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0/04/28
本書不同於傳統身心二元論的觀點,而是結合神經科學與免疫學,重新思考憂鬱症與身體發炎的關聯性。所以發炎的生理機制真的會讓人產生憂鬱嗎?目前許多研究顯示,發炎出現在憂鬱症或憂鬱行為之前,但光有先後順序還不夠,科學家和醫師仍會質疑發炎是如何引發憂鬱症。
・2020/04/22
全世界已經超過 200 萬人確診 COVID-19,儘管已經累積這麼多病例,醫學界至今仍然不太清楚病毒到底怎麼殺死患者,只知道病毒可能影響的範圍很廣,也影響到治療方法與藥物的使用。不同人感染病毒以後的症狀差異非常大,有些人外觀看來毫無症狀,比較嚴重的往往會發展成肺炎,但是一些患者也產生腎衰竭,心律不整、腦炎等其他較為嚴重的問題,可能受害的器官已經知道有:肺、心、血管、肝、腎、腸、腦、中樞神經、鼻、眼睛等等,另外病毒也會感染 T細胞。
・2020/02/18
隔離,是歷年來人類對抗各種病毒的防疫措施,然而,隔離對人類心理而言也產生了許多負面的影響。對被隔離人而言,易產生悲觀、自卑等負面心態;對其他健康者而言,部分人也會產生極端的排斥隔離者心理。因此,防疫不只是與病毒的戰爭,更是一場心理意識的戰爭,政府防疫單位如何處理這些難題是一大關鍵,跟著本篇文章一起看看如何看待防疫隔離這件事吧!
・2020/01/16
人生中難免遇過面無表情的撲克臉,當時的你是不是覺得彼此之間少了點情感交流呢?根據研究,人類在互動時會模仿並同步彼此的表情,這樣有助於理解對方的情緒。然而,撲克臉的人不太模仿他人的表情,那他可以理解或辨別對方的情緒嗎?這篇文章將告訴你,刻意不模仿對方的表情真的會阻礙情緒辨識的能力!但最重要的是,你有沒有想要了解對方的心。
・2020/01/09
你曾經在作答後擔心寫錯答案嗎?又或者你曾經在出門後擔心沒鎖門嗎?擔憂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範圍從擔心沒鎖門到擔心世界末日都有可能。雖然擔憂並不稀有,該如何面對擔憂跟焦慮卻仍困擾著很多人。這時不如先從了解擔憂開始吧!
・2018/12/15
恐怖電影大概是現今最受歡迎的恐怖娛樂了。它提供了多元的體驗,有的是一步步累積的陰森恐懼;有的則熱愛突如其來、冷不防的驚嚇。這些驚險、刺激、甚至令人作嘔的感受。或許我們無法用單一簡單的答案,來解釋人們為什麼喜歡恐怖電影。不過,裡頭顯然有些共通的現象與作用,心理學有辦法解釋嗎?
・2018/12/08
台灣工時之高,世界有名。可是,在知識經濟主導的時代,創意比蠻幹更重要,這種拚命三郎的精神,真的有利可圖嗎?再拚,拚得過電腦嗎?現在連圍棋高手都不是電腦的對手了,在很多工作可以自動化的情況下,我們難道要加長工時、減少薪資來跟電腦或機器人對著幹嗎?
・2018/08/12
每個人都想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美好,大企業也希望能時時做出明智的決策。 不過近來商界令人敬重的大老闆失言,差點把
・2016/10/10
我們生活中充滿大量的故事,但故事究竟對我們人類有啥意義呢?文學教授哥德夏(Jonathan Gottschall)的《故事如何改變你的大腦?》這本書,就是為了回答這個大哉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