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為什麼電影越可怕,越多人喜歡?──《為什麼有點變態,反而很可以?》

遠流出版_96
・2018/12/15 ・2088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83 ・九年級

嚇人的恐怖驚悚電影,人氣始終居高不下,這產生了一個心理上的矛盾:為什麼電影越可怕,越多人喜歡?

其他受歡迎的恐怖娛樂還包括鬼屋秀、恐怖故事(影集)、驚險刺激的雲霄飛車,這些娛樂提供了多元的體驗,有的是一步步累積的陰森恐懼;有的則熱愛突如其來、冷不防的驚嚇。這些驚險、刺激、甚至令人作嘔的感受不一而足,所以或許無法用單一簡單的答案,來解釋人們為什麼喜歡恐怖電影。例如,研究恐怖電影若只鎖定砍砍殺殺的血腥片,並排除那些以營造心理驚悚取勝的作品,就會陷入困境。不過,裡頭顯然有些共通的現象與作用,心理學有辦法解釋嗎?

2017 年引起話題的恐怖電影《牠》。儘管大家都被嚇個半死,討論熱度仍然不減。 圖/IMDb

恐懼是演化而來的避險機制

說到恐怖電影及其激起的情緒,首先一定要提到「恐懼」,這是恐怖片予人最普遍的情緒之一,在跨文化之間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例如,一位西方電影觀眾可能看不懂韓國的喜劇片,因為裡頭有大量異國的社會文化比喻,但他幾乎毫不費力就能看懂、回應韓國的恐怖電影。從這種共通的恐懼文化,大概可看出天生情緒反應的演化起源。

2010 年京都大學的心理學家正高信男(Nobuo Masataka)等人進行了一份研究,證實了所謂「先備學習」效應 [1]。研究顯示,城市出身、年僅三歲的孩童一眼就能看出螢幕上的蛇,其速度遠比從螢幕中看出花朵要快上很多;如果那條蛇作勢要攻擊的話,孩童的反應還會更快。

即便是生活在城市中,看見蛇的機會不多的三歲孩童,也能迅速辨識出圖片中的蛇。而這個速度遠遠快於辨識出一朵花。 圖/Foto-Rabe @Pixabay

這種源自演化的避險反應淺顯易懂,此為一種對「掠奪」的原始恐懼。其他常見的恐懼反應──例如恐懼傳染病、害怕個人受到侵犯──大概也有同樣淺顯易懂的演化起源。2004 年,加拿大貴爾輔大學(University of Guelph)的戴維斯(Hank Davis)和賈佛(Andrea Javor)請參與研究者根據三種恐懼(掠奪、傳染病、個人受到侵犯)來給四十部恐怖電影打分數,結果發現,票房成績與分數有強烈的正相關。換句話說,票房成績最亮眼的電影,確實最訴諸人們最原始的恐懼,也就是戴維斯所說的:「(這些恐懼來自於)人們演化過的認知機制。」

二手的恐懼體驗,滿足了本我的誘惑

上述論述或許可以解釋恐怖電影為什麼這麼嚇人,但無法說明人們為什麼喜歡這種不舒服的體驗。這時就要請現代心理學之父佛洛伊德出場了。他曾發表一篇影響深遠的文章〈論詭異〉(The Uncanny, 1919),自此掀起了心理學界從精神動力的角度來解釋各種現象的深厚傳統──也就是採用心理學的精神動力理論。這個精神分析法從佛洛伊德的傳統學說來看,恐怖電影可提供一種二手(但安全)體驗的驚悚來探究本我,並喚起深埋已久的情緒,以及被長期禁止的欲望。而從榮格的學說來看,恐怖故事的吸引力在於可以和原型接觸交流──所謂原型,指的是最原始的「文化模板(cultural template)」,深深烙印在眾人的集體潛意識裡,可觸發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

然而,心理學界把佛洛伊德和榮格的理論視為哲學,而不是可驗證的科學假設。近代對恐怖電影吸引力的解釋還包括齊爾曼(Dolf Zillmann)在 1970 年代提出的興奮轉移理論。他指出,恐怖電影結束時,當緊繃的張力平息下來、好人獲勝,這時觀眾會感覺良好,這是古希臘「宣洩」(catharsis)概念的現代版。然而這套理論最明顯的瑕疵是:很多恐怖電影並沒有快樂結局。

另有一套理論認為,恐怖電影有一種類似於做夢的功能,是一種虛擬實境演練,以利於應付真實人生的危急情況。在虛構的世界裡預先體驗恐懼,可讓我們先做好準備,以因應真實世界裡的危機。

約會不看恐怖電影,真的不酷

約會必看恐怖電影,是有心理學根據的! 圖/rolandoemail @Pixabay

1986 年,齊爾曼、門道夫(Norbert Mundorf)等人發表了一篇研究,指出男大學生在看恐怖電影時,如果女伴表現出憂慮、受苦,男大生會看得更過癮;而女大學生的男伴如果保持冷靜鎮定、堅忍,女大生會看得更高興。1960 年代一項經典研究也證明,男性如果在不穩的吊橋,或其他容易引起恐懼的情況下遇到年輕女子,這時男性所散發出的吸引力,會勝過在平穩的地面上與女子相遇時的狀況。這意味著,一旦高漲的情緒被激起(意即腎上腺激增的生理情況)並轉移到其他感受或性吸引力上時,就會出現這種「錯誤歸因效應」。

此外,夫妻或情侶檔去看恐怖電影,或許也會有類似的狀況,也就是所謂的「依偎效應」。甚至,若在一個安全、可掌控的環境裡觀看虛構電影,當恐怖片激起了高張反應,就可能會讓人產生「後設情緒」,意即觀眾能夠清楚察覺到自己的害怕及恐懼,並以此為樂(因為不會真的有危險)。

注解:

  • [1]:prepared learning,指演化上的適應能力,生物為了求生存,某些能力的學習會比較快,例如對蛇的恐懼、懼高等就是為了生存而容易學到的能力。

 

本文摘自《為什麼有點變態,反而很可以?》,2018 年 3 月,遠流出版。

文章難易度
遠流出版_96
59 篇文章 ・ 29 位粉絲
遠流出版公司成立於1975年,致力於台灣本土文化的紮根與出版的工作,向以專業的編輯團隊及嚴謹的製作態度著稱,曾獲日本出版之《台灣百科》評為「台灣最具影響力的民營出版社」。遠流以「建立沒有圍牆的學校」、滿足廣大讀者「一生的讀書計畫」自期,積極引進西方新知,開發作家資源,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閱讀生活,矢志將遠流經營成一個「理想與勇氣的實踐之地」。

0

2
1

文字

分享

0
2
1
要如何才能好好的拒絕?拒絕的關鍵技巧——《懂了以後更輕鬆的心理學》
大好書屋_96
・2023/01/11 ・2941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拒絕是一門學問

就算是勇於開口拒絕的人,事後也難以立刻釋懷,情感一定會產生波動。否則的話,前文提到在圖書館藏書上塗鴉的實驗,這種不合理的請求又怎會有那麼多人答應?

假如希望自己在拒絕他人時能稍微輕鬆一點,那麼建議你先審視一下自己在哪些情況下,或者基於何種需求和恐懼,特別難以開口向他人推辭。

是不是為了逃避恐懼、滿足欲望,所以選擇「答應他人請求」這種最簡單的途徑?又或是你現在就在後悔、不滿的泥淖中苦苦掙扎呢?


就算是勇於開口拒絕的人,拒絕他人後也難以立刻釋懷。圖/pexels

拒絕的關鍵技巧

即使掌握了個人因素,一時之間也很難改變。如果你屬於這種類型,不妨謹記接下來的幾項關鍵技巧,然後加以練習、活用。

「拒絕的時候,務必要把結論放在前面,明確地表達回絕之意」,例如收到不想答應的委託時,一開始就要把話說清楚。若對方追問理由,只要簡單扼要地說明即可,接著再傳達出自己沒能應允的遺憾。

拒絕時最糟糕的情況,就是讓對方持續抱有希望。如果用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來包裝,反而讓對方心懷期待,不如明確地拒絕提案,讓對方能盡快尋找其他對策。這種方式,或許才是真正的體貼。

不僅僅是工作,在人際關係方面,假如知道某人對自己懷有好感,但自己無意讓關係進一步發展時,最好能明確表達拒絕之意。

明確地拒絕提案,讓對方能盡快尋找其他對策;這種方式,或許才是真正的體貼。圖/pexels

一拖再拖、坐等對方自己摸摸鼻子放棄的心態,很可能是因為不想讓自己變成壞人,或者是打算把對方當成備胎。如果不知道該怎麼回絕,就試著把立場互換,思考一下自己會希望對方怎麼做。

假如我是他的話,會想要被「凌遲」嗎?答案應該是否定的。在工作或人際關係上碰到難以推辭的狀況時,不妨試試看「換位思考」,如此一來,或許更能理解自己的拒絕不是壞事,反倒是得以顧全雙方的舉動。

拒絕他人時,經常會擔心對方會不會覺得我很無情、彼此的關係會不會因此決裂,或者對方是否會認為我能力不足。整體而言,對方很少會產生我們預想的負面感受。

當然,有時就算我們考慮到各種情況,鄭重地予以拒絕,但對方還是會失望,甚至顯露出不友善的態度。這種時候,我們必須提醒自己,對方的行為、反應與我無關,我們無法連他人的情緒都一併扛起。

把拒絕變成選擇,嘗試轉換觀點

實在難以開口表達拒絕之意時,觀察自己內心的思維模式,才是最接近問題核心的解決方法吧?為了減輕回絕、推卻時的負擔感,建議轉換一下自己對「拒絕」的觀點。

為了減輕回絕、推卻時的負擔感,建議轉換一下自己對「拒絕」的觀點。圖/pexels

第一,不是無法拒絕他人,而是自己難以放下心中渴望的事物。

仔細回想一下前文提到的原因,會發現不管是哪一種情況,其實裡頭都藏著自己的渴望:希望被當成好人、想要獲得認可與關愛、不想讓對方受傷,或者想為他人提供協助等。

追根究柢,之所以無法拒絕他人,是因為自己內心渴求的事物,與是否答應對方的要求息息相關。

最近,萬能博士接到非常吸引人的合作提案,雖然超過她的能力範圍,卻很難開口拒絕對方。在仔細想過一遍之後,才發現裡面藏有萬能博士的個人欲望——因為提案十分有趣,所以內心不想放棄。

於是,她領悟到了自己並非不懂得拒絕,而是根本放不下透過該合作案可能獲得的利益。假如能釐清自己足以承擔的範圍和渴望的事物,並且權衡其中的利弊,或許就能更明確地表達拒絕之意。

第二,把拒絕變成選擇,嘗試轉換觀點。

難以拒絕的時候,就是關係到個人渴望的時刻。如果能清楚分辨自己的需求,拒絕就不再只是從「應允」或「推卻」之間二選一,而是站在滿足個人渴望的角度去做判斷。

如此一來,「我」就會成為選擇的主體,責怪他人或推卸責任等情況也會跟著減少。

拒絕與控制的實驗

讓我們來看一個與「拒絕用語」和「控制感」有關的有趣實驗吧!

根據喬治亞大學凡妮莎.帕特里克(Vanessa M. Patrick)教授與同事進行的實驗,在表達拒絕時,「我不要」(I don’t)和「我不能」(I can’t)這兩句用語,會在行為上顯現出差異。

研究人員提供垃圾食物給有減重計畫的實驗參加者,並且讓其中一組在拒絕時說「我不吃」,而另一組則是回答「我不能吃」,接著在實驗過程裡反覆地練習。

實驗結束後,研究人員讓每位受試者自行挑選一樣小點心做為謝禮:其中一個籃子,裝的是高卡路里的巧克力棒,另外一個籃子,則裝有健康的穀物棒。

研究結果顯示,回答「我不吃」的組別,選擇穀物棒的比率明顯較高;而強調「我不能吃」的組別,選擇高卡路里巧克力棒的比率,幾乎比另一組高出兩倍。

換句話說,「我不要」這句話充滿了自我控制感,但「我不能」這句話,卻讓人有種受到外部因素影響的感覺。

只是選擇不同的拒絕用語,實驗結果卻令人驚訝。

反覆表示「我不要」後,感覺自我控制和權限都獲得強化,最後在不知不覺間,做出更多與個人目標一致的行為。

相反的,一再強調「我不能」,就會更切身體會到無力感,在真的被賦予選擇權時,反而失去了自制能力,最終做出與個人目標不符的舉動。

當我們表示拒絕時,如果說「抱歉,我做不到」,就會覺得是外部壓力或因素導致自己無能為力,因此,開口「拒絕」就會變得十分困難,讓人下意識想要逃避。

反之,如果說「抱歉,我沒有意願」,就會有一種操之在我的感覺,回應時也較能理直氣壯。

反之,如果說「抱歉,我沒有意願」,就會有一種操之在我的感覺,回應時也較能理直氣壯。圖/pexels

關鍵就在於看待「拒絕」一事的角度。當然,我們也可以說:「有點困難,我沒辦法。」但重要的是,不要認為自己是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才拒絕對方,而是手中握有控制權,幾經考慮後才予以回絕。

如此一來,開口拒絕他人時,才會變得更加輕鬆、容易。此外,在那之後的行動與責任,也會回歸到自己身上,不至於陷入怨天尤人或自我譴責的地步。

——本文摘自《懂了以後更輕鬆的心理學:心理諮商專家精選最有感15個議題,克服拖延症、完美主義、自卑、過度擔憂的日常練習》,2022 年 11 月,大好書屋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大好書屋_96
7 篇文章 ・ 7 位粉絲
「大好」是一種期許,期盼生活中有更多美好。「大好」也是一種力量,讓我們相信閱讀可以帶來改變。「大好書屋」四個字搭起了一個家,期盼這份溫暖的力量能持續傳遞下去。大好書屋

0

4
0

文字

分享

0
4
0
自卑感是一種毒藥,也是成長的良藥——《懂了以後更輕鬆的心理學》
大好書屋_96
・2023/01/10 ・2591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國民法官生存指南:用足夠的智識面對法庭裡的一切。

一定會有自卑感嗎?

德勒強調:只要是人,就一定會有自卑感。在浩瀚的大自然中,人類是既渺小又脆弱的生物,打從出生開始,就免不了對環境感到自卑。

不過,這種自卑感對人類來說也是一種祝福,因為強烈的自卑感,激發出人類克服與超越環境的欲望,在一連串實踐的過程裡,人類的潛能獲得了發展。阿德勒將這種特性稱為「優越感的追求」。

那麼,蠶食著我們的自卑感又是什麼呢?有些人在成長時能順利克服自卑感,有些人卻陷於自卑而苦不堪言,其中的差異究竟來自何處?

只要是人,就一定會有自卑感。圖/pexels

為了釐清兩者的差別,我們必須先認識一個概念——自卑情結。

「自卑感不就是自卑情結嗎?自卑情結是什麼?」你可能會對此感到訝異,因為在日常生活中,自卑感和自卑情結被當作一樣的意思看待。

不過,就心理學而言,「情結」指的是針對某一事物的情感集結,簡單來說就是對該對象產生過度的情感。因此,自卑感本身並不是問題,讓人感到痛苦的是因為陷入自卑情結,而對自身的想法與行動強加束縛。

把自卑感當作藉口

《被討厭的勇氣》的作者岸見一郎,將自卑情結解釋為「開始把自卑感當作藉口」的狀態。

例如有人對學歷感到自卑,這本身並不是大問題,可以承認「我讀的書比別人少」、「我學生時期不太會念書」,然後在其他領域上追求成就;或是「我小時候家境貧寒,沒能上大學,所以現在想讓自己的學生夢狠狠燃燒一回」,透過進修加以彌補。

上述這些情況,都是將自卑感當作動力,試圖讓自己進一步成長和發展,就不會演變為自卑情結。相反的,有些人因為學歷低而感到畏縮,碰到需要挑戰的情況時就選擇逃避,總是自我貶低。

如果一味埋怨「我一輩子都要被這該死的學歷綁手綁腳」、「從這種學校畢業還談什麼成功」,那麼就只是一直在「自卑情結」的陷阱裡掙扎而已。

一味的埋怨外在的環境就只是一直在「自卑情結」的陷阱裡掙扎而已。圖/pexels

足以讓人感到自卑的領域多不勝數:外貌、體格、智力、性格、家庭、經濟能力、所屬團體等,自卑感的種類就和人類個體一樣多。

利用自卑感提升自己

其實,阿德勒在幼兒時期曾患有佝僂病,不僅身材矮小,還經歷口吃、行動不便等身體方面的障礙。然而,幼年時期的種種磨練,也成為了他立志行醫的契機。

他以對身體的自卑感為出發點,擴及到人類可能普遍具有自卑感,以此奠定了學術的基礎。換句話說,阿德勒將自卑感昇華為對學問的好奇。

阿德勒在幼兒時期曾患有佝僂病,不僅身材矮小,還經歷口吃、行動不便等身體方面的障礙。圖/wikipedia

提到身體的自卑感,就不能漏掉韓國的足球選手朴智星。朴智星天生就是扁平足,對足球選手來說,這樣的身體條件非常不利。

他為了克服自卑感,練習時比其他人都更加努力。假如朴智星以「我有扁平足的問題,無法成為足球選手」為由中途放棄,那麼我們就看不到號稱有「兩個心臟」的他在足球場上的精彩表現。

自卑感與自尊的關係

倘若被自卑情結困住,不僅心理上會變得怯懦,還可能出現反向、退化、攻擊、迴避等防衛機制。此外,自卑情結最大的副作用,是會與低落的自尊感互相影響,形成惡性循環,讓人掉進焦慮和憂鬱的深淵。

在《姐就是美》(I Feel Pretty)這部電影裡,可以清楚地看出自卑感與自尊感的關係。電影中的主角蕾妮,一直以來都為外貌感到自卑,表現得畏畏縮縮,直到某天發生意外撞傷大腦後,她突然覺得自己非常漂亮。

在《姐就是美》這部電影裡,可以清楚地看出自卑感與自尊感的關係。圖/IMDb

蕾妮的外表雖然沒有改變,但她對鏡中映照出的自己充滿自信,態度與行動也和過去截然不同。於是,主角周圍的人也開始展現出不同的反應,紛紛被蕾妮的自信吸引,覺得她看起來很有魅力。這就是自信感所帶來的效果。

最後,蕾妮的大腦又再次受到衝擊,回到了原本的狀態,看見自己最初的模樣。這時,她才領悟到自己過去有多麼被外貌束縛,也明白了自己不是因為外表才無法獲得喜愛。

也就是說,比起客觀的狀態或條件,主觀上如何看待自我更加重要。

為了克服自卑感所產生的優越情節

此外,與自卑情結相同,「優越情結」(superiority complex)也會成為問題的根源。陷入優越情結裡的人,內心總是惴惴不安,缺乏自我滿足感,並且習慣與他人進行比較,希望大家認可自己處於優勢地位,是比一般人更加出色的存在。

因此,他們會沒來由地自我炫耀,介紹一些他人根本不感興趣的個人經歷,甚至強調自己與掌權者或名人有交情。這些行為,都是因為害怕自己被輕視、不被肯定或被識破,企圖掩蓋真相的一種扭曲型補償。換句話說,為了克服自卑感,他們動員了虛假的優越感。

看到這些人,就會想起前文提到的缺乏自尊感,但自尊心很強的案例。姜宇或許也是為了掩蓋自卑感,而過度表現出虛假的優越感吧?

真正懂得自我尊重、認定自我價值的人,不會覺得有必要包裝或炫耀自己,因為個人價值與他人的肯定與否無關。仰賴外部條件的自尊心雖然會起伏不定,但自尊感不會被他人的評價左右,是一種處於穩定狀態的情感。

——本文摘自《懂了以後更輕鬆的心理學:心理諮商專家精選最有感15個議題,克服拖延症、完美主義、自卑、過度擔憂的日常練習》,2022 年 11 月,大好書屋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大好書屋_96
7 篇文章 ・ 7 位粉絲
「大好」是一種期許,期盼生活中有更多美好。「大好」也是一種力量,讓我們相信閱讀可以帶來改變。「大好書屋」四個字搭起了一個家,期盼這份溫暖的力量能持續傳遞下去。大好書屋

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當你猶豫不決時,要不要試試先做再說?——《懂了以後更輕鬆的心理學》
大好書屋_96
・2023/01/09 ・2260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害怕後悔和失敗

「如果做出的選擇不是最好的該怎麼辦?」

若進一步探究這種不安情緒,會發現當中藏有對事後後悔的恐懼。

眾所周知,難以下決定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後悔」,有很多實驗也證明了這一點。我們因為害怕後悔,所以會在下決定前變得謹慎,此外也會擔心發生負面情況、遭遇痛苦的情感,以致於不斷推遲或放棄決策。

因為害怕後悔,所以會在下決定前變得謹慎。圖/pexels

瑣碎的事物如點餐或購物等,也會有後悔的情緒參雜其中,而愈是人生重要的決定,這種情感就愈加強烈,令我們陷入裹足不前的窘境。

像是很多時候明明知道應該和剝削自己的戀人分手,卻擔心離別後感到寂寞與空虛,或是遇不到更好的對象,害怕為此後悔,以致於不敢果斷做出決定。

最終,他們還是無法擺脫被傷害的處境,一而再、再而三地感到軟弱與無力。換句話說,他們因為擔心「未來的自己」,導致「現在的自己」做不出任何選擇。

不選擇也是一種選擇

人類的這種心理,會演變為「後悔厭惡」(regret aversion),因為覺得「後悔」這種情感非常痛苦,於是傾向避免類似狀況再度發生。

因此,在預期自己可能後悔時,就會拖著不下決定或予以逃避,亦即與其日後後悔,不如一開始就別做選擇。

為了呈現出這種心理狀態,心理學家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與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曾設想過一套情境。

例如漫心長期持有 A 股,雖然去年曾考慮把 A 股賣掉換成 B 股,但最後還是決定予以保留。結果,最近她得知一個消息:當初猶豫要不要拋售的 A 股,如果賣掉換成 B 股的話,現在可以多賺一百五十萬韓圜。

而萬能博士的情形則相反,去年她雖然保有 B 股,但賣掉換成了 A 股。直到最近才得知:如果當初沒有把 B 股賣掉,就可以多賺一百五十萬韓圜。這兩個人之中,你覺得誰會比較後悔呢?

漫心和萬能博士都錯過了賺取一百五十萬韓圜的機會,但兩者的不同之處在於:漫心先前沒有任何動作,而萬能博士曾經有所行動。

在股票買賣上錯過了賺錢的機會,哪一個會比較後悔?圖/pexels

將這個假想情境交付問卷調查,詢問漫心與萬能博士誰會更加後悔時,有百分之九十二的人都回答:「萬能博士。」換句話說,大多數人都同意因採取行動而錯失利益的萬能博士,事後會更加懊悔。

這樣的結果,意味著大多數人在日常中都懷著對後悔的恐懼。再強調一次,雖然同樣招致了不良結果,但人們在曾採取行動的狀況下會更加後悔,這是一種反事實思維(counterfactual thinking)的運作。

在我們感到後悔的瞬間,會自動想起與事實相反的情況,因為思考自己曾做過的行為(action):「唉,如果當初沒那麼做就好了」,比設想「未採取任何行動」(inaction)要來得容易。

會不會有更好的選擇?

還有一種類似的概念叫做「不作為慣性」(inaction inertia),亦即為了避免後悔,習慣性地不採取任何行動。例如逛超市時,發現之前想買的家電產品現在打五折,正考慮之際,內心卻產生了這樣的想法:「都快要換季了,再多等一陣子的話,會不會降到四折呢?」最後決定觀望一段時間。

但是,幾天後再去逛超市時,發現同樣的商品改為打六折,而且公告是最後一次折扣。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呢?

再多等一陣子的話,會不會更優惠呢?圖/pexels

大部分的人都不會買,因為後悔自己沒有在之前打五折時下手。假如這是必要的生活用品,而且還打六折的話,相當於可以用比原價低很多的價格購入。不過,後悔的情感實在太過煎熬,以致於把行為導向愚昧且不理智的方向。

猶豫不決時先做再說

但是,以長期觀點來看,如果問人們平生最後悔的是什麼,大多數人的回答都是「未能行動」。

像是當時應該毫不猶豫地去考研究所、那時應該鼓起勇氣告白、應該四處旅行遊歷,或者花更多時間和珍貴的家人相處等……對因沒能付諸行動而錯過的機會感到遺憾和後悔。

如果猶豫要不要四處旅行,那就出發吧!圖/pexels

假如有真的很想擁有的事物,卻因為太害怕後悔而無法下決定的話,不妨回想一下先前提到的心理學觀點。與其擔心未來的自己會不會後悔、進而逃避,不如鼓起勇氣欣然地做出選擇。

你一定有聽過這樣的說法:「猶豫不決時,就先做再說吧!」如果做不做都會後悔,不如選擇行動。

因為隨著行動而來的後悔,會讓人自我反省並向前看;但什麼都不做的話,只會使人產生迷戀並沉浸於過去。

——本文摘自《懂了以後更輕鬆的心理學:心理諮商專家精選最有感15個議題,克服拖延症、完美主義、自卑、過度擔憂的日常練習》,2022 年 11 月,大好書屋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大好書屋_96
7 篇文章 ・ 7 位粉絲
「大好」是一種期許,期盼生活中有更多美好。「大好」也是一種力量,讓我們相信閱讀可以帶來改變。「大好書屋」四個字搭起了一個家,期盼這份溫暖的力量能持續傳遞下去。大好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