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0/09/21
過去科學家認為,泡泡會塌陷主要因素是「重力」,但最新一期《科學》(Science)期刊上有篇研究指出,我們多年來對這些現象的解釋其實並不正確,其實「表面張力」才是主要原因。
・2020/08/26
《科學月刊》每期刊載科學新知和評論,在臺灣識字率不斷提升,閱讀能力全面進步的今天,持續培養學生掌握先備知識、閱讀要領的能力。現在和泛科學、南一書局一同合作,創立「科學生」學習平台,提供學生札實內容,培養閱讀素養能力。
・2020/08/11
許多人小時候都夢想成為「科學家」,不過,說到了科學家,你腦袋中浮現的只有那穿著實驗服的研究人員嗎?那可就太小看科學家了!每個年代都有屬於當時的科學家,他們嘗試透過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世界、獲得知識,那麼,你想成為的,究竟是哪一種科學家呢?
・2020/08/10
從《自然》於 1869 年發行後的一百多年以來,女性對科學的貢獻常被貶低,不管是期刊還是學界皆是如此。在《自然》發行至今的 150 年間,可以從中注意到科學做為一項「職業」的面貌漸漸地對大眾展露,但當研究從家庭走向學會組織時,女性變得愈來愈難被看見,歷史敘述角度也總是由男性主導。 我的目標是找出女性所面臨的阻礙,以及她們又是如何在此般情況下獲得接受科學教育的機會,並在學會、期刊和大學中移除這樣的阻礙。雖然我所關注的有限——主要是 19 世紀末到 20 世紀初的英國——但這是《自然》前五十年的核心地帶,而且不論好壞,大英帝國都在這個時期提供了科學研究的背景。 不管我們在科學故事裡多努力的找尋,女性多半在其中缺席。追溯這些平凡女性(她們不全都是女英雄)的科學路,就能夠知道我們往科學勞動力上的性別平等走了多遠。
・2020/05/15
在這本書中,作者試圖解釋電腦如何讓數學知識更為人性化,讓兒童喜歡上數學。作者想探討的不止是數學這門學科,更是重新看待學習過程的視角。在我們的學習歷程中,或多或少會否定自己在某些方面的能力,說自己就是學不好,當這個信念被強化,便越認定自己就是不行,但真的是這樣嗎?
・2020/02/07
亞歷山卓圖書館與謬思宮經歷興衰起落,持續營運了約六世紀之久,在托勒密二世與托勒密三世時期,學術研究最鼎盛。在這段托勒密時代的初期,藏書規模大幅增長,估計有五十到一百萬卷書。那時候極為重視蒐羅書冊,亞歷山卓的警員甚至負責搜查入港船隻,一旦找到新書就送回圖書館,讓抄寫員在莎草紙上謄寫複製,供學者取閱。
・2020/01/17
前陣子,國外匿名網站 PubPeer 揭露幾位台灣教授論文上疑似造假的數據,引起軒然大波,群眾輿論。這不禁令人反思科學的定義及目的究竟為何?本篇文章透過作者從事科學研究的角度,表述他在追求科學真正意義道路上的所見所聞,並領悟出如何恆久熱愛科學的心態與思維。如果你在研究這條路上迷惘了,不妨來看看本篇文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