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附理論
20 篇文章・ 7 位粉絲

依附理論最早是由約翰.鮑比(John Bowlby)提出來的。根據鮑比的看法,依附是演化上留存下來的產物:小孩子一出生就會去依賴身邊重要的人(通常是媽媽),藉此保護自己免於受到外在的威脅,並發展出一套自我和外在互動的方式,用來探索這個世界,並學習用更有效率的方式來參與社會關係。

引自《依附理論的起源:我們為什麼會依賴別人──依附理論系列(一)》

對相關內容有興趣嗎?按下「追蹤」,輕鬆掌握所有新內容!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7/02/26
當我們興高采烈地邀請伴侶一起去旅遊,卻得到對方冷冷的回應時,確實是一件讓人很受傷的事情。因此,在這一篇文章,我就要來談談,面對伴侶發出的拒絕訊號時,不同的依附型態會怎麼回應呢?我們又該怎麼回應,才能讓這段關係變得更好呢?
・2017/02/05
前面討論過了許多不同依附類型在愛情關係裡面的互動狀況,這篇文章,我要開始談談,不同依附類型在維持一段長遠的關係時,各會採取哪一些行為呢?本篇文章將討論負向事件與正向事件的溝通,幫助讀者更了解如何維持一段穩定的長期關係。
・2017/01/15
安全型的伴侶,比起不安全型的伴侶,更願意為了一段愛情而調整自己,好讓彼此變得更親密;但除此之外,安全型的伴侶並不會整天和對方黏在一起,反而是願意支持對方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當對方堅強的後盾。事實上,關係好的伴侶是能夠同時獨立追求自己的目標,但又同時支持著彼此的人。
・2017/01/10
通常,PTT男女版上面的劇情都是這樣演的(?):一方不斷地責怪另一方,為什麼都不為自己多想想?為什麼總是關在家裡打電動?為什麼說好的約定到頭來又反悔?而另一方則是不斷地逃避,不斷地顧左右而言他,不斷地沉默以對。這樣的腳本,在許多不快樂的關係裡面,重複地上演著。我們都知道,能不能在愛情關係裡面付出,是一段關係能不能走下去的關鍵,而這一篇文章,我就要來談談愛情關係裡,那些付出與不付出的因素。
・2017/01/01
我們都知道,我們對於伴侶的期望會影響彼此的互動關係:如果在一段感情裡面,你期待每天都一帆風順,只有歡笑沒有眼淚跟爭執,那麼你恐怕會不斷地失望;如果你總是怪罪對方對你很糟、總是付出的不夠多,那麼這段感情肯定也不會幸福。究竟,不同依附類型的人,會怎麼看帶一段愛情關係呢?
・2016/10/26
從朋友關係慢慢升級成「友達以上,戀人未滿」,接著再進入一段親密關係的過程中,調情(flirting)和約會(dating)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要素。由於調情互動以及約會,是一件充滿情緒的過程,在這之中,可能會引起害怕失敗與害怕被拒絕等擔心的感受[1],因此,依附風格的不同可能會影響約會歷程的進行。
・2016/10/16
安全感是型塑不同依附類型的關鍵之一,它影響著我們的人格發展、心理功能和調適能力等。在各個依附類型中,擁有最穩固安全感的安全依附者,在他們的內心世界中,面對不同事件和壓力時,心理的狀態是怎麼樣的呢?
・2016/10/13
在本系列的第一篇〈依附理論的起源:我們為什麼會依賴別人〉中,提及了依附理論從最初的嬰兒對於母親的依賴,延伸到後來運用在愛情世界裡,簡單地介紹了古往今來(?)依附理論的研究脈絡。在上篇文章的最後,作者也提到了近代心理學家將依附傾向分成了四個類型,或許你會好奇這些類型該怎麼區分?而自己又屬於哪種依附傾向?就讓作者繼續帶我們看下去。
・2016/09/26
依附理論是近年來探索愛情關係時不可忽視的重要理論,這個理論最早來自於嬰兒和母親的互動關係,隨著心理學家的研究,漸漸地被帶到了成人伴侶世界當中。筆者將以一系列的文章介紹這個理論,從它最初的樣貌到近期的研究結果,並提出一些可能可以應用在生活中幫助自己找回安全感的方式。
・2016/07/05
你有沒有經歷過這樣的關係?雙方曖昧到了最後,發現彼此其實不適合,或是過去的傷害讓你們不敢進入愛情關係中,因此遲遲未承認彼此是男女朋友;但又因為彼此都喜歡著對方,所以一直無法和對方斷乾淨,回到普通朋友或是不再聯繫,久而久之,你們就處於「曖昧以上,戀人未滿」的尷尬關係當中,你們擁抱、接吻、甚至做愛,但總是不願意給出對彼此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