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為什麼科學新聞比不上裸體和屍體、緋聞加醜聞?

Y博士
・2014/11/03 ・3773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555 ・八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片來源:CC by JW19335762743@wikipedia)
(圖片來源:CC by JW19335762743@wikipedia)

文 / Y博士

過去幾天,知名作家的緋聞佔據了相當多的媒體版面。而關心泛科學的各位讀者,一定對科學新聞的議題不陌生。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從不同的角度,試著回答以下幾篇文章提出來的問題,並且用不同的角度剖析新聞產業界的科學新聞現況。為了服務大家,前情提要請參考以下的小小懶人包:

如何有效地將科學知識傳達給一般大眾,針對不同的傳播方法,電視一直被認為是科學傳播的黃金標準(Christensen, 2007),原因是:20世紀以來最有效的傳播媒介就是電視,只要有收視設備,就可以傳遞影音訊息。即使是在網際網路等新興媒體快速發展的現在,電視節目仍然是社會大眾獲得新知最主要的管道。在電視上,除了科學影片之外,能夠負起科學傳播責任的,就是科學新聞了,在這篇文章裡面,我主要會以「電視上的科學新聞」為主體,為各位剖析目前新聞產業對科學新聞的看法和現況。

首先,我們得先認清一個事實,長久以來,台灣的科學新聞佔整體新聞條目比例實在太低。根據一份2009的研究統計(林,2009),台灣的科學新聞只有總體新聞量的0.2%不到。公堂之上,假設一下是不犯法的。所以,我們假設這幾年科學新聞的成長幅度大過台灣房價飆升的速度,就算成長十倍吧!那就是2%。以台灣一個新聞台一個月產製500則新聞來說,您看了一個月的新聞之後,只能看到10則科學新聞。話說回來,各位觀眾您真的相信科學新聞的成長會快過房價!?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般電視台一則完整新聞(SOT, sound on tape)的標準長度約為90秒左右,如果您要在每節60分鐘的節目裡面都看到一則科學新聞,那比例就是90/3600=2.5%!這個數字搞不好比今年的台灣經濟成長率還低!換而言之,這些數字點出一個事實,科學新聞在新聞圈裡是相當弱勢的。前幾天美國Antares火箭發射升空,BBC有全程直播,但台灣媒體願意直播緋聞澄清記者會,卻不一定願意直播人類探索太空的偉大時刻。

好的,現在問題來了,為什麼科學新聞這麼少?我們發揮科學精神,從需求面和供給面兩方面來探討。從需求面來思考,我們必須很理性的問:「科學新聞真的有人要看嗎?」「會不會科學新聞只是我們的自high,其實根本沒有人欣賞?」根據一項沒有發表的研究觀察,台灣某無線電視台曾經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在每天的晚間新聞時段製播一條科學新聞。事實證明,科學新聞的收視率表現相當出色,常常高於全時段的平均收視。仔細分析收視率,甚至會發現:科學新聞的收視率經常高居全部新聞的前五名!而且在科學新聞播出的時段,收視率經常是提昇的。也就是說,科學新聞對收視率是正向的表現,絕對是有市場需求的。這個簡單數據證明,閱聽大眾絕對有能力,也有意願選擇重要且優質的新聞。很可惜,收視率調查一直是電視圈裡最具爭議性的話題,相關的討論不勝枚舉。以國家地理頻道和Discovery來說,這些在亞洲其他地區收視率居前的頻道,在台灣的收視率調查裡面,常常敬陪末座。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閱〈紀實娛樂頻道Discovery的節目全球在地化歷程探析〉第二章

那麼,問題到底在哪?就我個人觀察,可以分成幾個部分來探討。

首先是新聞從業人員。在台灣的新聞台中,很少有「科學記者」的編制,大部分的科學新聞是由生活線或文教線的記者來負責撰稿。一般來說,新聞記者主要來自於中文、新聞、廣電、傳播等科系,在學科分類裡面屬於第一類組。大部分選擇第一類組的學生,除非對科學極有興趣,否則,17歲之後就不需要念自然科學。等到他們畢業進入新聞產業,已經有5年的時間沒有自然科學領域的訓練。所以,科學新聞對初出茅廬的記者來說,是高難度的挑戰。而新聞的特點就是「時效性」,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播出,才叫做「新聞」。無論編輯臺交辦的採訪,各單位的新聞稿,還是根據記者人脈建立的新聞線索判斷,記者必須在幾個小時內消化專業議題,找到適當的受訪者,並說服受訪者接受採訪。採訪完畢以後,用一般大眾都能接受,而且淺顯易懂的文字寫出一篇精闢的新聞稿,同時與攝影記者合作,加入適當的畫面,這樣才來得及在新聞時段播出。這樣的流程,連製作一般的社會、黨政、生活新聞而言都是緊迫,更何況是必須花時間弄懂,且必須兼顧正確性的科學新聞。我們可以說,記者朋友們缺乏對於「科學活動本質」的理解,不瞭解科學活動的過程及性質,不瞭解科學產物的效果及侷限。但回過頭來想想,他們最後一堂自然課,也許是在好幾年前,如果新聞公司沒有適當的進修管道,要正確處理科學新聞,對記者真的是高難度的工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外一個是題材的來源,如果您仔細觀察一下,大部分水果日報或數字週刊的報導,都會成為新聞的題材。也就是說,平面媒體的報導是電視新聞的重要依據,這幾乎是新聞圈裡「不能說的祕密」。那麼,平面媒體的「科學新聞」,那裡來呢?在這裡我要指出一個現象,如果仔細觀察奇摩新聞的「科學發展」,你一定會發現,外電報導佔了絕大多數,這些外電報導仰賴報社的編譯,成為我們每天看到的科學新聞。這個現象,在2005年已經被國內傳播學者觀察到,並發表在學術期刊(黃與簡,2005)。

很明顯的,最近十年以來,台灣本土的科學題材大幅度落後,是所謂的「科學新聞入超」!每天都有平面媒體科學新聞的「外電報導」,卻不一定能上電視台的新聞時段,最重要的原因是,沒有畫面!外電報導不可能越洋面訪,不是自己的採訪畫面不能用,沒有電視台的麥克風牌,不算數!簡單來說,一個沒有新聞畫面的電視新聞,是幾乎不可能上新聞時段的!而台灣本土的科學新聞來源,主要是政府、研究單位發出新聞稿,例如:經濟部、交通部、科技部、中央研究院、教育部及其所屬的大專院校。很可惜,我手邊沒有每週科學相關記者會的數量統計,也無法比較記者會數量和新聞露出的相關性。如何讓科學新聞的題材進入新聞產製的流程裡面,就是一個相當大的議題。在過去幾年裡,科技部提供補助,讓有意願製播科學新聞短訊的學術單位和電視公司可以申請。接下來,如何建立起科學社群和媒體社群之間的對話,讓本土科學題材的提供可以直達製作科學新聞的電視台,如此一來,產業界提供製播人才,學術界提供題材,官方可以提供補助,就是完整的產官學三方合作。

解決了科學新聞的題材,另一個問題又來了,該找誰受訪?有願意接受電視台訪問的科學家嗎?他們能夠用最淺顯易懂的語言解釋給觀眾聽嗎?要能夠協助新聞記者解決這些問題,並且用淺白的文字傳達正確的科學概念,才是決定一條科學新聞能不能上新聞版面的關鍵!舉例來說,已故毒物科醫學專家林杰樑醫師,相當受到媒體記者重視,除了林醫師本身學養俱佳,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林醫生對媒體的提問幾乎是有問必答,而且精闢入理,文字淺白,他同時也扮演了媒體教育者的角色。每到颱風時節,中央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鄭明典博士的臉書,就是記者取材好去處。也就是說,當新聞台有意願製播科學新聞,也有適當的議題時,願意面對媒體的科學家在那裡?最近食安風暴席捲全台,如果沒有願意在媒體發聲的科學社群,媒體很容易就會將問題操作成是與非的二分法邏輯,因為記者朋友往往不了解科學技術的侷限。

最後,我認為最重要也是最關鍵的因素,是台灣的媒體環境。在所有科學領域,與一般大眾最息息相關的,莫過於大氣科學,這是天氣預報所根基的學問。台灣有16個電視公司製播新聞,通常新聞最後,都會以氣象新聞作結尾。您知道有多少氣象主播是真正氣象專業嗎?答案是6.5位,其中有一位還是不定時的播報。這個數字,凸顯出新聞台對氣象新聞重視程度有限,當然您也可以解讀為:其他新聞台大幅仰賴中央氣象局提供「最精準」的氣象資訊。如此一來,每到颱風季節來臨,新聞媒體最應該作的是:提供自家氣象主播的精闢分析,而不是跟著在颱風的外號上大作文章。如:2014 年的麥德姆颱風,就被稱戲稱作穿心颱和爆頭颱。根據可靠消息來源指出,2014年10月30日,立法院交通委員會氣象局預算審查時,就有立法委員質詢氣象局,希望氣象局要求電視台,能夠晉用有氣象專業的員工播報氣象新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是一個高度資本化的社會,新聞報導除了具備即時性、公正性之外,收視率也成了廣告商投放廣告的參考依據。新聞已經擺脫不了商業活動的事實,所以新聞節目必須配合業務部的需求,作置入性行銷,這就是被戲稱為「葉佩雯」的報導。作為商業電視台,首要當然是求生存,然後才是獲利。老實說,科學新聞並不難,電視台常常都會有科幻電影的廣告需求,何妨就從這裡開始。比方說《猩球崛起》、《哥吉拉》可以訪問一下生物學家。《星際效應》可以訪問一下氣象學家、天文學者,《鋼鐵人》可以找機械專家來分享一下。你看,題材是不是還挺多!總而言之,科學是建構現今社會的重要基礎,我們活在這裡,科學新聞不只是給科學人,應該要針對真正的現代人,加油吧,台灣!

參考資料:

  • Christensen, L. L. (2007), The Hands-On Guide for Science
  • 林照真(2009)。〈電視新聞就是收視率商品:對每分鐘收視率的批判性解讀〉。《新聞學研究》。99: 79-117。
  • 黃俊儒與簡妙如(2006)。〈科學新聞文本的論述層次及結構分佈: 構思另個科學傳播的起點〉。《新聞學研究》。86: 135-170 。
  •  2014年第1季台灣經濟成長率與GDP預測資。無情真實的未來事件。
文章難易度
Y博士
14 篇文章 ・ 0 位粉絲
天文學家。

0

1
2

文字

分享

0
1
2
臺中、高雄、花蓮舉辦 112 年度廣電媒體專業素養培訓課程,共創優質媒體閱聽環境
PanSci_96
・2023/11/18 ・802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下稱 NCC)為健全廣電事業發展、提升從業人員專業素養,促使廣電事業製播優質節目及傳遞正確資訊,今(112)年援例舉辦「廣電媒體專業素養」培訓課程,本趟知識列車自 8 月起於臺北開跑,9 月分別安排於臺中、高雄,花蓮場則於 10 月辦理完成。

NCC 於 8 月舉辦專業訓練課程臺北場後,佳評如潮,在 9 月舉辦的臺中、高雄場, 10 月舉辦的花蓮場,各地媒體從業人員共同參與,除了「廣播事業營運發展」、「電視事業營運發展」、「性別平權」、「權益保護」、「多元文化」等主題外,更為中、南、東部業者規劃「內容自律」課程,邀請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助理教授,同時也是資深媒體人的許文宜教授,從實例探討廣電相關法規,培養內容自律意識;「消費者權益保護」課程邀請衛福部食藥署吳怡萱副稽查員,透過食品藥妝及醫藥法規,講述食藥廣告製播應注意事項。

圖 1 「消費者權益保護」課程邀請衛福部食藥署吳怡萱副稽查員分享

因應數位時代的快速變化,安排「 AI 在廣電媒體的應用發展趨勢」課程,分享科技新知及 AI 於廣電節目應用實例;「事實查證工具應用」課程則旨在培養識別虛假訊息的能力,從而可充分履行媒體的專業責任,安排每場次 3 小時的事實查證工作坊,期提高參與業者事實查核意識及能力,進而杜絕虛假訊息傳播。

圖 2 「 AI 在廣電媒體的應用發展趨勢」課程邀請集仕多股份有限公司梁哲瑋總經理分享

睽違兩年首次回歸實體課程,中、南部從業人員展現其熱情,不僅課程踴躍互動,課後也與講師熱絡交流,紛紛表示課後收穫良多。花蓮場原訂課程面臨「小犬」颱風侵襲而延期一周辦理,出席率仍高達 8 成,展現東部業者學習新知的熱情與企圖心,期待未來廣電媒體產業持續相互砥礪,攜手打造優質視聽環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PanSci_96
1219 篇文章 ・ 2184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廣電媒體專業素養培訓課程好評再加開!歡迎報名臺北加開場,共同打造美好的閱聽環境!
PanSci_96
・2023/11/10 ・859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下稱 NCC)為健全廣電事業發展、提升從業人員專業素養,促使廣電事業製播優質節目及傳播正確資訊,舉辦「廣電媒體專業素養培訓課程臺北加開場」,將於 11 月 30 日假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辦理,詳情請見報名表

本課程已邁入第 15 個年頭,在睽違兩年線上辦理後,今年回歸實體課程,盼能提升廣電媒體從業人員專業素養,建立優質廣電環境,進而提供民眾最精準訊息。本系列課程 8 月 22 日從臺北出發,一路前往臺中、高雄、花蓮,環島巡迴課程於 10 月 13 日圓滿結束,系列課程議題多元且講師具備領域專業,課程佳評如潮。

因應許多業者期待, NCC 將舉辦專業培訓課程臺北加開場,規劃以下課程:一、「 AI 在廣電媒體的應用發展趨勢」課程,邀請集仕多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梁哲瑋分享科技新知及 AI 於廣電節目應用實例;二、「從廣播/電視節目探討內容自律機制」課程,邀請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助理教授、同時也是資深媒體人的許文宜教授,從實例探討廣電相關法規,培養內容自律意識。透過專家學者精闢解析、傳遞新知,提供一個讓業者互動交流的平台。

NCC 身為廣電媒體主管機關,將持續辦理一系列課程,致力於優化從業人員專業素養與識讀能力,彼此勉勵、交流,一起成為守門人,製播更精準、優質的內容,共同打造一個美好的視聽環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參與課程者也將獲頒「參訓證明」,歡迎廣電媒體從業人員與關心此議題的民眾踴躍線上報名參加,名額有限,欲報從速,額滿為止。

臺北加開場活動資訊:

  • 時間: 11 月 30 日(四) 14:00-17:30
  • 地點: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 2 樓 202 會議室(台北市中正區杭州南路一段 24 號)
  • 費用:免費
  •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ykK3YvBa89TQMLi16
PanSci_96
1219 篇文章 ・ 2184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臺北首站舉辦 112 年度廣電媒體專業素養培訓課程,攜手媒體打造優質媒體閱聽環境
PanSci_96
・2023/08/27 ・750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下稱 NCC)為健全廣電事業發展、提升從業人員專業素養,促使廣電事業製播優質節目及傳遞正確資訊,今(112)年援例舉辦「廣電媒體專業素養」培訓課程,並安排臺北、臺中、高雄、花蓮場次,提供不同地區業者吸收新知的管道。本趟知識列車第一站於今年 8 月 22 至 24 日假臺北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舉辦,並於 9 月至 10 月開往臺中、高雄、花蓮。

圖/臺北場課程 3 日超過 400 位媒體朋友共襄盛舉

豐富課程內容,提供廣電從業人員充實新知

作為今年巡迴課程第一站,臺北場規劃 7 大主題,包括「廣播事業營運發展」、「電視事業營運發展」、「性別平等」、「權益保護」、「身心障礙」、「事實查證工具應用」和「法規宣導」,邀請世新大學教授洪瓊娟、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李政忠、社團法人台灣防暴聯盟秘書長廖書雯等共 10 位學界和業界的專業講師。

課程從廣電事業運作出發,全面檢視了現今的廣電生態和未來發展。此外,課程還討論了性別、身心障礙、婦幼、隱私和被害人權益保護等相關議題,並透過法規政令和申訴程序的課程來強化該領域法律專業。在課程最後一天,安排事實查證工作坊,幫助業者提高識別虛假訊息的能力,從而充分履行媒體專業責任,確保事實查核,杜絕虛假訊息傳播。

疫情後首次實體課程,業者佳評如潮

今年是歷經多年疫情後迎來曙光的一年,在睽違兩年的線上課程後,首次回歸實體課程,吸引近 180 家媒體業者報名,3 日課程超過 400 位媒體朋友共襄盛舉,提供從業人員間良好交流的管道,更是能直接與專家學者對談的平台,豐富且實用的課程內容廣受參與業者好評,紛紛表示未來會持續參與課程的意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PanSci_96
1219 篇文章 ・ 2184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