃度下降,大腦中調節情緒和衝動的部位會減弱對高熱量食物慾望的克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