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9/05/30
最近幾日,一篇有關吃鳳梨可以減緩或消滅飛蚊症的文章在各個社群媒體瘋傳,感覺好像期刊論文該有的格式與格局都有了,但是細細一看,其中大有疑竇。許多媒體的標題十分吸引注意力,彷彿每天乖乖吃鳳梨就可以扭轉飛蚊症。但從前面的幾個質疑,可以知道「每天食用鳳梨」與「改善飛蚊症」之間的因果關係尚不明確(連有沒有關聯都要打上問號),因此可能沒辦法期待每天吃鳳梨三個月之後,眼前打不到的蚊子會因此變少。
・2017/12/21
雖然沒有明確表明,但它假定演化已停格在人類頭上。在許多社會科學、哲學和人文學科領域,這種想法依然普遍。新創世論認為人類心智是如此原創,除了為其確立特殊地位之外,將人類心智與其他動物相比並沒有任何意義。既然明明沒有能夠比較之處,我們為何還需要關心其他物種?這種跳躍式觀點是基於人類必定在演化過程中發生了重大變化而與猿類分道揚鑣,這個過程可能是在近幾百萬年間。在生物學中,「演化停格在人類頭上」的概念被稱為華萊士難題。提出演化論的達爾文認為,所有特徵都是功利主義的產物,只有生存才是真正的必要條件;然而,儘管華萊士毫無疑問地支持達爾文的演化論,但是他為人類心智領域畫上一條界線。華萊士認為此規則必定有例外,那就是人的心智。
・2016/03/19
2015 年9 月,一篇海鳥誤食海洋垃圾的研究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許多媒體引述標題非常聳動,如「海水汙染嚴重,9 成海鳥曾吞過塑膠」、「2050 年99% 海鳥都會吃到塑膠」,真的嗎? 99% 海鳥都會吃到塑膠?這可是非常嚴重的環境問題。
・2014/08/08
實驗結果的可再現性是所有科學知識能被人類記載與傳達的基礎,行為科學的複雜度讓多數理論不易獲得有穩定再現的實驗證據支持,因此有先登錄再現研究與巨量研究的出現,補充小型實驗無法呈現所有可能性的侷限,這系列的前三篇說明這些侷限與研究者設定可驗證假設的否證哲學有關。
・2014/04/23
科學知識的產生也有結論錯誤的風險,這系列的四篇文章將討論為何經過統計分析確認的研究結果不能直接成為可靠知識的原因?現代的心理學家有何辦法增進心理科學研究結果的可靠性?本篇(1/4)要討論的是心理科學研究的問題樣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