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內容分類
37 篇文章・ 9 位粉絲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3/01/30
剪頭髮為何不痛?為什麼在傷口灑鹽會那麼痛?為甚麼感冒時會流鼻涕呢?
・2013/01/29
在離地7,000~10,000公尺的高空是對流層(troposphere)的頂端,是大氣層中生物得以存活的極限範圍,居然有一大群細菌。那群小東西可能是被氣流吹升到高空上,以溫室氣體中的碳合物為生,或許還左右著明天的天氣。
・2013/01/29
飛機衍生自冒險主義的夢想與對速度之追求,是人類在 20 世紀的重大科技成就之一。萊特兄弟的第一次起飛,帶領人類進入了航空時代。
・2013/01/28
這是一個免疫學上很有趣的說法,在我念書時,喜歡把它叫做「髒小孩理論」。
・2013/01/28
音樂,人人都喜歡聽,被視為一種紓解壓力的方式之一。與「樂音」相反的則是「噪音」,那人們是如何分辨什麼是動人的「樂音」?什麼是令人討厭的「噪音」呢?就聲音的和諧度來說,和諧的聲音可以被稱為樂音,不和諧的聲音就可以被稱為噪音。
・2013/01/28
其實,人類從20歲開始大腦就已經開始偷偷地老化,導致了認知功能緩慢下降,直接影響了我們的記憶、推理、決策、問題解決等能力。幸運的是,近年來國際間已經有相當的共識:個人經驗與後天環境,尤其是參與規律性的健身運動 (exercise),可以延緩因老化所引起的認知功能衰退,甚至是提升認知功能。不過健身運動一定要長期才有效果嗎?
・2013/01/28
「環保」大概是很多人從小聽到大,一聽就膩了的議題,但想到溺水的北極熊還有越來越糟的環境,又覺得該做點什麼......這種想愛又擔心愛不得法的矛盾心情,正是上週一PanSci M.I.C. 的出發點。這場主題為「垃活」的M.I.C.,請到科景前總編,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黃貞祥(Gene),和生態綠公平貿易咖啡創辦人余宛如(Karen),來談談何謂「真」環保。
・2013/01/27
生活史理論是,越少達到性成熟可能性的動物,繁衍策略越快。而新的研究發現,在嚴峻、不確定的環境(例如:貧窮、戰亂…)長大的小孩,比起在安逸環境長大的小孩,通常較快適應生活策略,願意承受較高的健康風險,所做的決定比較衝動,也比較敢做有風險的選擇,而在安逸環境長大的人則相反。
・2013/01/26
在台灣,每十個兒童,就有五個有過敏性鼻炎,有二個有氣喘,有一個是異位性皮膚炎的孩子。當秋冬時節,過敏性疾病好發之際,也是父母最為戒慎恐懼的緊張時刻,專家建議,少吃速食、多吃水果,避免讓孩子吸到二手菸,都有助減少嚴重過敏的發作。
・2013/01/25
鯨豚屠夫們注意!保育第一線的警員現在多了一項稽查的新利器-鯨豚肉試紙,可以快速又準確地鑑定出搜查到的肉塊究竟是鯨豚肉還是牛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