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0/12/27
雖然我們有時可以藉由研究經濟史來推斷因果關係的方向,我們也必須認識到,經濟學以外的對照實驗已經揭露了敘事對人類行為的影響。不論在廣告、新聞、教育,甚至司法,我們都可能受敘事的影響。
・2020/12/26
長期以來,新聞媒體和公眾討論一直將金融危機說成是人們在經濟風險控管方面過度自滿一段時間之後,一連串的經濟失靈驟然發生所造成的恐慌。使用具強烈感情色彩的字詞如「恐慌」和「自滿」,可能顯得像媒體炒作。但是,在這種金融事件中,人們多數似乎完全理性;這些事件發生在人們大致正常生活的幾個月或幾年裡,而人們期間往往表現得像是在梳理事實。即使在金融「恐慌」期間,多數人看來很正常和放鬆,不時說笑。但是,使用恐慌和自滿這兩個詞真的離譜嗎?這兩個詞都描述必須靠神經結構支持的精神狀態。我們必須研究這些結構,以確定金融恐慌與其他恐慌、金融自滿與其他類型的自滿在神經學上是否有共同之處。
・2020/12/23
為什麼隔離者會想偷偷溜出門?是防疫知識不足,還是社群互動邀約多?經歷 14 天禁閉,他們的心理狀態、社會互動又會有哪些變化?2020 年中研院院區開放日,社會學研究所李宣緯助研究員進行科普演講,分享「防疫點日記」的研究成果,分析影響隔離者服從、配合意願的關鍵因素。
・2020/12/20
在電馭叛客 2077 的世界觀裡,「人」已經被重新定義。透過各種高科技插件,我們可以強化甚至是替換掉人體內建的脆弱器官,讓鋼鐵與電線無止盡地擴充體能與認知的極限。但是這個過程到底該怎麼進行,從現今學術的觀點來看又有多少可行性?
・2020/12/20
武漢肺炎重症患者,發生譫妄的機率高,可能增加隨後出現失智症的風險。治療時必需注意譫妄造成的影響;而患者「康復」一段時間之後,是否有失智的徵兆,也需要長期追蹤關注
・2020/12/18
當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為科學報導,事情將變得複雜許多!這些研究的模糊空間和不確定性,具有被媒體帶風向的風險,與大眾對資訊接受的偏好有密切關聯。這其中究竟出了什麼問題?又該如何面對?
・2020/12/13
根據心理動作效率假說指出,動作技巧越熟練,負責的腦區活動會降低,因此研究團隊觀察空氣手槍選手的腦波,以感覺動作節率(SMR)為指標,發現選手的射擊表現較佳時,SMR 較高,也就是動作皮質區處於節能、高效的狀態,應證了假說的論點。
・2020/12/06
始於慾望終於高潮,是我們常在色情片中常看到的做愛流程,但只要有過一些些實戰經驗就會發現,代誌根本不是這麼回事。科學家也跟你一樣好奇,到底人類在進行性行為的時候有哪些過程呢?如果做愛的終點不是高潮,那到底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