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為什麼科學新聞比不上裸體和屍體、緋聞加醜聞?

Y博士
・2014/11/03 ・3773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555 ・八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片來源:CC by JW19335762743@wikipedia)
(圖片來源:CC by JW19335762743@wikipedia)

文 / Y博士

過去幾天,知名作家的緋聞佔據了相當多的媒體版面。而關心泛科學的各位讀者,一定對科學新聞的議題不陌生。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從不同的角度,試著回答以下幾篇文章提出來的問題,並且用不同的角度剖析新聞產業界的科學新聞現況。為了服務大家,前情提要請參考以下的小小懶人包:

如何有效地將科學知識傳達給一般大眾,針對不同的傳播方法,電視一直被認為是科學傳播的黃金標準(Christensen, 2007),原因是:20世紀以來最有效的傳播媒介就是電視,只要有收視設備,就可以傳遞影音訊息。即使是在網際網路等新興媒體快速發展的現在,電視節目仍然是社會大眾獲得新知最主要的管道。在電視上,除了科學影片之外,能夠負起科學傳播責任的,就是科學新聞了,在這篇文章裡面,我主要會以「電視上的科學新聞」為主體,為各位剖析目前新聞產業對科學新聞的看法和現況。

首先,我們得先認清一個事實,長久以來,台灣的科學新聞佔整體新聞條目比例實在太低。根據一份2009的研究統計(林,2009),台灣的科學新聞只有總體新聞量的0.2%不到。公堂之上,假設一下是不犯法的。所以,我們假設這幾年科學新聞的成長幅度大過台灣房價飆升的速度,就算成長十倍吧!那就是2%。以台灣一個新聞台一個月產製500則新聞來說,您看了一個月的新聞之後,只能看到10則科學新聞。話說回來,各位觀眾您真的相信科學新聞的成長會快過房價!?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般電視台一則完整新聞(SOT, sound on tape)的標準長度約為90秒左右,如果您要在每節60分鐘的節目裡面都看到一則科學新聞,那比例就是90/3600=2.5%!這個數字搞不好比今年的台灣經濟成長率還低!換而言之,這些數字點出一個事實,科學新聞在新聞圈裡是相當弱勢的。前幾天美國Antares火箭發射升空,BBC有全程直播,但台灣媒體願意直播緋聞澄清記者會,卻不一定願意直播人類探索太空的偉大時刻。

好的,現在問題來了,為什麼科學新聞這麼少?我們發揮科學精神,從需求面和供給面兩方面來探討。從需求面來思考,我們必須很理性的問:「科學新聞真的有人要看嗎?」「會不會科學新聞只是我們的自high,其實根本沒有人欣賞?」根據一項沒有發表的研究觀察,台灣某無線電視台曾經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在每天的晚間新聞時段製播一條科學新聞。事實證明,科學新聞的收視率表現相當出色,常常高於全時段的平均收視。仔細分析收視率,甚至會發現:科學新聞的收視率經常高居全部新聞的前五名!而且在科學新聞播出的時段,收視率經常是提昇的。也就是說,科學新聞對收視率是正向的表現,絕對是有市場需求的。這個簡單數據證明,閱聽大眾絕對有能力,也有意願選擇重要且優質的新聞。很可惜,收視率調查一直是電視圈裡最具爭議性的話題,相關的討論不勝枚舉。以國家地理頻道和Discovery來說,這些在亞洲其他地區收視率居前的頻道,在台灣的收視率調查裡面,常常敬陪末座。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閱〈紀實娛樂頻道Discovery的節目全球在地化歷程探析〉第二章

那麼,問題到底在哪?就我個人觀察,可以分成幾個部分來探討。

首先是新聞從業人員。在台灣的新聞台中,很少有「科學記者」的編制,大部分的科學新聞是由生活線或文教線的記者來負責撰稿。一般來說,新聞記者主要來自於中文、新聞、廣電、傳播等科系,在學科分類裡面屬於第一類組。大部分選擇第一類組的學生,除非對科學極有興趣,否則,17歲之後就不需要念自然科學。等到他們畢業進入新聞產業,已經有5年的時間沒有自然科學領域的訓練。所以,科學新聞對初出茅廬的記者來說,是高難度的挑戰。而新聞的特點就是「時效性」,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播出,才叫做「新聞」。無論編輯臺交辦的採訪,各單位的新聞稿,還是根據記者人脈建立的新聞線索判斷,記者必須在幾個小時內消化專業議題,找到適當的受訪者,並說服受訪者接受採訪。採訪完畢以後,用一般大眾都能接受,而且淺顯易懂的文字寫出一篇精闢的新聞稿,同時與攝影記者合作,加入適當的畫面,這樣才來得及在新聞時段播出。這樣的流程,連製作一般的社會、黨政、生活新聞而言都是緊迫,更何況是必須花時間弄懂,且必須兼顧正確性的科學新聞。我們可以說,記者朋友們缺乏對於「科學活動本質」的理解,不瞭解科學活動的過程及性質,不瞭解科學產物的效果及侷限。但回過頭來想想,他們最後一堂自然課,也許是在好幾年前,如果新聞公司沒有適當的進修管道,要正確處理科學新聞,對記者真的是高難度的工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外一個是題材的來源,如果您仔細觀察一下,大部分水果日報或數字週刊的報導,都會成為新聞的題材。也就是說,平面媒體的報導是電視新聞的重要依據,這幾乎是新聞圈裡「不能說的祕密」。那麼,平面媒體的「科學新聞」,那裡來呢?在這裡我要指出一個現象,如果仔細觀察奇摩新聞的「科學發展」,你一定會發現,外電報導佔了絕大多數,這些外電報導仰賴報社的編譯,成為我們每天看到的科學新聞。這個現象,在2005年已經被國內傳播學者觀察到,並發表在學術期刊(黃與簡,2005)。

很明顯的,最近十年以來,台灣本土的科學題材大幅度落後,是所謂的「科學新聞入超」!每天都有平面媒體科學新聞的「外電報導」,卻不一定能上電視台的新聞時段,最重要的原因是,沒有畫面!外電報導不可能越洋面訪,不是自己的採訪畫面不能用,沒有電視台的麥克風牌,不算數!簡單來說,一個沒有新聞畫面的電視新聞,是幾乎不可能上新聞時段的!而台灣本土的科學新聞來源,主要是政府、研究單位發出新聞稿,例如:經濟部、交通部、科技部、中央研究院、教育部及其所屬的大專院校。很可惜,我手邊沒有每週科學相關記者會的數量統計,也無法比較記者會數量和新聞露出的相關性。如何讓科學新聞的題材進入新聞產製的流程裡面,就是一個相當大的議題。在過去幾年裡,科技部提供補助,讓有意願製播科學新聞短訊的學術單位和電視公司可以申請。接下來,如何建立起科學社群和媒體社群之間的對話,讓本土科學題材的提供可以直達製作科學新聞的電視台,如此一來,產業界提供製播人才,學術界提供題材,官方可以提供補助,就是完整的產官學三方合作。

解決了科學新聞的題材,另一個問題又來了,該找誰受訪?有願意接受電視台訪問的科學家嗎?他們能夠用最淺顯易懂的語言解釋給觀眾聽嗎?要能夠協助新聞記者解決這些問題,並且用淺白的文字傳達正確的科學概念,才是決定一條科學新聞能不能上新聞版面的關鍵!舉例來說,已故毒物科醫學專家林杰樑醫師,相當受到媒體記者重視,除了林醫師本身學養俱佳,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林醫生對媒體的提問幾乎是有問必答,而且精闢入理,文字淺白,他同時也扮演了媒體教育者的角色。每到颱風時節,中央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鄭明典博士的臉書,就是記者取材好去處。也就是說,當新聞台有意願製播科學新聞,也有適當的議題時,願意面對媒體的科學家在那裡?最近食安風暴席捲全台,如果沒有願意在媒體發聲的科學社群,媒體很容易就會將問題操作成是與非的二分法邏輯,因為記者朋友往往不了解科學技術的侷限。

最後,我認為最重要也是最關鍵的因素,是台灣的媒體環境。在所有科學領域,與一般大眾最息息相關的,莫過於大氣科學,這是天氣預報所根基的學問。台灣有16個電視公司製播新聞,通常新聞最後,都會以氣象新聞作結尾。您知道有多少氣象主播是真正氣象專業嗎?答案是6.5位,其中有一位還是不定時的播報。這個數字,凸顯出新聞台對氣象新聞重視程度有限,當然您也可以解讀為:其他新聞台大幅仰賴中央氣象局提供「最精準」的氣象資訊。如此一來,每到颱風季節來臨,新聞媒體最應該作的是:提供自家氣象主播的精闢分析,而不是跟著在颱風的外號上大作文章。如:2014 年的麥德姆颱風,就被稱戲稱作穿心颱和爆頭颱。根據可靠消息來源指出,2014年10月30日,立法院交通委員會氣象局預算審查時,就有立法委員質詢氣象局,希望氣象局要求電視台,能夠晉用有氣象專業的員工播報氣象新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是一個高度資本化的社會,新聞報導除了具備即時性、公正性之外,收視率也成了廣告商投放廣告的參考依據。新聞已經擺脫不了商業活動的事實,所以新聞節目必須配合業務部的需求,作置入性行銷,這就是被戲稱為「葉佩雯」的報導。作為商業電視台,首要當然是求生存,然後才是獲利。老實說,科學新聞並不難,電視台常常都會有科幻電影的廣告需求,何妨就從這裡開始。比方說《猩球崛起》、《哥吉拉》可以訪問一下生物學家。《星際效應》可以訪問一下氣象學家、天文學者,《鋼鐵人》可以找機械專家來分享一下。你看,題材是不是還挺多!總而言之,科學是建構現今社會的重要基礎,我們活在這裡,科學新聞不只是給科學人,應該要針對真正的現代人,加油吧,台灣!

參考資料:

  • Christensen, L. L. (2007), The Hands-On Guide for Science
  • 林照真(2009)。〈電視新聞就是收視率商品:對每分鐘收視率的批判性解讀〉。《新聞學研究》。99: 79-117。
  • 黃俊儒與簡妙如(2006)。〈科學新聞文本的論述層次及結構分佈: 構思另個科學傳播的起點〉。《新聞學研究》。86: 135-170 。
  •  2014年第1季台灣經濟成長率與GDP預測資。無情真實的未來事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Y博士
14 篇文章 ・ 0 位粉絲
天文學家。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科學新聞誰來說?當科學家與記者意見相左時!——《是炒作還是真相?媒體與科學家關於真相與話語權的角力戰》
商周出版_96
・2025/04/05 ・4280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同床異夢:科學家與科學記者間的緊張關係

為了新成立的科學媒體中心負責人一職準備面試期間,我讀到許多科學家的意見,他們指出媒體對MMR疫苗和基因改造等議題的報導削弱了公眾對科學的信任。然而,當我更深入閱讀當時的科學新聞時卻發現情況並不那麼單純,許多嘩眾取寵的報導出自綜合記者或政治與消費的分線記者,消息來源是善於操縱媒體的運動人士而非優秀科學家,反觀科學記者筆下的報導則多數公正平衡。

中心成立後的頭幾個月主要是諮詢,過程中我與一些傑出的科學記者交流,詢問新的科學新聞辦公室如何產生價值,他們花了很多時間回應我接二連三的提問。互動中我清楚意識到科學記者不需要別人教他們怎麼做報導,而且他們其實與科學家一樣苦惱,覺得手機、核能、複製技術等等議題有太多聳動新聞。後來討論焦點就放在科學媒體中心如何改善現況,方法包括鼓勵科學家接受訪問,以及提升科學專業在編輯室內的地位。

一種說法認為科學記者是個特別的記者類型。有人向英國廣播公司前新聞部主任弗蘭.安斯沃思(Fran Unsworth)提出疑問:為何她們的公司高層很少人有科學報導背景?她短暫遲疑後回答:英國廣播公司的科學記者大都熱愛自己的工作,喜歡報導更甚於管理。我在其他媒體也注意到同樣現象,許多科學、醫藥、環境記者在專門領域耕耘超過二十年。湯姆.菲爾登被問到為何熱愛科學報導,他的回答是:

科學報導的內容幾乎都是探索性而非指控性—代表我和科學家都能開開心心回家!而且我能在自由出入實驗室、見到地球上最聰明的一群人、對他們的畢生心血提出各種粗淺的問題,這是多麼大的特權。再來科學新聞多彩多姿,生醫、太空、氣候、生物多樣性、古生物……最後一點,科學新聞很重要,是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要迅速還是要正確?」——新聞編輯室裡的艱難選擇

二○○二年科學媒體中心剛成立時,社會上針對科學和媒體之間為何緊張有過一波辯論,其中一個話題是科學價值觀與新聞價值觀的矛盾。已故的理查.多爾(Richard Doll)爵士教授是發現吸菸與癌症關聯的科學家,他曾經對著滿屋子的記者一語道破:「你們不喜歡老調重彈、報導大家都知道的事情,總想找些新鮮的。但很可惜,科學裡新的事物通常不對,真理需要透過時間慢慢建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科學追求真理累積,媒體偏好新鮮話題,價值觀自然衝突。圖/unsplash

另一方面,懂得反求諸己的記者通常也不諱言表示媒體反映真相有很多侷限。《華盛頓郵報》資深記者大衛.布羅德(David Broder)一九七九年曾說:「我希望媒體能一再重複、直到大家明白—每天送到門口的報紙,只是記者對過去二十四小時內聽聞的某些事情做出片面、匆促、不完整的敘述,內容不可避免會有瑕疵與偏差。」難怪科學家對記者戒慎恐懼,而記者與科學家合作時也倍感挑戰。曾經有位報紙編輯對著一房間的皇家學會成員說:在他的編輯室內,「要迅速還是要正確」這問題只會有一個答案。那些科學家的惶恐表情我歷歷在目。

我進入媒體關係工作之前拿的是新聞學學位,至今仍記得一位前記者曾在講座中告訴大家:「車禍後無人傷亡」不能成為新聞,「車禍導致五名青少年死亡」才能引起大眾關注。研究媒體的學生辯論新聞價值觀已經辯了數十年,也有人大膽嘗試不同做法,比方說《龜媒體》(Tortoise Media)之類新興平臺就訴求「慢新聞」,旨在建立有別於速度至上的新模型,透過「慢速新聞學」理念以更長時間來更加深入地製作更大、更複雜的報導。但儘管媒體業界發生許多變化,傳統的新聞價值觀仍屹立不搖。

科學媒體中心所有工作都是為了支持科學報導的高標準,不過我們在二○一一年列文森調查期間發現還有其他機會能夠撼動這些標準。該調查由布萊恩.列文森勳爵法官(Lord Justice Brian Leveson)主持,目的是在《世界新聞報》(News International)竊聽醜聞案後瞭解英國媒體業界有什麼慣例。我當時的同事海倫.賈米森(Helen Jamison)建議我們向調查庭提交證據,幾杯所謂的「女士汽油」下肚後,她操著濃厚曼徹斯特口音說:「傷害公眾利益的不是竊聽名人電話—而是糟糕的科學報導。」隔天我們發郵件給幾位科學通訊人員,詢問他們關注什麼議題,一週後就提交多頁書面證據。

我告訴同事自己被傳喚去做口頭證詞時她們還覺得我在瞎掰。小組內部連續幾週密切關注各大媒體如何報導列文森調查案,包含麗貝卡.布魯克斯(Rebekah Brooks)、阿拉斯泰爾.坎貝爾、保羅.戴克瑞(Paul Dacre)和安迪.考森(Andy Coulson)在內很多媒體界大人物都有出庭,而今居然也有我一份,令人興奮又忐忑—被傳喚的人只有我代表科學界,一定要把握好機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標題戰爭:聳動 vs. 精準,誰來決定科學新聞的呈現?

但其實我沒進過法庭,緊張情緒一目瞭然。印象特別深的是御用大律師羅伯特.傑伊(Robert Jay)和列文森勳爵本人一再要我放慢語速。官方紀錄上,提醒我兩次還不見效,列文森這麼說:「不必因為半小時的限制就講很快,時間是可以延長的……而且我有點擔心,總覺得速記員頭上好像冒煙了。」

我的主要論點是媒體長期以來執著於同一套價值觀,在書面證詞中也有所描述:

追求引發恐慌的故事、誇大單一專家從小規模研究得出的結論、不願將令人擔憂的研究結果置於宏觀而令人安心的脈絡、為了平衡而捏造不存在的學界歧見、過分偏愛另類觀點等等。

當天《獨立報》恰好印證我的觀點,一篇跨兩頁的報導標題為:「眼盲者重見光明—患者因幹細胞『奇蹟』痊癒。」然而實際情況是患者並未痊癒,雖然回報視力小幅度改善(他們原本視力極差,已被登記為盲人),但這僅僅是一項安全性研究,而且只有兩名患者參與。當然,研究本身是值得報導的,在幹細胞研究剛起步、真人試驗剛開始的時期,這是個重要的進展。問題在於報導口吻暗示科學研究取得了巨大突破,可能給成千上萬黃斑部病變患者帶來不切實際的希望。

同一天稍晚我揪著心打電話給《獨立報》科學編輯史提夫.康諾,告知我將他的報導當作科學新聞不良案例交給列文森調查庭。他當然談不上高興,但至少沒發飆,所以我鬆了一口氣。原來前一天晚上他提交的原稿內容較精緻,但夜班編輯決定將報導放在頭版,所以文字編輯就對標題進行過加工。康諾將原稿發過來,我們倆就在辦公室玩起「找出不同點」的遊戲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離開法庭時,《太陽報》總編輯攔住我。我在證詞中批評他們前一週煽動恐慌,報導內容是居家用品內的化學物質,但標題卻叫做「商店貨架上滿滿的乳癌『風險』」。原本我以為對方要吵架,沒想到他說《太陽報》真心想改善科學報導品質,邀請我們為報社裡的一般新聞記者開一場科學報導培訓班。隨著列文森調查案持續推進,業界標準似乎終於迎來變革,而且這一次沒有落下科學新聞。

作證時我順便提出有必要為科學報導制訂新的指導方針,還誇下海口表示只需要幾小時就能與記者和科學家共同完成草擬。一週後,調查庭將人召集起來要我們開始,沒想到折騰了整整一天,而且過程中好幾次我都擔心無法達成共識。標題就是特別棘手的項目,記者和文字編輯很堅持標題只追求簡潔和引人注目,沒必要精準總結文章內容,但科學家聽了很火大,認為這是合理化不精準的敘述。

科學家要求標題的正確性,記者堅持要簡潔吸引,雙方激辯不休。圖/unsplash

我感覺自己成了全球和平談判的調解員,必須設法安撫所有人不拍桌走人並達成協議。所幸雙方都有成就這樁美事的意願,最終相互妥協:標題不應誤導讀者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且不應以引號包裝誇大的敘述

總體來說,新指導方針鼓勵記者從協助大眾的角度切入,告訴閱聽人什麼證據是可靠的,又有什麼證據還在研究階段。例如其中有幾條的內容是:新聞故事應附上來源以便讀者查詢。應標明研究的規模、性質和侷限性。應指出研究處於何種階段,並從合理角度預估新療法或新技術能為民眾所用的時間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將指導方針寄給列文森勳爵,很高興他在最終版本的報告裡也建議採用。調查案結束後成立了獨立報刊業標準組織(Independent Press Standards Organisation)在各大新聞編輯部推廣指導方針,由於制訂過程有編輯和記者的參與所以接受度很高,不至於引起反彈。

為科學家舉辦講座時,我會展示一些因為科學家參與而變得更客觀準確的新聞報導,其中個人特別喜歡的一篇出自二○○八年的《每日郵報》,內容提到一項小鼠研究發現常用的保濕霜與癌症有相關。記者費奧娜.麥克雷(Fiona MacRae)引用兩位不同專家的意見質疑這項研究與人類皮膚的相關性,並指出該研究需要能在人類身上複現才有意義。

專家之一表示:因為這項研究就停止使用保濕霜太「瘋狂」,還補充說明:「小鼠皮膚癌研究其實不太能幫助我們瞭解人類的皮膚癌。」最精彩在於標題是「保濕霜與皮膚癌相關(僅限小鼠)」,而且括號內外用了同樣大小的字體。

從這個案例來看,優秀的記者可以在講述有趣故事的同時確保讀者不會過早丟掉面霜。我還會在講座使用的幻燈片裡摻入一些小報的報導實例來挑戰學術界偏見,比方說《每日郵報》的社論或許爭議頗多,但他們的科學新聞通常品質並不差,不推廣特定立場的時候更是如此,有時甚至優於大報。我還會強調《每日郵報》在英國銷量排行第二,如果連線上版也算進去讀者數超越所有大報,因此務實一點說:如果科學家希望更有效地向大眾傳遞信息,完全沒有不與《每日郵報》合作的道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摘自《是炒作還是真相?媒體與科學家關於真相與話語權的角力戰:從基改食品、動物實驗、混種研究、疫苗爭議到疫情報導的製作》,2025 年 03 月,商周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商周出版_96
123 篇文章 ・ 363 位粉絲
閱讀商周,一手掌握趨勢,感受愜意生活!商周出版為專業的商業書籍出版公司,期望為社會推動基礎商業知識和教育。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113 年度廣電媒體專業素養培訓課程完成全臺巡迴共創優質媒體閱聽環境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5/01/07 ・911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下稱 NCC)為健全廣電事業發展、提升從業人員專業素養,促使廣電事業製播優質節目及傳遞正確資訊,今(113)年援例舉辦「廣電媒體專業素養」培訓課程。本趟知識列車自今年 8 月從高雄出發,9 月開往花蓮,11 月抵達臺中、臺北,讓專業培訓資源遍及全臺,促進廣電媒體業者產製優質節目與營造更優質的媒體環境。

圖 1.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翁柏宗代理主任委員致詞

提供 4 大場次 7 大主題的豐富課程內容,累計近 900 名媒體業者參與實體課程

本培訓活動已邁入第 16 年,吸引近 300 家媒體業者報名,逾 900 位媒體朋友共襄盛舉。提供一個媒體從業人員與專家學者交流對談的平台。

今年於北中南東 4 大場次安排 7 大主題多元課程,包含「廣播事業營運發展」、「性別平權」、「權益維護」、「多元文化」、「內容自律」、「事實查證工具應用」、「法規宣導」。從廣電營運發展出發,綜覽現今廣電生態及未來發展;接著探討性別、消費者保護、兒少與自殺防治等議題,並透過法規政令與申訴程序交流課程,加強法學專業。同時,提供事實查證與公平原則訓練,強化業者分辨假訊息的能力,妥善發揮媒體專業,落實事實查核並遏止假訊息。

圖 2.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胡元輝董事長分享「電視事業營運發展」

課程專業且切合產業現況,業者給予正面回饋

今年度的專業訓練課程,邀請產、學界、非營利組織等講師分享多元議題,業者積極提問,針對實務上遇到的案例與講師交流、討論,課後多給予正面回饋,如「培訓內容貼合實際面臨情形」、「課程內容豐富,講者專業度高」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電媒體產業需要與時俱進,NCC 作為主管機關,將持續提供豐富多元的課程資源,與業者共同成長。期待未來能與業者持續相互砥礪,攜手打造優質視聽環境!

圖 3.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羅世宏董事長分享「從廣播/電視節目探討內容自律機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23 篇文章 ・ 313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NCC 推動公民培力活動,攜手各界強化媒體素養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5/01/07 ・1140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隨著全球數位化進程持續發展,大眾接收資訊的方式不斷演變。影音媒體平台及自媒體的興起,使每個人不僅是訊息的接收者,更是內容的生產者。多元的訊息管道帶來豐富資訊,同時也對內容管理提出新挑戰。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順應全球數位匯流與監理革新的發展趨勢,致力於促進通訊傳播的健康發展,保障大眾權益、尊重弱勢族群、推動多元文化均衡發展。今年度(113 年),NCC 持續推行「公民培力推廣計畫」,深化媒體素養教育。

多方協作,廣泛推廣媒體素養

今年公民培力推廣計畫持續與廣電媒體產業、公民團體及學術機構合作,包括好事聯播網(人人廣播電臺、連花廣播電臺)、正聲廣播、鳳鳴廣播、豐盟有線電視,以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朝陽科技大學、臺灣新聞記者協會、財團法人基督教芥菜種會、財團法人花蓮縣光之島文化藝術基金會等共 10 個單位。在北、中、南、東、離島五大區域自 7 月至 12 月舉辦了共 22 場媒體識讀活動,超過 1,500 人次參與,對象涵蓋媒體專業人士、銀髮族、身障者、新住民、兒童及青少年等,全面推動媒體素養意識。

多元形式,深植媒體素養意識

活動形式豐富多樣,且針對不同族群設計專屬課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人人廣播電臺與連花廣播電臺今年以市集活動搭配民眾互動問答,以「防制假訊息」為主題,向大眾推廣辨識資訊的重要性。

圖 1. 人人廣播電臺於「聖誕好事集音樂會」安排防制假訊息問答與民眾互動

鳳鳴廣播電臺以「消費者保護」為題,向銀髮族進行消保宣導,期望提升民眾維護自我權益之意識。

圖 2. 鳳鳴廣播電臺舉辦「聰明消費不心煩」,宣導消費者保護之重要性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至嘉義溪口國中舉辦媒體素養暑期營隊,讓偏鄉地區的學生也能享有充分教育資源,透過寓教於樂的方式,訓練資訊閱聽能力。

圖 3.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於嘉義溪口國中辦理暑期營隊,以為期 3 天活動宣導媒體識讀的重要性

此外,各單位亦舉辦多場主題講座與互動活動,與地方社區、校園及大眾連結,成功散播媒體素養種子,參與者課後給予正面回饋,表示受益良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建立媒體素養基礎,邁向優質社會

 NCC 每年持續推動公民培力活動,幫助閱聽者增進對媒體資訊的辨識、思考與評估能力。透過多元族群及不同年齡層的全面參與,媒體素養教育的種子得以深植,進一步促進全民媒體素養,攜手打造更優質的社會環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23 篇文章 ・ 313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