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5/08/14
出生於丹麥小鎮的奧斯特是藥劑師之子,在考進哥本哈根大學之前從來沒上過學,都是在家自學。雖然考慮到繼承父業而主修藥學,但奧斯特最大的興趣卻是在物理、化學與哲學;大學時就曾以兩篇物理和美學的論文得獎。他一直是康德的忠實信徒,1799 年的博士論文《自然形上學的架構》就是基於康德的論點;事實上,這也形塑了他後來對自然科學的觀點。
・2015/07/04
究竟粉塵爆炸是什麼樣的情形?看似不起眼的玉米粉,為何能瞬間造成如此重大的傷亡?這樣的課程真的有出現在我們的課堂之中嗎?
・2015/06/12
看到13萬自然科老師瘋傳,我都驚呆了。好啦,的確誇張了一點,自然科教師大概沒有13萬位,但看到自然科老師瘋傳我還真的驚呆;傳授學生「科學」的自然科教師,竟然會分享這類一點都不科學的內容,驚呆之餘,也真是替下一代的科學教育憂心。傳什麼?就是農場式的驚呆文呀!
・2013/06/07
要怎麼將實驗室裡生硬的科學知識傳遞給一般民眾,這一直是科普教育的大哉問,日本科學推廣公司Leave a nest社長-丸幸宏就曾經感嘆:「每天都從大學,研究機關,或是企業等等地方產生豐富的科學知識,但是卻沒有方法將這些知識傳遞給一般大眾。」這雖然是日本科學推廣所面臨的問題,但反觀台灣的狀況也是一樣的嚴峻,甚至更加窘迫。
・2013/04/27
讀了由對岸科宅的幾篇文章,我才恍然大悟到,這幾篇文章根本不可能在科學先進的歐美科普作品上讀到。這麼說也不完全對,因為歐美確定也文筆更優美的科普作品,可是那是根基在他們的文化上的!而《冷浪漫》裡的不少文筆優秀的科普文化,卻是根基在我們的文化上的!不僅是根基在我們的傳統文化,還有我們的流行文化(例如宅文化)!這幾篇文章翻譯成英文給老外讀,他們可能會覺得隔靴搔癢,那就像我們讀翻譯的科普文章,雖然能夠吸收到不少科學知識,可是有時也有隔靴搔癢的感覺,尤其是作品的文學性愈強的時候。
・2013/04/18
擁有德國德勒斯登工業大學物理博士學位、受過歐洲正統科學家教育訓練的Dr.i,回台灣後開始從事與科技、科學有關的藝術創作;但人們總是問他:「從科學到藝術......你的轉變為什麼這麼大?」這個提問反映的正是西方工業革命以來的現象
・2013/01/09
朱:民眾得到科學資訊的管道還是透過電視和網路,現在電視節目的內容很多都以重鹹的表演來吸引觀眾,加上名嘴......我自己是覺得書籍的閱讀還是很重要,可是科普閱讀的比例又不到百分之二。如果父母都不閱讀,怎麼教導小孩要閱讀?親子共讀很有影響力,小孩耳濡目染之下,就會養成閱讀習慣。
・2013/01/03
科學怎麼搞的第一篇正式文章,和你一起來思考『念力讓手指變長?』的實驗該怎麼做,又可能會有什麼結果。
・2013/01/02
這是『科學怎麼搞』專欄的楔子,希望能在『觀察->提出問題->假說->實驗->結果』的老生常談中,說出一點不一樣的科學方法和科學態度。
・2012/12/24
沒有意外的,12月21日的隔天,我們繼續工作,繼續上課,沒有改變什麼。在這段末日傳說的期間,有人擔心會影響民眾的心理,還有教師擔心學生不準備期末考。奇怪的是,筆者遇見的大部分人或學生,都只是把這件事當作閒嗑牙的話題,少有人當真。如果不是媒體的推波助瀾,壓根沒有人會發現馬雅文明跟臺灣有如此重大關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