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6/02/07
每逢冷氣團或寒流來襲時,只要打開電視,新聞主播總是不斷提到體感溫度:「北部地區預計低溫9度,體感溫度更可低達3度...」大家或許常有這個疑惑,9度就9度,為什麼感覺像3度呢?斯斯有三種、溫度有實際溫度和體感溫度兩種,我們到底要用哪一種呢?
・2016/02/04
過年連假又要到了,許多人都會開車出門,也一定想要避開塞車,可是實際上,又該怎麼躲避高速公路上面的塞車呢?逢年過節,大家多少都會出門去玩,不管是開車或者搭公車,都很怕碰到塞車。但,有沒有更好的方式可以躲避塞車呢?
・2016/02/03
茲卡病毒(Zika Virus)感染症的全球流行病學,包括其臨床病徵、病毒特徵、流行病學特徵、高危險群、傳播途徑、病媒蚊、公共衛生作為。
・2016/01/30
科學是如此重要、有價值又迷人,不該只有專業科學家獨享。為了社會、公共與科學進步,需要有更多人關心科學。因此BSA的目標,就是要讓科學成為英國社會與文化更基礎的一環。問題來了,一個與科學真正連結的社會是什麼樣子?我們該如何讓它成真?那又會如何改變科學界?
・2016/01/07
許多人認為影響人類生活的政策僅需依賴科學證據與知識;但有另一些人認為非科學的考量也是必須的,因為決策者在這個民主社會裡應該要採納多元的聲音與意見。實務上來說,公眾意見經常成為政策制訂的參考方向。過度採納公眾意見往往倍受爭議,在科學證據和群眾意見之間究竟要如何取得平衡呢?
・2016/01/07
光是今(2015)年,陽明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楊慕華就獲得兩個獎項的肯定,包括「有庠科技論文獎」和「徐千田癌症研究傑出獎」,其中有庠科技論文獎得獎理由讚揚他的研究「在觀念上提供了突破性見解」、「研究成果自基礎及醫藥科學觀點來看皆極重要」。他同時也是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醫師,但在他身上看不到大教授、大醫師的架子,而是個笑瞇瞇、親切和謙沖的學者。
・2015/12/15
生活離不開科學,但說到科學,憶起的還是那條黑板上想破頭也解不開的方程式。科學與科技的發展無疑是帶動人類社會前進的動力,不論是生活常識、科技應用,乃至於對公共議題的思辨,都存在著對科學知識的大量需求;但在台灣,學界或是科研機構所積攢的能量,在我們的生活和網路世界中卻近乎真空。科學,到哪裡去了?
・2015/12/02
這是近期應邀在Pansci天天文中所寫的一個簡單Q&A: 在火星上的一般環境下,沒辦法做到哪件事呢? A.點燃一根火柴 B.讓紙飛機飛起來
・2015/12/02
我們應該讓環境變得更好,但我真的不認為因此就該投注太多的期望在小孩身上,人的一生變數很多,那種認為「因為我都幫你準備好了,所以你就該做得很好」的想法,我真的比較不能認同啊。
・2015/12/01
安樂死,幾乎是動物實驗的最後一道步驟。合理的安樂死方式,都有下列的特點:對動物較不痛苦、對實驗者較不痛苦、操作簡單和成本低廉。所以,安樂死不能用乙醚的話?那應該用什麼?