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5/07/03
今年4月17日,台北地院進行了一則振奮人心的宣判,RCA公司須負起賠償受害員工的相關責任;媒體報導中,不難見到與2000年電影「永不妥協」連結的標題,美國PG&E事件與桃園RCA事件,兩者究竟有什麼相同點?
・2015/07/02
《SciMu科學募資》平台專案徵求中。我們預備接下來在泛科學定期討論跟科學-募資有關的議題,不管是您有任何疑問或是建議或單純只是好奇,歡迎與我們連絡或直接在下方提出討論。
・2015/07/01
面對真實世界中「收入不均」的問題,有時也希望拿張「均富卡」來解決,然而均富卡是虛幻的,要改善這種狀況,或許我們要先搞清楚一個更根本的問題:怎樣的收入分配才算公平?如果你厭倦了政治式的漂亮回答,不妨看看哥倫比亞大學化工系的Venkatasubramanian教授和工業工程系的Sethuraman教授如何用「統計力學」的方法來尋求答案。
・2015/06/30
1967 年,國際度量衡大會通過改以銫原子鐘所用的原理定義秒,從此擺脫了與日、年的關係。然而我們日常生活還是沿用傳統的的計時方式,因此與原子鐘會有些微誤差,於是國際時間局(現已由國際度量衡局取代)遂決議每當誤差累積超過 0.9 秒,就得在每年的 6 月 30 日或 12 月 31 日的最後一秒鐘增減一秒,以便與原子鐘同步。多出來的一秒就是閏秒。
・2015/06/29
大家應該都有聽過,「證據不會說謊」,很多刑案透過法醫的鑑識,就能了解犯罪的方式,進而找到犯人。 可是,證據真的不會說謊嗎?以下是台灣幾個法醫鑑定上有所爭議的案例。
・2015/06/29
大家應該都有聽過,「證據不會說謊」,很多刑案透過法醫的鑑識,就能了解犯罪的方式,進而找到犯人。 可是,證據真的不會說謊嗎?以下是台灣幾個在法醫鑑定上有所爭議的案例。
・2015/06/29
1991 年 9 月,四男四女進入美國亞利桑那州的「生物圈二號」,試驗在與外隔絕的環境中能否自給自足地生活下去,作為未來移民太空的參考。他們的年紀都在三、四十歲上下,唯獨一位已經 67 歲,那就是今天生日的華福德醫生(Roy Walford, 1924-2004)。他不只年紀與眾不同,當圈內因農作物歉收而需減少食物配給時,只有他暗自欣喜,因為難得有此機會可以讓他做抗老化的人體實驗。
・2015/06/28
愛因斯坦去世後,再無人能力抗量子力學,捍衛古典力學的信念。事實上古典陣營與量子陣營的爭辯熱潮早已過去,當年愛因斯坦對量子力學的陣陣攻詰被波耳一一拆解,只剩 1935 年提出的 EPR 悖論尚懸而未決──究竟是「不確定性原理」仍不完備,或是量子纏結真的有「鬼魅的超距作用」?多年後,古典力學的擁護者貝爾試圖推翻量子纏結具有「鬼魅的超距作用」,卻意外解決了 EPR 悖論的問題。
・2015/06/26
一九九○年代,是生技醫藥邁入風起雲湧的時代。 正當詹姆斯.艾利森和他的研究團隊在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如火如荼的進CTLA-4抗體的研究,發展癌症免疫療法的時候。第一屆唐獎生醫獎的另一位得主,日本京都大學醫學院教授本庶佑也正帶領他的研究團隊,投入另一個重要的免疫檢查點1PD-1分子的研究。 本庶佑和艾利森一樣,是開創二十一世紀免疫醫學的關鍵人物。他更是開創日本基因研究的先驅。
・2015/06/26
2000 年的今天,美國總統柯林頓與英國首相布萊爾經由衛星連線共同向世人宣布:人類基因組計畫已完成第一份草圖。由超過六個國家(台灣也沒缺席,負責第四號染色體)、一千多名研究員的共同努力之下,完成了解開人類基因組的初步草圖。在官方的大肆宣揚下,人們以為科學家們攜手合作達成了重大里程碑。其實當時完成定序的基因只有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