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9/09/24
從2013年開始,每年九月德國海德堡桂冠論壇(Heidelberg Laureate Forum, HLF)像是個大磁鐵,把全球數學與電腦科學界的大神都吸到海德堡來,我們泛科學為全球15家獲邀媒體之一,海德堡桂冠論壇期間(9/22-9/27)我將在現場,為大家帶來更多後續報導與介紹。
・2019/09/24
從小,生活在西南部的人們時常會聽長輩說道:「斷斷續續的小地震是好事,這樣才能讓『能量釋放』,避免大地震的發生。」不僅如此,在新聞也經常能聽到「某某地震屬正常能量釋放」的說法。究竟,地震能量真能一點一滴地慢慢釋放、以防止大地震的發生嗎?而人們又該如何面對和因應?
・2019/09/23
天氣之子最令人驚艷的,莫過於陰鬱的雨天頃刻間轉為天晴的美景。陽菜用她「100%晴女」的寶具...我是說屬性,讓被雨不停的東京困擾著的人們,因那隙漏出的陽光而露出笑容。 天氣是怎樣左右人心的?地球上有沒有雨不停國呢?積雨雲裡面又長什麼樣子呢?讓我們來一起聊聊看完天氣之子你可能會有點好奇的那些事吧!
・2019/09/23
在臺灣,每當有較大規模地震發生時,若臺北盆地的震動較周邊地區大,幾乎都可見到電視新聞報導或一般民眾朗朗上口地說,這是盆地效應或場址效應(seismic site effect)造成的震波放大現象。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現象?為什麼限於臺北?臺北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嗎?一切就得從場址效應的機制開始談起。
・2019/09/22
1999年9月21日的凌晨,震央位於臺灣南投集集鎮的一場芮氏規模7.3的大地震,除了造成人類生命及財產上的損失外,更是一場死傷慘重、影響無數的自然災害。事過境遷後,這場地震為臺灣帶來什麼影響,又教會了人們哪些事?
・2019/09/21
地震來臨時,要如何避難逃生,提升自己的存活率?而在地震過後,各地震度是如何分布?與地震規模又有何不同?在閱讀本期封面故事之前,就先帶讀者一同釐清各種與地震有關的大小事。
・2019/09/19
為何讓大眾相信科學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呢?以大眾相信科學的重要性為起頭後,再輔以四個國家科學家當前習慣的傳播模式、大眾對於三個角色信任程度的數據,來討論應該以什麼樣的方式做科學傳播才是最好的,並藉此引出科學家在科學傳播中的關鍵角色與作用。
・2019/09/18
沒有人希望自己家中發生火災,但是誰都不知道災難會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如果有一天家裡真的不小心發生火災,那麼如果可以提前為此進行準備,勢必能夠避免不必要的傷亡。 聽到要做家庭逃生計畫?你可能會覺得:火災不就是意外,還要計畫嗎?而且我們怎麼知道哪裡會燒起來?再說火災的時候逃都來不及了,還要看什麼「計畫書」?更何況計畫根本趕不上變化,做這些計畫又有什麼用呢? 就因為火場變數很大,所以需要大家提前沙盤推演、擬定戰略,了解家中的逃生位置,規劃暢通的逃生走道,增加應急裝備,以備不時之需。
・2019/09/17
2015年晚間,臺灣知名遊樂園發生粉塵火災事件,造成15人死亡、484人燒傷,是台灣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大型活動災難事故。 如果我們自己當時在現場或未來遭遇類似情況,例如自己或旁邊的人身上著火,當下可以做什麼、又該避免做什麼。而在此近五百人傷亡的意外背後,又是什麼原因加劇了傷害的嚴重度?讓打火哥說給你聽。
・2019/09/16
新學期開始了,還記得小時候只要一開學,我們就會發一疊課本、習作,然後翻到背後寫上名字後,除非考試會考、上課會用,不然真的不會翻那本圖片老式、插圖傳統的課本。 難道國中小的教科書只能讓人感覺俗俗土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