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3/07/16
科學像個偏執的大叔,他不斷犯錯,然後改正,又錯、再改,再錯,再改,用自己的臉去撞出一條通往真理的血路。媒體不應用他的一次面孔去描述他的全貌,而應該引導公眾正確解讀他的這一特點。
・2013/06/26
台電跟中油那個計劃呢 其實我們都有涉略...學者憂心的誘發地震或氣體外洩...我覺得還好 至於全球暖化是不是騙局...呵呵呵 讓我們繼續看下去XDDD 以下內容可能有點學術。二氧化碳的地質封存主要分為兩種,一種叫做地下儲氣窖封存,另一種是鹽水層封存。
・2013/05/27
拜託你們,可不可以讓政府好做事點。然而,你們就一定要站在唯恐天下不亂的那一方嗎?請看看,無辜的店家業績掉落,無辜的公務員疲忙奔命,甚至那位無辜的王老師備受撻伐。真的啊,請你到ptt去看,多少網民在攻訐。請問,這是誰造成的?現在,你把話講的民心恐慌,民怨沸騰;反而,大家不相信政府依證據所說的話,不相信其他專家所說的話,這又如何叫我們安撫民眾不用恐慌。我要問,如果你是政府官員,請問你會如何處理?你又希望專家如何來幫你處理?
・2013/05/24
前兩天發現某個(我個人很討厭的)網路媒體的一篇報導:「騙局一場?裘莉被控與基因公司合作 切乳只為上兆商機」在臉書上獲得眾多轉貼,許多人分享時表示真相難尋,或是早就覺得事情沒那麼簡單。我點進去看,實在吐血,錯誤跟離譜的程度好比堅持蘇貞昌毛髮旺盛或馬英九全民擁戴一樣。我頓時氣血攻心,便發臉書跟推特訊兩則批評之,但缺乏脈絡,不是好的反駁方式。以下是比較詳細的說明。
・2012/12/24
沒有意外的,12月21日的隔天,我們繼續工作,繼續上課,沒有改變什麼。在這段末日傳說的期間,有人擔心會影響民眾的心理,還有教師擔心學生不準備期末考。奇怪的是,筆者遇見的大部分人或學生,都只是把這件事當作閒嗑牙的話題,少有人當真。如果不是媒體的推波助瀾,壓根沒有人會發現馬雅文明跟臺灣有如此重大關連?
・2012/12/21
媒體可以作為民眾接觸公共議題的主要媒介,也可以作為財團、政客、惡霸的最佳化妝師。試想,如果媒體的出資人換成是科學園區、焚化爐或發電廠廠商、製造污染的工業……等,我們會看見什麼樣的科技事件報導呢?廢水、空氣污染看得見嗎?工業職災、工安意外看得見嗎?惡意倒閉、無薪假看得見嗎?
・2012/11/04
那麼,這個研究到底是怎麼做的?研究者在1984年,從美國紐約州51家非精神科、負責急性照護的醫院,從兩百多萬份出院病歷中,分兩階段隨機抽樣了三萬多份病歷,訂定篩選標準後再找一位受過訓練的研究護士負責篩選,將其中符合條件(即,可能存在不良事件)的七千多份病歷,再交由兩位受過訓練的研究醫師獨立審查是否真的有不良事件,其中一千多份被兩位審查醫師認定發生不良事件的,再由兩位審查醫師獨立判斷是否有疏失,最終有306件被兩位醫師認定有疏失。
・2012/03/19
在這種「發展中科學」所衍生的科技爭議下,嚴謹的「科學家們」尚且會出現:彼此也沒有共識、各自援用自己相信的數據來佐證自己的立論、對於同一組數據有不同的詮釋觀點…等狀況。就不難想像早已被藍綠綁架的媒體名嘴們,會如何將「一個科學數據各自表述」的精神發揮的淋漓盡致。
・2011/11/19
自從進入科學傳播的領域之後,我一直在琢磨什麼是「科學人文跨科際」的教育理念,又應該如何落實的問題。適逢本週末在倫敦有一個長達三天的國際會議,以「福島事件的人文省思」為題,試圖在核能危機之後,在不同的研究領域之間尋找對話的可能性,於是我興沖沖地去參加了!雖然會議的設計與討論的方向並沒有完全達到「科學人文跨科際」的整合,不過它卻提供了我對於什麼是「跨科際(trans-disciplinarity)」的實踐、「跨科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加強「跨科際」的溝通效益,產生了進一步的思考。
・2011/09/25
日前有媒體指出,國內某大醫院小兒科醫師將小女生們出現性早熟的趨勢歸咎於偶像劇,宣稱偶像劇的熱情場面和浪漫情節會讓小 朋友們產生過多的綺想。雖然該報導也試圖提出另一種見解,在新聞中訪問了另一位中醫師,指出現代人的飲食習慣,特別是過多油炸類食品(如炸雞之類),更可能是造成體質變化、提早性徵的主要因素,但因為記者對第二位醫師的採訪猶如曇花一現且缺乏聳動性,報導的焦點主要還是集中在「偶像劇導致性早熟」這個因極簡化而老少易懂、又具有震撼效果的話題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