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飛逝、歲月如梭;很快地,2020 年就這樣呼嚕呼嚕到了尾聲,好像做了什麼事,卻隱約間哪裡卡卡,有種手撐太久、伸不直的感覺(嘆氣)。
不過啊,雖然這一年大家都不太好過,但科學界還是有不少有趣又富有意義的突破,以及眾多精采美圖,現在就讓我們跟著《Nature》一起回顧 2020 最佳科學影像吧!
首先登場的是小丑魚胚胎 (Amphiprion percula) 在卵內生長的寫真,這張照片來自2020《Nikon’s Small World》顯微攝影世界大賽的第二名得獎者!
瞧瞧這些橘橘的小夥伴們,最左邊的那個胚胎,是在小丑魚受精數小時後拍下的,接著從左至右依序為胚胎發育第一天、第三天、第五天,以及最右邊的第九天。看著這些小傢伙,莫名覺得療癒 (❁´◡`❁)
「咦?不過就是個泡泡嗎?」這張乍看會讓人誤會的照片,其實大有來頭哦!來,靠近一點,再靠近一點……有沒有看到泡泡上面貼著,看起來很像口香糖包裝的鋁箔紙呀!?(誤)
這看似薄紙片的小玩意兒,其實是「太陽能電池」。
由沙烏地阿拉伯的材料科學團隊所打造的新型太陽能電池,採用噴墨印刷技術,最大的突破便是研發出能夠讓太陽能電池順利運作的墨水。而這款墨水稱作 PEDOT:PSS,是一種透明、柔軟,又能導電的聚合物。2
「唉唷!這不就是生物課本常見的細胞照片嗎?哪有什麼~」
不!你錯了!不說不知道,一說嚇一跳。這張照片雖然看起來是細胞(沒錯,還沒看說明以前我也以為是某種細胞);實際上是由位在夏威夷的 Daniel K. Inouye 太陽望遠鏡所拍下的照片,而這張照片,更是有史以來最高倍率的太陽表面影像!
那些切割出區塊的線條,其實是太陽表面的湍流 (turbulent),也就是沸騰的氣體覆蓋於太陽表面的現象,亦是表面劇烈運動的象徵3。
這張貌似地基塌陷、實為研究人員使用離子束炸開黑色素瘤細胞的照片,帶來了一種靜謐與沉靜之感。畫面中的三角形,也不是真的三角形哦!這是由於光束切入細胞與其上生長的二氧化矽基質加疊,所造成的錯視現象。
這項稱為離子束磨蝕 (ion-beam milling) 的技術,能切開癌細胞,幫助研究人員觀察癌細胞內部更細微的樣貌,有助於進一步了解裡頭究竟發生哪些事4!
來自馬來西亞的猴子5,不斷把玩著人們丟棄的醫療用口罩。這張照片拍攝於COVID-19 流行期間,一方面呈現出疫情下人們的生活方式改變,醫療防護用品早已成為我們的日常備品;另一方面也凸顯了醫療廢品的處理問題,這些「多」出來的一次性用品究竟該如何處理?是不是也會增加塑膠污染的問題呢?或許值得後疫情時代的我們多加討論、進一步思考。
這張照片就是 SARS-CoV-2 啦,相信大家對它並不陌生!好了,介紹完畢(被打)
堪稱 2020 年地獄級 boss 的 COVID-19 疫情,就是由 SARS-CoV-2 這個冠狀病毒所造成的,它不僅長得不可愛,還是目前已知感染人類的第七種冠狀病毒,也因此 Nature 替照片下了「第七冠」這個名稱(搞得很像出國比賽得冠軍後光榮歸國的孩子)。
關於 COVID-19,泛科學在 2020 年初、疫情尚不明朗之際,推出了追蹤專題,現在不妨讓我們跟著這張照片的腳步,一同回顧一番吧: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防疫專題
今年七月,有研究團隊以長鰭近海魷魚 (Doryteuthis pealeii) 作為研究對象6,同時使用 CRISPR–Cas9 技術,去除魷魚胚胎中名為「TDO」的基因,而這段基因主要控制動物眼睛與皮膚細胞上的色素,使得新生長鰭近海魷魚全身透明!
不過把牠們變透明能幹啥呢?歡迎留言敲碗,編輯部就有機會推坑作者寫新文章唷(邪笑)
至於 CRISPR–Cas9 技術,泛科學網站已有不少好文,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也是頒給了開發出這項技術的兩位科學家。就讓我們再次複習,順便猜猜科學家們為什麼要把魷魚變透明吧!
看這標題下的很令人悲傷餒,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其實這看似刮痕滿滿的照片,並不是真的刮痕啦!中間的恆星是天鵝座 β,那一道道的刮痕(?)是人造衛星的行徑軌跡。
來自匈牙利的攝影師 Rafael Schmall 以「監獄感」形容這張照片,不過 Nature 編輯群卻提出了另一個觀點:那些被送上太空軌道、成千上萬的人造衛星,替人們搭建了互通有無的網路,但大量的衛星反射了太陽光,可能會影響地球上的科學家們觀察天體……
科學家們進行有史以來在北極的最大規模研究,此次的任務稱為「MOSAiC」,工作內容主要是測量並紀錄大氣中的溫度、濕度及水氣,透過這個任務,有助於我們更了解北極地區的氣候。
汪洋中的一艘小船,可可愛愛 XD
這艘結構完整,內、外部裝修皆健全的船隻,其實只有 30 微米 (μm) 長。研究人員使用 3D 列印技術印出球形粒子,再塗上金屬塗層,接著一顆顆堆疊出一艘小船,完全可以說是精心打造、極致工藝(完全搞錯)!
不僅如此,這艘小船還能自己動起來啊!但研究這麼小的船,到底能幹嘛呢?(滿頭問號)
照片中的凸點是人類皮膚上的毛囊,而這塊組織可是大有來頭,是用多能幹細胞 (Pluripotent Stem Cells) 從無到有培養出來的。這樣的突破,或許有助於研究人員進一步改善皮膚移植等重建手術,期待能幫助掉髮問題嚴重、燒燙傷患者的皮膚重建之路。
今年 9 月,在美國奧勒岡州的塔倫特地區發生野火燃燒事件。畫面中的光點是試圖在燃燒房屋中找尋生還者的搜救人員,此次的大火更是美國西部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一次。針對這次的起火事件,研究人員認為劇烈的氣候改變,更容易引起野火的發生。
回顧 2020 年精彩的科學影像,是不是讓你意猶未盡啊?寫文章的時候也發現許多有趣的研究,但我們沒來得及跟上潮流XD,可惜又感慨!
以下,我們列出精選照片的編號與名稱,有興趣的捧油們千萬不要忘了在文章下方留言敲碗唷!我們會選擇票數前 2 名的主題(要超過 5 票喲),寫出更完整豐富的文章送給各位科夥伴啦!
- 能量泡泡 (Power bubble):這款能彎折的太陽能電池,到底是怎麼回事?
- 從表面來看 (On the surface):太陽表面的湍流是什麼?觀察到了然後呢?
- 切開癌症 (Cutting cancer):什麼是離子束磨蝕?切開癌細胞究竟有什麼幫助?
- 隱形墨水 (Invisible ink):為什麼要研究隱形的魷魚?難道會變好吃嗎!?(誤)
- 超極北 (The great north):投入大量資源到北極研究能幹嘛?極區氣候真的很重要嗎?
- 一帆風順 (Smooth sailing):研究 30 微米的小船要幹嘛?難不成要給微生物開嗎?
- 毛骨悚然 (Hair raising):多能幹細胞是禿頭的救星?且慢!先了解這是怎麼一回事!
記得留言敲碗啊XD
參考資料
- 發現是一首老歌:Judy Collins – Send In The Clowns
- Thin-skinned solar panels printed with inkjet
- NSF’s Newest Solar Telescope Produces First Images
- Close-up image of brain cancer cells wins photography prize
- Seekor monyet spesies Macaque bermain dengan pelitup muka yang ditinggalkan di tepi jalan di Genting Sempah, Pahang. FOTO AFP / twitter
- Highly Efficient Knockout of a Squid Pigmentation Gene
- 攝影師的臉書
- MOSAiC / Twitter
- Catalytically propelled 3D printed colloidal microswimm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