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0/04/03
發炎性腸道疾病好發於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大多是學生、上班族,確切病因還不是非常清楚,目前認為跟免疫系統、腸道菌落、環境、遺傳等因子都有關係。發炎性腸道疾病在急性發作的時候,容易腹瀉、腹痛,嚴重的潰瘍性結腸炎可能讓腸子變的很巨大,叫做「巨結腸症」,可能破裂、穿孔,甚至要緊急手術。由於發炎性腸道疾病與免疫系統有關,最好能維持正常作息,不要熬夜,生活習慣有規律對病情控制會比較好。
・2020/04/01
所謂的三大營養來源,是指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我們每天進食也都是在吃這些東西,一項食物裡,通常不會僅僅只含一種營養素,而是包含不同比例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究竟時下正夯的低醣飲食為何能減重?生活中該如何做才能落實低醣飲食呢?讓本篇文章來教你五大低醣飲食撇步吧!
・2020/04/01
20 世紀初,兩位日內瓦大學的研究者發現,電不僅能用來引發心室纖維性顫動,也可以平撫這種現象。數十年後,美國外科醫師貝克首度在手術室裡成功使用電擊去顫,救活了那位男孩。貝克後來寫道,去顫是一項工具,可以用來搶救「不該死亡的心臟」。
・2020/03/30
黃苡菱營養師強調「營養支持對癌症病患非常重要!」,為何這麼說呢?因為有些癌症病友的死因是營養不夠、支持不下去,所以營養支持非常重要。那治療期間的前、中、後該攝取什麼樣的營養呢?看本篇文章就對了,讓黃苡菱營養師分享讓癌友吃得巧又吃得好的食物種類,癌友們能吃就要盡量吃,才有足夠的體力對抗病魔喔!
・2020/03/30
吉本並不是唯一致力於研發心肺機的科學家,在 1950 至 1955 年間,有五家醫學中心都投注於此,而且各有自己的設計。不過後來率先在人類身上「成功」使用心肺機的是吉本,這個結果可說是恰如其分,因為吉本不但是構想出心肺機的人,研發這種機器的時間也比別人更長。
・2020/03/30
對心肺機發明貢獻最大的人物吉本,在醫院實習時,開始思索「體外循環」的概念。一個漫長的夜晚,無能為力地看著病患掙扎活命,最後死去。這個過程讓他有所頓悟,而後開始研究「心肺機」。
・2020/03/27
台灣肺癌發生率居亞洲第 2 名,全球第 15 名,被譽為台灣「新國病」。台大醫院胸腔外科李章銘主任指出,肺癌的死亡率高,因肺癌初期症狀不明顯,患者不會感到痛或是明顯不適感,發現時往往已是晚期,而錯失治療黃金期。平時應多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肺癌要盡早治療,跟著本篇文章一起了解治療方法和術後恢復方法吧!
・2020/03/25
已有很多研究發現,營養不良的癌症病患接受治療的效果會比較差。高雄市立小港醫院王馨羚營養師表示,營養不良會讓患者的體力變差、降低治療效果及生活品質,以致病情惡化等問題。因此,攝取六大類食物,保持均衡飲食習慣,是癌友們最重要的能量補給站,雖然治療期間,食慾會降低,但能吃就要盡量吃,才有足夠的力量去擊敗癌症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