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6/04/10
運行了14年,節目總長282小時,驗證超過1000個迷思,做過將近3000個實驗,製造出900次爆炸(你沒看錯,爆炸連1/3都沒有),獲提名6次艾美獎都槓龜的《流言終結者》,將在今年畫下句點。 至今,在各位粉絲腦海中,《流言終結者》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呢?是搞爆炸的瘋狂科學家?你神秘的電視科學家教?還是點燃你心中科學魂的現代馬蓋先呢?
・2015/10/10
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對於當代人類來說,恐怕已經是個迫在眉睫的待解難題了。近150年來所觀察到的全球暖化,非常可能與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有關[1],為了生存環境的永續,當代各國政府與倡議團體,也都開始積極規劃與鼓吹有效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方式。在各種減碳策略中,主動將已經製造出來的二氧化碳減少的碳捕捉與封存技術(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台灣自1988年起能源局與工研院就開始進行了各項研究與評估計畫。然而,近年來,開始備受部分媒體與倡議組織矚目而有諸多誤解與恐懼的,正是最後這一種將二氧化碳存放在地底岩層之中的二氧化碳地質封存技術了。
・2015/08/01
自殺,曾經為國人十大死因之一。雖然近年有滑落的趨勢,但是它所帶來的影響之大,是台灣社會上所有人都需要知道的。
・2015/06/16
現在不管看文章或是電視節目,總是會出現一些神奇的稱號,像是真神奇的生活家、XX達人、宅神..等,這些自封或被封的莫名稱號背後都有個目的,就是要閱聽眾接受這些人是個專家,接下來講的內容才容易取信於民。
・2014/11/19
跟幾年前的〈溫泉魚傳染愛滋〉烏龍事件一樣,英國八卦報《每日郵報》又見獵心喜、危言聳聽了,報導〈共用美甲器具,感染愛滋〉。
・2014/11/03
長久以來,台灣的科學新聞佔整體新聞條目比例實在太低。為什麼科學新聞這麼少?科學新聞對收視率是正向的表現,絕對是有市場需求的。這個簡單數據證明,閱聽大眾絕對有能力,也有意願選擇重要且優質的新聞。就我個人觀察,可以分成幾個部分來探討。
・2014/06/18
臺灣媒體是一個在政治上具有忠誠度的單位,挺藍的就一路挺藍,挺綠的就一路挺綠,打死不退。但是在科學新聞的報導上,就缺少了這種「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的一致性。媒體常常不清楚科學與科技的效果及侷限,所以很難用一致的觀點來檢驗或評論科學的功過。
・2014/06/17
我們理應透過彼此互惠的方式,讓更多具有科學意義的新聞可以登上媒體版面,鼓勵更多科學家願意跟民眾說明、分享,讓科學的參與變成是公眾的社會參與,讓民眾共同監督這個時代的科學運作,甚至共同決定科學研究所應該抑注的經費規模,讓科學研究的經費不再只是一個黑盒子。
・2013/12/17
生活在台灣,媒體與我們之間的關係如影隨形,摸不到,成為習慣。如果將媒體視為一個動詞,這個過程會對哪些人造成影響呢?其實是多層次的,我們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被採訪的人」,尤其媒體拍攝受訪者流淚、煽情的畫面,容易引起民眾質疑「會不會傷害到當事者?」;但再想一想,我們自己所相信的社會面貌,不也是媒體形塑的嗎?因此「接收媒體的大眾」也是受影響的對象;最後,最容易被忽略的影響對象是「記者」,他們從事第一線採訪和報導的過程,貼近社會寫實的面貌,思考如何轉譯為新聞,這同時是自我內化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