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8/07/15
因此接下來的討論,將概略檢視、探索眾多科幻作品,雖然有不成比例的多數作品其主題是探討都是機械主義、物質科學主導的文明,但其實可以發現到作為科學、文明發展的關鍵觸媒「生態與科幻」,才真正直接或間接決定了作品中的文明進展與品質。
・2018/02/05
當癌症在身體中散播時,會入侵並破壞維持身體恆定的器官,阻礙體內系統的運行。而在自然生態的問題中,也有類似「環境癌症」的失衡問題,殺了扮演抑制者角色的掠食者,獵物就會瘋狂增加--從湖泊藻類暴增、稻田害蟲肆虐、野生狒狒入侵農田到海底的扇貝吃個精光都是。
・2017/12/25
中研院不只有研究員,這裡同時住著許多野生生物:鳥類、昆蟲和植物們!邀請你來看看牠們。
・2017/09/24
捏紙黏土發《科學》?聽起來有點天方夜譚的感覺,可是今年5月一篇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文章的主要研究材料,就是紙黏土捏的,而且Science官方網站還在首頁報導。來自瑞典的科研人員托馬斯·羅斯林(Tomas Roslin)用製作黏土動畫的黏土製作了2900多個假的毛毛蟲,透過全世界40多個科研人員把這些毛毛蟲放到了從北極到澳大利亞之間不同緯度和海拔的自然環境下,最遠的兩個研究地點之間跨越 11635 m,這個項目還有一個高大上的名稱,叫做「全球假毛蟲計劃」。全球假毛蟲計畫不但告訴我們世界上毛蟲被捕食率最高的地方,還告訴我們--蟲不用做得很精緻,也可以騙到獵食者!
・2017/09/01
世界上的犀牛現存有二萬七千頭。一個世紀以前,曾有數百萬頭犀牛奔蹄在非洲平原上,或漫步在亞洲雨林裡。犀牛一共有五種,但全都處在瀕危險境。現存犀牛以南方族群的白犀牛為大宗,分布在南非,並受到武裝衛隊的嚴密保護。
・2017/03/29
一般人說到土壤生態系的成員時,往往會想到微生物,或是蚯蚓、螞蟻、白蟻和其他的小型節肢動物;大型動物則可能會想到鼴鼠或囓齒目的鼠類等等,但鳥類與土壤生態系的關係則比較少人在討論。其實有不少鳥類在牠們的生活史中,也和土壤有密切的關係,包括了育雛階段穴居於土洞的鳥類、築巢會使用到土壤材料的鳥類,雖然牠們只有某一階段會運用到土壤環境,但也是聯繫土壤生態系與其他陸域及水域生態系很重要的一環。
・2016/03/19
2015 年9 月,一篇海鳥誤食海洋垃圾的研究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許多媒體引述標題非常聳動,如「海水汙染嚴重,9 成海鳥曾吞過塑膠」、「2050 年99% 海鳥都會吃到塑膠」,真的嗎? 99% 海鳥都會吃到塑膠?這可是非常嚴重的環境問題。
・2015/11/05
我對這類跨幾千幾萬年的全球「大歷史」很感興趣,但也了解因為時空跨度的關係,總有些地方照顧不到而有疏漏或不精確。在讀《人類大歷史》之前,也抱著這樣的想法,可是一讀《人類大歷史》,卻整個驚呆了。一般上而言,人文學者對許多科學研究的意涵掌握得很粗淺,這是專業有專攻,即使大師也甚少都全面顧及。可是,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這位最初專研中世紀史和軍事史的歷史學者,居然對科學研究的精確掌握並且涉及的層面之又深又廣,他的博學多聞真的是到令人震驚的地步!
・2015/07/20
人為餵食雖然可以讓野生動物獲得暫時性的溫飽,但是長時間下來,對野生動物的行為、健康、環境的污染,都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因為我們對野生動物的瞭解還很有限,不知道牠們應該怎麼吃才能吃得健康。因此,最好的方法便是盡力維持野生動物與大自然原有的互動方式,自然的棲地才是野生動物最好的灶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