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0/01/17
前陣子,國外匿名網站 PubPeer 揭露幾位台灣教授論文上疑似造假的數據,引起軒然大波,群眾輿論。這不禁令人反思科學的定義及目的究竟為何?本篇文章透過作者從事科學研究的角度,表述他在追求科學真正意義道路上的所見所聞,並領悟出如何恆久熱愛科學的心態與思維。如果你在研究這條路上迷惘了,不妨來看看本篇文章吧!
・2019/08/02
當人們可以在一個與自身最相關的問題情境中進行思考,才會真正習得面對科學的知識、能力及態度,這樣與科學發展出一套共存共榮的關係,就是科學素養。
・2019/07/17
很可惜,我們人類的眼睛接收到的視覺,以及所有的感官,例如觸覺、嗅覺、聽覺、味覺等,甚至是我們的記憶,其實都不太可靠,又都會受到各自觀察角度跟生活經驗的影響,而扭曲了觀察結果,因此做好科學觀察,便是科學探索的第一道關卡。
・2019/05/10
文筆犀利的澳洲小說家克莉絲汀娜.史戴德(Christina Stead)在一九三八年指出,「一個靠自己努力而成功的人,是相信運氣並把他的孩子送進牛津的人。」換句話說,機會在人的一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不是全部。運氣的基礎靠我們自己的行動去奠定──我們嘗試什麼,我們跟誰說話,以及我們如何迅速決定衝上火車。
・2019/05/10
巴納比的「運氣實驗室」設在「高等研究院」內,隱藏在紐澤西普林斯敦美麗的樹林中,是一處思考創造運氣的科學的偉大思想的理想場所。一天早上,我們一起穿過這座美麗的園子時,巴納比告訴我,愛因斯坦也曾在這林蔭小徑上思索他的著名理論。我們的新構想也許不能打破相對論,但我們希望它能改變人們對運氣的看法,以及他們自己未來的可能性。前一天晚上下了一場大雨,陽光還沒來得及把潮濕的地面曬乾。我避開地上的一個水坑,對巴納比說我的上一本書《感恩日記》(The Gratitude Diaries)讓我學會:我們比我們有時候了解的更能控制自己的快樂與幸福。我很高興這本書啟發了許多人得以過更快樂的生活,而且我有一種感覺,了解如何為你自己製造運氣,在任何情況下也能有同樣的效果。
・2019/04/09
很顯然,不管是體外受精、胎兒唐氏症篩檢,還是利用 CRISPR/cas9 技術編輯人類生殖細胞或人類胚胎,當事「人」都不可能表達意見。我們甚至可以虛構出這個情景來:依我們目前對 CRISPR/cas9 技術的掌握,很難 100%避免修改致病基因的同時,又對基因體其他無關位點進行非特異性的修飾(脫靶效應)。換句話說,CRISPR/cas9 技術在做治療遺傳病的「好事」時,確實也存在亂改基因體(做「壞事」)的可能。那麼這樣的治療方案有沒有違反「不傷害」的「紅線」?我們也同樣可以反過來發問:如果我們有在胚胎階段修改致病基因的能力而沒有這樣做,患病嬰兒出生後,是否可以反過來譴責我們的不作為違反了「不傷害」的底線呢?
・2019/04/09
基因治療和基因編輯,在我們的故事裡主要是以醫療手段的樣貌出現。但對基因動手術,絕不只是一種普通的醫療手段而已。說到底,基因編輯這把上帝的手術刀,針對的對象是人類的遺傳物質──決定人之所以為人的物質。可想而知,這種技術手段的推進,最後一定會從科學走向倫理學,觸及人的定義、人類個體的獨立性等終極問題。而回顧過去 20 年,倫理層面的爭論和批評似乎一直伴隨著現代生物醫學研究的發展。
・2019/02/14
舉辦公民共識會議有一點很重要:由公民先提出問題。把什麼樣的問題當成問題,稱為「構框(問題框架)」(framing)。構框的本意是製作出框架,引申的意義就是指針對某個主題,決定什麼樣的問題應該納入考慮。以往,我們常常連問題框架都丟給專家決定。這麼一來,公民所害怕的事情和想要提出的問題,很可能一開始就被排除在討論範圍之外了。
・2019/01/26
《科學素養:看清問題的本質、分辨真假,學會用科學思考和學習》內容淺顯易懂,讀了之後能認清科學家所追求的是否和自己的志趣相投,同時也能夠讓人對未來做出更好的決擇,同時也能略知科學素養,讓人想要成為有科學素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